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法环境
⑴ 急求法学的社会环境分析,帮帮我啊,O(∩_∩)O谢谢O(∩_∩)O谢谢谢谢!
“在法的世界里,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学法学的人就像行走在黑白之间的人,我选择法学专业是出于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想以这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某大学法学系的本科生小张如是说。如今,像小张这样怀着崇高职业理想报考法学专业研究生的不在少数。从2009年报考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人数过万的形势可以看出法学专业的考研热度。此外,法律相关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较高。受人尊敬,薪酬水平也不错。这一切都使法学专业成为莘莘学子为之奋力拼搏的目标。
法学研究生更具就业优势
一般而言,法学专业本科阶段教育的重点在于法学启蒙教育,这样的培养方式与现实的社会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为了成为一名既具有扎实广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又能够独立从事法学研究、教学和其他实务工作的法学工作者,每年义无返顾地投入法学考研大军的人有如过江之鲫。法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可以使学生增强自身的法学涵养,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高端需求。这无疑是在现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为自己增加了就业砝码。毕竟,与法学本科毕业相比,法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还是十分有限的,这样,对于寻求高端人才的用人单位而言,无疑会更加偏爱录用法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法学专业成跨考首选
现在的国家司法考试必须是本科毕业才能报考,这对那些本科刚毕业就想进入公安司法机关工作的人来说是很大的阻碍。而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则可以利用假期时间来准备国家司法考试,这就为毕业后进入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院、法院及公安系统、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单位工作创造了条件。这些单位的工作要么相对稳定,要么具有较高的收入。法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还可以给广大学子提供进入理想城市、出国深造的机会,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现今法学专业考研的空前盛况。在法学专业的考研大军中,不乏来自非法学专业的跨考生。
法学专业为什么能获得跨考生的青睐?答案很简单。法学专业的硕士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中没有数学。因此,对于那些本科阶段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的理工类和经济类等专业的学生以及本科阶段的专业培养课程中没有包括数学课程的学生来说,法学专业是不错的跨考选择。如果本科学的是外语,优势就更加明显了。此外,相对来说,法学专业的考研科目较为固定,除了一些名校法学专业的考研科目要求较多以外,一般的法学考研科目都比较少,这也有利于法学专业考研的备考复习;
在人才供大于求、市场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考研成为无数学子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而法学专业作为一个既大众化又精英化的专业,在理论研究型和社会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满足了广大学子继续深造寻求人生成功机会的需要,又符合我国现今民主法制建设的社会实际要求。因此,法学专业成为热度不减的考研大热门就不足为奇了。
选择法学是一种理想,报考法学需要决心和勇气。让我们努力把理想变成现实,用心感受黑白之间的理性与智慧。
⑵ 司法学的司法学
司法学是指对司法现象与事实进行系统的组织的研究所获致的原理、法则和方法等系统知识。所谓原理是指司法理念,它对司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所谓法则是指司法规范。所谓方法是指具体的司法方式方法。所谓系统知识就是科学。科学是实在的形式,而实在则是科学的内容。科学的知识有四大特点:第一,科学的知识是方法的、工具的;第二,科学的知识是系统的、组织的;第三,科学的知识是实际的、客观的;第四,科学的知识是进步的、实用的。司法学这门独立的学科同样具有这四大特点。司法学切实把握着司法实际,高度概括司法实际,使司法实际抽象化理论化,又去指导司法实际活动。 司法学是同立法学和行政学相对应的一门独立科学。立法学研究如何立法的问题,主要讲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创制良法,完善法律体系。行政学研究如何行政的问题,主要讲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控制行政权的膨胀与滥用。司法学研究如何正确实施法律的问题,主要讲公正司法,保障人权,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
立法学、司法学和行政学是三门重要学科,鼎足而立,共同肩负着保障国家宪法原则实现的重任。它们相依相存,不可或缺;否则,即便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原则制定了良法,如果得不到实施而束之高阁,那么也只是徒有形式的一纸具文。行政机关的行政权日益扩张,如果没有司法权予以有效制约,那么公民的基本人权便得不到保障。足见,司法学的价值与地位是实实在在的,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 本书将司法学的体系结构分为:司法原理、司法主体、司法客体、司法行为、司法技能、社会司法,共六篇三十四章。着重研讨司法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前沿问题。博采众说,收集最新资料,汲纳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比较研究,反映司法规律,草创司法学科,期有助于教学与科研,以及关心司法建设的读者
——熊先觉 前言/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司法学是一门独立学科/1
一、司法学的概念与特点/l
二、司法学的价值与地位/l
第二节 司法学的研究对象/2
一、司法现象/2
二、司法法规/3
三、司法实践/3
第三节 司法学的研究方法/4
一、系统论的方法/4
二、分析比较的方法/4
三、辩证唯物的方法/5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5
第一篇司法原理论
第二章司法原理概述/9
第一节 司法与司法权/9
一、司法是历史的产物/9
二、司法权是国家的重要权力/lo
三、认定司法机关的标准/11
第二节 司法理念/12
一、司法公正是核心理念/12
二、司法公正的构成要素/13
三、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15
第三节 司法特征/16
一、司法特征是法院的基本属性/16
二、司法特征的具体表现/17
第四节 司法哲学/19
一、司法哲学的概念与性质/19
二、司法哲学的范畴与体系/20
三、司法哲学追求司法真善美/21
第三章 司法的产生与演进/24
第一节 司法的产生/24
一、原始司法/24
二、司法产生/25
第二节 司法的演进/25
一、神权司法/25
二、民权司法/26
三、人权司法/27
第三节 当代司法模式/28
一、西方的司法模式/28
二、东方的司法模式/28
三、司法多元化与国际化/29
第四章 司法的体制与类型/30
第一节 司法体制的概念与地位/30
一、司法体制的概念/30
二、司法体制的内部关系/3l
第二节 司法体制的类型/32
一、“三权分立”的司法体制/32
二、“五权分立”的司法体制/33
三、“议行分工”的司法体制/33
四“议行合一”的司法体制/34
第三节 司法行政的类型/35
一、大司法部/35
二、中司法部/35
三、小司法部/35
第五章 司法的功能与目的/37
第一节 司法功能/37
一、保护功能/37
二、调整功能/37
三、惩治功能/38
四、教育功能/38
第二节司法目的/38
一、社会公平与正义/38
二、正义的概念与特征/39
三、正义论的各种学说/41
四、司法崇高目的/44
第六章司法的价值与效率/46
第一节 司法价值的概念与范畴/46
一、 价值观/46
二、法价值观/47
三、司法价值观/48
第二节司法的价值/49
一、公平价值/49
二、法治价值/52
三、秩序价值/55
四、人权价值/6l
第三节 司法的效率/62
一、效率的概念/62
二、司法的效率价值/63
第七章 司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66
第一节指导思想的概念/66
第二节司法的指导思想/67
一、思想解放与司法规律的统一/67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67
三、民主政治与厉行法治的统一/68
四、公平正义与人权保障的统一/68
第三节 司法的基本原则/68
一、司法主权原则/69
二、司法统一原则/70
三、司法独立原则/71
四、司法制约原则/72
五、司法民主原则/73
六、司法平等原则/74
七、司法求是原则/75
八、司法民本原则/76
九、司法合作原则/77
十、司法和谐原则/77
第八章 司法的环境与条件/78
第一节司法的环境/78
一、环境的概念与作用/78
二、司法与环境的关系/79
三、司法环境的种类/79
第二节 司法的条件/83
一、司法条件的含义与种类/83
二、司法的条件/83
第二篇 司法主体论
第九章 司法主体概述/91
第一节 司法主体的概念/9l
一、主体的含义/9l
二、司法主体的概念/9l
第二节 司法主体的种类/93
一、司法机关/94
二、当事人/94
三、诉讼参与人/94
第十章 司法机关/95
第一节司法机关概述/95
一、法院是传统司法机关/95
二、法院与行政机关根本不同/96
三、法院的设置原则与种类/97
四、司法机关的种类/99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司法机关/100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机关/100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机关/108
三、法系三变的日本司法机关/123
第三节 中国的司法机关/127
一、人民法院/127
二、人民检察院/129
第四节 违宪审查的司法机关与理论基础/1 30
一、违宪审查的概念与相关问题/1 30
二、违宪审查的主要内容/133
三、违宪审查的理论基础/137
四、违宪审查的起源与历史发展/147
五、违宪审查的4种模式/149
六、中国违宪审查的历史现状与方案/156
第十一章法律职业/172
第一节法律职业概述/172
一、法律职业的概念与意义/172
二、法律职业的起源/173
三、法律职业的种类/174
四、法学教育/174
第二节法官/177
一、法官概述/177
二、两大法系国家的法官/1 88
三、中国的法官/194
第三节检察官/195
一、检察官概述/195
二、两大法系国家的检察官/198
三、中国的检察官/200
第四节律师/202
一、律师概述/202
二、西方国家的律师/204
三、中国的律师/206
第五节非职业法官/208
一、非职业法官的概念与起源/208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团制/208
三、大陆法系国家的参审制/209
四、中国的陪审制/210
第十二章 当事人/219
第一节 当事人概述/219
一、当事人的概念/219
二、当事人的能力/219
三、当事人的称谓/220
四、当事人的种类/220
第二节 自然人/221
一、自然人的概念与诉讼主体地位/22]
二、自然人的权利能力/223
三、自然人的行为能力/223
四、监护问题/224
第三节法人/226
一、法人的概念与产生及发展/226
二、法人的成立条件与种类/227
三、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228
四、法人主体观的学说/228
五、非法人团体/230
第三篇 司法客体论
第十三章司法客体概述/233
第一节 司法客体的概念/233
一、客体的概念/233
二、司法客体的概念/233
第二节 司法关系的概念与构成/234
一、司法关系的概念/234
二、司法关系的构成/234
第三节 司法关系的种类/235
一、程序法律关系/235
二、实体法律关系/235
第十四章 司法关系/237
第一节 司法关系的主体构成/237
一、法院和法官/237
二、司法参加人/237
三、司法参与人/238
第二节三大司法关系/238
一、三大司法的异同/238
二、刑事司法与行政司法/239
三、行政司法与民事司法/239
第三节 司法关系与实体法律关系/241
一、司法关系与实体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种类/241
二、司法关系与实体法律关系的区别/241
第十五章司法根据/243
第一节 司法根据的概念与意义/243
一、司法根据的概念/243
二、司法根据的意义/243
第二节 司法根据的基本理论/244
一、事实并不存在论/244
二、事实不可知论/244
三、事实接近真实论/245
四、事实可知论/245
第三节 司法根据的掌握与运用/245
一、掌握认识论/245
二.掌握证据论/246
三、运用实践论/246
四、采纳心证论/246
第十六章司法标准/248
第一节 司法标准的概念与意义/248
一、司法标准的概念/248
二、司法标准的意义/248
第二节 司法标准的种类与基本原则/249
一、司法标准的两大种类/249
二、大陆法系国家司法标准的基本原则/249
三、法、理、情三者结合的原则/249
第三节法律衡量标准/250
一、法律规定的常见情形/250
二、法律规定的缺失问题/250
三、法律规定的冲突问题/25l
第四篇 司法行为论
第十七章司法行为概述/255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概念、种类与理论/255
一、行为的概念/255
二、法律行为的概念/255
三、法律行为的种类与理论/255
第二节 司法行为的概念、种类与特点/258
一、司法行为的概念/258
二、司法行为的种类与特点/259
第十八章行权行为/260
第一节行权行为的概念与种类/260
一、行权行为的概念/260
二、行权行为的种类/260
第二节主要行权行为/261
一、强制行为/261
二、庭审行为/263
三、裁判行为/263
四、执行行为,264
五、控权行为/265
第十九章维权行为/268
第一节维权行为的概念与种类/268
一、维权行为的概念/268
二、当事人的能力/269
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270
四、维权行为的种类/27l
第二节主要维权行为/272
一、诉权行为,273
二、举证行为/273
三、辩论行为/277
四、沉默行为/278
五、反逼供行为/278
第二十章治权行为/280
第一节 治权行为的概念与种类/280
一、治权行为的概念/280
二、治权行为的种类/280
第二节司法廉洁/28l
一、司法廉洁的概念与重要意义/28l
二、司法廉洁回眸/282
三、全球性防腐反贪/284
第三节 司法宣誓/286
一、司法宣誓的概念与作用/286
二、应当尽早建立司法宣誓制度/286
第四节 司法纪律/287
一、司法纪律的概念与作用/287
二、司法纪律与司法道德的关系及其区别/287
三、司法纪律的规定与遵守/288
第五节司法道德/290
一、司法道德的概念与作用/290
二、司法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则/292
三、司法道德的规范与遵守/296
第二十一章 司法责任/298
第一节 司法责任的理论学说与种类/298
一、司法责任的学说/298
二、司法责任的种类/299
第二节 司法责任的构成与特征/301
一、司法责任的构成/301
二、司法责任的特征/303
第三节 司法责任的形式及其追究/304
一、司法责任的形式/304
二、司法责任的追究/305
第五篇 司法技能论
第二十二章司法技能概述/309
第一节 司法技能的概念与重要作用/309
一、司法技能的概念/309
二、司法技能的重要作用/310
第二节 司法技能的种类/311
一、司法技能的种类/311
二、司法技能的共性/311
第二十三章审判技能/312
第一节 庭前准备及其意义/312
一、庭前准备工作/310
二、庭前准备的意义/313
第二节庭审的重要意义/314
一、公开审判的重要作用/314
二、公开审判并非“公审”/314
第三节审判综合艺术/315
一、“十要十不要”/3l 5
二、继续总结经验/318
第四节个案审判艺术/31 8
一、民事个案审判艺术/31 8
二、刑事个案审判艺术/319
三、其他个案审判艺术/321
第二十四章调解技能/322
第一节 调解的种类及其优越性/322
一、调解的概念与种类/322
二、调解的优越性/322
第二节调解原则/323
一、自愿原则/323
二、合法原则/323
三、合理原则/324
四、和谐原则/324
第三节调解综合艺术/324
一、“十要十不要”/324
二、继续总结经验/326
第四节个案调解艺术/327
一、民事个案调解艺术/327
二、刑事个案调解艺术/327
三、其他个案调解艺术/328
第二十五章检侦技能/329
第一节检侦体制/329
一、检侦体制的种类/329
二、检侦体制的理论/330
第二节检察技术/331
一、检察范围/331
二、批捕技术/331
三、起诉技术/332
第三节侦查技术/333
一、侦查特点/333
二、侦查技术/334
第二十六章律师技能/335
第一节 律师的定位与作用/335
一、律师定位/335
二、律师作用/335
第二节辩护技巧/336
一、刑事辩护的概念与作用/336
二、辩护技巧/336
第三节辩论技巧/339
一、民事辩论的概念与基本原则/339
二、民事代理与刑事辩护的异同/339
第二十七章 鉴定技能/341
第一节 司法鉴定概述/341
一、司法鉴定的概念与性质/341
二、司法鉴定的产生与发展/342
三、中国的司法鉴定/346
第二节 司法鉴定的分类/347
一、外国的司法鉴定分类/347
二、中国的司法鉴定分类/348
第三节 司法鉴定技术/349
一、司法鉴定的原则/349
二、司法鉴定的技术/350
第二十八章 文书技能/351
第一节 司法文书概述/351
一、司法文书的概念与种类/351
二、裁判文书的概念与种类/35 0
三、裁判文书的基本理论/352
第二节裁判文书的制作技能/355
一、裁判文书的基本结构/355
二、裁判文书的语言特色/358
三、裁判文书的法律思维与法律推理/362
第三节 裁判文书的制作原则与要求/363
第四节 中西裁判文书的风格比较/365
一、法系与裁判文书的关系/365
二、中西法律文化的主要差异/367
三、当代中国裁判文书的主要特点/369
四、中西裁判文书的不同风格/369
第二十九章 司法执行/373
第一节 司法执行的概念与种类/373
一、司法执行的概念/373
二、司法执行的种类/374
第二节社区矫正/376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与特征/376
二、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378
三、社区矫正的产生与发展/380
四、西方的社区矫正/382
五、中国的社区矫正/389
六、社区矫正国际化/390
第三节司法赔偿/393
一、司法赔偿的概念与种类/393
二、司法赔偿的理论基础/397
三、西方的司法赔偿/404
四、中国的司法赔偿/407
第四节 司法补偿/411
一、司法补偿的概念与理论基础/411
二、西方的司法补偿/412
三、中国的司法补偿/41 3
第三十章司法管理/415
第一节 司法管理的概念与类型/4l5
一、司法管理的概念/415
二、司法行政的由来与类型/419
三、审判与司法行政分立的重要意义/420
第二节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管理/42t
一、美国司法部/421
二、英国司法部/422
第三节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管理/424
一、德国司法部/424
二、法国司法部/425
第四节 中国的司法管理/426
一、中国司法部的历史沿革/426
二、中国司法管理的现行体制/431
三、推进司法体制改革/432
第六篇社会司法论
第三十一章社会司法概述/437
第一节社会司法的概念与重要意义/437
一、社会司法的概念/437
二、社会司法的重要意义/438
第二节社会司法的种类与性质/438
一、社会司法的种类/438
二、社会司法的性质/439
第三节 社会司法制度的创建与发展前景/439
一、社会司法制度的创建/439
二、社会司法制度的发展前景/439
第三十二章调解/440
第一节调解概述/440
一、调解的概念与特性/440
二、调解的起源与发展/441
三、当代中国的调解体系/442
第二节人民调解/444
一、人民调解的建立与发展/444
二、人民调解的性质与基本原则/445
三、人民调解的组织与工作方法/447
第三节西方国家的调解/449
一、诉讼外调解/449
二、法院调解/450
第四节调解的地位、作用与展望/451
一、人民调解的地位/45l
二、人民调解的作用/4.52
三、人民调解的展望/452
第三十三章仲裁/454
第一节仲裁概述/454
一、仲裁的概念与法律特征/454
二、仲裁的基本理论/456
三、仲裁的起源与演变/457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仲裁/461
一、仲裁机构/461
二、仲裁协议/462
三、仲裁员和仲裁庭/463
四、仲裁程序/464
五、仲裁裁决/465
六、仲裁裁决执行/466
第三节国际商事仲裁/466
一、国际商事仲裁机构的分类/466
二、主要的常设国际商事仲裁机构/467
第四节中国的仲裁/469
一、仲裁的引进与误译/469
二、中国仲裁的建立与发展/470
三、中国仲裁的改革完善/472
第三十四章公证/481
第一节公证概述/481
一、公证的概念与性质/481
二、公证的起源与演变/485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公证/486
一、法、德的公证/486
二、英、美的公证/487
三、日本的公证/487
第三节中国的公证/487
一、中国古代的私证与税契/487
二、民国时期的公证/48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证建立与发展/489
四、现行公证机构的性质任务与设置/490
五、公证员的资格、任免、权利与道德/492
六、公证原则与公证效力/493
⑶ 谁能为我描述一下中国法治的现状,发展进程,发展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同一个案子,同一套法律,法官、律师,法律专业各级大学生,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职位)有不同的解释和判断,如何判决好像猴皮筋,另外还有很多非正常不确定因素,所以走法律程序就像是赌博,具有残忍性。
⑷ 辩论资料
辩论不是一定要找资料的,你们自己进行试辩和讨论来完善立论。
其实说压力大不利于成才 一方面是心理上背负了太多,无法专心进行学业和事业的学习。每个人所能承受的都是有限的,轻松的环境下会可以更容易有信心进行努力。
对方估计也就是压力转化为动力,通过举出很多家境不好的人成功的例子来反驳。但这其实和辩题略有不符合,辩题指的是学习压力,你们需要强调这一点,学习的压力可能是周围的同学和老师施加的,不利于正确指导思想和健康思想的形成。
当然也可以参考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的辩论
⑸ 司法论文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司法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司法论文篇1
试谈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当代社会,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了有利的实现 渠道 。我国法学界普遍承认舆论法律监督。舆论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新闻媒介进行的法律监督,属于广义的法律监督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可以在法律监督方面起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作用。[1]因此,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在理论上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相反,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实践中远非如此。记者对于社会 热点 的追求,促使他们以“新闻自由”为依据不断介入政治、经济、 文化 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司法过程所蕴含或展示的内容以及司法过程本身所显示的刺激性,对于传媒来说具有永恒的吸引力;司法所衍生的事实与问题从来都是媒体关注的热点”[2]。而媒体的强大力量,在对司法过程的报道中暴露出职能越位、充当法官审判等问题。而这种强大的舆论引导功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司法审判造成压力,对司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造成了冲击。因此,司法机关出于对新闻媒体的抵触心理而要求其“闭嘴”,但这种行为着实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
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本属于宪法赋予的两项基本权利,为何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如此强烈的冲突?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司法独立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冲突
司法独立是为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重要原则。《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此外,《人民法院组织法》第4条也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因此,司法独立应该排除利益和情感的影响,也自然应当排除新闻媒体的影响,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和对案件事实的忠诚。与此同时,英国古谚讲:“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而“看得见的方式”就需要新闻媒体对案件的报道将正义实现的过程置于公众的视野之内,在充分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同时,其肩负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促进司法公正有着积极作用。但媒体却凭借其强大的介入力量,不断向司法入侵,最终由新闻舆论监督发展成为“新闻审判”。
“新闻审判”本为舶来品,传入国内后即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新闻审判”的含义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报道对象所做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3]从曾经的张金柱案到近年来的药家鑫案、李启铭案等,每一宗案件都被媒体倾注入过度的热情――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对审判前或者审判中的刑事案件,失其客观公正立场,明示或暗示,主张或反对被告罪行,或处何种罪行,其结果或多或少影响审判。[4]正是基于新闻媒体强大的引导和评价功能,将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过程置于舆论的重压之下,最终的裁判或多或少的受到舆论的影响。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
(一)新闻舆论监督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没有公开则无所谓正义”。[5]而我国《宪法》第125条也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正是由于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使法院的审判权在阳光下运行,有效的遏制了司法权行使过程中的不当内容,推动实现司法公正。
(二)新闻舆论监督有利于防止司法腐败
司法腐败始终是司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司法腐败不仅损害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损害国家的司法权威,而且侵蚀公众对司法系统的信心。美国著名记者指出,“罪恶、卑鄙和腐败最害怕的就是报纸,因而任何法律、伦理和制度都无法和报纸相比。”新闻媒体对司法腐败现象的报道,往往能够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同时会引发相关部门的重视,政府和公众的合力使腐败分子身败名裂。如此大的腐败成本,有效的防止了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有利于推动司法改革
新闻媒体对于司法体系的分析和评述,为司法改革提出了宝贵的借鉴意见,有助于全面深化司法改革。
三、司法独立对新闻自由的限制
司法独立包括审判独立和检察独立。《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13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由此看来,新闻自由并非是绝对的,新闻媒体行使法律监督权也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司法独立在一定程度上排斥新闻自由
司法审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司法审判要求法官依靠“理性和良知”,忠于法律和事实,排除任何形式的干扰后做出谨慎且公正的判断。而新闻媒体则通过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 文章 ,有失公允的评判案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带动性的舆论压力,成为法官裁决时的障碍,使其失去独立审判的立场。
(二)法官审判与新闻采编之间的矛盾性
司法审判与新闻采编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对立性。由于司法审判关乎人的生死、权利与义务的承担,因此必须是理性判断的过程;而新闻媒体的宣传却带有很强的感性因素,往往掺杂了道德情感于其中,其语言也强调标新立异、扣人心弦。因此,对于同一个问题,法官与记者基于不同的立场与视角,关注点自然不同,这种差异势必导致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的对立和冲突。
四、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平衡
卢卡斯曾经深刻的揭示了司法所要求的专业性:“一个看重正义、法律和自由的国家,在一个重要的意义上必定是不平等的,即法官必须占据实权地位,而且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法官。”因此,新闻媒体应当认识到其新闻审判的越位行为,重新回归到法律监督主体的地位。对于寻求新闻审判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平衡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
(一)加强立法规范,填补法律空白
二者冲突的根源在于缺少法律规范对于二者关系的协调。立法机关可以借鉴相关的域外 经验 并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新闻舆论的监督设置合理的界限,以消除当前司法机关和新闻媒体之间的对立冲突关系。
(二)强化新闻从业者相关的 法律知识 ,引导遵从职业规范
通过强化其相关的法律知识,引导其遵从职业规范,使其从内心遵从法律,维护司法的独立地位,并严格遵循职业道德法规,避免对案件做出有失公允的报道,做事实的传播者而非情感的传递者。
(三)加强司法机关与新闻媒体的交流
二者之间不存在根本上的对立和冲突。因此,关于媒体如何介入、如何报道以及如何评论等关键性的问题,应当由二者坐下来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研讨解决方案,制定出一个双方认同的规则,并按照规则规范双方的行为,共同促进司法文明和司法公正。
司法论文篇2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之探讨
一、司法能动主义和司法克制主义的基本内涵
所谓司法能动主义(judicial activism)是指“一种司法理论,它鼓励法官摆脱对于司法判例的严格遵从,允许法官在制作判决时考虑其个人对于公共政策的观点以及以其他因素作为指导,通过对于判决来保护或扩展与先例或立法意图不符的个人权利。遵循该理论会造成某些判决侵犯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结果。”[1]
《布莱克法律词典》是这样定义的,司法能动主义是指:“司法机构在审理案件的具体过程中,不因循先例和遵从成文法的字面含义进行司法解释的一种司法理念以及基于此理念的行动。当司法机构发挥其司法能动性时,它对法律进行解释的结果更倾向于回应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演变的新趋势,而不是拘泥于旧有成文立法或先例以防止产生不合理的社会后果。因此,司法能动性即意味着法院通过法律解释对法律的创造和补充。”[2]
与此相反,法官在执法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已经确立的规则来办案,反对法官充当立法者的角色,反对法官融入个人的价值观以及他本人对法律的理解与信仰。这被称为司法克制主义(judicial passivism)。施克莱认为:“所谓守法主义是指一种伦理态度,它把是否遵循规则当做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将道德关系视为由规则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就像所有被强烈感受并广为接受的道德守法主义不仅体现为个人行为,也表现为哲学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制度。”[3]其本质为社会生活中涉及法律的问题与现有法律规定和判例相背离的地方,应当通过立法等方式解决,而非司法机关主动改变既存之规定。在外观上表现为“司法机构的自我约束或自我克制”[4]。
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主义并非针对具体的法律进行解释,而是在现存法律规定或判例与实际生活的新趋势不符的背景下,法官在进行法律解释时所享有的创造性之界限问题。司法能动主义强调法官要为了实现正义,在服从法律基本原则和理念的前提下,可以不受现有规定和判例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对司法权的限制;司法克制主义强调法官只能严格依法裁判,法官不能创制法律,而只能服从法律,制定法是法律的唯一渊源,法律解释只局限于文义解释,并努力探询立法者的原意。“司法克制主义则倾向于强调在民主国家中对司法权所应该进行的限制,并通过各种方式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5]2。因此,“司法能动或司法克制是法官在进行自由裁量时享有多大的自由或者受到多大的限制的程度问题”,即“能动和克制的区别更多只是一个程度不一而非性质不同的问题。”[5]2-3
二、司法能动主义和司法克制主义各自的价值分析及局限性
(一)司法能动性的价值分析及局限性
在现今社会,简单依靠法律条文来处理案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诉讼需求,条文的固定性及有限性往往会使我们的司法裁判者在某些个案的处理上寸步难行。假若为了使所有案子都“有法可依”而不停修改或增减法律条文,不仅会造成社会行为规则观念的动荡,而且会大大损害法制稳定的威信力。司法能动在法律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有着诸多的适用价值,但是司法能动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司法能动性与司法者自身的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年来,我国的司法者慢慢由以前的非法律人转换为法律人,即大部分司法者接受过一定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受过一定的法律实务的培训,自身有一定的法律知识的储备。当所面临的案件没有直接可以遵循的法律条文的情况下,可以结合自身的法律技能运用适当的法律 方法 ,经过一定的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法律续造、法律发现等方式分析案情,在已有的法律法规中探求最为适当的条款来处理案件。但是,由于法律没有直接明细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对于同一案件司法裁判者运用法律方法有可能因为个人法律素质的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裁判,这样往往会产生司法的不稳定性,影响法律的可预测性及对民众行为的指导性。
其次,司法能动性与司法者的思想道德价值倾向有着一定的关系。当司法者运用司法能动这一自由利器时,高比例的法律裁判结果就握在了法官的手中。法官是倾向公序良俗还是机械性地被舆论牵着鼻子走,更或是倾向于权力而非权利时,案件的裁判结果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既可能裁判顾及多方利益,采取较为平衡的裁量方式判案,也有可能产生令大众哗然的结果,更或顺应民意的裁判结果。因此,司法能动性是否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和司法者的思想道德倾向是密不可分的。
再次,司法能动性需要司法者具有较丰富的司法经验,以及严谨的辩证 逻辑思维 。但是,在我国,法官不是像美国那样经验丰富的律师担当,而是学校法学系 毕业 生或者其他并不是很权威的法律人担当。由于没有丰富的法律经历,或者还未被培训出缜密的思维逻辑,在判案时很容易产生疏漏或不足,影响法律运用的质量。法律思维被异化,法律思维立场的变化而产生的异化,以及法律操作技巧的程度都将影响司法能动性的发挥,局限其作用的范围及程度。
司法能动性的发挥虽然可以弥补我国法律的某些漏洞和不清晰,但是并不是可以随意使用。只有在上述条件都较完备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发挥其能动性,使之法律实质化,司法能动权利化而非权力化,能动性科学有效、正义合法地在案件的集结点为司法者解围,给当事人化解案情予以合法的裁判,以达到说服当事人、惩罚犯罪人、震慑社会其他成员的作用。
(二)司法克制性的价值分析及局限性
在司法能动性实现其法律价值的时候,司法克制性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能动性的发挥,或者说是抑制司法能动性的过分发挥。
司法克制主义强调法官在解释的过程中应探询立法者的原意,体现了对规则的尊重[6]。司法克制主义要求法官对法律要忠诚;要克己守法,廉洁自律,尊重法律规则;要对立法权、行政权和其他 社会公共权力保持谦抑的姿态。司法克制虽然在司法活动中不可或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的局限性。
第一,司法克制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及司法能动的 发展程度。在我国,司法克制是相当必要的:我国人口众多,民俗繁杂,部分地区的法律实施还比较落后,或者说地方控制主义比较严重。如果在处理法律问题时,仅注重司法能动性而忽视司法克制性,将造成严重的后果。掌权执位者极有可能将法律作为其实现某些不正当、不合法目的的工具,正如文强案中,作为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和黑道勾结,强奸女学生等恶行,其行为的保护伞就是他手中的权力,作为一个法律人,偷天换日,坏事做尽,司法能动在他的手中变成了凶器,此时若无司法克制、法律来惩处他的行为,该恶行岂不是会被他的虚言假语蒙混过去?
第二,司法克制对于法律条文的理解因不同法律人而有迥异结果,因此需要社会大众的监督与建议。此时,所说的大众监督并不是说司法活动被民众牵着鼻子走,而是司法活动在一定意义上需要考虑民众意见,利于将裁判结果均衡于法律与社会利益,达到利益衡量的最佳状态。
正如,南京醉酒驾车案中,张明宝造成五死四伤的惨剧,但是在2009年12月23日的一审判决中却只是判处了无期徒刑。对于此,笔者认为,张明宝明知我国法律严禁醉酒驾车,并且造成如此惨剧,虽然事发之后张明宝认罪态度良好,表示自己已经认识到了罪行,愿意接受法律的惩处,但是,对于此案判处无期徒刑显然没有实现法律所追求的实质正义,严重偏离了利益衡量的轨道。因此,笔者认为,为了达到法与正义的契合,实现社会的正义,实现法律的实效价值,应在司法克制的前提下发挥司法能动,判处极刑。司法克制不应成为实现实质利益的绊脚石或是借口。
结语
综上所述,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律发展中缺一不可,法律规则是规范的固定化文字,而法律人的法律思维是思辨灵活的,但是对于法律问题这一严谨的问题来说,法律人在处理某些法律问题时需要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以妥善处理案件,实现当事人利益、法制要求和惩罚罪恶的平衡。但是,司法能动性过度必然会产生权力泛滥性地被利用,法律成为凶器而丧失了其本来存在的意义。因此,在司法能动地适用过程中是伴随着司法克制行为的,法律人必须以立法原意为基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将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融合适用,结合实际适度加大或减小司法能动或克制的运用比例,在法治社会中逐步完善法制。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司 法论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