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独立的障碍
『壹』 司法独立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专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属人的干涉。”从中外学者的基本观点来看,司法独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含义就政治层面而言,司法独立指司法权独立,源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第二层含义是法院独立,法院独立是司法权独立的制度表现,包括法院独立于非法院机构和法院之间相互独立;第三层含义是法官独立,既独立于其他职业的公民又须特别强调法官与法官之间的自主性,法官独立是司法独立的最高形态。法官个人独立与法院独立是司法独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法院独立,单个法官无法履行其职责;同样,如果法官不能免于其独立审判可能会带来的种种担心,就不可能有独立的审理与判决,也就不可能有司法独立。法院独立审判与法官个人独立之间的关系就如同结构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个好的结构,组成部分豪无根据,没有组成部分,结构毫无意义
『贰』 如何处理党的领导和审判独立的关系
司法权来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权力机关根据人民主权原则授予司法机关的一种专属权力.司法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司法权专指审判权,本文所讨论的司法权仅仅限定在狭义的范畴.论及司法权,必须界定其性质.司法权的性质可以从多角度来分析,诸如司法权的独立性、中立性、受动性、程序性、公正性、统一性、终极性,等等.我认为,独立性乃是司法权的本质特性.司法权的独立性有其宪法依据.我国宪法规定: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司法独立,首先要独立于行政机关.我国行政机关担负着80% 的法律、90% 的行政法规、100% 的部门规章的执行责任,是最大的执法主体,也可能成为最大的违法主体.如果行政机关可以干预司法,公民的合法权益一旦受到行政机关的不法侵害,就失去了权利救济的最终渠道.因此,如果说司法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这道防线首先要阻隔的就是行政权的僭越.司法独立,还要独立于任何社会团体.社会团体都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以一定的利益诉求和社会关系为纽带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代表着社会中部分人群的利益和主张.
在一个利益多元的社会中,如果允许社会团体干预司法,司法就可能成为这部分利益群体实现自己私利的工具.司法独立,还必须排除任何个人的干预.在一个法治国家里,不允许任何公民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外的特权.关于司法权的独立性的上述观点,几乎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在建设社会主义司法文明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和实践难题是: 如何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司法独立的关系.我的看法是:
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加强对立法、执法和司法的领导.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首先是党对司法工作的政治领导,这种政治领导,应当通过党领导立法的方式来实现,只要党把好了立法关,确保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政策、执政意图、执政目标,转化为国家的法律,并且确保党领导制定的法律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从而就可以为党领导司法确立法制保障.第二,党领导司法,绝不意味着党直接行使司法权,也不意味着党可以对司法工作 "像过去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对工作细节的干涉"( 列宁语) ,也不意味着党可以干预司法个案.第三,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还表现在党通过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通过党对司法官的遴选、任免权,建设一支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高素质的司法官队伍.第四,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应当而且完全可以通过法治手段和法治方式来实现.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全党必须明白这样的道理,要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必须改善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式,而党领导司法的最佳方式就是法治手段和法治方式.第五,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必须遵循司法工作的规律,按照司法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领导司法.由于司法文明的发展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它在绝对地依赖于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它遵循着司法的普遍规律而发展,反映着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普遍诉求.因此,世界司法文明发展在呈现出多元化和异质性的同时,各国司法文明在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又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的趋同化态势.这就要求党在领导司法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中国国情,把握和遵循中国司法文明发展的特殊性,也要把握和遵循世界司法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实现了党科学执政、科学领导司法的基本要求.第六,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必须做到依法领导.从宪法意义上讲,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执政,它应当在国家政体内运行而不是在体制外实施,应当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而不是超越于宪法之外,凌驾于法律之上.这就是说,党不是作为游离于国家制度外的领导力量,而应当作为国家制度内的领导力量,作为执政党来运作国家制度,领导国家活动、司法工作.建立这种宪政架构中的党与司法关系,不仅有利于保障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而且更有利于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
为了保证司法机关切实有效地执行反映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与利益的法律,同时防止司法权的滥用,因此,我们强调司法独立,绝不意味着司法权不受监督.任何权力都必须接受监督,必须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否则就有滥用和腐败的可能.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科学高效有力的司法权力监督体系.
首先,司法机关必须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监督.要充分发挥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司法官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依据党章党纪对司法人员进行党法党规的监督,特别是监督人民法院和司法官是否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 监督他们在审判活动中是否只服从法律,独立裁判,公开公正司法; 监督他们不得徇私枉法,杜绝司法腐败; 监督他们自觉维护司法的独立与权威.
其次,司法机关还要接受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监督.全国人大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具有宪法赋予的监督宪法实施、罢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解释法律、监督司法机关工作的职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法院院长;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并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这表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依据宪法监督司法权的行使,有权任免司法官,通过这些权力的行使,实现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必须服从.
第三,司法审判机关应当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具有督促法院公正司法的职权.检察机关应当严格履行职责,一要对法院的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法律监督.这种监督应当是对法院的审理程序与实体裁判是否合法进行法律上的评价,防止司法错案和司法不公现象的发生.因此,这种监督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即失去了国家设立检察机关的意义.二要督促法院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国家权力本身即具有不可放弃性,法院的权力更是事关人权保障和社会秩序和谐有序的权力建置.因此,法院必须切实履行惩治犯罪、保障人权、确保社会秩序稳定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如果法院放弃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检察机关就必须履行对法院的监督责任,通过具体的检察活动来对法院的活动进行监督.
第四,充分发挥公众对司法的社会监督.司法活动并非一种封闭性的适用法律的活动,它必须吸纳社会民众对司法活动、司法判决及其效果进行监督和评判.因此,司法机关除了要接受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检察院监督之外,还必须接受社会监督.对司法的社会监督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是舆论监督.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包括法官在内的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是保证司法权责统一、防止司法错误和司法腐败的重要举措.人民享有对包括法官在内的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权利.人民的监督权至上,是社会主义司法监督制度的重要特征.当然,舆论监督司法必须在合法、理性、有序的限度内进行,否则就有可能导致用舆论审判代替司法审判,就会干扰正常的司法活动,出现 "舆论牵着司法的鼻子走"、影响司法公正的现象发生.
总之,党的领导不应该成为司法权独立行使的障碍,司法权独立行使并不能成为拒斥党的领导的理由,加强党的领导和司法权独立应当形成正效应的关系.司法独立与对司法权的监督有机统一,是当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升司法公正、司法能力、司法质量的关键,也是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关键.
『叁』 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
2008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对司法体制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目前,此“意见”已在政法系统内下发,中央政法委正在抓紧制定实施改革意见的分工方案,改革实施工作正在积极稳妥推进。这是2009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央推出的司法体制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是:在继续抓好2004年中央确定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事项的基础上,从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出发,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重点,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进一步解决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运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可靠的司法保障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核心是调整司法职权配置,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促进司法独立。主要改革内容包括政法经费保障、司法职权重新配置、规范司法行为、落实宽严相济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等方面。
一、建立政法系统财政保障机制,政法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不独立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司法受制于当地政府,法院的经费及其法官工资、检察院的经费及其检察官工资等,都是由当地政府财政部门解决,司法机关的“财权”由政府部门“把持”,使得司法难以“硬”起来,司法很容易受到来自当地政府的干扰,形成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从财政负担上看,2006年全国检察系统的全部财政支出大约150亿元,法院系统大约200亿元,一共不到400亿元,加上基本建设费用和适当增加工资福利,总量仍在财政可承受范围之内。本次司法体制改革将建立政法系统财政保障机制,以后法院、检察院的经费将由中央财政专项确定,建立分类保障政策和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解决基层法院的经费保障问题,从而开始打破司法经费由地方保障的格局,逐步化解司法的地方化难题。具体有可能会采取分地区,分级别,结合案件数量和诉讼费收入情况,采用因素计算法确定各法院的财政拨款数。
二、检察院刑侦职能划归公安局管辖,检察院专司法律监督
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原有的《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院享有对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等部分刑事案件的侦查权(自侦权)。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可以由检察院进行法律监督,但是对于检察院的自侦案件,则长期缺乏必要的制度性限制,只在检察院内部进行监督。根据“有权利就有监督”的原则,本次司法体制改革将检察院对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的刑侦职能从检察院剥离开,划归公安局管辖,检察院主要专心做法律监督建设,以实现加强权力监督制约的目标,其中包括对法院的监督和对于司法系统其他部门的监督。
三、法院执行职能划归司法局管辖,法院其他有关行政职能划归司法行政机关管辖,法院专司审判
在我国,法院判决后案件“执行难”很突出,影响到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本次司法体制改革将包括法院执行在内的有关行政职能划归司法行政机关管辖,法院专司审判。
四、看守所划归司法局管辖
长期以来,看守所作为主要的羁押场所,由同级公安机关管理。在侦查、羁押、改造主体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看守所对侦查机关的讯问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容易出现刑讯逼供现象。近年来曝光的佘祥林案、聂树斌案中,都存在刑讯逼供,这些案件主要发生在看守所。许多学者提出,为了体现程序公正和控辩平衡,必须做到侦查权和羁押权的分权与制约。本次司法体制改革将看守所的管理移交到司法部(局)体系之下。
五、决定劳教权力由法院行驶
长期以来,由于其未经审判即限制人身自由的特点,劳教制度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质疑。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长期呼吁取消劳教制度。劳动教养制度主要的依据是1957年8月3日国务院公布实施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以及1979年由国务院公布施行的补充规定和1982年由国办转发的试行办法。胡教授认为,一个决定实施半个世纪,一个试行办法试行20多年,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次司法体制改革将此项权力由公安机关移交调整到法院来行使,以确保这项权力的行使更加规范化。
六、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司法体制改革提出要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上升为法律制度,转化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到执法实践中去,使之既有利于控制社会治安大局、增强群众安全感,又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一方面,适应新时期犯罪行为发生的变化,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犯罪从严打击。另一方面,对轻微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按照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实行宽缓处理,尽量教育挽救,增加社会和谐。
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司法体制改革本着“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相结合的原则,提出完善政法干警招录和培训机制,完善政法干警行为规范和职业保障制度,加强政法机关廉政建设,严肃查处政法干警违法违纪行为,改革完善司法考试制度和律师制度等。
『肆』 如何司法独立
(一)加快全国人大立法步伐,尽快确立司法独立地位,使其合法化,制度化。
无法不立,失去了宪法和相关法律的法理支持,本应合理的司法独立制度也是站不住脚的。我国的司法独立制度不要全盘照搬外国的“三权分立”制,但可以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和良好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司法制度。
(二)进行司法体制改革,为司法独立创设良好的政治环境。
当前,要实现司法独立,还有很多政治体制上的障碍。要实现这一个目标,最彻底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包括司法体制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机关职能,把一些机构重叠,运行效率低,职能错位的部门进行撤并优化,为司法独立的进一步实现扫清障碍,创设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加强法制宣传,进一步强化国民的法治意识和观念。
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封建儒家思想在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这为“人治思想”的盛行,提供了看似合理的土壤。但是一个政治成熟的法治国家,是容不下“人治”思想的。因此,要建设法治社会,要司法独立,就一定要加强法制宣传,通过网络,报刊,影视等媒介,利用文字,视频,音乐,图画,声音等手段来宣传法治,进一步强化国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确保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早日实现。
(四)完善人大代表和纪委监督司法机关机制,确保“司法独立”阳光运行。
按照我国现行的司法监督机制,各级人大和纪委都有权监督司法机关的职能行为。因此,完善这一个机制,需要人大和纪委在不泄密、不影响、不干扰司法机关正常办案的情况下,切实地对司法机关执法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伍』 跨区域管辖的主要意义
行政诉讼跨区域管辖的含义在新《行政诉讼法》首次确立了行政案件中的跨行政区域管辖,最突出的价值和意义便是对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的实现。尽管依照《行政诉讼法》第18条第1款规定的规定,行政诉讼案件的管辖仍然是要依照“原告就被告”的原则,主要是由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但第2款的规定无疑也是对被告所在地管辖原则的挑战与突破。通过跨行政区域管辖的确立,可以使司法公正更容易实现,对于司法行政化的现象也可以有效规避,同时还能尽可能地实现司法独立。
行政诉讼中被告所在地管辖时,由于当地司法机关受制于地方政府,无法全面摆脱对地方政府的依赖,而且在我国熟人社会的背景下,法官与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难免会熟识,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审判难以保证其独立性、公正性。但在跨行政区域管辖的基础上,跨行政区域的法院必然与被告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存在较少的联系,独立性更强。
从司法权的本质来看,司法权行使是通过审理裁定这一过程来实现对法律纠纷的解决、对合法权利的保障与维护,对公权力的限制与约束以及对人权的保障。司法活动要求遵循公平公正要求,而只有司法真正独立才能实现公平公正,才符合法治的本质要求和特点。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司法制度的完善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层面,而司法体制改革就要求确立司法独立的原则。司法独立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更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司法独立原则的确立,可以有效实现司法活动的公平公正,可以满足司法裁决的基本要求,还可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入。
受到历史与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司法权行政化的趋势很明显。我国司法机关的财政权与人事权都受制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能处于地方利益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法院等司法机关施压。从案件受理、审判、裁决到执行的各个环节,司法机关都可能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和干预,严重影响了司法独立性。而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作为被诉方,理应与法院之间保持独立,以确保行政诉讼案件判决结果的公平公正。但受到司法权行政化的影响,司法独立的实现也面临着不少障碍,在行政诉讼案件中,司法不独立,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现象尤其突出,极大地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中,以司法独立为主要内容的司法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现代民主法治国家无一不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我国更应该借助司法独立来实现司法公平公正,使司法机构获得公众的信赖和认可,提升我国整体的法治环境。司法独立制度的核心是法院审判权的独立。要真正实现司法独立,在行政诉讼中避免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确立行政案件的跨区域管辖是有效果的。
『陆』 我国司法独立的困境是什么
1、司法机关与党政机关的关系:
在我国,司法独立是党领导下的“独立”,各级党委及其政法委员会领导和协调公、检、法工作的机制一直在运行,这在事实上形成了我国司法领域中“一个家长,三个孩子”的制度现实。虽然现在各级党委、政法委审批案件的做法已大为减少,但一些“重要”案件的处理还是必须要向党委或政法委请示或者接受其“过问”。
虽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不能脱离党的领导,无论是司法机关还是行政机关所有的领导干部基本属于党的成员,因此其受党的领导和管理是必然的问题。如此一来,司法机关是不可能脱离政党对其的干预,无论是在有形还是无形,都不可避免的造成干扰。
2、司法机关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在人、财、物的配置上受制于同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这不仅包括司法机关的日常经费开支,更包括了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现实的开支,具体的数额和项目都是由地方政府自己预算的,缺乏独立性,经济保障不足且财政供应体制不顺,有时难以避免手捧帽子向自己的当事人乞讨的尴尬。
由于地方各级法院的人、财、物均掌握在地方,从而使得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司法却不能独立于地方。我们的司法机关在人事、财政上严重地依赖于地方,地方法院和检察院都同在一个地方政府制约下,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职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也不可能不受当地经济利益的左右。办金钱案、人情案,司法活动中的腐败现象突出。
3、司法机关与人大的关系:
我国宪法在确立司法独立原则时,没有规定司法机关有权独立于权力机关。我国宪法采用的是议行合一的政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部国家权力由人民代表大会即权力机关行使,司法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产生,司法机关应该对权力机关负责,并接受其监督。
由于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未排除人大对法院审判活动的事前干预,现实中已出现了多起人大代表在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进行“个案监督”的事例,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人大对司法的监督机制还有待完善,而且缺乏有效地制约。实践证明,不讲究党的领导方式和人大监督机制的合理化,必然会影响司法独立的实现。
4、公、检、法之间的关系: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负有审判监督的职责。这种监督的方式和程度虽然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而且目前看也有弱化趋势,但毕竟与法院形成一种监督上的上位与下位关系。
而且就刑事案件办理,宪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要求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时“互相配合”,这种平等的配合制约关系,使得以审判至上为前提的司法独立难以有效贯彻,很明显与司法独立的核心要求是不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