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今年颁布的民法典
『壹』 我国民法典第566条规定内容是什么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合同解除后,未履行部分将终止履行。已履行部分,当事人可以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要求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
2. 若合同因违约而被解除,解除权人可以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除非当事人之间有其他约定。
3. 在主合同解除后,担保人仍需根据担保合同的约定,对债务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履行担保责任,除非担保合同中有其他规定。
4. 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时,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若通知中规定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不履行债务则合同自动解除,且债务人在该期限内未履行债务,合同自通知规定的期限届满时解除。
5. 若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当事人一方未通知对方而直接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请求解除合同,若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该主张,合同自起诉状副本或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对方时解除。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列举了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包括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一方明确表示或不履行主要债务、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未履行、迟延履行债务或其他违约行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对于以持续履行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需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贰』 2024民法总则新规定有哪些
《民法总则》已经失效,按照我国最新颁布的《民法典》中关于总则的新规定有:违背法律或者道德良知的合同视为无效;监护人有遗嘱指定的权利;村委会可以作为特别法人执行相关的权利;公民的信息不得非法的出售或者进行买卖;对于案件的诉讼时效延长到了三年等。一、《民法总则》新规定有哪些?
由于《民法总则》已经失效,应当按照我国最新颁布的《民法典》中关于总则的新规定来执行其中包括:违背法律或者道德良知的合同视为无效;监护人有遗嘱指定的权利;村委会可以作为特别法人执行相关的权利;公民的信息不得非法的出售或者进行买卖;对于案件的诉讼时效延长到了三年等。
二、 《民法典》中针对总则的部分哪些内容进行了修订?
1、 违背公序良俗合同无效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2、“绿色”成基本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保护从摇篮到坟墓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4、8岁就能独立买东西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5、监护人可遗嘱指定
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可以协议确定监护人。协议确定监护人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6、村委会也是特别法人
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为特别法人。
7、个人信息禁止非法买卖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8、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
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对这些财产要不要保护,过去有较大争议,但随着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种类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对其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民法总则保持了开放性,明确法律对这些财产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样做,为将来的立法留足了空间,也为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提供了上位法依据。
9、 “好人法”保护见义勇为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10、诉讼时效延长到3年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我国各项法律的颁布对于指导我国相关政府机构日常工作以及公民行使民事权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相关的法律条款会依照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修订,使得法律条款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更加有针对性。
『叁』 我国现行民法典分为几部分
法律分析: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分为七个部分。七个部分共计1260条,内容十分丰富,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涵盖的内容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保护等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