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体系
❶ 如何评价朱庆育教授发表的《民法总论》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相对于忍气吞声,大家开始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可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大家对于法律的理解还不太够,所以一些专家和教授两位写出相关书籍来为人们普法。而朱庆育教授发表的《民法总论》就是一部非常具有含金量的著作,这本书以比较系统的方式来给大家解释了民法的科学框架,也讲述出了对于民法的新思考,不过在看这本书之前,一定要有充足的民法知识才能够充分的去理解。
综上所述,如果你对于法律有了最基本的了解,那么就可以看一看朱庆育教授所写的这本书,但是新人就不要去接触了,毕竟无法理解也是在浪费时间,对于一些法律学生来说,这本书应该列入必读书单内。
❷ 民法总论 (概述)
民法总则新颁布,所以想认真多看几遍,似乎懂了,晨起,看到麦老师的一段话,点醒梦中人:
好吧,那就开始行动,从基础开始,重新梳理知识体系,厘清概念,获得进一步的门票。
民法总论(一)
导言:
一、民法在体系中的作用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民法调整的是平等的法律关系,属于基础的法律关系
所有的民法规则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比较有效率的行为模式。
二、民事主体制度
核心,保障法律地位的平等,行为自由
一、民事主体
二、物权
1、所有权
2、物权
3、只能支配使用价值——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三、债权
规则——合同制度
物权和债权就构成了财产权
四、人身权
绪论
第一节民法的意义
一、民法与民法学
(一)民法的定义
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的语言:
罗马法的市民法是民法的源头,到民法(日本的功劳),到清末《大清民律》。
民法是商品经济上长出的一颗苗。
民法学是以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1、民事关系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因民事形成的平等的社会关系。
人与人之间 :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国家,国家在公法里是管理者,在民事领域中就是平等主体】
民事:与国家行政事务、刑事事物相对应的概念。(政治国家层面,有等级运作,叫公民、市民社会人与人是平等的)
平等:机会平等(形式平等)
结果平等(实质平等)
平等有以上两者含义,民法上强调的平等是机会平等。
2、财产关系
财产:指对人有经济价值的一切事物。【物质性、非物质性(债权、知识产权)】
财产又分为静态财产关系和动态财产关系。
静态财产关系是物权关系。
动态财产关系是债权关系。
财产关系的特征:
具有经济价值,经济价值可以和权利主体分离。
3、人身关系
人:人格(具备主体性要素,生命、健康天然有的)
身:身份(亲属、配偶等参加社会活动后才有的)
人身权不能与主体相分离转让的,也没有什么价格。
(三)民法的分类
民法具有多种语意,指向范围有别
1、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
以是否仅表现为民法典为标准。
2、狭义民法与广义民法。
以一国的私法体制为标准。
3、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
以适用层次不同为标准。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
(一)西方民法的历史沿革
1、罗马民法
(1)十二铜表法:把罗马法成文化。
(2)民法大全(公元六世纪,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把现存的法律进行整理,学说汇篆、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新律。
(3)中世纪:封建法(土地关系以及基于土地关系所产生的农奴对土地产生的依附关系)、教会法(家庭婚姻继承关系)、商法(商人之间的关系)。
(4)人的行为是被自己的预期所决定的。
罗马法复兴
三R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罗马法复兴
民法与商品经济之间有血脉相连的关系。
2、近代民法
(1)近代民法的法典化
要有统一的主权国家、统一的立法机关、统一的司法机关。
在中世纪不具有这个基础,宗教只管人的精神生活,把世俗社会推了出去。
第一个法典是《法国民法典》,封建法是有等级的,
(2)近代民法模式:
A、抽象平等的人格B、私的所有
C、私法自治D、自己责任(自己对自己的过错负责任)
3、现代民法
(1)具体的人格;(2)私的受限制;
(3)意思自治受限制(主要是对强者的限制,对弱者保护);(4)无过错责任
近代向现代民法的转型一定要深刻理解,转型的指征、原因。
4、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1)大陆法系:指欧洲大陆。法官靠成文法典进行裁判。
罗马法系、成文法系。
(2)英美法系:普通法系、判例法系。法官靠以往判例进行裁判。
两者的影响力不同。
三、民法的体系
(一)法国式:法学阶梯式(权利主体、权利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如果联系:人、财产,人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
(二)德国式:学说汇簨式、潘得克潘式
好处:逻辑性强,避免重复
坏处:法律适用的时候,要解决具体纠纷,找法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民法的本质和本位
(一)民法的本质
1、民法是市民社会之法
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两分
2、民法是私法
(1)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标准
公法法律关系的主体至少有一方是国家公权机关。
(2)公法和私法区分的意义
A、实践意义
B、认识意义
公法是为了保护私权的
C、私法优位主义与公法优位主义
D、私法自治是民法基本原理。
3、民法是权利法
确定私权神圣
4、民法是市场经济基本法
(二)民法的本位
民法的基本价值取向
1、义务本位:在古代时,有等级,不同的等级履行不同的义务,民法保障各个等级义务的履行。
2、权利本位:
3、社会本位:
4、中国民法之本位:以权利本位为主,以社会本位为辅
五、民法的渊源
(一)民法的渊源,民法的表现形式
对法官而言,面对特定的案件时,去哪里找法。
(二)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制定法、判例)中不同的渊源
(三)成文法的局限性与克服
学习小结:对民法的来源和历史的了解,就如同一个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未来不迷茫,做事也有了规则和界限。
姚 茜 律师/学习笔记
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
微信号:sunshine_yao123
❸ 民法总则和民法总论有什么区别
在探讨民法总则与民法学总论的区别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民法学总论属于学术领域,而民法总则则属于法律制度。
民法学总论,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是对民法基本原则、概念、制度和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行为、民事责任等方面。这些理论研究对于理解民法的基本结构和运作原理至关重要。
相比之下,民法总则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一部法律文件,它确立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民法总则直接应用于司法实践,对民事法律关系进行规范,具有强制执行力。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可以观察到一个明显的规律:某一法律制度往往经历从学说发展到立法,再到受立法影响而形成的新学说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民法总则的发展历程中尤为明显。
例如,民法总则的制定,是在充分吸收了民法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立法者参考了大量民法学总论中的理论,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法律条文。这不仅体现了学说对立法的重要影响,也表明了法律制度对学术研究的反哺作用。
随着民法总则的实施,新的法律实践又会反过来影响和丰富民法学理论。学者们开始关注法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的见解,从而推动民法学总论的发展。
因此,民法总则与民法学总论虽然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民法学总论为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民法总法则为法律实践提供了规范。
❹ 谁能简单的总结一下民法总论的知识框架结构阿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法律分立中的私法
第二节 我国民法的制度语源
第三节 民法概念及调整对象
第四节 民法的法律渊源
第五节 民法法条
第二章 法律关系和权利
第六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七节 民法体系和体例
第八节 民法的效力及其范围
第九节 民法的适用
第三章 权利主体
第一节 法律关系
第二节 权利主体
第三节 自然人概述
第四节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
第五节 监护制度及其改革
第六节 自然人的人格权
第七节 自然的其他法律属性
第八节 法人概述
第九节 法人的权利能力
第十节 法人机关
第十一节 法人的行为能力责任能力
第十二节 法人的成立及其管理
第十三节 法人的其他属性
第十四节 法人人格的否认
第十五节 法人终止和清算中的法人
第十六节 无权利能力社团
第十七节 合伙
第四章 法律行为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理念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成立
第四节 法律行为的生效
第五节 意思表示瑕疵
第六节 不符合生效要件的法律行为
第七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第八节 法律行为的交易基础瑕疵学说
第九节 法律行为的解释
第十节 物权行为的理论和应用
第十一节 代理
第五章 民法上的时间
第一节 时间的民法意义及其规范属性
第二节 期日和期间
第三节 时效
第四节 除斥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