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司法制度
㈠ 比较隋唐与明清时期的司法审判制度
在隋唐时期,古代的司法制度基本成熟、制度化。隋唐的司法机关是三个: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大理寺职责是审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监察。但刑部权限很大,可以对审判进行干预,而且复核大理寺的徒、流以上的案件。御史台除了监督外,还参加重大案件的审判。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由以上三个司法机关共同审理,这就是唐朝的“三司推事”。同时,死刑的复奏制度也明确化,死刑执行前必须再报皇帝,批准以后才能执行。
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也都有司法审判权,甚至还凌驾于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辖,自行审判、执行。同时,明清的会审制度也完善起来。死刑案件的最高决定权还在皇帝手里。中央集权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体现。
清末中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警察制度。西方警察形象首次在中国亮相,是在租界内。在此之后,中国开始逐渐接受西方的警政思想~
㈡ 古代司法制度由刑向法的转变过程
第一章
夏商时期的司法
夏商的司法制度
关于夏商的司法体制,没有具体划分,其政治体制在以帝国程度
上就是其司法体制的原型。夏商的政治体制有内服和外服之分,
内服即中央和王室机构体系,外服即地方诸侯机构体系。夏商比
较专门的司法机构体系史书上无记载。
夏司法制度
1.
司法机关
大理:中央最高司法管
士:地方司法官
蒙士:基层司法官
2.
审判制度
“神判”、“天罚”
3.
监狱的设置
“圜土”、“夏台”
商司法制度
1.
司法机构
司寇:中央最高审判机构
士:地方司法官
蒙士:基层司法官
2.
审判制度
(
1
)重案:
三审,即史与正的审理、大司寇的复审、三公参听的
再审。
(
2
)疑案:
“疑案,泛与众共之,众疑,赫之,必察大小之比以
成之。”——《礼记·表记》
(
3
)
量刑:
可轻可重者,主张从轻;
可宽可严时,主张从宽。
3.
监狱的设置
“圜土”
“囹圄”:“所以拘罪人”
夏商的司法总结
其司法主要有以下之特点:
1.
,尚未从行政、军事体制及其职能中分商两代的司法体制
及其职能离出来,它们基本上是合而为一体。
2.
商两代属于中国权法时代,司法制度具有鲜明的天讨、天
罚、神判的特色。司法审判大权握足于各级奴隶主宗主手中。
3.
着司法审判制度的产生,作为刑罚执行机构的监狱也开始
出现。
第二章
西周的司法制度
1)
司法机关的设置:
自上而下依次为:①周王
②大司寇
③小
司寇,地方效仿中央,地方司法机构主要是指天子京师和诸
侯国都之下或基层地方执行司法事务的官职或机构。
2)
诉讼审判制度:
1
肺石达穷民,路鼓制度
2
证据制度:仅
控告而无证据则不受理,
至于证据来源,
首先允许刑讯逼供,
就是要求必须要有口供。
并且以当众宰牲发誓为诉讼辅佐证
据。
3
五听制度:辞,色,气,耳,目五听,察言观色等技
巧。
4
审理时限:
收禁人犯五六天后才进行审理。
尽心断狱,
甚之又甚。
5
季节与司法:春夏不受,秋冬行刑。
6
三敕
与民主司法
7
八议制度:规定亲故贤能,功贵勤宾不能采
取一般程序审理,必须采取朝廷特别会议由周王最后定夺。
这是后世八议制度的起源。
8
宣读行书制度:是后世读鞠乞
鞠的来源。
9
审判程序:一般死刑案件的审理程序一般要经
过二审终审,三宥程序仅仅适用于贵族。
10
法律宣教制度,
周礼的悬法象魏很可能是最早的法律宣传普及教育制度。
3)
司法较前代之发展:
1
体系更加完备,制度更加成熟
2
统
治放于司法权下,
权责进一步分明
3
司法审判程序进一步严
格人性化,重视对人的法律教育。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司法制度
(一)
司法改革
1.
就司法机关而言,剥夺了旧贵族的司法审判权,改由封建职
采纳
㈢ 分析古代司法制度由刑向法的转变制度
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从事司法审判的司寇,在此之前的夏商时期只是有了监狱这种司法执行机关。西周时的最高审判权还在周王手里,他统辖的中央地区的具体司法官是士师和眚史。西周时的案件区域管辖还没有明确区分,不过审级已经有了王、三公、司寇、乡、遂、县六级,古代的司法机关基本形成。就已有了类似现在治安管理的职能分工。当时,国家设有司民(户籍)、司稽(捕盗)、司寇(刑狱与纠察事务)等相应的官职。
战国时期
到战国时期,各国也有自己的司法机关,秦国的最高司法官叫廷尉,楚国叫廷理,齐国叫大理。鲁国则设有大司寇一职。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
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中央司法机关是廷尉府,最高司法官是廷尉。秦的地方是郡县制,地方的司法机关由郡守和县令兼任,疑难案件上报中央,一般的则自己处理。在县乡两级,则创设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基层治安机构——亭。亭是秦汉时代政府的末端组织之一,遍布全国,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处,大致每十里(相当于3公里)设置一亭。亭本来是为军事交通设置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兼具军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层政府机构,兼司缉捕盗贼和维护治安之职。秦朝的司法机关体制奠定了以后中国历代王朝司法机关的基础。
汉朝
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包括司法体制,所以历史上有了“汉承秦制”的说法。汉朝中央的司法机关仍然是廷尉,地方则与秦朝相同。但汉武帝之后,王权逐渐加强,出现了尚书台这种中枢组织,尚书台内设立了执法机构,在西汉是三公曹,东汉是二千石曹。从而侵夺了廷尉的司法权。 汉朝对于重大案件由中央主要官员会审,这种名为“杂治”的会审制度体现了皇权对司法权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除了基本继承汉朝司法制度外,也有了一些发展。北齐将廷尉改称大理寺,下属官员也增多了,扩大了司法机关的规模。更重要的一点是,死刑的复核权收归了皇帝,这是古代司法制度的一大变化。
隋唐
在隋唐时期,古代的司法制度基本成熟、制度化。隋唐的司法机关是三个: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大理寺职责是审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监察。但刑部权限很大,可以对审判进行干预,而且复核大理寺的徒、流以上的案件。御史台除了监督外,还参加重大案件的审判。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由以上三个司法机关共同审理,这就是唐朝的“三司推事”。同时,死刑的复奏制度也明确化,死刑执行前必须再报皇帝,批准以后才能执行。
宋朝
宋朝的司法机关也是继承了唐朝的体制,但也有些变化,如宋太宗时期设置了审刑院,侵夺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职权,到神宗时撤消,职权又分归大理寺和刑部。 地方的司法机关,州和县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为了加强对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设立了提点刑狱官来监督各州县的司法事务。 宋朝还规定地方司法官必须亲自审理案件,否则处以徒二年的刑罚。从这以后,一直到明清时期,八百多年的时间里,州(府)县官员都要亲自审判案件。
元朝
元朝在继承前朝的体制基础上,也有变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时,设置大宗正府来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权。 明清时期也是以三法司为主要司法机关。但是其职权发生了变化,大理寺的审判权归了刑部,而刑部的复核权则给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为都察院。
明朝
明朝的特务组织如锦衣卫、东厂、西厂也都有司法审判权,甚至还凌驾于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辖,自行审判、执行。同时,明清的会审制度也完善起来。死刑案件的最高决定权还在皇帝手里。中央集权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体现。
清
清末中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警察制度。西方警察形象首次在中国亮相,是在租界内。在此之后,中国开始逐渐接受西方的警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