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先行为刑法

先行为刑法

发布时间: 2021-01-15 14:37:23

『壹』 首先记住一件事情,那就是:刑法是“行为”的法律。所有的法律规范都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存在的。你想

没有用,如果你不先学习刑法总则,你在学分则的时候,看着是懂了,但是一做题就做不对,因为不会分析,甚至很多词语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一知半解是最危险了

『贰』 刑法先减后并和先并后减

依你所述,先并的起刑点应该是15年,而不是你说的12年;先减的起刑点是12年(如新犯的抢劫罪是13年,那起刑点就是13年。分析如下:

一、关于数罪并罚的相关规定:

1、有期徒刑,刑法第45条规定,除本法第50条、第69条规定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2、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第69条的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3、“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4、此外,根据刑法第71条的规定,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又犯新罪,以前罪没有执行完毕的刑罚为基础来确定应当执行的刑罚,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可能超过15年,甚至达到25年。

二、根据你的叙述,我们来算:假设盗窃15年,抢劫7年为新罪,执行3年。

(1)先减:案犯先因盗窃罪被判15年,已经执行了3年,剩余刑期是12年。此时再犯抢劫罪,再量刑时,就以这个剩余刑期为盗窃罪的量刑新起点,此时,数罪中的最高刑期是12年了,而不再是15年。

(2)后并:此时,总和刑期是19年(12+7),所以量刑幅度在12年至19年之间。假设决定执行刑期17年,此时已经执行过的3年刑期就不算了。此时还需要执行刑期是17年。此时案犯实际被执行的刑期是3年加17年,也就是20年了。

(2)先行为刑法扩展阅读: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各阶级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且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 ,并给予犯罪嫌疑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在我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刑法还可区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

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特别刑法指仅使用于特定的人、时、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国,也叫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九)。修改后的刑法自2015年11月1日开始施行。这也是继1997年全面修订刑法后通过的第九个刑法修正案。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具体些说,也就是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该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嫌疑人 刑罚处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广义上的刑法不仅仅指刑法典,还包括对刑法典中局部内容进行修改补充的决定或补充规定,如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也包括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如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十一章中有16个条文作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

此外还有“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内幕交易的,从重处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行使监督检查职权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

对刑法典进行局部修改补充的决定或补充规定,理论上称为单行刑法;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理论上称为附属刑法。

所以,广义刑法是由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组成的。狭义刑法则仅指系统地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在我国,即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叁』 刑法总论里有个不作为犯罪,其中的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包括哪些

你好
这里的先行行为,必须是足以单方面置被保护的法益处于危险状态。或者说,这专里的先行行为,本身就具有属危害性。
而这里的男友跟女友分手,这仅仅是一种恋爱中的正常的交流,不具有危害性。
所以 ,该行为 不能说是先行行为 。
还有一点,解决这类模糊不清的问题,请你多记住一些典型的案例。知道那些典型的案例,就很好判断了。
这个在真题里面有原型,答案是不是先行行为。

『肆』 刑法中哪一条法条规定了先行行为、特定义务的人的救助义务呢

你好
这个属于刑法理论上的知识点。
刑法条文并没有直接规定的。
特定义务的话,版通过实际分析可权以判断出来的
有没有义务、
美国倒是存在明文规定
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三次)》第40条规定:当行为人的先前行为,只要制造了一个继续性的有形损害,该行为人负有阻止损害发生或将损害限定在最小范围的合理注意义务。

『伍』 刑法中的先行行为如何确定

民法来比较具体,所谓的先行行为都被源规制到具体法条中,比如我请一个6岁孩子吃饭,这是一个行为,那么如果导致他食物中毒,则餐馆有侵权或违约责任,如果突然冲进一群人揍他,则这群人承担侵权责任,如果我上厕所便秘了时间很长,导致这个孩子低血糖及其他急性营养缺乏住进医院,则我承担一定的过错责任

『陆』 刑法中的先行行为如何确定

“先行行抄为”在理论上是个笼袭统的概念,何为“造成结果的先行行为”,在何种场合、何种情形下才是先行行为,从而产生义务、必须采取救助,法律没有明确说法。由先行行为——产生义务——不作为导致犯罪的案件认定非常少。
由于行为人实施先行行为,使某种由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状态,该行为人产生采取积极行为阻止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这就是由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先行义务,即“先行行为”对行为后果具有法律责任和义务。

参考资料:http://www.zgkg.com.cn/web/zgkg/w10173822.asp

『柒』 民事优先原则与刑事优先原则各自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一、“民事优先”。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独立存在,并行不悖,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如一责任主体的财产不足以同时满足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承担罚款、罚金及没收财产等行政或刑事责任时,三种责任就发生了冲突,民事责任优先原则就是指责任主体的财产不足以同时满足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时,优先承担民事责任。

相关法条:《刑法》第三十六条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二、“刑事优先”。解决同一违法行为同时触犯刑事法律规范和行政处罚法律规范或民事法律规范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基本规则。

相关法条:《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二条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先行为刑法扩展阅读:

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11条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移送。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经作出的警告,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第16条以及《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下称《办法》)第12条也作出了相应规定。据此,可以推导出“先罚后刑”情况下“不同罚则各自适用”原则,应当分别作出,各自适用,并行不悖。

“先刑后罚”情况下的适用原则。对于行政机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对行为人还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行政机关也必须追究其行政责任。但因“先刑后罚”的竞合情境具有自身的特性,在适用双重处罚时应当灵活把握“刑事优先”原则。

『捌』 刑法中的阻却是什么意思

违法阻却性事由是大陆法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排除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一般来说大陆法系国家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需要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从正面看犯罪成立的条件是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行为的违法性和有责性,只要客观上与构成要件相符合的行为,都被认为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

从正面看犯罪成立的条件是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行为的违法性和有责性,只要客观上与构成要件相符合的行为,都被认为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

符合要件的行为虽然原则上具有违法性,但也存在例外现象,即在具有特别理由、根据的情况下,也可能否认符合构成要件行为的违法性,这便是违法阻却性事由,又称排除犯罪的事由,所以违法阻却性事由是从反面否认行为构成犯罪。例如故意杀人与正当防卫时致人死亡,从结果上都造成了他人的死亡,但因正当防卫有益于社会,故没有社会危害性,阻却了刑事违法性。

(8)先行为刑法扩展阅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之规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公安机关依法撤销于海明案件。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刘海龙的行为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行凶”。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判断“行凶”的核心在于是否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司法实践中,考量是否属于“行凶”,不能苛求防卫人在应急反应情况下作出理性判断,更不能以防卫人遭受实际伤害为前提,而要根据现场具体情景及社会一般人的认知水平进行判断。

本案中,刘海龙先是徒手攻击,继而持刀连续击打,其行为已经严重危及于海明人身安全,其不法侵害应认定为“行凶”。

二、是刘海龙的不法侵害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纵观本案,在同车人员与于海明争执基本平息的情况下,刘海龙醉酒滋事,先是下车对于海明拳打脚踢,后又返回车内取出砍刀,对于海明连续数次击打,不法侵害不断升级。刘海龙砍刀甩落在地后,又上前抢刀。刘海龙被致伤后,仍没有放弃侵害的迹象。于海明的人身安全一直处在刘海龙的暴力威胁之中。

三、是于海明的行为出于防卫目的。本案中,于海明夺刀后,7秒内捅刺、砍中刘海龙的5刀,与追赶时甩击、砍击的两刀(未击中),尽管时间上有间隔、空间上有距离,但这是一个连续行为。另外,于海明停止追击,返回宝马轿车搜寻刘海龙手机的目的是防止对方纠集人员报复、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符合正当防卫的意图。

『玖』 刑法里面的先行行为指的是什么意思 还有刑法里面的先行行为具体条款在哪 大神快来

先行行为是刑法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概念,它是指行为人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使刑内法所保护的社会容关系处于危险状态,使行为人负有防止或者排除这种危险发生的义务。
刑法中具体没有哪个条款说先行行为,先行行为是刑法理论中的内容。

热点内容
14年二建法规 发布:2025-10-10 23:45:38 浏览:332
酒店起火法律责任 发布:2025-10-10 23:41:07 浏览:111
以行政法规分为 发布:2025-10-10 23:03:03 浏览:499
唐帅律师 发布:2025-10-10 22:54:18 浏览:82
2018轻二经济法谁 发布:2025-10-10 22:50:38 浏览:571
劳动法周末休息 发布:2025-10-10 22:10:51 浏览:245
沂南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10-10 22:10:42 浏览:380
名词解释管理道德 发布:2025-10-10 22:08:32 浏览:95
如何理解民事诉讼法第24条 发布:2025-10-10 22:01:28 浏览:172
行政法司考题2016 发布:2025-10-10 21:38:56 浏览: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