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刑法
A. 古代的残忍刑法都有哪些
凌迟
中国古代各种残酷的刑罚中,最惨无人道的莫过于凌迟。凌迟,原来写作“陵迟”,本意指山丘的缓延的斜坡。荀子说:“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意思是指,三尺高的陡坎,车子便拉不上去,但百仞高的大山因为有平缓的斜坡,车子可以一直拉到山顶。后世将陵迟用作刑罚的名称,仅取它的缓慢之义,即是说以很慢的速度把人处死。而要体现这种“慢”的意图,就是一刀一刀地割人身上的肉,直到差不多把肉割尽,才剖腹断首,使犯人毙命。所以,凌迟也叫脔割、剐、寸磔等,所谓“千刀万剐”指的就是凌迟。
凌迟之刑一直延续到清末。戊戌变法后,清廷受内外各种矛盾的冲击,不得不顺应潮流对传统的弊政作些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奏请删除凌迟等重刑,清廷准奏,下令将凌迟和枭首、戮尸等法“永远删除,俱改斩决”。从此,凌迟非人的酷刑才从法典中消失,被斩首代替了。
车裂
明清小说写到某人惨死时,爱用这样的一句套语:管教他“死得不如《五代史》李存孝,《汉书》中彭越。”李存孝是唐末晋王李克用的义子,原名安敬思,因受李存信谗害被迫反叛,李克用把他擒获,带到太原,“车裂于市”。彭越是汉初开国功臣,刘邦采纳吕后意见,以谋反罪把他车裂处死,并灭其宗族1。一提及车裂之刑,令人谈虎色变,足见这是古代的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
所谓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
斩首
斩首是古代执行死刑的手段之一。先秦时的死刑有车裂、斩、杀等名目,但那时的斩不是斩首,而是斩腰。执行时,囚犯的身体伏在“椹质”上,刽子手用巨斧砍断其腰(参见本书《腰斩》)。所以,“斩”字用“车”作部首,是取和车裂同样将人处死的意思,偏旁为“斤”,即斧斤的斤,指行刑时用斧不用刀。秦以前也有人把割头处死的做法,那叫“杀”。秦以后,逐渐把“斩”引申为广义的杀,杀头的刑罚便叫做斩首。
斩首的地点和执行其他死刑一样,一般都在市朝。从春秋时起大多如此。凡将王公大臣或名士大夫斩首,就在朝门外,如北宋时在汴京(今开封)五朝门,明清时在北京午门;凡将普通死囚斩首,就在街市进行,这即是《礼记·王制》篇所说的“刑人于市,兴众弃之”的意思。对某一城市来说,行刑的地点有时是固定的,有时是不固定的。清代北京斩人,常在菜市口。有据传说,清代苏州斩人常在五故天亮时,在平时较繁华的街道上执行。市民得知要在这街上杀人,都事先出钱贿赂刽子手,如果谁家不出钱或出钱较少,刽子手就有意在他家店铺前面行刑,这家人就会觉得十分晦气。
剥皮
剥皮,这两个字一听就叫人毛骨悚然,其残酷程度并不亚于凌迟。这种刑罚不在官方规定的死刑处死方式之列。但在历史上确实被多次使用过,并见诸史籍记载。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最难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脂肪,不好分开。另外还有一种剥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在头顶用刀割个十字,把头皮拉开以后,向里面灌水银下去。由于水银比重很重,会把肌肉跟皮肤拉扯开来,埋在土里的人会痛得不停扭动,又无法挣脱,最后身体会从头顶“光溜溜”地爬出来,只剩下一张皮留在土里……皮剥下来之后制成两面鼓,挂在衙门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发展成活剥。
腰斩
小说、戏曲描写的包公故事中,包公把罪人处死用的是虎头铜铡,施行时罪人被平放于张开的铡口下面,从腰间铡为两段。如包公下陈州铡了四国舅,在开封府铡了驸马陈世美、后来又铡了亲侄儿包勉等等。这些故事当然只是根据传说编撰的,事实无考,但这种铡人的做法却是自古就有的,即古代死刑的处死方式之一——腰斩。
宫刑
在古代中国,阉割术的渊源是相当久远的。有证据表明,至迟在殷商时代就有了阉割男性生殖器的意识与行为。当时的阉割术可能是将阴茎与睾丸一并割除的,秦汉时期的阉割技术已较为完备,并已经注意到阉割手术后的防风、保暖、静养等护理措施。当时施行阉割的场所称为蚕室,《汉书*张安世传》颜师古注曰:凡养蚕者,欲其温而早成,故为密室蓄火以置之。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需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大致相同的解释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所谓宫刑者畏风,须暖,作窨室蓄火如蚕室,因以名焉。
对女性实行宫刑时,要进行缝阴术。缝阴术,也叫做锁阴术,即用针线绳索将女子外阴缝闭起来。这种宫刑术,因其极其卑鄙、下流,官场上一般不用,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丈夫对付红杏出墙的妻子,妒妇对付与丈夫有染的奴婢,都乐衷于此法。清朝人褚人获所著的《坚瓠集》中,就有“捣蒜纳婢阴内,而以绳闭之”、“以锥钻其阴而锁之,弃钥
B. 你希望恢复酷刑,灭九族,满门操斩,刑法吗
不希望啊,谁知道这些会被什么人用呢,如果赋予了这些权利巨贪大恶岂不又为非作歹了
C. 秋后问斩,推出午门,菜市口斩首。古代的刑法处置到底怎样安排呢
在一些古书、文学作品或历史影视作品中,经常会有因为有人有罪、或得罪当权者等原因,这个人就会被杀。而经常又会出现秋后问斩、推出午门、菜市口斩首。古代的刑法处置是这样安排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而菜市口斩首,是清朝行刑处决的地方。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就是因为有很多有名的人在那里被斩。故而这个菜市口在清朝时期名气很大,同时曾也成了刑场的另外一个代名词。
D. 古代刑法腰斩是什么意思 腰斩是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
腰斩是用重斧复从腰部将犯制人砍作两截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从腰部砍作两截后,还会神志清醒,过好长一段时间才断气。犯人的家属往往会打点一下刽子手,让他行刑时从上面一点的部位动刀,可以使犯人死快点;如果有人想要犯人多受点罪,就贿赂刽子手从下面一点的部位动刀,甚至将被腰斩之人上半截移到一块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续两三个时辰不死,真是残忍至
E. 腰斩这个刑法
问的真奇怪
这个抄古代才有 从哪搞录象??
用大刀从高空落下将犯人的腰部斩断 上下身一分为二
这个最残忍之处就是 人被砍过之后不会立刻死去 头脑还很清醒 痛苦程度 你自己想把....
你还不死心啊 汉武大帝里面 汉景帝杀他的老师晁错就用的这个刑罚
F. 推出午门,秋后问斩,古代的刑法处置是怎样安排的
(古代刑杖击图)
另外,行刑犯人的刀亦有讲究。罪轻的用快刀,一刀下去,人头落地,尽量让罪犯减轻痛苦;官做得大而且犯罪很严重的,就要用钝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半开刃的那种,这种刀在行刑时,刽子手还会故意不使出太大的力气,而且分别砍几刀,甚至数十刀之后罪犯才被砍死,这就等同于当着老百姓的面,告诫这群当官的,为官一定要清正廉洁,不要胡乱贪污,更不能坑害百姓,否则被杀头不说,死之前还要备受一番折磨。
因此,明朝的“廷杖”,是因为大臣触犯了逆鳞之罪,才被责罚的,这是以儆效尤的作用,只是被大明的“武世二帝”表现得过度了,出现了把大臣杖击而死的现象,遂有了“推出午门斩首”之传言。实际在明朝,重大官员犯罪会在“午门会审”,几层手续严批之后再予以定夺,如若最终被判定为死刑,则有指定的地点予以实施,一般是在西四牌楼执行,即:西市待命。而清朝则由西市挪到了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彼时,囚犯也是自东向西排列好,刽子手也是按照顺序,逐次执行。
因此,古代对于罪犯的惩戒以及斩杀都是有规矩的,在古人眼里,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人类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天意,天人合一,不能与大自然相违背,更不能逆天而行。因此看完我的这篇拙文,想必大家对所谓的“秋后问斩”、“推出午门斩首”、“菜市口斩首”等词语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G. 现在还有用斩首刑法的国家吗
沙特阿拉伯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用斩首刑法的国家。
H. 唐朝时的腰斩刑法是怎么样的
腰斩是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从腰回部砍作两截后,还会神答志清醒,过好长一段时间才断气。犯人的家属往往会打点一下刽子手,让他行刑时从上面一点的部位动刀,可以使犯人死快点;如果有人想要犯人多受点罪,就贿赂刽子手从下面一点的部位动刀,甚至将被腰斩之人上半截移到一块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续两三个时辰不死,真是残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