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那年

民法典那年

发布时间: 2025-09-25 15:16:50

㈠ 为什么民法典历经五次才最终编纂成功

编纂民法典工程浩大,应稳妥推进。将散于各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编订纂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将不适应、不适宜的规定予以剔除,另一方面又要将新产生的、新出现且已成熟的民事法律规范加以吸收、固化,最终形成一部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集大成法典。

根据编纂民法典“两步走”的思路,民法总则已经出台,接下来就是编纂民法典各分编。本次会议审议的有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和侵权责任编等6编,共73章1034条。编纂好各分编是对民众切身利益的法制保障。

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的编纂有很多亮点,比如物权编强化了业主对建筑物共有部分共同管理的权利,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限届满自动续期;合同编里增加了住房继承人优先承租权的制度,加大了保护弱势当事人的制度;在婚姻家庭编增加了一个月离婚冷静期等。

(1)民法典那年扩展阅读

5年磨一剑,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开启中国民事法律新时代。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

编纂民法典,是一个国家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一个民族的不懈奋进。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编纂一部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民法典,离不开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思想指引。

“自始至终,民法典编纂工作都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进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负责人说,根据编纂民法典的指导思想,立法机关确立了“编纂式立法”这一重要理念。

1、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

2、不是简单的“麻袋装土豆”,而要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㈡ 古代国外一些杰出将领和他们的事迹

就举两个例子吧

1、凯撒 罗马
凯撒,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出身贵族。少年时期受过良好教育。前78年苏拉死后,凯撒积极参加反苏拉体制的斗争,崭露头角。前68~前62年曾任财务官、市政官、大祭司长、大法官等职。前61年出任西班牙行省总督,征服一些部落,聚敛大量资财。翌年回罗马,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盟,史称"前三头同盟"。前59年在庞培、克拉苏和民主派支持下当选执政官。翌年任山南高卢(内高卢)总督后,利用山北高卢(外高卢)各部落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和武力征服的策略,经高卢战争最后征服山北高卢。其间,曾于前55年率军渡过莱茵河侵入日耳曼尼亚,两次渡海侵入不列颠。战争中,他造就了一支训练有素、能征善战和忠诚于他的军队,并积累巨额财产,为其日后夺权打下基础。前53年克拉苏在帕提亚(安息)战争中战败身亡后,他与庞培及元老院的矛盾激化。前49年1月初,元老院在庞培支持下议决要凯撒任期满后交出高卢行省的统辖权和军权。他断然拒绝,于1月10日率军渡过鲁比肯河,进军罗马,迫使庞培偕大批元老逃往希腊。同年秋出兵西班牙,击败当地的庞培军队。前48年进军希腊,取得法萨罗之战的胜利,并挥师埃及追击庞培。在埃及卷入托勒密十三世与其姐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的权力斗争,支持后者单独执政、成为埃及唯一国王。随后转战小亚细亚,击溃本都国王的军队。前46年进军北非,再征西班牙,清剿庞培余党后,于翌年凯旋罗马。经连年征战,凯撒获得终身独裁官、执政官、保民官等职,兼领大将军、大祭司长荣衔,并被尊为"祖国之父",成为无冕之王。当政期间,实行一系列改革,改善行省管理制度,颁布反对行省官员勒索的法令,扩大授予罗马公民权的范围,建立退役老兵殖民地,实行自治市法,增设高级官职,扩充元老院等。此外,他改订历法,推行"儒略历"。作为军事统帅,他善于并用政治手段与军事手段,分化瓦解和各个歼灭敌人;重视骑兵的作用,强调步骑兵协同作战;在兵力部署上建立了预备队,增大了战斗队形的纵深和稳定性。其代表作《高卢战记》、《内战记》是研究古罗马军事历史的重要文献(见凯撒的军事思想)。凯撒的独裁统治动摇了罗马的共和政体,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前44年3月15日,他在元老院议事厅被布鲁图、喀西约等人阴谋刺杀。

盖尤斯·尤利乌斯·凯撒,出生于公元前102年, 正是罗马共和国发生严重政治危机的时代。这时,罗马的经济基础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它已经变成西方古典时代奴隶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原来的小农业已完全被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取代,直接的军事掠夺和以贡赋等方式向被征服地区进行的压榨,使地中海沿岸各地的财富大量涌入意大利,加速了罗马的社会分化。

经济上的巨大变化,自然要影响到罗马的政治生活,被征服土地在日益扩大、由雇佣军组成的常备军在不断扩充,奴隶人口在急剧增加,由失业小农民和释放奴隶构成的游民阶层也在大量涌向首都,这就需要大大加强国家机器才能应付,但这时的罗马国家体制却基本上还是当年台伯河上那个小公社的那套城邦制度。它那年年重选的文官政府、它那已变得臃肿不灵的公民大会和它那由少数世代掌权的豪门贵族垄断的元老院,根本无法适应这个局面。从公元前二世纪三十年代起,就不断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种种民主改革的方案,但都因为触犯豪门贵族的利益,因而受到盘据在元老院的一小撮所谓贵族共和派的反对,遭到失败。此后,主张民主改革的人前仆后继、奋斗不息,民主运动从合法的要求改良逐渐发展到采取阴谋暴动甚至内战的方式。公元前82年,豪门贵族的保护者苏拉用血腥的大屠杀镇压了反对派,民主运动才一时沉寂下去。但大屠杀并不能消除引起要求改革的根源,苏拉不久死去后,民主运动马上就卷土重来。这时,罗马贵族共和政府的颟顸无能、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军人的专横跋扈,已经大大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到公元前一世纪的七十年代,局势终于发展到极为可虑的地步。东方强邻的进攻和西方行省的割据都还在其次,严重的是地中海上的海盗横行和斯巴达克斯所领导的奴隶起义。海盗横行不但使沿海地带民不聊生,连罗马也因海外的粮食运不来而有断炊之虞;奴隶起义使意大利遭到汉尼拔战争以来最沉重的一次兵灾,而且从根子上震撼了罗马的奴隶制度,打击了奴隶制经济。奴隶起义迫使奴隶主对剥削奴隶和经营田产的方式作出某些改变,也迫使奴隶主改变控制奴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迫使他们不得不变换已不能保障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共和政体。正象革命导师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当某一个国家内部的国家政权同它的经济发展处于对立地位的时候——直到现在,几乎一切政治权力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都是这样,——斗争每次总是以政治权力被推翻而告终。"凯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政治舞台的。

凯撒出身于罗马的一个古老但已中落的贵族家族,由于他和老一辈的民主派领袖马略和钦奈有亲谊,青年时代就受到贵族共和派的排挤,迫使他只能自始就站在民主派一边,逐渐成为反对派的领袖,一面也按部就班地从财务官、工务官升到司法官。但在这时候,他除了在街头的游民阶层中拥有巨大的号召力以外,没有别的政治资本,为此他设法跟当时在军队中有极大势力的克耐犹斯·庞培和代表富豪们即所谓骑士阶层的罗马首富马古斯·克拉苏斯结成"三人同盟"。当然,这三个人代表的是三个不同利益的集团,只是因为同样受到把持元老院的贵族共和派的排挤,才凑合到一起去的。凯撒在这两个人的共同支持下,当选上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但由于元老院的掣肘,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这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政局动荡,罗马统治集团中无论那一派的领袖人物,都从实际经验中体会到,要掌握政权,必须先有一支武装力量,只有利用武力,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凯撒在执政官任期届满之后,竭力设法争取到高卢行省去担任行省长官,目的是趁在高卢的机会训练起一支自己的军队,作为政治上的后盾;同时,在高卢大事开拓疆土,掳掠奴隶,还可以为自己在罗马的奴隶主阶级中取得声誉,又可以乘机积聚起一大笔财富来作为今后政治活动的资本。

凯撒在公元前58年前往高卢,到公元前49年初方回意大利。他在高卢的九年中,据普鲁塔克说,曾经屠杀了一百万人,俘虏了一百万人。他本人和他部下的将吏都发了大财,使他能在罗马广施贿赂,甚至一直贿赂到要人们的宠奴身上。他还在平民中举办各种演出,发放大宗金钱,并在意大利许多城镇兴建大量工程,既讨好了包主的人,也讨好了因此获得工作机会的平民。这样一来,他在意大利公民中的声望,渐渐超出"三人同盟"中的其它两人,特别是他借高卢作为练兵场所,训练起一支当时共和国最能征惯战的部队,而且是一支只知有凯撒、不知有国家的部队。

凯撒的成功刺激了克拉苏斯,他在公元前63年赶到东方去发动对安息的战争,希望在那边取得跟凯撒同样的成功,不料全军覆没,死在那边。这就使得原来鼎足相峙的"三人同盟",只剩下凯撒和庞培两雄并立,彼此日益猜忌,加上元老院中一些人的从中挑拨拉拢,庞培终于和凯撒破裂,正式站到元老院一边去,成为贵族共和派借以对抗凯撒的首领。公元前49年凯撒带着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意大利,庞培措手不及,带着全部政府人员和元老院仓皇逃出罗马,渡海进入希腊,听恁意大利落人凯撒手中。次年冬天,凯撒也赶到希腊,在法萨勒斯一战击败庞培主力。庞培逃往埃及,被埃及人就地杀死。凯撒在肃清了其他各地庞培余党后,重新统一全国。

凯撒一个行省一个行省地肃清庞培余党的过程,也就是扫除罗马贵族共和体制的残余影响,建立新的统治机器的过程。因而,被凯撒重新统一了的这个罗马国家,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软弱无力、遇事拖拖沓沓的旧的罗马共和国,它已经是一个全新的中央集权的军事独裁国家,已经能够象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那样地统一指挥全国了,这对地中海沿岸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肯定是有利的。

凯撒从统一罗马国家到死去,还不到四年,但就在这样短的时。期内,他仍能完成了许多值得称道的工作,最堪注意的有两个方面:首先,他象摧枯拉朽地破坏了旧的贵族共和体制,把军政大权集中于一身,基本上完成了向君主独裁制的过渡,把过去几百年发展中随时遇到问题、随时修修补补、牵强凑合起来的那些重床叠架、支离破碎的旧制度,作了一番整齐划一的工作。他把执政官、统查官、保民官、大祭司长等重要职务兼于一身,他把元老院降为咨询机构、他把公民大会当作可有可无的装饰品,都是为他后来的继承人把罗马变成披了共和制外衣的帝国开创了道路。次之,他企图逐步废除旧罗马作为一个城邦霸国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特权,把意大利各城镇的地位提高到和罗马相等,把各行省的地位提高到和意大利相等,并且把公民权陆续给予罗马的各个行省——当然只给奴隶主阶级——使这个大帝国的统治集团基础更加扩大巩固。但这项工作仅只完成了一部分。过去他在高卢时就已经把公民权给了山内高卢人,后来还让他们的部分首领进入元老院,引起了那些把公民权视为禁脔,不愿别人分享的旧公民的不满,他们讥刺他:

"凯撒在凯旋式里牵着高卢人走,
却牵他们进了元老院;
高卢人脱下了长裤子,
反穿上了(元老们的)阔边长袍子。"

公元前44年,他制定适用于意大利各市镇的自治法,给它们跟罗马同样的地位;他恢复了意大利一向免除的关税;他还计划废除由商人承包征收行省税赋的办法,改由国家直接派人收取,取销行省人民最痛恨的一项秕政。难怪当时沸沸扬扬地传说他想把首都迁到亚历山大里亚去,把罗马改造成一个东方式的君主国家,主要就是因为他降低了罗马城在国家中地位的缘故。

凯撒在公元前44年被贵族共和派的残余分子刺杀,结束了他忙碌的一生,他的嗣子、他姊姊的孙子该犹斯·犹理乌斯·凯撒·屋大维安弩斯,那奥古斯都,在凯撒奠立的基础上,彻底完成了把奴隶制的罗马共和国改建成帝国的任务。

历来评论凯撒的人很多,大部分人都把他吹捧成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伟大的政治家、天才的统帅、作家、演说家等等,仿佛他是一个恁空建立了这个大帝国的人。其实,凯撒的一生斗争,只不过是奴隶主阶级中一个统治集团跟另一个统治集团为了该不该改变统治方式而作的斗争,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改善了这个奴隶制国家的处境,使奴隶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可是受惠的仍然只是奴隶主阶级,根本没影响到当时广大奴隶阶级的命运。其次,他一生的成功,主要应该归之于他的恰巧处在罗马共和国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历史时代,一时风云际会,机缘凑合,让他不自觉地完成了历史要他完成的事业,这里,他的个人品质象坚毅、机智大胆、圆滑等等,在其中只起了极其有限的作用,因而过分吹捧凯撒是不恰当的。正象革命导师恩格斯说的那样:"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末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竭力诟责凯撒,说他镇压了民主运动,把他的取销行会组织、恢复意大利关税。减少发给贫民口粮分额等等,说成是背叛平民。这些责难往往是出于对罗马当时的所谓"平民"、"民主运动"等等名词作了过分现代化解释的结果。要对共和末年聚居在罗马的所谓平民、他们的构成、他们的政治作用和经济地位等等作一番分析,是一件比较复杂的工作,而且也不是这里该做的工作,但至少可以肯定说,他们绝不是十八、九世纪的那种工业无产阶级。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第二版的序言中引用过的西斯蒙第的名言——"罗马的无产阶级依靠社会过活,现代社会则依靠无产阶级过活"——这就是关于他们的最中肯的结论。在公元前一两世纪中,他们在政治上从来没产生过一位自己的代表,也从来没提出过自已的一套政治纲领,他们一直是形形色色政治活动家手中播弄的工具。正跟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做现代无产阶级一样,我们也绝不可以把凯撒看做是路易·拿破仑甚或梯也尔一流人物。凯撒在这里,只是不多不少地做了当时其他活动家做过的事情,可以责备他的至多是他起初利用了他们、后来又离开了他们而已。而离开他们、甚或损害到他们,则是.当时不问那个民主派活动家一旦当权之后,势必难免的事情。特别是凯撒,只要从前面简单地举出来的他所致力的工作来看,就可以知道这是他这些工作的必然结果。首都的游民阶层久已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要减轻对行省的搜括、减少罗马这个城市的特权,就不得不采取一些对这些游民不利的措施,象发放给公民的免费口粮,被凯撒从三十二万份一下子降到十五万份,把这一过去一向认为是公民应享的特权严加限制,变成真正的社会救济,就是一个例子。而且建立了强有力的个人统治之后,公民大会连作为橡皮图章的作用都失去了,游民阶层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就宣告结束,用不着再竭尽国库所有去讨好他们,这正是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从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必然结果。凯撒一生的所作所为可议的地方虽然很多,恰恰不在这一方面。

2、汉尼拔 腓尼基
罗马与迦太基两个古代地中海世界最强的奴隶制国家为了争夺地中海世界的霸权,展开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争霸战争,因罗马人亦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被称做布匿战争。而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与迦太基双方都冉冉升起璀璨的新星,罗马出现了显赫一时的西庇阿家族,而迦太
基则拥有被称做“战略之父”的汉尼拔。
第一部分:布匿战争的背景

第一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3世纪中期,罗马完成了对意大利半岛的征服,其不断膨胀的大国霸权主义不可避免对地中海南岸的商业帝国迦太基产生威胁。于是,围绕着对西西里及其附近岛屿的归属权,公元前264年,两国之间爆发了第一次布匿战争。虽然迦太基拥有当时地中海世界最强大的海军,并数次重创罗马海军。但是罗马民族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使他们在遭受了比迦太基人更惨重的损失后,最终战胜了迦太基,取得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胜利,将西西里及其附近岛屿纳入罗马版图。

第二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18年,年仅28岁的汉尼拔从迦太基海外领地西班牙出发,倾入意大利本土,第二次布匿战争拉开了序幕。虽然号称“战略之父”的汉尼拔在意大利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连续大败罗马军,但由于迦太基政府内讧不断,他不能及时从北非得到补给以及援兵,而来自西班牙的援军又遭遇罗马的围堵,全军覆没,最终不得不放弃意大利,无功而返。随后在扎马会战中,汉尼拔败给了罗马著名统帅西庇阿,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败仗,也是最后一次败仗。迦太基无力再战,只得向罗马投降。罗马取得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最后胜利。因为这次战争始终于汉尼拔的活动为线索,所以这次战争也被称做 “汉尼拔战争”。

第三次布匿战争

经过前两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从一个实力强大的地中海强国沦落为惟罗马马首是瞻的附庸国,但其几百年建立的基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被摧毁的,它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盛。紧惕迦太基再次强盛的罗马,念念不忘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曾经差点攻打罗马城。于是罗马找了一个借口,要迦太基拆除港口,搬到北非内陆,迦太基拒绝,罗马随即对迦太基宣战。公元前149年,罗马军围攻迦太基城,迦太基平民与军队协同防御,罗马围攻了整整三年,仍没有攻破迦太基城。接着,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打败汉尼拔的西庇阿·阿非利加的过继孙子埃米利安·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小西庇阿)以强大兵力攻陷迦太基城,并将其夷为平地,幸存的5万人全部贬为奴隶。迦太基帝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此从世界上消失,罗马将整个地中海变为内湖。

第二部分:汉尼拔生平

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2年),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年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终身与罗马为敌,在军事上有卓越表现。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庇里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入义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亚战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公元前217 年)和坎尼战役(公元前216年)中击溃罗马人。坎尼战役之后,罗马人拒绝与汉尼拔发生正面冲突,并逐渐夺回义大利南部的要塞。公元前204年,罗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领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汉尼拔回到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於扎马战役击败汉尼拔。

战后,公元前196年汉尼拔成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帮助迦太基从战争的疮痍中恢复。公元前195年,罗马人迫使汉尼拔被驱逐。汉尼拔出走东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国,直到公元前189年,罗马打败安条克,并要求引渡汉尼拔,汉尼拔逃到小亚细亚北部的比提尼亚王国。即使如此,罗马人仍然不放心汉尼拔,一直争取把他引渡到罗马受审,汉尼拔在公元前182年服毒自尽。

第三部分:汉尼拔的四次重大战役

1.特拉比亚之战

时间:公元前218年12月

地点:北意大利波河支流特拉比亚河畔

交战双方:迦太基统帅汉尼拔VS罗马执政官老西庇阿&罗马执政官森普罗尼乌斯

兵力:迦太基军34000人,罗马军40000人

过程简介:罗马执政官指挥不力,没有完全发挥出罗马军队的战斗力,汉尼拔以战象为冲锋主力,

撕开了罗马军的正面步兵主力,同时使罗马骑兵很快失去战斗能力,罗马步兵虽然英勇战斗,但随即遭

到汉尼拔步兵的包抄,结果罗马军大败,被迫撤离北意大利。

2.特拉西美诺湖之战(Trasimene Battle)

时间:公元前217年6月21日

地点:意大利半岛埃特鲁尼亚Etruria东部特拉西梅诺湖

交战双方:迦太基统帅汉尼拔VS罗马执政官弗拉米尼努斯

兵力:迦太基军人数不详,罗马军30000人

过程简介:罗马执政官弗拉米尼努斯缺乏战争经验,被汉尼拔引入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平坦开阔

地。当罗马军沿着湖边大路前进,准备在前方迎敌时,汉尼拔的伏军却出现在侧面和后方。这就迫使罗

马军转向侧面背水而战。罗马军大批葬身湖中和大道上,执政官也战死。战斗从清晨开始几个小时就结

束了,罗马军15000人阵亡,其余幸存的士兵全部被俘虏。而汉尼拔仅损失1500人。

3.坎尼战役

时间:公元前216年8月2日

地点:意大利半岛坎尼城附近平原

交战双方:迦太基统帅汉尼拔VS罗马执政官瓦罗

兵力:迦太基军42000人,其中32000名步兵,10000名骑兵;罗马军73000人,其中步兵66000人,骑

兵7000人。

过程简介:汉尼拔把瓦罗引诱到坎尼城附近广阔的适宜骑兵作战的平原,以正面半月形的高卢步兵

对抗罗马的步兵方阵,战斗开始后,高卢步兵按照汉尼拔预期的开始后退,罗马步兵一步步前进,随后

汉尼拔巧妙地调动剩余步兵和骑兵自两翼飞速包抄罗马军,自敌方身后完成对罗马军团的包围。罗马军

团面对包围完全不能动弹,战斗变成单方面的屠杀,罗马军最后战死44000人,其中包括一名执政官与80

名元老,被俘10000 人。而汉尼拔仅仅损失了6000人。坎尼战役是西方军事史上著名的会战。

4.扎马战役

时间:公元前202年

地点:北非迦太基城以南50英里的扎马城附近

交战双方:迦太基统帅汉尼拔VS罗马执政官大西庇阿

兵力:迦太基军40000人,罗马军40000人

过程简介:西庇阿与汉尼拔棋逢对手,各人施展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摆开包围的架势。汉尼拔以层

出不穷的几层兵力对付西庇阿的进攻。最后西庇阿以骑兵优势包围了汉尼拔的后卫解决了战斗。坎尼战

役在迦太基本土重演,但这次得胜的是罗马人。

第四部分:对汉尼拔的评价

论将才,汉尼拔的战争艺术远远高于罗马的执政官们,只有小西庇阿可以与之相比。汉尼拔曾自比

仅仅排在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之后,这并不完全是夸张。因为他的军队素质不能跟亚历山大的军队

相比,而他的对手又是比波斯人更骁勇善战的罗马人,他实际上单枪匹马地向古代最强盛、其政治、军

事基础最坚固的社团及其同盟提出了挑战,并且几乎将她摧毁,这似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从根本上说,罗马是一个远较迦太基强大的国家。他在这样的一种劣势中还能取得这样巨大的胜利,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汉尼拔,北非迦太基名将,位列西方古代四大名将的第二位,其他三位分别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

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无冕之王恺撒大帝,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

热点内容
沭阳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25 19:08:30 浏览:184
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发布:2025-09-25 18:52:50 浏览:845
监察委法治倒退 发布:2025-09-25 18:31:42 浏览:910
支部选举条例 发布:2025-09-25 18:23:58 浏览:83
我国特色立法解释 发布:2025-09-25 18:22:23 浏览:745
山东省威海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25 18:14:30 浏览:71
让法治光芒照耀每一颗心灵讲稿 发布:2025-09-25 18:01:38 浏览:447
行政法人文精神 发布:2025-09-25 17:58:22 浏览:793
论民法的基本原则 发布:2025-09-25 17:57:36 浏览:875
南宁中级法院法官名单 发布:2025-09-25 17:52:38 浏览: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