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施行法
❶ 《民法典》施行后如何处理新法和旧法的关系
《民法典》施行后处理新法和旧法关系的原则:
坚持“法不溯及既往”的基本原则,但存在例外情况。
法不溯及既往原则:
根据《立法法》的相关规定,法律原则上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即新的法律一般不适用于其施行前已经发生的法律事实和案件。
在《民法典》施行前发生的法律事实,原则上应适用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
例外情况:
有利溯及:
如果适用《民法典》的规定更有利于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更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可以适用《民法典》的规定,而不适用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
例如,对于合同效力的认定,如果根据当时的法律合同无效,而根据《民法典》合同有效或可撤销,则应适用《民法典》的规定。
新法填补旧法漏洞:
在新旧法律交替时期,如果新法对某一问题已经作出明确规定,而旧法对此没有规定,人民法院可以适用新法的规定来填补旧法的漏洞,并据此作出判决。
这虽然看似是适用旧法,但新法作为填补漏洞的依据被适用,实际上赋予了新法一定的溯及力。
司法实践中的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和政策文件,对新旧法的衔接适用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以确保司法实践的统一性和公正性。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就详细规定了《民法典》施行前后法律适用的具体规则。
《民法典》施行前的指导意义:
即使在《民法典》施行前,其一些规定也对当时的民商事审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果现行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得不清楚,而《民法典》有规定或者规定得更加清楚,人民法院在裁判理由部分可以援引《民法典》的规定作为说理的依据。
综上所述,《民法典》施行后处理新法和旧法关系时,应坚持“法不溯及既往”的基本原则,但也要考虑有利溯及和新法填补旧法漏洞等例外情况,以确保法律的稳定性和公正性。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应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政策文件进行处理。
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典法施行日期是什么时候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六十条规定: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