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考试2018年真题

司法考试2018年真题

发布时间: 2025-09-13 23:45:45

Ⅰ 2018年司法考试每科总分是多少多少分过

每科总分值为150分,四张试卷总分为600分。国家司法考试全国合格分数线为360分,而放宽报名学历条件地区的合格分数线为320分,西藏自治区的合格分数线放宽为290分。考试内容如下:

试卷一:综合知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法制史、宪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试卷二:刑事与行政法律制度。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试卷三:民商事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试卷四:案例分析、法律文书、论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宪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

(1)司法考试2018年真题扩展阅读

报考所需材料:

1、有效居民身份证。

2、毕业证书。毕业证书应当能够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网站查询或认证。持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者国外高等学校学历学位证书报名的,须具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学位认证书。

3、申请享受放宽政策人员,须具有放宽报名学历条件地方户籍。网上报名时,应上传户口簿首页及本人页电子照片。

4、电子证件照片。

5、司法行政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Ⅱ 2018年司法考试案例:老太公园散步意外摔倒后身亡

2018年司法考试案例:老太公园散步意外摔倒后身亡

老太太在公园散步时,被公园的砖块绊倒后骨折,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之后死者家属以“意外死亡”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意外险,但保险公司对“意外死亡”有不同的理解,认为死者虽然是因摔跤就医,但其死亡并非摔倒造成,而是由其自身的疾病造成的死亡,不在理赔范围内,因此拒赔。

那么,意外摔倒后身亡,保险公司是否应当理赔意外险呢?

今年7月,77岁的秦老太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某公园内散步时,不幸被公园翘起的一块砖块绊倒,当时右髋部着地,疼痛感剧烈,家人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医院X片检查显示秦老太为右股骨粗隆间骨折,要进行手术治疗带瞎,医院在术前结合患者既往病史进行辅助检查,明确秦老太在入院时患有右股骨粗迟岩隆间粉碎性骨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左肾囊肿、脑梗死、肺癌等多种疾病,检查后,医院为秦老太进行手术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因秦老太基础疾病较多应激性加重,入院11天后,秦老太因创伤后基础疾病进一步加重致呼吸衰竭死亡。

据了解,2016年10月26日,新疆社会保险管理局为包括秦老太在内的团场职工及家属在保险公司投保了国寿农村小额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保险期限为一年,保险限额为5万元,秦老太摔倒是在保险期限内,故秦老太死亡后,家属找保险公司进行理赔,但保险公司以秦老太此次发生的事故不属于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为码行御由出具了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秦老太家属遂向库尔勒铁路运输法院提起了诉讼。

近日,库尔勒铁路运输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保险公司赔偿秦老太的家属5万元保险金。

因意外导致其他疾病也属于保险范畴

【以案释法】

法院在判决书中指出,此案中保险条款明确约定了被保险人遭受意外伤害,并自该意外伤害发生之日起180日内因该意外伤害导致身故的,保险公司按该被保险人的保险金额扣除已给付伤残保险金后的余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根据该条款规定,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自发生之日起180日内因该意外伤害导致身故的,都属于被告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

秦老太因意外摔伤骨折后就医治疗,并在治疗11天后死亡,医院也证实被保险人秦老太的死因是骨折创伤出现呼吸衰竭心肺功能衰退、衰竭导致,秦老太因该意外伤害11天后身故并未超过该条款规定的180天限制,符合保险条款的约定。被保险人秦老太虽然年事已高并且自身患有疾病,在订立保险合同时,被告保险公司就应当预见到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的被保险人中可能存在体弱多病的老年人群,但保险条款中并未说明此类群体不得参保。

因此,被告保险公司应当遵守诚信原则依据保险条款的约定忠实履行合同义务。一审判决作出后,保险公司未提出上诉,并按期履行了判决书中的给付义务。

审理此案的法官表示,很多人都会为自己或家人购买各类保险,投保人在购买保险时,除了听保险业务员对险种进行解读,一定要在签订合同前认真研读书面的保险条款,尤其是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以及保险公司的理赔范围,保险公司在销售保险时,也一定要对免责条款进行解释说明,让投保人及被保险人对自己的权利义务有明确的了解,避免在发生保险事故时双方当事人发生不必要的争执。

特别推荐>>>

Ⅲ 求司法考试教材电子版的。

我是11年过的司法。首先告诉我你有法律基础吗?是法律专业在读或者不是?如果是有基础,我建议你直接到网上下载讲义和音频,比如网络“刑法 MP3”就可以搜到刑法的。对照着讲义听音频就可以,而且一个学科可以反复听或者多听几个名师。最后留一个月或半个月做真题就可以了. 如果没有法律基础,建议先借一套本科法学教材自学,或者直接看三大本,然后具备一定基础之后,接下来还是像前面说的,讲义和音频! 不要买什么其他书或者参加培训班之类的。浪费。
我就是听讲义和音频,其他一律不看,贪多嚼不烂的道理你应该懂。刑法推荐韩友谊(极力推荐),民法李建伟、丁绍宽,刑诉陈少文(极力推荐),行政赵鹏、徐金贵,国际法杨帆,经济法公司法张海峡(极力推荐)、肖钊,民诉是一女老师也不太记得了,好像是杨秀清,法理法制史是叶小川。 推荐了的是讲得好比较有印象的,但事实上因为时间足够,你还可以听其他老师的,捡漏补缺,也很有借鉴意义。 先听民刑,法理法制史分值比较少的可以放最后听。

Ⅳ 2018年法考刑法主观题答案

刑法,一直是司法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实务上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学说,都有好多种答案。而且,在考试中,尤其是在主观题的考察中,又着重考察多种处理角度,这样也加大了法律考试的难度。就像这道2018年的法考真题,每个老师都有每个老师的不同理解。由于处于学习阶段,就不得不借鉴多种参考意见,以保证在下次的考试中,可以从容应对。在法律考试中,最难拿分的就是刑法,但不能因为难拿就放弃,还是要督促自己,继续努力。

【案情】

王某组织某黑社会性质组织,刘某、林某、丁某积极参加。一日,王某、刘某在某酒店就餐,消费3000元。在王某结账时,收银员吴某偷偷调整了POS机上的数额,故意将3000元餐费改成30000元,交给王某结账。王某果然认错,支付了30000元。

王某发现多付了钱以后,与刘某去找吴某还钱,吴某拒不返还。王某、刘某恼羞成怒,准备劫持吴某让其还钱。在捆绑吴某过程中,不慎将吴某摔成重伤,因为担心酒店其他人员报警,故放弃挟持,离开酒店。

在王某和刘某走出酒店时,在门口被武某等四名保安拦截。王某遂让刘某打电话叫人过来帮忙,刘某给林某、丁某打电话,并私下叫二人带枪过来,林某二人将枪支藏在衣服里,护送王某上了私家车。

武某等人见状遂让四人离开。王某上车以后气不过,让刘某“好好教训这个保安”,随即开车离开。刘某随即让林某、丁某二人开枪。林某、丁某二人一人朝武某腿部开枪、一人朝腹部开枪。只有一枪击中武某腹部,导致其死亡,现无法查明是谁击中。

【问题】

1、关于吴某的行为定性,有几种处理意见?须说明理由。

2、王某、刘某对吴某构成何罪?须说明理由。

3、王某、刘某、林某、丁某对武某的死亡构成何罪?(其中王某的行为有几种处理意见)?须说明理由。

【关键词】

(1)被骗人处分意识的必要认识内容(财物性质,数量);

(2)索债型非法拘禁,结果加重犯;

(3)共同犯罪,共同正犯均对结果负责,因果关系;

(4)教唆犯;

(5)黑社会性质组织,集团犯罪首要分子。

【参考答案】

(一)对于吴某的行为,有盗窃罪、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三种处理意见。

吴某基于非法占有目的,修改刷卡数额,对王某实施了欺骗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涉及到 被骗人处分意识的必要认识内容 的理解(是否需对财物的数量有认识) 。

观点一:构成盗窃罪。

理由是:如认为作为诈骗罪构成要素的被骗人的处分意识,不仅要求认识到转移占有的财物的性质,也需认识到财物的数量。则本案中被骗人王某未认识到多支付的钱款数额及其转移占有的事实,对该数额(27000元)的钱款,系在被害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转移占有。吴某系盗窃行为,根据刑法第264条,构成盗窃罪。

观点二:构成诈骗罪。

理由是:如认为作为诈骗罪构成要素的被骗人的处分意识,只需认识到转移占有的财物的性质,无需认识到财物的数量。则本案中被骗人王某已认识钱款转移占有的事实,有处分财物的行为。吴某利用虚构数字的方式骗取王某实施处分行为,对该数额(27000元)的钱款,依照刑法第266条,构成诈骗罪。

另可答观点三:信用卡诈骗罪。

理由是:如欺骗王某结账时在POS机上刷用信用卡,可被认为是利用被害人错误的间接正犯行为,系 冒用他人信用卡的间接正犯行为 ,根据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3项,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二)王某、刘某对吴某构成非法拘禁罪(致人重伤)。

1、王某、刘某对于多付出的钱款,客观上具有合法的求偿权;主观上不具非法占有目的。劫持捆绑吴某的行为,不能构成抢劫罪或绑架罪。

2、二人劫持吴某让其归还应还钱款,非法剥夺他人自由的非法拘禁行为,根据刑法第238条第3款的规定,构成非法拘禁罪。

3、在拘禁过程中过失致人重伤,触犯过失致人重伤罪,根据第238条第2款的规定,系结果加重犯,构成非法拘禁罪(致人重伤)。

(三)关于王某、刘某、林某、丁某对武某的死亡的行为定性

1、对于正犯 林某 ,构成 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 与丁某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构成共同犯罪。

(1)林某、丁某一人基于伤害故意、一人基于杀人故意,共同实施了致死行为,根据行为共同说(或部分犯罪共同说),依照刑法第25条第1款, 二 人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构成共同正犯。

(2)虽无法查明何人致死,但系共同正犯行为导致,故二人对于死亡结果,均需共同承担刑事责任。

(3)林某欲射击武某腿部,主观上具有伤害故意,客观主观统一,根据刑法第234条,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2、对于正犯丁某,构成 故意杀人罪(既遂) 。与林某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构成共同犯罪。

(1)丁某与林某系共同犯罪,客观上共同对死亡结果负责,系致死行为。

(2)主观上欲射击武某腹部,主观上具有杀人故意,客观主观统一,根据刑法第232条,构成故意杀人罪。

3、对于教唆者刘某,构成 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系教唆犯。

(1)客观上,正犯林某实施了伤害行为,丁某实施了杀人行为;系刘某教唆引起,实施了教唆行为。

(2)主观上,刘某基于“教训”意图教唆二人,系故意伤害罪的教唆故意,客观主观统一于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根据刑法第29条,构成教唆犯。

4、对于王某,可能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故意杀人罪(既遂),涉及 集团犯罪首要分子承担责任范围 的问题。

观点一:构成 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系教唆犯。理由同上述刘某。如只考虑其实施的本案具体行为,并认为丁某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是黑社会集团之外的个人行为。因其基于“教训”意图教唆他人,根据刑法第29条,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的教唆犯。

观点二:构成 故意杀人罪(既遂) 。 因王某系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领导者,属于集团犯罪首要分子。如认为丁某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是黑社会集团范围内的犯罪。根据刑法第26条第3款,需按照黑社会性质组织这种特定犯罪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罚。故其应对丁某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既遂)负责。

(四) 此外,王某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刘某、林某、丁某积极参加,根据刑法第294条第1款的规定,王某构成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刘某、林某、丁某构成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应当与前述罪名,数罪并罚。

【参考答案二】

注:杨艳霞作答(中国政法大学 副教授 法考名师)

【答案】1.关于吴某的行为定性,有两种处理意见。

没有明确的处分意识,仅有自愿的转移财产行为是否能构成诈骗罪,在理论上有不同观点。

(1)根据处分意识不要说,吴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本案中,王某在支付餐费时,虽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实际支付的是30000元,而不是3000元,但其确实自愿支付了该笔金额。如果认为构成诈骗罪只需要有自愿的转移财产的行为,而不需要有明确的处分财产的意识,则吴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2)根据处分意识必要说,吴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王某在支付餐费时,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支付的是30000元,他并没有处分30000元给饭店的意识,所以他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吴某盗走了270000元。所以,吴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说明1】也可以从成立诈骗罪都需要具备处分意识,但处分意识到底是对具体的金额、物品的处分意识(严格的处分意识),还是对性质相同的金钱、一类物品的处分意识(缓和的处分意识)来回答。如果认为要成立诈骗罪,被害人必须对处分的财物具有完全的意识,在本案中即必须认识到自己支付了30000元,则本案中王某没有处分意识,吴某构成盗窃罪。反之,如果认为被害人只要认识到自己在处分财产,而不要求认识到具体处分了什么,处分了多少,则本案中王某具有处分意识,吴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2.王某、刘某对吴某构成何罪?须说明理由。

(1)王某、刘某对吴某构成非法拘禁罪。王某、刘某劫持吴某,是为了要回王某无意中多付的钱,二人并无非法占有目的。因此二人的行为不构成抢劫罪。根据刑法的规定,为索债而非法拘禁他人的,构成非法拘禁罪。因此。二人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

(2)二人在捆绑吴某时,不慎将吴某摔成重伤,根据刑法规定,这属于“在非法拘禁中致人重伤”的情形,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

3.王某、刘某、林某、丁某对武某的死亡构成何罪?(其中王某的行为有几种处理意见)?须说明理由。

(1)林某构成故意伤害罪、丁某构成故意杀人罪,二人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且均需对死亡结果负责。理由如下:

1)刘某下令让二人“开枪”,但并未明确是杀死武某还是伤害武某,因此难以认定林某、丁某具有故意杀人的共同故意。林某向武某的腿部开枪,说明其只具有伤害武某的犯罪故意,丁某向武某的腹部开枪,说明其具有杀害武某的犯罪故意。根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林某构成故意伤害罪,丁某构成故意杀人罪。

2)由于二人在接到刘某指令后同时向武某开枪,因此二人具有伤害武某的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因此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构成共同犯罪。

3)虽然无法查明谁的枪打中了武某的腹部,但是由于二人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构成共同犯罪,二人均需为对方的伤害行为负责,丁某的杀人行为也可以被评价为伤害行为,故,无论谁打中了武某的腹部,二人均需对死亡结果负责。

(2)刘某对武某的死亡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其和林某、丁某共同构成本罪。理由如下:

刘某指使二人向武某开枪,其行为属于故意伤害罪的教唆犯。根据共犯从属性原理,教唆犯需要为被教唆者的实行行为负责,故刘某也构成故意伤害罪,且其需要对武某的死亡负责。

(3)王某的行为构成何罪,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意见。

1)王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王某指示刘某“好好教训一下这个保安”,林某、丁某也是私下带枪过来的,王某对此并不知情。因此其在主观上只具有故意伤害武某的犯罪意图,丁某的杀人行为超出其犯意,其无需负责。

2)王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王某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根据刑法规定,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对本集团所犯的所有犯罪负责。丁某的杀人行为是受刘某指示后进行的,是为了完成犯罪集团的任务而进行的犯罪,因此王某应当对丁某的杀人行为负责。

【说明2】有的老师认为本题还需要回答王某、刘某、林某、丁某四人构成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且与后面的犯罪数罪并罚。我认为不需要。因为本题是问了具体问题的题目,只需要按照具体问题回答即可。

【说明3】有的老师认为刘某、林某、丁某三人构成故意杀人罪。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因为开枪是具有高度的致人死亡危险的行为。刘某下令“开枪”,可以认为其对杀死武某至少具有间接故意。

不过,从题目只说“开枪”,而不说“开枪,杀了他”,还特别强调林某是向武某的腿部开枪来看,我觉得将刘某的“开枪”解释为故意伤害的故意可能更符合刑法谦抑性原则。

应该说,“开枪”到底是表示伤害,还是表示杀害,在本题中并不是很明确,属于有争议的表述(命题人可能觉得没有争议)。

从阅卷来看,无论是回答三人共同构成故意杀人罪,还是故意伤害罪,只要回答出三人都需要对死亡结果负责,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基本分了。官方答案也可能是(1)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或者(2)故意伤害罪的共同犯罪。

热点内容
改名法律责任自负承诺书 发布:2025-09-14 01:36:51 浏览:841
法律知识新浪博客 发布:2025-09-14 01:32:45 浏览:879
电大婚姻法作业答案 发布:2025-09-14 01:29:50 浏览:367
我国现行婚姻法上的配偶人身权 发布:2025-09-14 01:24:37 浏览:471
江西省劳动法中的产假规定 发布:2025-09-14 01:23:40 浏览:175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形考任务二 发布:2025-09-14 01:23:37 浏览:738
感谢信司法所 发布:2025-09-14 01:21:50 浏览:383
邮政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4 01:11:42 浏览:901
非法经营幼儿园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4 00:47:36 浏览:96
当道德跌倒时作文 发布:2025-09-14 00:41:26 浏览: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