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二题

刑法二题

发布时间: 2025-09-23 05:53:54

『壹』 《刑法》(二)

专题三 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介入因素如果是异常的、且对危害结果的“贡献率”较大,则可以中断前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判断: (1)条件说为基础(条件说的“条件”必须是“危害行为”;“条件”是指实行行为,而不包括预备行为) (2)因果关系中断-对条件说的修正、限制。

二、客观归责理论 实行客观归责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制造不被法律允许的风险(如果减少了风险,就应排除客观归责;如果行为没有减少风险,也没有提高风险,也不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行为人虽然制造了危险,但是但如果危险被允许(合法行为),排除客观归责。) 2、实现不被允许的风险。即在结果中实现了由行为人所制造的不被允许的风险(以下排除客观归责:行为虽然对法益制造了危险,但结果的发生不是由该危险所致,而是偶然与危险同时发生;行为没有实现不被允许的危险;护士在注射抗生素时没有为患者做皮试患者因此死亡,事后查明,即使做皮试也不能查出患者的特殊反应;行为虽然违反了注意规范,但结果并不是违反注意规范所造成的,排除客观归责) 3、结果没有超过构成要件的保护范围。 被害人自我答责(被害人自愿和负完全责任的行为导致后果的,都需要由被害人自己承担,这就是被害人自我答责的法理)包括: 1、参与他人基于故意的自我危害行为 2、对他人危险行为的接受。

专题四 认识错误及相关问题

 一、因果关系的错误 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因果关系的错误无任何影响 事前的故意(结果推后实现)(死晚了):通说认为,因果关系的错误无任何影响,成立故意犯罪既遂 结果的提早实现(死早了):如果危害结果是实行行为导致的,则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如果不是,则否认故意犯罪的既遂。

 二、犯意转化、另起犯意 1、犯意提升(降低):行为对象统一,并且侵害的法益同类。处理方式:犯意升高的情况下,从高者;犯意降低的,从旧(高)者,仅以一罪论处。 2、另起犯意。在前一犯罪已经既遂、未遂或终止后,又另起犯意实施另一犯罪行为,因而应数罪并罚。处理方式:原则上应数罪并罚;如果侵害的对象不同一、法益同类的情况下,同种数罪不并罚。

 专题五 排除犯罪性的事由

一、正当防卫: 1、正当防卫的限度,应从宽把握; 2、防卫行为是否过当,应以防卫人当时的立场进行判断,而不应以一个冷静的第三人事后立场看。(行为过当,但结果不过当,仍属正当防卫;行为适当,但结果过当的,仍属正当防卫;行为过当,且结果过当的,属于防卫过当;对于非暴力犯罪,但属于持续性的侵害,对被害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的,即使造成不发侵害人死亡而逃跑的,仍然成立正当防卫)’

二、被害人承诺及风险支配 1、被害人承诺中,承诺必须出于被害人的真是意志,戏言性的承诺、基于强制或者威压作出的承诺,不阻却违法性。(承诺的动机错误,承诺仍然有效力;因为受骗而承诺的,承诺无效) 2、风险支配与责任分配: (1)自己危险化的参与,是指被害人的行为是导致侵害结果发生的直接原因,或者说,被害人自己支配了侵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2)基于合意的他者危险化。危害结果的掌控权不再被害人支配之下,行为人支配了结果,仍然以犯罪论处。

『贰』 请教2道刑法题~~

第一题,对于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按照旧的形式四分法,司机的行为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吧?不是职务或业务上的行为吧(作为道德上可能有义务,但是法律不会要求司机见死就得救)?法律行为呢?当然不算,因为又不是基于合同关系导敏手致的被害人受伤。先行行为(先行行为导致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这个可能能够套上,但桥芹嫌是先行行为是司机的职务行为,刚才说了,法律不要求司机必须救助。似乎形式三分法的分析不那么令人信服。
但是最新的实质三分法就可以完全的解首咐决这个问题
实质三分法将义务来源分成了三类,其中一类是基于对法益的危险发生领域的支配所产生的阻止义务
那么被害人上了司机的车,实际上被害人死亡的危险就处于司机所支配的相对隔绝的领域(出租车内),司机不救助,那么就是不作为的故意杀人
第二题甲是故意杀人,只不过是未遂而已

『叁』 刑法案例题 求解

1、张某具有做好废弃物处理的义务,存在过错;
2、由于张某的过错,导致中毒事故的发生,即二名孩子的死亡与张某的行为之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3、张某应当按照《刑法》第233条的规定承担刑事责任,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附:《农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使用农药应当遵守农药防毒规程,正确配药、施药,做好废弃物处理和安全防护工作,防止农药污染环境和农药中毒事故。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农药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肆』 刘凤科--刑法经典试题(二)b

【例25】甲某日临晨2时骑车从某超市门口经过,发现超市的卷帘门开着(事后无法查明卷帘门打开的原因),甲立即进入超市盗窃财物,30分钟后与甲素不相识的乙进入超市,也开始盗窃。由于甲盗窃的财物数额多(价值2万元),就请乙帮他抬到室外绑到自行车后座上,乙欣然应允。甲离开后,乙自己将价值1万元的财物绑上自行车离开。对本案,正确的说法是(AC )
A.甲、乙成立盗窃罪共犯
B.甲、乙是同时犯,不是共犯
C.甲盗窃数额2万元,乙盗窃3万元
D.甲盗窃2万元,乙盗窃1万元
【例26】甲乙丙三人是某公司保安,共谋抢劫公司副总经理的钱。准备了犯罪用的工具,作案前丙感到害怕,退出了犯罪。甲乙遂共同作案,抢劫了副总经理的2万元钱和一张信用卡,并胁迫副总经理说出了密码。随后甲乙二人将副总经理杀害,沉尸江中。两天后,甲乙二人用该信用卡从自动取款机上先后取出35万元。后案件侦破。
(1)关于甲乙二人杀害被害人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甲乙丙三人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既遂,属于抢劫致人死亡的加重情形
B.甲乙二人的行为属于抢劫致人死亡的情形,丙只构成普通的抢劫罪
C.甲乙二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丙对此不承担责任
D.甲乙丙三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2)关于甲乙二人从自动取款机上先后取出35万元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属于甲乙丙三人的抢劫行为所得
B.甲乙二人对35万成立抢劫罪,丙对此不承担刑事责任
C.甲乙二人构成盗窃罪,丙对此不承担刑事责任
D.甲乙丙三人在盗窃罪范围内成立共犯,甲乙成立盗窃罪,乙成立抢劫罪
【例27】甲和乙因一时手头缺钱,甲提意去他的外公家借钱,因为他外公家是农村信用社的代办点,家中肯定有钱。乙说:“如果你外公不借钱给咱们,咱俩就用砖头将他打昏,然后偷他的钱。”甲说:“他是我外公,我不能那样做。”乙开着车,和甲一起到了甲的外公家。乙在门外的车上等甲,甲进了屋,甲的外公在家,甲提出借钱,但他外公说:“家里没有钱。”甲便在他外公家吃饭,然后睡觉了。乙在外面等着见甲一直没有出来,便开着车回家了。考试大收集甲一觉醒来,见外公也睡觉了,便用砖头将他外公砸昏,然后勒死了外公。甲因为没有密码,打不开保险柜,便给他小姨打电话,说外公家被人抢劫了。他小姨来后打开保险柜,发现没丢钱,甲趁机在保险柜里拿了5000元钱。关于本案,根据司法解释和刑法的有关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甲构成抢劫罪既遂一罪
B.甲乙二人构成抢劫罪共犯
C.甲构成抢劫罪与盗窃罪,数罪并罚
D.甲乙二人构成盗窃罪共犯
【例28】甲将A(8岁)绑架到自己家中,并向A的父亲勒索财物。由于甲得知A的父亲己经报案,便打算杀害A。甲正在琢磨杀害方法时,甲的朋友乙到了甲家,甲将杀A的想法告诉乙,乙帮助甲杀害了A。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甲乙二人构成故意杀人的共犯,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B.甲乙二人构成绑架罪的共犯,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C.甲乙二人构成绑架罪的共犯,甲乙二人都构成绑架罪
D.绑架罪是继续犯,乙参与进来,其行为构成绑架罪的共犯
【例29】石某来京打工期间,结识了同是外来人员的龙某、高某与王某,四人多次以“碰瓷”的手段在街头敲诈他人财物。2007年12月24日,高、王、龙再次预谋到前门百万商行前以此手段进行敲诈,由于石某与龙闹矛盾,没有参与预谋。高、王、龙三人来到商行前,将凌某作为敲诈对象,由龙某拿一块手表故意冲撞凌某,然后借口让凌某赔偿。凌拒绝赔偿,三人遂对凌某进行殴打,凌被迫交出100元。高等三人仍不罢休,将凌某推倒在地,高强行夺下凌的手包,凌大声呼喊,龙、王见状匆忙逃走,高持手包欲逃时,被凌抱住腿,高便踢了凌某腹部一脚,并将手包扔在路旁,竭力挣开凌某的手想要逃跑。与此同时,石某恰巧正在现场附近吃东西,其目赌了高等人作案的全过程,当其看到高将手包扔在路旁时,趁凌某与高扭打之机将手包捡起来。当看见高某被凌某抱住,就上前踢了凌某腹部一脚,然后转身跑了。考试大收集到了偏僻处,石某将手包中12100余元中的12000元藏起来,当高等三人追上索要手包时,石将内装100余元、一块新手表、一个手机以及两根金条等物品的手包交与高等人。事后被害人凌某脾脏破裂而死,但查不清楚究竟是高某还是石某造成。
后来石某等四人找朋友开了一张手机购买发票,然后在二手手机市场将该手机卖与张某(2400元);三天后,石某等四人将手表和金条处理给了龙某的老乡钱某(15000元)。
(1)龙某、高某与王某夺取凌某手包的行为构成何罪?
(2)石某将手包拿走的行为如何处理?
承继的共犯,抢劫罪。
(3)对于被害人凌某死亡的结果,应当如何处理?
按照部分实行全部责任,龙某、高某与王某对死亡结果负责,即抢劫致人死亡。石某属于承继共犯,按照承继共犯的处理原则以及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石某对死亡结果不负刑事责任。
(4)石某将手包中的12000元藏起来行为如何处理?
无罪。本犯不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
(5)石某等出售手机的行为如何处理?
构成诈骗罪,因为对于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所以张某存在损失。
(6)石某等出售手表、金条的行为如何处理?
无罪。本犯不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钱某明知是赃物,不存在损失,所以石某等不构成诈骗罪。
(7)张某购买手机的行为和钱某收购手表、金条的行为如何处理?
张某无罪,钱某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
【例30】根据罪数以及刑法相关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甲盗窃乙价值8000元的财物后,主动与乙讲条件:“如果拿2000元来,就退还价值8000元的财物,否则不退还。”甲构成盗窃罪与敲诈勒索罪,并罚。
B.甲盗窃乙8000元现金后,主动与乙讲条件:如果同意让自己得2000元,则余款返还给乙,否则分文不退。甲的行为只构成盗窃罪
C.甲将盗窃的文物仿真品(价值数额较大)冒充文物卖给他人,获取较大数额财物。甲构成盗窃罪与诈骗罪,并罚。
D.甲将盗窃的文物仿真品(价值数额较大)卖给他人,并说明其是现代仿品,获取较大数额财物。甲构成盗窃罪一罪。

『伍』 两道案例刑法学的题 要详细答案

一,猪大角来与菜心绿属于过失源伤害。二人的行为都没有故意的意思,因自己的不当行为(猪大角持刀离开工作岗位,菜心绿在明知对方手中有刀的警告下对其实施推搡)而造成了他人的伤害,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李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因其已经进入了准备实施犯罪的场所,因客观因素而无法或没有实施犯罪行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热点内容
安财经济法 发布:2025-09-23 08:36:56 浏览:438
法官作风整顿检查 发布:2025-09-23 08:36:41 浏览:933
法治应知应会五十条 发布:2025-09-23 08:35:42 浏览:167
经济法本票期限 发布:2025-09-23 08:27:22 浏览:445
经济法强制性标准 发布:2025-09-23 08:18:28 浏览:526
劳动法试用期怎么发工资吗 发布:2025-09-23 08:16:57 浏览:722
大学刑法网课 发布:2025-09-23 08:15:56 浏览:121
南沙劳动律师 发布:2025-09-23 08:15:44 浏览:894
法院开的本票 发布:2025-09-23 08:15:41 浏览:837
受托人签字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3 07:55:16 浏览: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