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唐代有關兵役法規定
『壹』 、我國《兵役法》規定:預備役人員必須按照規定參加軍事訓練,隨時准備( ),保衛祖國。 A .執行急難險重
我國《兵役法》規定:預備役人員必須按照規定參加軍事訓練,隨時准備(B),保衛祖國。A.執行急難險重任務拜 B.參軍參戰 C.建設祖國 D執行戰斗任務
『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規定,我國實行什麼兵役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
第十八條現役士兵包括義務兵役制士兵和志願兵役制士兵,義務兵役制士兵稱義務兵,志願兵役制士兵稱士官。
第十九條義務兵服現役的期限為二年。
第二十條義務兵服現役期滿,根據軍隊需要和本人自願,經團級以上單位批准,可以改為士官。根據軍隊需要,可以直接從非軍事部門具有專業技能的公民中招收士官。
士官實行分級服現役制度。士官服現役的期限一般不超過三十年,年齡不超過五十五周歲。
士官分級服現役的辦法和直接從非軍事部門招收士官的辦法,由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規定。
(2)按唐代有關兵役法規定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民 兵
第三十八條民兵是不脫產的群眾武裝組織,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助手和後備力量。
民兵的任務是:
(一)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執行戰備勤務,參加防衛作戰,抵抗侵略,保衛祖國;
(三)為現役部隊補充兵員;
(四)協助維護社會秩序,參加搶險救災。
第三十九條鄉、民族鄉、鎮、街道和企業事業單位建立民兵組織。凡十八周歲至三十五周歲符合服兵役條件的男性公民,經所在地人民政府兵役機關確定編入民兵組織的,應當參加民兵組織。
根據需要,可以吸收十八周歲以上的女性公民、三十五周歲以上的男性公民參加民兵組織。
國家發布動員令後,動員范圍內的民兵,不得脫離民兵組織;未經所在地的縣、自治縣、市、市轄區人民政府兵役機關批准,不得離開民兵組織所在地。
『叄』 修改後的兵役法規定問題
兵役登記制度是國家兵役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按照規定,所有達到版規定年齡,並符權合兵役要求的公民都應該在規定的時間到戶口所在地的兵役機關進行登記,兵役機關在記錄登記人基本情況後,向登記人頒發兵役登記證,並賦予登記人相應的兵役登記號,登記人即成為適齡應徵人員。但是,由於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只有少數的應徵人員能夠被徵招入伍,成為現役軍人,而更多的人則是編入相應的預備役和民兵組織,成為國家的後備兵役人員。
兵役登記制度是世界上眾多國家普遍實行的制度,特別是西方美歐發達國家,無論其採取募兵制還是強制性普遍兵役制等任何兵役制度,都具有完備的兵役登記制度。兵役登記制度其更重要的意義是為國家進入戰爭狀態時,實行戰爭動員中的人力動員,擴充軍隊員額做准備的。以二戰時美國陸軍為例,戰前的1939年,美國陸軍現役人員才有18萬餘人,隨著國家戰爭動員范圍的不斷擴大,到1941年,美國陸軍人數為168萬人,到戰爭結束時,美國陸軍達到空前的829萬人,在短短的數年內,美國陸軍能夠迅速擴充了數十倍,其前提就是有完備的兵役登記制度做基礎。
『肆』 唐朝的軍隊制度
在唐玄宗以前是府兵制,在唐玄宗時由於府兵制實行的經濟基礎均田制遭到破壞,唐玄宗就實行了募兵制
『伍』 《兵役法》對我國公民兵役義務的主要規定
答: 1.服現來役 這是公民履行兵役義源務的最主要形式。所謂服現役,就是依法應征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1)現役士兵 現役士兵按兵役性質分為義務兵役制士兵和志願兵役制士兵。...
『陸』 唐代軍隊制度
唐朝初期恢復府兵制,較隋朝更為完備。府兵為基本的常備軍,平時隸屬於皇帝的12衛(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候衛、左右領軍衛、左右屯衛、左右驍衛)和太子的東宮6率(太子左右率府,所領軍士稱超乘;太子左、右司御率府,所領軍士稱旅賁;太子左右清道率府,所領軍士稱直盪)。
每衛設大將軍1人、將軍2人;每率設率1人、副率2 人。平時負責管理府兵輪番宿衛諸事,戰時經皇帝任命,率領從各府調集的府兵出征。即「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新唐書 兵志》)天授二年(691),又於十二衛中置中候,左右各三人,正七品下。與司階、司戈、執戟合稱「四色官」。
重要軍機大事由政事堂舉行的宰相會議輔佐皇帝商決。尚書省的兵部,主要負責武官的考核、任免,軍隊的編制、簡點和輪番,以及圖籍、廄牧、甲仗的管理等。
太宗時整頓府兵制度,12衛各領40~60府。鷹揚府恢復驃騎府、車騎府的舊名,不久又改為折沖府,「因地立稱」,分別冠以所在地名。府分上、中、下:上府為1200人,中府為1000人,下府為 800人。全國最多時共設a府,府兵約60萬人,主要分布於政治中心地區的關內、河東、河南及鄰近諸道,旨在「居重馭輕」(《陸宣公奏議》卷八),「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玉海 兵制》)。
折沖府為府兵的基本組織單位。每府置折沖都尉 1人,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長史、兵曹、別將各1人,下轄4~6團。每團200人,設校尉,轄2旅。每旅設旅帥,轄2隊。每隊設隊正,分為5火。每火10人,有火長。每隊、每火的裝備,如馬、馬具和鍤、斧、鉗、鋸等,均有定數。府兵自用的武器、裝具和征途所需糧食皆自備。馬匹不足,由官府供給。平時訓練在冬季進行,由折沖都尉率領本府兵馬習戰。
府兵的調遣、指揮權屬於朝廷。凡發兵10人以上,除緊急情況外,都要有尚書省、門下省頒發的皇帝「敕書」和銅魚符,州刺史與折沖都尉勘契乃發。府兵每年需輪流到京師宿衛,稱上番。由兵部依各府離京師遠近,確定上番的次數,每次1月,平均每年在役可達3月左右。部分府兵被派遣到沖要地區戍守,一般為1年一次。
府兵的來源,主要是從自耕農和地主中挑選,後來則漸以貧苦農民充役。按照規定,「三年一簡」,即3年徵一次兵。凡20歲以上的健壯丁男,都是簡點對象。簡點標准,以資財、材力、丁口三者為據,「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議 擅興》)。一般21歲入役,61歲出軍,實為終身服役。後來,征戰益多,勛賞不兌現,社會地位下降,地主也漸漸厭惡當兵,特別是「番役更代多不以時」,土地兼並嚴重,均田制逐步廢壞,軍資無所依靠,府兵乃紛紛「亡匿」、「耗散」。玄宗時,下令將服役期減少至15年,自25歲起服役,40歲乃止;又將「三年一簡」改為「六年一簡」(《新唐書 兵志》),但都未實現,以致折沖府無兵上番。天寶八年(749),被迫停止上番,折沖府從此名存實亡。
由於府兵制日趨敗壞,唐初即存在的募兵制便逐漸興盛。從開元十年(722)起,大規模召募壯士充宿衛。開元十二年,更名為 騎。次年, 騎達12萬人,分隸於12衛,每衛1萬人,又分為6番,輪流上番服役。平時近營為堋,教閱弓弩,免除賦役,資糧由官府供給。 騎多是被強迫入募和已逃亡再來應募的折沖府衛士,實際上是攤派兵役,其重要變化是由盡義務變為受僱傭。 騎自始就很衰弱,其召募亦無定製,前後只維持20餘年。
唐初,駐防京城和宮廷的部隊統稱禁兵或「天子禁軍」。從12衛府輪番調來宿衛京城的府兵,稱南衙禁兵。單獨組建、駐防宮城北門的禁兵,稱北衙禁兵。他們最初是從跟隨李淵起事的軍人中簡選3萬人組成,稱為「元從禁軍」(《新唐書 兵志》),系父子相代,專事宮城宿衛。以後,太宗又從中選善騎者百人,供戍衛、田獵之用,號「百騎」。另置北衙 7營,選驍壯者,於玄武門左右屯營,號「飛騎」。高宗時,置左、右羽林軍。武則天時,改「百騎」為「千騎」;中宗時,改「千騎」為「萬騎」,分左、右營;玄宗時,增左、右龍武軍;肅宗後,也多有更易。禁兵一般是召募來的,歷來驕惰怯弱,後受宦官控制,更加腐敗。但是,唐朝後期主要靠禁兵維持殘局。
唐初,駐防邊境的軍事機構稱鎮、戍。鎮與戍均有上、中、下之分。上鎮 500人、中鎮300人、下鎮300人以下,每鎮設鎮將、鎮副各 1人。上戍50人、中戍30人、下戍30人以下,每戍設戍主、戍副各 1人。此外,在少數地方,大者設軍,小者設守捉,各設使和副使統領,有的由州刺史兼任使職。地方兵中多為各地輪番到邊境戍守的戍卒,稱「防人」,3年一代,自備資糧;另有少數召募來的兵,稱「防丁」或「丁防」。玄宗時,在戍卒中召募能更住 3年者,官給賜物;後又召募長期從軍的健兒,稱「長征健兒」,資糧等均由官給,稱為「官健」,是由國家供養的職業軍人。後期,地方藩鎮的軍人主要是這類「官健」。從武則天時期起,北邊部分州還建立一些民眾武裝,稱團結兵,其他地區也有土鎮、土團、團練等。團結兵一般是「選丁戶殷贍,身材強壯者充之」(《唐六典 尚書兵部》)。官府給予身糧、醬菜,免其徵賦。主要任務是配合軍隊防衛邊疆。他們由州刺史或節度使統轄。
唐朝還制定了比較完備的軍事法律,如《衛禁律》、《擅興律》、《捕亡律》、《宮衛令》、《軍防令》、《兵部式》、《兵部格》,對軍人的職守、賞罰等有較詳細的規定,凡違犯了「令」、「式」中的有關規定,就要依「律」、「格」給予懲處。
唐末,各節度使控制地方政權,憑藉其擁有的土地、人丁、財賦,豢養大批軍隊,與朝廷抗衡,改變了「內重外輕」的態勢。安史之亂以後,割據日甚,以致「方鎮相望於內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自國門以外,皆分裂於方鎮矣」(《新唐書 兵志》)。
『柒』 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兵役法規定
根據中國人民解來放軍兵役法規定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義務依照本法的規定服兵役。
有嚴重生理缺陷或者嚴重殘疾不適合服兵役的人,免服兵役。
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不得服兵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組成。
『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規定,我國實行什麼兵役
我國實行義務兵役制和志願兵役制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制度,以義務兵役制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