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法理公平

民法法理公平

发布时间: 2025-10-05 12:36:01

① 简述民法基本原则特征

民法基本原则特征:

其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平等、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法律地位平等。

其二,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由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决定各自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担的民事义务。

其三,法律对民事主体实行平等的保护。

其四,作为平等原则的一个逻辑结果,当事人的意思也是平等的,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另一方。本条规定属于强行性规范,任何人违背平等原则,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对方,均将承担对自己不利的法律后果。

须特别注意的是,平等原则所要求的平等非指经济地位上的平等或经济实力的平等,而是法律地位的平等,以免滋生疑义。此法律地位平等,是对民事活动当事人的基本要求,应贯彻民事活动之始终。


民法基本原则功能和意义:

1、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

民法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对各项民法制度和民法规范起统率和指导作用的立法方针。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在法律上的集中反映,是中国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本质特征的集中反映。民法基本原则之内涵,集中体现了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特征,在民法与其他法律如行政法经济法之间画了一条界线。

2、一切民事主体均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民法基本原则,不仅是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并且是一切民事主体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不仅应遵循具体的民法规范,并且应遵循民法基本原则。在现行法缺乏相应的具体规范时,应按照民法基本原则的要求行事。

② 民法的基本特征

民法具有法定性、平等性、自愿性、公平性、诚实性、道德性、环保性等基本特征。
六点具体原则:
1、平等原则
民事主体权利能力一律平等;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民事主体权益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2、意思自治原则
民法在规范人们的民事行为方面自愿原则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民事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和形式由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
3、公平原则
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4、诚实信用原则
不为欺诈行为,恪守信用尊重交易习惯;不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条款;正当竞争,反对垄断;尊重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
5、公序良俗原则
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不得违反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和国家的一般利益。
6、绿色原则
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行为准则。“绿色原则”是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规定、追究环境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法理基础和立法根据。
民法意义:
1、民法属于一部由我国政府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用作对人民矛盾进行缓解以及调整人民和国家之间矛盾的方法。它和国际法的性质是完全相反的,它在国内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一次民法作为国内法,它的这种性质长期以来得到了维护。
2、民法为继受法,继受法为从外国采用的法律,固有法为本国土生土长的法律。我国民法为继受法。尽管我国作为中华法系的母国具有悠久的法律传统,但这是一种刑法传统,其中民法比较萎缩,依附于刑法,用刑事手段来解决民事问题,这与以民法为重的西方法律传统形成对照。
3、民法是一种普通型的法律。它在普通的事件处理中作为首要的法律依据,能够适用于任何人或事物或者其它因素。当然这一点上它和针对于特别的任何事的特别法是相反的。民法为普通法,要表达的就是民法典为普通法,被设想为一个可以涵盖全部民事生活事实的体系。
4、民法是一种存在实体的法律,它规定了人民的实际拥有的权力和义务,以及这些权力和义务使用的范围和方法和使用法律所必要的程序等等,具有实际的意义。民法原则上为实体法,与民事诉讼、破产法等程序性法律形成配套关系。一些法律认识比较模糊的人认为民法是主要的法律,往往忽视了程序法的重要性,这样是非常不正确的,而且不利于法治的健全发展,实际上,权利分为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两类,程序法也规定一些程序性的权利并规定实现它们的程序,我们可以从这一点看出,程序法的实体特征也比较明显。
5、民法中主要规定和阐述了人民的一些权力,因此它又带有浓厚的权力色彩,属于权利法的范围。这也是人民权力需求的一种必然趋势下的改变。
6、民法为中人法,中人道德是民法中的人的行为标准,以何种人性标准作为民法的基础,立法者享有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中人或上人标准。它是一种社会规范,通过调整社会关系来调整人的行为,同时以人性观点为出发点,以此来规范人的行为并制定相应的规则。
7、民法为任意法兼强行法,法律规定的内容仅用来补充或解释当事人的意思,对当事人对之遵守与否不加限制的,为任意法,也即贯彻意思自治原则的法律规范;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容当事人加以左右或约定排除的,为强行法,也即体现公序良俗的规范。
8、民法为严正法兼衡平法,严正法是在适用于某一具体事实时,必须强制生效,毫无回旋余地的规定。简言之,严正法为不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法,衡平法为赋予法官此等裁量权的法,两者结合,使民法规范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③ 民法典涉及哪些内容

《民法典》涉及的内容包括《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和《民法总则》这些的部分内容。
一、民法典基本原则有什么?
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4、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5、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二、民法典的特点有什么?
(1)它是一部典型的早期的民法典。民法典明确表述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民法原则,阐明了私有财产无限制、契约自由和过失责任三大民法原则的含义,这是与自由竞争经济条件相适应的。
(2)反映出改革原则和传统之间的妥协、折衷。民法典保持了改革的精神,特别是在保证经济关系发展所必要的问题上。
(3)注重实际运用。法典没有总则和过多的抽象概念,实际规范简洁明确;很少有弹性概念,司法机关执行法典时裁量余地不大;法典具体编排不强调科学性和严密性,而是从使用方便出发。
(4)语言通俗易懂,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法律文风。
三、民法典的五大基本特征
1、民法与宪法的关系,制定民法典必须旗帜鲜明地“根据宪法”,体现宪法精神。
2、民法学基本范畴与法学基本范畴的关系,特别是在法律主体、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等法学体系和法律体系的核心概念上应当科学、精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外在的统一性,避免同一概念在民法与法理学和其他部门法学之间互相冲突。
3、民法思维与法治思维的关系,要将民法思维嵌入法治思维之内,把制定民法典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依托,作为实现保障人权、维护公平、促进和谐、推进发展、引领风尚等法治核心价值的内在要求。
4、民法典与民诉法的关系,制定民法典应尽量避免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的重复,为《民事诉讼法》实现其程序价值留有足够的空间。
5、民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民法来源于社会生活,回应社会生活需要,并引领社会生活方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六十条 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④ 对合同内容当事人可以自由协商体现民法的基本原则是

法律分析:
体现了民法中的自愿原则。根据我国民法典总则编关于民法原则的规定,自愿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有关民事活动的民法基本原则之一,亦即在民事关系中的当事人彼此之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自由地去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而非受到强迫或威胁。因此当事人自由协商确立合同关系体现了自愿原则。公民、法人等任何民事主体在市场交易和民事活动中都必须遵守自愿协商的原则,都有权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独立自主地选择、决定交易对象和交易条件,建立和变更民事法律关系,并同时尊重对方的意愿和社会公共利益,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或任何第三方。只要进行交易或其他民事活动双方的交易等行为不违反法律规定,其他任何机关、团体、个人等第三方都不能干涉。以欺诈、强迫、威胁等违背交易主体意志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衍生问题:
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1、平等原则:所谓平等原则,指在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当事人的人格完全平等,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同时法律对当事人提供平等的法律保护。它是宪法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表现。
2、自愿原则:参加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完全的自由,按照自己的自由意思决定缔结民事法律关系,为自己设定权利或对他人承担义务,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3、公平原则:民法公平原则,主要是针对合同关系而提出的要求,是当事人缔结合同关系,尤其是确定合同内容时,所应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诚信原则要求一切市场参加者遵循诚实商人和诚实劳动者的道德标准,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诚实信用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准则。
5、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简称公序良俗,是现代民法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一般道德观念的功能。
6、绿色原则:绿色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行为准则。“绿色原则”是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规定、追究环境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法理基础和立法根据。

热点内容
地方性法规效力位阶 发布:2025-10-05 14:12:00 浏览:495
依法治企展板 发布:2025-10-05 14:03:22 浏览:866
行政执法主体等同于行政法主体 发布:2025-10-05 13:29:07 浏览:827
大连涉外律师 发布:2025-10-05 13:23:57 浏览:328
泰宁司法局 发布:2025-10-05 13:13:15 浏览:537
法学院姜峰 发布:2025-10-05 12:38:10 浏览:605
李洪英律师 发布:2025-10-05 12:37:34 浏览:818
哈尔滨市南岗区法律援助中心交通 发布:2025-10-05 12:37:30 浏览:58
什么是卫生立法 发布:2025-10-05 12:36:49 浏览:570
民法法理公平 发布:2025-10-05 12:36:01 浏览: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