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姓民
⑴ 民法典1012条规定内容
《民法典》第1012条规定了自然人的姓名权。
自然人享有的依法改变自己姓或名的权利,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都是允许的,只需要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使用自己的姓名是自然人姓名权的重要内容,自然人在民事活动中,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可以使用本名,也可以使用自己的笔名、艺名或化名等。
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私法关系的法典。民法典以条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规则来规范各式法律行为、身份行为。有的民法典会酌采习惯法作为补充规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规定以当事人间私法自治的方式弥补各种法规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键州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中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均无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启嫌国民法通则》,该法于1986年4月颁布,被学者称为“准法典”。稿旁蔽
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一千零一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千零一十四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
第一千零一十五条
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
(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⑵ 民法典关于姓名权的规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自然人拥有姓名权,此权利包括决定、使用、变更姓名,或允许他人使用其姓名,但不得违反社会公德。
二、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行为侵犯他人姓名权。姓名使用权是指自然人对其姓名的专有使用权,自然人在民事活动中,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可以使用本名,也可以使用笔名、艺名或化名等。
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自然人使用或不使用某一姓名。但在特定情况下,例如:选择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择扶养人姓氏,或有其他正当且不违背公序良俗的理由,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四、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应遵循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五、自然人决定、变更姓名,或者法人、非法人组织决定、变更、转让名称的,应当依法向有关机关办理登记手续,但法律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六、民事主体变更姓名、名称的,变更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其具有法律约束力。
七、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字号、姓名和名称的简称等,应参照适用姓名权和名称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八、根据我国《民法典》相关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法人旅启、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