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与社会关系
❶ 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民典法与社会生活有哪些关系
民法典与公民的关系:人身关系、财产关系
一、人身关系:是基于公民自然人身体、健康、姓名、名誉而发生的人身关系,与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权利有关,它赋予了公民人身权利。
人身权利又具体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主要有生命健康、姓名、荣誉、信用、隐私等权利。法人的人格权包括名称、名誉、信用等权利。身份权是公民因特定身份而产生的权利,并非人人都有的权利。
二、财产关系:民法典中的财产关系,是指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社会组织之间,自愿发生的、受价值规律支配的经济关系。包括经济关系的建立、变更、与消灭。主要表现为财产的支配、占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它分为静态财产关系和动态财产关系。
静态财产关系也称为财产流转关系,比如夫妻财产、赠与、买卖、租赁等。动态财产关系也称财产支配关系,主要包括物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股权关系、遗产继承等。
(1)民法与社会关系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❷ 从个人伯度出发,谈谈民典法与社会生活有哪些关系
1、民法典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
人们常常用安居乐业来描述幸福生活。当然,安居是乐业的前提,没有安居,也就谈不上乐业。为此,民法典不仅要保护人民群众对房屋所享有的所有权,也要保障非所有权人对房屋进行合法利用的民事权利,更要保障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
2、提供房屋所有权的多重保护方式。
民法典规定了物权是具有排他效力的权利,此种排除他人不当干预的效力不仅是针对其他民事主体,也针对公权力机关,从而划定公权力运行的边界。
3、强化不动产登记的风险防范功能。
民法典赋予了不动产登记非常强大的法律效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不动产登记,尤其是要懂得如何利用不动产登记制度防止和化解法律风险。
4、构建区别于商品房网签的预告登记制度。
在商品房预售中,因为房子还没有建好,开发商无法给购房人办理登记手续,此时购房人就可以要求开发商先办理预告登记,以防止开发商一房二卖。
5、创设居住权作为一项新型用益物权。
与租赁权不同,居住权没有最长期限的限制,当事人可以约定居住权直到居住权人去世才消灭。另外,居住权具有物权效力,不仅可以对所有权人主张,也可以向除双方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主张。
6、维护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
长期以来,高空抛物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侵权责任法对此予以了规定,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❸ 哪些社会关系不受法律调整
一.民事法律关系和非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民事法律关系是调整平等主体,例如: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财产关系。
以下四种社会关系不是民事法律关系,不受民法调整:
1.有关单位在从事管理工作时,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例如交警给违章人员开罚单,属于不明等的关系,交警在进行管理职能,受行政法调整,不受民法调整。但是交警大队以单位名义购买办公用品时,属于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受民法调整。
2.个人自己的活动。因为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只有个人,没有和其他主体形成关系,所以不受民法调整。
3.不能产生司法效果的人身关系。例如恋爱关系,朋友关系,这类关系不能产生司法效果,受道德调整,不受民法调整。
4.不能产生司法效果的财产关系。具体为以下几种情形:
好意施惠:一般的好意施惠由于缺乏意思表示,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因此不受民法调整,不属于合同违约责任或者缔约过失责任,例如吃饭爽约,火车到站叫醒,顺路投递邮件,帮助邻居清扫积雪,无偿指路等。但有时可能符合侵权责任,例如:吃饭时极力恶意劝酒造成他人损害,酒后没有尽到照顾责任造成他人损害,属于侵权责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民事主体:我国民事主体采取三元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国家和集体也可以作为民事主体,如发行国债,国家成为无主财产的所有,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等。
2.民事内容:包括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民事权利: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利益。民事权利可以由国家直接规定,例如物权(国家对土地享有的所有权由法律直接规定),民事权利也可以由当事人约定而产生(例如买卖合同中的约定)
民事义务:义务人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可以使法规规定也可以是合同约定),不可以拒绝,延误,摒弃。如果义务人不履行义务(包括作为和不做为)将承担法律责任。
民事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具体分为以下民事权利的客体:
1)物权的客体为物和权利。(例如我对手表享有的物权,客体就是手表。我将股权质押给A,A享有权利质权,客体就是股权,股权是一种权利)
2)债权的客体是给付行为(包括积极地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例如,我和A签订买卖合同,是一种合同之债,我买东西就有义务给钱,给付行为就是客体,是一种积极地作为。再如,我和A签订独家授课协议,是一种合同之债,我不能违反协议去其他机构授课,客体就是给付行为,是一种消极的不作为
三.民事权利。民事权利的法定分类:1.财产权:包括物权和债权2.综合性权利:包括知识产权,继承权,股权3.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体权。
民事权利的学理分类:
1.支配权:包括物权,人身权和知识产权。2.形成权:指行为人通过单方意思表示就是使民事权利或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
形成权的产生:可以由法律约定产生,例如被欺诈后的撤销权。也可以由当事人约定产生,如买卖合同一方不履行义务,另一方有权利撤销。
形成权的行使:可以明示表示也可以默示表示。可以直接通过行为人的意思表示行使,成为简单形成权,例如选择权。或者也可以通过诉讼或仲裁的方式行使,成为形成诉权,这种行使方式需要法官的价值判断,例如撤销权。
形成权的分类:撤销权:包括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中善意相对人的撤销权(例如未成年人购买贵重物品)。和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中受害方的撤销权(例如欺诈行为)
抵消权:例如两人之间的债权相抵消。抵消权属于简单形成权。
追认权: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中,法定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追认权(例如未成年人购买贵重物品,需要其父母追认。无权代理需要被代理人追认。)
否认权:例如上述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定代理人或被代理人的否认权。
选择权:顾客决定买还是不买,就是选择权。继承人沉默表示接受继承。受赠人沉默表示放弃受遗赠。记忆口诀:撤,抵,追,解,否,选,继,遗。
形成权的形式受除斥期间的限制,追认权的除斥期间是收到相对人催告起的30天内。
3.请求权:请求权是请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请求权具有相对性,客体是不特定的行为。具有非公示性。包括债券请求权和物上请求权(包括物权请求权和占有保护请求权)
4.抗辩权一时或永久的对抗请求权的权利。包括永久性抗辩权和一时性抗辩权。永久性抗辩权:是诉讼时效抗辩权。一时性抗辩权:包括一般保证人先诉性抗辩权+双务合同履行中的三大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抗辩权的行驶以承认对方有请求权为前提,但是不履行。而抗辩是否认对方有请求权。
四.民事权利的行使在行使民事权利时要满足:自愿原则,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例如24H装修),可以采用事实行为的方法行使民事权利(例如占有或消费所有物,买来的牛奶喝掉),也可以采用法律行为的方法行使民事权利(例如出卖或赠与所有物)
❹ 刑法、民法、行政法分别调整哪些社会关系
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与刑事责任的关系。刑法规定了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哪些人有刑事责任,以及应当如何惩治这些犯罪行为,从而调整了社会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指民法规定的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民法规定了哪些人是民事主体,以及这些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调整了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行政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指行政法规定的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行政法规定了哪些人是行政主体,以及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调整了社会中国家机关与公民、企业、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❺ 简述学习民法典的意义
学习民法典的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习民法典有助于增强法律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民法典作为民事法律的基本法,对于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民法典,人们能更好地了解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学习民法典有助于保护民事权利,维护个人合法权益。民法典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公民的各种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通过学习民法典,公民能了解自身权益,维护个人合法权益,避免受到不法侵害。同时,这也有利于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第三,学习民法典对于推动法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法典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彻实施有利于推动其他法律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同时,民法典的贯彻实施也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学习民法典可以提升法律素养,引导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通过学习和宣传民法典,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这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信仰和法治精神,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这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深远影响。
❻ 民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机制和调整范围
民法调整机制实际上以私法自治为原则,规定任意性条款作为补充,规定强制性条款为例外。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当事人具有法律效果的意思受到民法保护。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即通过意思或者法律规定赋予当事人创设权利义务。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当事人社会关系的攫取,民法不一定调整其全部的社会关系,仅仅调整具有民法意义上的社会关系,比如买卖。民法不调整的社会关系,比如情谊关系,请客吃饭放鸽子不能追究违约等。
调整的范围:平等主体之间的一切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关系分类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日益深入和扩展,历史地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多种层次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从属关系,据此将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种基本的类别。
物质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不依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联系,思想关系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成的关系,它是物质关系的反映(见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