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案例及分析

刑法案例及分析

发布时间: 2021-01-13 15:34:11

❶ 关于刑法案例分析

你需要弄清楚两个标准:

一、在一个案件当中有几个犯罪构成,一般来说要内弄清楚有几容个犯罪故意,实施了几个犯罪行为,造成了几个犯罪结果。

比如你的第一题,明显是有两个犯罪故意,前一个是杀人,而且已经实施,达到犯罪既遂,然后是另起犯罪故意,为毁灭证据,采取了危险的方法,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这是两个独立的犯罪,应当数罪并罚。

二、要根据主客观一致原则判断案件。你必须先弄清楚犯罪的主观意图是什么,不要被具体方法所迷惑。一放火的方式杀人,最后把特定的人烧死,是杀人罪。为了泄愤而放火,导致不特定的人被烧死,是纵火罪。

至于甲为了杀人而非法持有枪支的行为由于是杀人犯罪的一个步骤,其目的是完成故意杀人行为,因而应当被杀人罪吸收,倘若故意杀人的犯罪活动终止,可以仅就其非法持枪单独定罪。

在刑法里有对于一罪与数罪有很多分类,比如:实质一罪、处断一罪、牵连犯、继续犯、法定一罪等等,看你的情况,最好还是先把司法考试官方复习资料的三大本系统地看一下,别忙着做题,做了也不明白。

❷ 刑法案例分析

78.78是关于共同犯罪的案例,甲乙二人以暴力方法,抢劫他人财物,成立抢劫版罪的共同犯罪(权共同正犯,即共同实行犯)(抢劫罪根据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只要抢到财物,无论多少或者导致被害人轻伤的,构成既遂,所以甲乙已经既遂)
而A,在该案例中有三个行为,1是接送甲乙,由于A没有共同犯罪的犯意,所以不成立帮助犯
2.接受60元钱,这显然是一个中立的行为,不成立犯罪3.说这个包不错给我,此时甲乙的犯罪行为已经是既遂形态,A的行为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但是毕竟这个包是犯罪所得,所以A可能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77看不清

❸ 经典刑法案例分析

1构成犯罪,故意杀人
2明知自己打农药行为可能导致偷西瓜的人死亡,放任这种情况的版发生,构成间接故权意杀人罪。
3只选 B
C是不正确的,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是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的过失。本案李某未认识到西瓜有毒,李某对西瓜有毒和赵某会以西瓜请客都不可能预见,属于意外事件。李某没有责任。
4不构成犯罪
5ABCD

❹ 刑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1.赵某致钱某死亡的事实,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什么?刑法理论对这种情况有哪几种处理意见?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为什么?

【参考答案】赵某致钱某死亡的事实,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事前的故意。
对此刑法理论上存在多种处理意见,大致为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具体分为:第一种观点认为,赵某的第一个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第二个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认为成立想象竞合,有人认为成立数罪。第二种观点认为,如果在实施第二个行为之时,对于死亡持间接故意,则整体上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如果在实施第二个行为之时,相信死亡结果已经发生,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第三种观点认为,将两个行为视为一个行为,将支配行为的故意视为一个故意,只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第四种观点认为,将前后两个行为视为一个整体,视为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处理,只要满足相当的因果关系,就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
我认为应当采取第四种观点,就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因为第一个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应肯定第一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且所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意图实现的结果相一致,因此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解析】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错误认识。其中事前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即事前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实施了一种犯罪行为,误以为已经发生了预期的结果,为达到另一目的,行为人又实施了另一行为,而事实上行为人预期的结果是由后一行为所造成的。本题中,赵某以为钱某已死亡,便将钱某“尸体”缚重扔入河中,实际上钱某系溺水而亡。因此赵某属于事前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对于事前的故意,刑法理论上存在多种处理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赵某的第一个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第二个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认为成立想象竞合,有人认为成立数罪。第二种观点认为,如果在实施第二个行为之时,对于死亡持间接故意,则整体上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如果在实施第二个行为之时,相信死亡结果已经发生,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第三种观点认为,将两个行为视为一个行为,将支配行为的故意视为一个故意,只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第四种观点认为,将前后两个行为视为一个整体,视为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处理,只要满足相当的因果关系,就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
通常认为在此种情况下,第一个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应肯定第一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且所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意图实现的结果相一致,因此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2.赵某的行为是否成立自首?为什么?
【参考答案】赵某成立自首。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一)项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注意这是针对后来不再投案自首而言。在本案中,虽然可以根据司法解释否认赵某的前一次投案成立自首,但不能否认后一次自动投案与如实交待成立自首。

❺ 刑法案例分析一则

某甲是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两罪。因为其实施了绑架,已经既遂。而对人质的内处理他采取以威胁一容方杀害另一方的手段,是另一个故意,故构成两罪。某乙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杀害某丙的,虽然其是为了避免自己被害,而不得已而为之,但毕竟他实施了杀人的行为。因此,他也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只是可以判缓,甚至免予刑事处分。

❻ 刑事犯罪案例分析

[案情]
被告人肖某系某公司汽车司机,于1994年2月13日19时许酒后驾驶无牌照的小轿车,载着张某、唐某从某市街道行驶在超车时,将在机动车道上停留下来的系鞋带的妇女郑某及其子李某撞倒,致李某死亡、并将郑某带挂于车下。此时肖某将车暂停了一下。被告人张某、唐某发现该车撞人后,有人前来追车,即对肖某说:“有人追来了,快跑。”肖某在明知车底下有人的情况下,又驾车逃跑,将郑某拖拉500米,致郑某颅底骨折、广泛性脑挫裂伤、胸腹重度复合伤、急性创伤性休克而死亡。事后,张某曾两次对唐某说:“撞人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公安人员第一次讯问张某时,张某说事故发生时自己不知道,直到唐某家门口时才知道。当日公安人员第二次讯问张某时,张某即供述了全案的基本真实。某市人民检察院以肖某犯交通肇事罪恶和故意杀人罪、张某犯包庇罪、唐某犯窝藏罪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原判]
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肖某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酒后驾驶无牌照的汽车在马路上行使,造成汽车撞死他人的严重后果,情节恶劣,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又在明知他人被撞倒带挂于车底的情况下,为逃避法律制裁,不顾他人死活继续驾驶车将被害人郑某拖拉500余米致郑某死亡,其行为又构成故意杀人罪,手段残忍,情节特别严重。被告人张某在案发后供述了案件的基本事实,并未作虚假证明:被告人唐某未给肖某提供藏匿处所,也未帮助其逃匿,张某、唐某的行为均属于知情不举,尚不构成犯罪。该院依照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一款、第六十四条人规定,判决被告人肖某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告被告人张某、唐某无罪。一审宣判后,肖某以不是故意杀人、量刑重为由提起上诉;市人民检察院以张某构成包庇罪、唐某构成窝藏罪为由提出抗诉。
[改判]
二审法院认为,肖某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酒后驾驶无牌汽车拉人肇事,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肖某在驾车逃跑时意识到车底下挂着人,但仍不停车,继续驾车逃跑,将被害人郑某拖拉500余米,放任危害后果的发生,导致郑某创伤性休克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肖某所得不是故意杀人的理由不能成立。被告人张某、唐某人行为均属知情不举,不构成犯罪,原审对二人判决并无不当,市人民检察院抗诉意见不予采纳。肖某的犯罪手段恶劣,情节特别严重,应当判处死刑,但考虑到被害人不应在快车道上停留系鞋带等具体情况,对肖某可不立即执行死刑。该院依照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二)项的规定,维持一审判决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肖某有期徒刑六年、宣告张某、唐某无罪的部分;撤销对肖某故意杀人罪的量刑部分;肖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和交通肇事罪处刑六年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❼ 刑法 案例分析

三人均为盗窃罪(共同犯罪),因为他们三人积极参与并协同作案,没有人是遭胁迫而参与其内中.
王某为故容意伤害罪(致死),为什么不是故意杀人罪,要看王某有没有杀人动机,这个需要公安机关侦查,王某的辩护律师当然会为其争取定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❽ 刑法案例分析范文

主要复涉及罪与非罪、此罪或彼罪制、是否有从轻、减轻或从重、加重情节等方面阐述。
一要从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分析事实,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
二要阐述依照现行刑法或相关司法解释,应给予何种刑罚;
三要分析其行为是否具有法定从轻、减轻或从重、加重处罚的情节及理由;
四可以提出其他观点及自已的认识。

❾ 刑法案例分析~~~

1、强奸罪不成立,无证据能证明吕某是违背熊某的意愿进行性行为(怀孕两专次,并为其打胎,谈婚论属嫁);
2、故意杀人罪成立,投毒罪不成立(因为投毒是杀人的手段,是牵连犯),在主观上吕某有杀人的故意(主观),并且付诸实施(危害行为),造成死亡结果(危害结果),从犯罪构成要件上来说,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即遂)

❿ 刑法案例分析:

  1. 甲属于既遂,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共同犯罪,一人既遂,全体既遂,因乙把丙内打倒并抢走了财物,这容里成立既遂,后被群众抓获,不影响既遂的成立;甲没有阻止抢劫既遂的发后,不成立中止,更不能是预备了!


  2. 甲的行为属于自首,法律依据如下:

第一条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一)自动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热点内容
仲裁调解书是否具备法律效力 发布:2025-10-09 21:11:32 浏览:911
安全环保法律法规 发布:2025-10-09 21:11:30 浏览:386
劳动法36至44条 发布:2025-10-09 21:00:52 浏览:282
民法由罗马 发布:2025-10-09 20:31:03 浏览:631
朝阳法院强制执行法官电话多少 发布:2025-10-09 20:29:11 浏览:892
八闽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10-09 20:22:47 浏览:223
环保处罚条例全文 发布:2025-10-09 20:05:38 浏览:300
道德经朗诵全文 发布:2025-10-09 20:05:38 浏览:102
行政法mp3 发布:2025-10-09 19:57:28 浏览:88
注会经济法2012考题 发布:2025-10-09 19:40:07 浏览: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