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有溯及力
⑴ 民法溯及力是什么原则
法律分析:我国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的溯及力的规定是新的民事法律颁布实施以后,对其生效之前发生而未依司法程序裁判的民事关系同样适用的效力有强弱之分.在新法律规范施行之前产生的民事关系和事实,自新法施行之日起方可适用新法的,为弱度溯及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十七条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⑵ 民法典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怎么规定的
民法典溯及既往的效力的规定是:对于新增条文不得溯及既往,对于修改的条文应当从保护当事人利益的角度来适用新法规还是旧法规,对于出台的有关司法解释应当根据实际的案件情况来适用。 《民法典》溯及既往的效力应当结合实际而定,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民法典》中新增条文的溯及力问题。原则上,《民法典》中创设性的新增规定没有溯及力,如总则编中的临时监护制度、物权编中的居住权制度、婚姻家庭编中的离婚冷静期制度等均不能溯及既往。但是,对于现行民事法律中有总则性、基础性的规定,新增条文属于对现行规定的具体展开,甚至在民法典正式实施前还可以在司法办案中参照适用。如部分地方人民法院在审理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件中,容易忽视当事人诉讼请求的请求权基础,没有细致区分人格权请求权和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之间的区别,一概按照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和责任形式进行分析判断,在法律适用上是存在问题的。检察机关在办理该类案件时,完全可以参照民法典的具体规定去判断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是否存在需要监督的情形。
第二,《民法典》中实质性修改条文的溯及力问题。应从最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角度,选择适用新法还是旧法。需注意的是,民事诉讼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两造对抗,在诉争的民事权益上属于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无论适用哪一种标准裁判,必然对一方当事人有利,对另外一方当事人不利。因此,应以不给一方当事人造成明显不公结果为标准,来判断是否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在难以判断时,仍然遵循法不溯及既往的基本原则。
第三,《民法典》中非实质性修改条文的溯及力问题。所谓非实质性的修改,主要包括三种情形:一是立法语言表述更加严谨准确,如第1218条、第1224条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修改为“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二是对现行法律规定进行了补充、细化、完善。三是对现行司法解释的吸收。
第四,关于新出台司法解释的溯及力问题。“两高”司法解释在民事司法法律适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公布的2020年度司法解释立项计划,明年上半年之前将出台17个民事司法解释。因“司法解释是最高司法机关针对法律在实践中的具体适用而对法律作出的理解,因而与立法不同,其目的并非创设规则,而是运用法律解释方法解决法律的实施问题。因此,大多数司法解释虽然制定于被解释的法律施行之后,却应溯及到被解释的法律实施之日发生效力。”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民法典出台之后的法律溯及效力,应当严格根据上述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来进行合法的认定,特别是对于造成了严重的 违法事实的,或者法律适用存在难以认定的,是需要基于上述几种不同情况来进行办理的。
⑶ 民法的溯及力
法律解析:
新的民事法律颁布实施以后,对其生效之前发生而未依司法程序裁判的民事关系同样适用的效力有强弱之分.在新法律规范施行之前产生的民事磨纯关系和事实,自新法施行之日起方可适用新法的,为弱度溯及力;而溯及至该民事关系和事实所产生当时即适用新法有关规定的,为强度溯及力。 实际上,关于民法总则的书籍的问题,大家简单一点理解,在新法颁布之前,所有的 民事纠纷 都按照旧的 民肢源法典 来解决。在新法颁布以后发生的民事纠纷,应当按照新的民瞎饥咐法总则当中的法条来进行解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⑷ 《民法总则》法的不溯及既往及其例外
我国的“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主要规定在《立法法》:
简单说来,《立法法》规定的溯及力原则,是以不溯及既往为原则,溯及既往为例外。但是这个例外,应当以“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权益”为前提。
《民法总则》实施后,出现了部分之前《民法通则》及其他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情形。比如,“《民法总则》规定的诉讼时效,与《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发生冲突,应如何处理该冲突?” “《民法通则》未规定的通谋虚伪,规定于《民法总则》,应当如何适用法律?”
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新旧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显然已经符合《立法法》九十三条规定的不溯及既往的情形。而如依据《立法法》的规定尝试适用新法,则可能难以论述新法可以“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权益”这一前提。
因此,现实中出现的困难,难以直接用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做一刀切的处理。法官无法无视新旧法律的冲突,案件也不能因为新旧法律存在不同的规定而使判决而陷入僵局。
通说认为,对于法不溯及既往不应机械化应用,而要采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适用法律。
在案件无“对当事人有利”或“对当事人无利”的倾向的情况下,经过立法者的裁量,认为新法有溯及既往的必要的,可以溯及既往。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11月8日发布《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称《九民纪要》),对于民法总则的效力时间,做出了如下指引:
换言之,对于“虚伪意思表示、第三人实施欺诈”等行为,法院可以依照《九民纪要》确立的立法精神,直接突破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适用《民法总则》的新规定。
尽管最高院的“立法者”身份存在一定的疑问,但这份纪要的内容,无疑为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本月底,我将参加一个《九民纪要》的研讨会,期待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⑸ 《民法总则》施行后,三年的诉讼时效是否具有溯及力,如何适用
1、《民法总则》实施时旧法诉讼时效已届满的,无溯及力
从诉讼时效作为消灭时效的性质来看,此时请求权人的时效利益事实上已经享受完毕,诉讼时效已因此而归于消灭,不可能因新法的实施而使已消灭的时效重新“激活”。
从实践效果来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赋予请求权人重新计算时效的权利,就会产生一种不符合逻辑的结果:即在前后两段时效未届满的期间(从旧时效产生到旧时效届满、从《民法总则》实施到新时效届满)中间还存在一段时效已届满的时间(从旧时效届满到《民法总则》实施),而且也不符合诉讼时效制度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稳定现存社会秩序的制度本意。因此,在该情况下以不赋予请求权人溯及保护为宜。
2、《民法总则》实施时旧法诉讼时效未届满的,有溯及力
此时请求权人的时效利益还未享受完毕,其诉讼时效仍在延续计算中。因新法的实施而使正在进行中的时效按照新的标准重新计算,这并不违反消灭时效的本质属性,也不会产生第一种情况中不合逻辑的结果,具有可溯及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新时效的期间长度长于旧时效,从有利于保护权利人的角度,也具有可溯及的现实性。
(5)民法总则有溯及力扩展阅读:
涉及新诉讼时效起算点的溯及力:
《民法总则》对诉讼时效起算点的新规定可能造成的情况是,在《民法总则》实施时,请求权如果按照旧法起算点计算,诉讼时效已届满,但如果按照《民法总则》起算点计算,诉讼时效未届满,甚至还不能开始计算
存在诉讼时效中断时的溯及力:
诉讼时效的中断一般产生于存在法定事由的某个时点,对于该时点的法律效果,《民法通则》第140条与《民法总则》第195条均规定“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存在诉讼时效中止时的溯及力:
诉讼时效的中止一般是一个时段,在该时段两端分别存在起点与终点,在终点上发生诉讼时效的继续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