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三人何时出现
『壹』 民法上的第三人意指什么
民法上的第三人应当包含楼上所说的“民诉法中的第三人”,民法上的第三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民事关系中既有权利人又有义务人,除了权利人和义务人外,其他一切与这个民事法律关系有利害关系的都可称之为第三人
『贰』 民法里经常有相对人和第三人这两个概念。
老师讲课时没有太深的印象,只有民法的合同法有相对人的概念,当签专订合同的一方和另一属方,通常称为合同的相对人。多数之行政关系中的相对人,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相对人是行政管理中被管理一方的当事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由于行政管理的领域广泛,行政管理的对象也很复杂,既包括公民个人,也包括各种组织,因而可以成为行政相对方当事人的有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
民法保护第三人在不知真实权利状态下对权力外观的合理信赖,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人作出法律行为,该法律行为有效,目的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在民法中,经常会出现真实的权利状况与公示出来的权利状况不一致的情况。例如:甲把电脑借给乙,乙把电脑卖给丙,这时公示出来的权利状况是乙占有这个电脑,所以在法律上可以推定乙是合法权利人,但实际上合法权利人是甲,但对于丙,甲乙之间借用的债的关系是不公示的,丙是无法了解甲乙之间的债的关系的,丙只能靠权利外观来判断,从而决定是否交易,以及与谁交易,如果丙不知道乙的权利有瑕疵,而与乙进行交易,那么丙就是善意第三人,法律保护善意第三人的目的就在于保护交易安全。
『叁』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中第三人是指什么
民事诉讼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请求权,或者虽无独立的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原告、被告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进行诉讼的人。
对原告、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有独立请求权,或者案件处理结果可能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这是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
第三人同原告或者被告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案件的审理结果可能与第三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这是第三人区别于共同诉讼人和诉讼代理人的根本之点。
(3)民法第三人何时出现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范围
民事诉讼当事人,指因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利害关系人。民事诉讼当事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凡不是以自己名义而以他人名义进行诉讼的人,如诉讼代理人,不是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2.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当事人必须是发生民事争议的一方,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与案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如支持受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起诉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不是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3.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当事人进行诉讼,是要人民法院对他们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作出裁判。因此,虽以自己名义参加诉讼,但不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人,如证人、鉴定人不是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当事人分为狭义当事人和广义当事人。狭义当事人仅指原告和被告;广义当事人还包括诉讼中的第三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民事诉讼第三人
『肆』 民法中指示交付什么时候视为交付完成啊 是通知到达第三人 还是约定生效时交付完成
个人认为,通抄知到达第三人时即可视为交付完成。
因为第三方没有权利阻止合同的生效,比如我的房子租赁给甲后,将房子卖给了乙,那么我和乙达成合意,合同即成立,当我通知到甲时,该合同即可视为交付完成。最典型的仓储合同,不可能买卖之前,要先通知保管人合同才生效,这也是不合逻辑的。
『伍』 民法里经常有相对人和第三人这两个概念。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对于已经开始的诉讼,以该诉讼的原被告为被告提出独立的诉讼请求,或者由该诉讼中的原告或者被告引进后主张独立的利益,或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辅助该诉讼一方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参加人。
特征:
(1).参加到他人正在进行的诉讼中。第三人是相对于原被告而言,他是加入到别人的诉讼中。第三人的加入,还以原被告的诉讼已经开始,且尚未终结为条件。
(2).第三人在诉讼中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第三人既不同于共同诉讼人,又不同于当事人以外的其他诉讼参与人,而属于广义当事人,有独立的诉讼地位。在诉讼中,他或者作为第三方当事人,与本诉中的原被告进行诉讼,或者辅助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进行诉讼。
(3).第三人是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这种利害关系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原告和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使该第三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二是法院对本诉的处理结果可能会对第三人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这是第三人与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根本区别。
相对人概念:民法上有所谓““善意相对人”的概念。此处的“善意”是民法上的概念,有民法上的特殊意义,不能用我们口语中所谓的善意去解释。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对人或其他民事法律关系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没有过错也不可归责于己的行为,取得一定的财产或利益。善意指的就是没有过错。法律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法律关系中的其他人的权利,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陆』 什么是民法中的第三人
通俗的抄给你解释一下吧袭。
一对民事关系,会有当事的双方。以债权债务纠纷为例,就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具体的主体可能有很多,但是所处的角色只有相对的两个)。
而第三人,是独立于上述关系之外的,与这个关系又有一些些利益联系的存在。(民法中的第三人多见于债权里。)
举几个例子你感受一下。
善意第三人。以房屋买卖为例。
A有一套房,先卖给了B,后又卖给了C。A跟C办理了房屋的过户登记。在A与C的这个合同关系里,B就是一个第三人的地位。因为B既不是买家也不是卖家,但是AC之间的合同与B是有着利益关系的。这一类人就叫做,第三人。
第三人欺诈。A、B订立了一份买卖合同。但是这个合同订立的前提是C提供的,但是C实际上是欺骗了AB。对于AB的合同关系而言,C就是第三人,他没有直接参与到这个关系中来但是却对这个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么解释,你应该明白了吧。
『柒』 民事案件追加第三人有没有期限
有期限。第三人需要在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具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如下:
第五十六条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
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前两款规定的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诉讼请求成立的,应当改变或者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诉讼请求不成立的,驳回诉讼请求。
(7)民法第三人何时出现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中第三人的确定和追加:
1、追加第三人的申请应当符合形式要件且材料齐全。申请人应当向法院递交追加第三人的书面申请,申请中应列明被追加的第三人的基本情况、说明追加理由,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
2、在合理的期限内提出追加第三人申请。法律对追加第三人的具体申请期限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一般认为应当在一审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3、被追加的第三人应符合如下条件:
(1)被追加的第三人与原被告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的法律关系在主体、权利义务和法律事实上要有牵连。
(2)被追加的第三人是造成原被告之间纠纷形成的主要过错方,不追加其参加诉讼就不能分清当事人之间责任的大小;
(3)被追加的第三人不参加诉讼,案件事实难以查清。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捌』 民法通则中有否“善意第三人”这一名词
《民法通则》共计165条,自始至终没有提到“善意”这个词。部分法律中,存在内着“善意第三容人”的说法。
如:
“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作出重要处理决定的,夫妻双方应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他人有理由相信其为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为由对抗善意第三人。”(《婚姻法解释》)
“合伙人在合伙企业清算前私自转移或者处分合伙企业财产的,合伙企业不得以此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合伙企业法》)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农村土地承包法》)
『玖』 民法里的 第三人 如何理解
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关系双方之外的人均称为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