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民法典新实施
❶ 新民法典什么时候开始实行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始实施。这部法律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民法典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民法典以条文形式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私法关系,涵盖各类法律行为和身份行为。其制定旨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的实施将对我国法律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民法典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文件,它还是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律体系,旨在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对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民法典还规定了私法自治的原则,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当事人有权自行决定其行为。这一原则是民法典的核心,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
民法典的制定工作由多个知名法学机构和学者共同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由26名来自不同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法学专家组成,梁慧星学部委员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法学教授,他们共同起草了《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民法典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民法典的实施,我国将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❷ 民法典第563条规定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63条规定,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成就。它对于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权益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该条规定,如果法律未规定或当事人未约定解除权的行使期限,解除权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或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未行使,该权利将消灭。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包括:
1. 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2. 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3.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4.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有其他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5. 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
对于持续履行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需在合理期限前通知对方。
通常情况下,法定解除权被认为是当事人的一项权利,即在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解除权人有权解除合同。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当事人是否享有法定解除权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认定“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无论是逾期违约、迟延履行还是其他违约行为,如果不影响合同目的的实现,通常不允许以法定解除权解除合同。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63条为当事人提供了明确的法定解除权行使条件,有助于维护合同自由原则,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