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鉴定乱象

司法鉴定乱象

发布时间: 2025-09-05 15:46:54

1. 跨省监督揭开“纸面服刑”背后黑幕,你怎么看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检察官李国平收到了湖北省孝感市检察院寄来的一份徇私舞弊暂予监外执行案的判决书,揭开了这起“纸面服刑”案件背后的黑幕。一女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却从没有一天入狱服刑;被鉴定为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却在一年内频繁跨省远行上百余次。疑点重重的暂予监外执行案件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所谓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具体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予以减刑、假释或者监外执行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不具有报请、裁定、决定或者批判减刑、假释、赞誉监外执行权的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伪造有关材料,导致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被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也可以构成本罪。

2. 娄底市湘中司法鉴定中心涉嫌违规开展亲子鉴定,当地司法局作何处罚

2020年12月21日,《新京报》发表调查性文章《法医亲子鉴定乱局:两家鉴定机构非法招募代理人,并将血样寄给假用人单位》。《新京报》一名记者作为“代理人”加入了一家名为美吉的法医公司,他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该机构可以用血液样本来操纵亲子鉴定的结论。为了避免司法局的检查,明治法医鉴定会将检测结果送到湖南法医鉴定中心出具亲子鉴定报告。而娄底湘中法医学鉴定所,拥有法医学物证鉴定资质的鉴定人只有三名,每月出具的法医学亲子鉴定报告至少数千份。

2021年4月9日,湖南省娄底市司法局发布《关于娄底市湘中法医鉴定中心涉嫌违反亲子鉴定的通知》,并通告2020年12月21日报告称,湘中法医鉴定中心涉嫌违反亲子鉴定。娄底市司法局配合湖南省司法厅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湖南省司法厅于2021年3月29日发布行政处罚令,撤销娄底市湘中司法鉴定中心登记,撤销司法鉴定人员曾介良、倪俊、谢春华的行政处罚。

3.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有什么特点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在实践中比较常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案件事实一般比较复杂。
首先,案件主体往往涉及多方。虽然合同具有相对性,但在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中,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实际施工人一般可以突破合同相对性,将总包方,甚至发包方均拉入纠纷之中,导致诉讼主体比较多;
其次,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涉及的争议事实比较复杂。比如工程量、工程价款、工程质量、工期延误等等,由于合同签署、履行、现场管理规范不足,相关事实往往证据不足,因此一旦产生争议,需要进行相关专业的司法鉴定;
2、法律适用也比较复杂
首先,由于目前建设工程领域,挂靠、违法分包、层层转包等乱象,导致纠纷产生时,相关主体的认定的法律适用复杂多样,比如实际施工人的认定比较困难。
其次,由于相关合同往往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被认定为无效,合同认定为无效后,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如何适用法律往往比较困难,有时候不得不参照无效的合同。
3、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维权期间一般比较长
由于案件事实复杂,争议较多,往往又涉及鉴定,因此一般建设工程案件的维权期限比普通民事案件要长很多。有些长达一年以上。

4. 专家靠卖鉴定证书敛财 倒逼民间文物鉴定立法

来源:法制日报

我国民间收藏已有几千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收藏人群已突破1亿。

然而,民间收藏的很多环节却一直存在法律空白,导致民间收藏难以规范,甚至乱象丛生。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构只有工商营业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以致发生纠纷后打官司,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

“目前民间收藏的鉴定市场基本处于‘三无’状态:无法律管、无机构管、无人管。鉴定者无需对鉴定行为负责,也不承担风险。”面对《法制日报》记者,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专家”靠卖鉴定证书敛财

1982年1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2002年修订时,将“私人收藏”改称“民间收藏”。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法律上首次承认民间收藏。

收藏的人多了,不仅催生了真假文物的商品化流动,也形成了一个鉴定需求市场。在搜索引擎搜索“文物鉴定”,找到的相关结果多达1150万个。

吴先生在机关是一名处级干部,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现在属于内退。平时工作也不忙,闲来无事经常逛一逛古玩城。

前不久,吴先生对一件开价5000元的青花瓷瓶很有兴趣,一问真假,店主便把他拉到一边悄悄嘀咕:“加2000元,我们可以开张保真的鉴定证书。”

抱着长见识的心态,吴先生跟随店主来到了一家橱窗上贴着“文物鉴定”的艺术品商店里。穿过商店的前店走进里屋,吴先生发现,前来询问艺术品鉴定的人还真不少。

“200元看一件,2000元出一份证书。”一名自称业务经理的女士跟吴先生报价,并称公司有多名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老文物专家坐堂,出具的证书绝对权威可靠。

随后,一位李姓专家拿起青花瓷瓶简单地看了看,几分钟后就开具了鉴定证书:“此件器物为清中期典型精品,有一定收藏价值。”落款的公章为××艺术品鉴定中心。

“如果去外地鉴定,每次收费是8万元。”这位李姓鉴定专家自称通晓各类艺术品,每天找他鉴定的多达二三十人。据业务经理介绍,最近上海一个老板来鉴定五六百张画,每张都开一个鉴定证书,光鉴定费就花了上百万元。

记者采访得知,随着文物收藏热不断升温,一批较为活跃的明星专家开始走红鉴定市场,一批号称专业文物鉴定的商业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在文物市场上,鉴定证书随意买卖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只要你愿意出钱,就算是劣质仿品,也能被鉴定成古董,而且鉴定证书上的品名、年代、评语等,都可以由你说了算。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收藏界的乱象根源就是鉴定难。不管是文物鉴定还是艺术品鉴定,迄今既没有标准,也没有规范,全凭鉴定者的“眼学”功底。如果有多个专家进行鉴定,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达成一致。

经商多年的肖先生收藏了一件宋代瓷盘,经朋友引荐,他带上这件“宝贝”,上门求教一位曾经在电视鉴宝类节目中出镜的专家。

“专家当时连藏品是什么样都没见到,就让我先交鉴定费。”肖先生说,在鉴定过程中,这位专家对五大民窑的基本常识都不了解,几乎连求教者的水平都达不到。虽然听了一半就听不下去了,可鉴定费已经付了,只好耐着性子听专家说完。

广州某文博机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许多鉴定机构在开展商业鉴定活动时极不负责任,有的专家不懂装懂,乱说一气,屡屡鉴假成真。“有一位企业家收了几千件瓷器,经过一些知名专家的鉴定,竟然开了大量真品鉴定证书,各个朝代的精品瓷器多达几百件,其中不乏世界各地博物馆公认的瓷器收藏”。

鉴定背后藏骗局

古人曾有“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说法。对于多数收藏者来说,无一不希望自己手中的藏品能卖个好价钱,殊不知这当中也隐藏着重重风险。

目前,国内文物鉴定从业人员大致有三类:一是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专家,主要负责博物馆文物征集鉴定工作;二是通过国家文物局鉴定资格认定考试的责任鉴定员,业务范围仅限于文物进出境审核(2016年01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其中包含取消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职业资格的认定——记者注);三是在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机构任职,或取得相关机构发放的鉴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

一位多年从事文物工作的专家介绍,前两类鉴定人员的工作带有“对公”性质,一般不参与民间藏品鉴定。眼下各类鉴宝活动邀请的嘉宾、专家,多是出自第三类鉴定人员。由于这类鉴定人员在获取资格证书时,不少人并未经过严格的分类考试、资质审核,鉴定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导致“伪专家”满天飞。

家住湖北武汉的张先生家中有一幅祖传的字画,父亲去世后便传到他手里,从小听长辈们讨论这件“宝贝”,他就一直想找人鉴定一下这幅字画。

通过上网搜索,张先生联系到了深圳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技术顾问通过张先生上传的照片,判断这幅字画是很有年代的一个藏品,并建议他携带实物到他们公司进行免费鉴定。

一番强烈推荐下,张先生夫妇携带字画来到这家公司。一进公司大厅,张先生就被豪华气派的装修给镇住了。随后,在技术顾问的引荐下,张先生见到了自称文物鉴定专家的徐老师。

“这幅字画有600多年的历史,非常稀有,可能价值一两千万元。”徐老师将字画翻来覆去看了十几分钟,最后得出结论,并建议张先生在其公司拍卖。

“按照公司的规定,拍卖品需先交纳估价1%的拍卖费。”技术顾问给张先生讲解收费标准。

“我的这幅字画按1000万元的估价计算,需交纳10万元的拍卖费,太贵了。”一番盘算后,张先生拒绝了徐老师的建议,并将字画带回家中。此后,这家公司的员工不停地打电话游说他,最后双方以5万元拍卖费达成一致,并与这家公司签订了拍卖合同。

几个月过去了,张先生没有收到任何音讯,打电话到公司了解情况,得到的答复是字画没拍卖出去,并通知他取回字画。“否则,将每天收取20元保管费”。

这一回复,让张先生如梦初醒。“看似正规的公司背后,却是一个骗局。”张先生后悔不已,要求退还5万元拍卖费,但被公司以签订了拍卖合同为由拒绝。

天津一位深谙拍卖行内幕的收藏家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多数拍卖公司利用市民对藏品拍卖交易的不了解,容易被高额定价诱惑,诱骗事主到公司进行所谓的“文物鉴定”,骗取服务费。

在文博界,关于一夜暴富的各种故事也在流传:北京一位古董商曾花几百元买了件仿品拿到拍卖行拍卖,由于事先做局买通专家,待仿品一出场,专家们便争先夸赞其为珍贵藏品,再经过几个朋友的哄抬,在场的买家都心动不已。最后,一只百元的“青白瓷”竟卖出了900万元的天价。

对于藏品的持有者来说,藏品的真伪是他们关注的重点。正是基于这种赝品当道和收藏心态浮躁造成的心理,才让一些鉴定平台有了可乘之机,鉴定乱象也更为猖獗。

据统计,全国现有百余家民间鉴定机构。这些鉴定机构有些是由工商部门注册的民营企业;有的是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社团或民办非企单位;有的是收藏协会、拍卖公司、画廊、民营博物馆、美术馆的内设机构。

某地文物局一退休官员说,文物鉴定市场混乱近乎失控。不少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的所谓专家,并不具备文物艺术品鉴定的资质与能力。而根据鉴定结论与文物艺术品估价来收取文物艺术品鉴定费用的收费制度,已成为利益导向的核心链条。

民间收藏文物鉴定立法缓慢

近年来,民间文物、古玩、艺术品交流交易迅猛发展,文物鉴定中的法律问题越来越突出。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而不少与文博相关的社会机构都能发放鉴定资格证书,这使得挂着各种名头的鉴定师、文物评估顾问大行其道,然后堂而皇之地从鉴宝活动中捞得好处。”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鉴定行业鱼目混珠的乱象,与鉴定资格证书发放的低门槛直接相关。

记者点击一家文物鉴定公司网站看到,这家网站特聘十余位专家,并分别登出他们的照片、简历及出具证书的价格,其中不少专家号称来自故宫博物院。

随后,记者以收藏者的身份致电这家网站后获悉,照片鉴定普遍收费三百元左右,速度快的5分钟就能出鉴定结果,每出具一份鉴定报告收费2000元。与此同时,在回答记者“能否把藏品价格估高一些”时,工作人员说:先看货,其他的好商量。

记者梳理发现,从早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金缕玉衣”“汉代玉凳”等案件,造假文物能拍出天价评估,“功劳”几乎都在鉴定专家身上。这些鉴定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民间收藏品大部分在这些专家手中“点石成金”。

“文物鉴定市场并没有单独的主管部门,而是涉及工商、文物局、消协等多个部门,九龙治水的直接结果,就是没有颁发专业鉴定资格证明的部门。现行法律中,并未提到制造、买卖假文物是违法行为。制售环节尚无法可依,鉴定环节就更处于监管真空状态。”北京一位资深文物鉴定专家坦言,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规范文物鉴定市场的法律法规,鉴定行为缺少监管约束机制,使得“伪鉴定”出具者有恃无恐,东窗事发后除了名声上的损失,几乎没有其他风险。

针对民间文物鉴定市场存在的问题,早在2008年3月13日,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就说,文物局准备出台《民间收藏文物鉴定管理办法》,推进文物鉴定准入制度的建立,对民间文物鉴定实施资格资质管理,规定受法律保护的鉴定程序,为社会提供科学、规范、负责的鉴定咨询服务。

2011年中央电规台3·15专题晚会上,曝光了10多起艺术品投资鉴定市场里鉴定证书满天飞、鉴定机构随便设、鉴定专家无诚信的案例,揭开了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行业的黑幕,引发社会一片哗然。

次年7月底,国家文物局、公安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经营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古玩旧货市场的管理机关,但并未涉及市场中大量存在的文物鉴定的管理办法。

2014年10月24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天津市文物开发咨询服务中心、黑龙江省龙博文物司法鉴定所、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厦门市文物鉴定中心、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云南文博文物评估鉴定有限公司7家单位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工作。

国家文物局确定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单位,给不少收藏者带来希望。到了2018年3月4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陶瓷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吕成龙呼吁:文物鉴定是目前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十年过去了,《民间收藏文物鉴定管理办法》依然待字闺中。(记者王阳 制图/高岳)

5.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时,索赔金额超过多少应当进行鉴定

有些省份规定超过十万元以上就应当进行鉴定,有些省份则执行全国统一的标准,没有规定金额超过需要鉴定,医患双方可以自行申请调解或者直接起诉。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四条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需要进行医疗损害鉴定以明确责任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医学会或者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也可以经医患双方同意,由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委托鉴定。

《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第四十二条 医患双方当事人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对索赔金额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且医患双方对医疗责任存在争议的医疗纠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委托其专家库中相关专家进行咨询;专家出具的书面咨询意见应当明确医患双方的责任。

对索赔金额十万元以上且医患双方对医疗责任存在争议的医疗纠纷,应当先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医疗损害鉴定,明确责任。鉴定应当委托医学会等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费由医患双方按照责任比例承担。

《江苏省医疗纠纷处理条例》第三十五条 医患双方不愿自行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

纠纷与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无关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不予受理。

医患双方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是否存在过错致使患者受到损害有争议,患方索赔金额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组织专家咨询,或者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医疗损害鉴定;索赔金额十万元以上的,应当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医疗损害鉴定。

《安徽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第二十条 医患双方可以在赔偿限额内自行协商解决医疗纠纷。双方协商一致的,可以制作和解协议书。

患方提出的赔偿数额超过赔偿限额的,医患双方可以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医调委申请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前款规定的赔偿限额,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规定。

《福建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第四十一条 对索赔金额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医疗纠纷,医调委应当向其专家库中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征得专家咨询意见和调解建议。

对索赔金额10万元以上的医疗纠纷,应当先进行医疗损害鉴定或者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明确责任。

医疗损害鉴定或者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河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第二十九条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应当自受理调解开始之日起1个月内调结。当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再延期1个月。调解到期仍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司法鉴定乱象扩展阅读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第二十二条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双方自愿协商;

(二)申请人民调解;

(三)申请行政调解;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

第三十条医患双方选择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专门场所协商,不得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医患双方人数较多的,应当推举代表进行协商,每方代表人数不超过5人。

协商解决医疗纠纷应当坚持自愿、合法、平等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尊重客观事实。医患双方应当文明、理性表达意见和要求,不得有违法行为。

协商确定赔付金额应当以事实为依据,防止畸高或者畸低。对分歧较大或者索赔数额较高的医疗纠纷,鼓励医患双方通过人民调解的途径解决。

医患双方经协商达成一致的,应当签署书面和解协议书。

热点内容
政府机关保安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05 20:18:58 浏览:399
诸暨律师排行 发布:2025-09-05 20:16:01 浏览:716
法院执行诉讼 发布:2025-09-05 20:15:57 浏览:311
行政诉讼法三难 发布:2025-09-05 19:43:16 浏览:258
康德的道德哲学 发布:2025-09-05 19:40:02 浏览:473
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行为 发布:2025-09-05 19:11:27 浏览:899
2015新婚姻法首付男方出 发布:2025-09-05 19:03:45 浏览:725
劳动法上的劳动者年龄 发布:2025-09-05 18:51:23 浏览:113
依法治疆办 发布:2025-09-05 18:50:36 浏览:409
社保劳动法赔偿 发布:2025-09-05 18:49:36 浏览: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