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法規矩
1. 對紀法分開,紀在法前,紀嚴於法,職務越高要求越嚴的理解
堅持紀嚴於法 實現紀法分開 ——《廉潔自律准則》和《紀律處分條例》系列解讀之四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本報記者 張磊 10月16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連續發布重磅消息:周本順、楊棟梁、潘逸陽、余遠輝嚴重違紀被開除黨籍和公職。 不同以往,此次通報通篇「紀言紀語」:看標題,「嚴重違紀被開除黨籍和公職」之中沒有了以往經常出現的「違法」二字;看正文,過去慣用的「收受賄賂」、「行賄」等字眼也不再出現,行文布局主要體現違紀問題,而非違法問題。 黨內審查是紀律審查,不是司法檢控,一個依「紀」、一個依「法」,二者界限清晰,不能混淆。全面從嚴治黨,必須要嚴明黨紀,把紀律挺在法律前面,使紀律成為管黨治黨的尺子、黨員不可逾越的底線。 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則》(以下簡稱《准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遵循管黨治黨的規律,堅持紀法分開、紀在法前、紀嚴於法,充分體現了黨紀特色和中國共產黨的先鋒隊性質。 中央紀委法規室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我們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以及管黨治黨過程中的一個重大制度創新。」 2014年12月24日,山西省紀委監察廳網站公布了山西省國土廳原副巡視員王有明腐敗案剖析。王有明素有「工作有能力、有魄力」「工作成績突出」等贊譽,曾獲得全省乃至全國國土資源系統的各種榮譽。但是,這樣一位「榮譽滿身」的幹部,卻從收受土特產開始,一步步發展到收受保暖襯衣、毛衣、千元禮金,直到最後收受巨額煤礦乾股,落了個「死刑,緩期兩年執行」的下場。 「破法」者必先「破紀」,這是被無數案例證明的一條腐敗鐵律。然而,原《准則》和《條例》的內容與法律法規混同現象嚴重,特別是原《條例》半數以上條款與刑法等國家法律規定重復。由之導致,實踐中黨紀意識淡薄,管黨治黨不以紀律為尺子,而是以法律為依據。只要黨員幹部不違法,違反紀律就是小節,相關監督就「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甚至視而不見、不管不問,造成「要麼是好同志,要麼是階下囚」的尷尬局面。 「小紀不執、小錯不管、小病不治,使得紀律和法律之間出現了大片無人過問的開闊地帶,導致黨員幹部從違紀滑向違法作『自由落體式運動』。」中國社科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高波表示,堅持紀嚴於法、紀法分開,首先要解決紀法重疊、紀法混同的問題。 對此,修訂後的《准則》和《條例》均刪除與國家法律法規重復的內容,其中《條例》共刪除70餘條與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重復的內容,如有關貪污賄賂、失職瀆職、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行為等刑事色彩濃厚的規定。 全面從嚴治黨,關鍵在治,要害在嚴。修訂後的《准則》和《條例》在刪除相關內容的同時,還增加完善了若干條款,對黨員和黨員領導幹部在廉潔自律和遵守紀律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特別是將黨的十八大以來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組織紀律以及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反對「四風」等要求轉化、上升為紀律規范。比如,《條例》第六十八條規定,黨員領導幹部不能違反有關規定組織、參加自發成立的老鄉會、校友會、戰友會等。 「如果紀法不分、『紀等於法』,實際上就相當於把黨員與普通公民混為一談了,等於把法律的底線作為黨員的底線了,這樣就體現不出我們黨的先進性了。」中央紀委法規室負責人表示。恰如其言,我們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如果把普通公民的行為底線作為黨員幹部的行為底線,就等於拉低了黨員標准,全面從嚴治黨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黨紀嚴於國法,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就是治本。」高波表示,修訂後的《准則》和《條例》堅持紀法分開、紀嚴於法,既固化了抓早抓小、動輒則咎的實踐導向,也強化了越往後執紀越嚴、處分越重的治理理念,充分彰顯了政黨特色、黨紀特徵,為全面從嚴治黨和強化黨內監督提供了制度依據和有力支撐。 當然,紀嚴於法、紀法分開,絕不意味著紀律和法律完全割裂開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條例》不僅在「指導思想、原則和適用范圍」一章規定黨組織和黨員必須自覺接受黨的紀律約束,模範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還專門設置「對違法犯罪黨員的紀律處分」一章,實現了黨紀和國法的有效銜接。
2. 如何理解"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堅持紀嚴於法,紀在法前
深刻認識為什麼要把紀律挺在前面
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全面從嚴治黨,關鍵在嚴,要害在治。在全面依法治國條件下,管黨治黨要靠黨規黨紀,堅持紀嚴於法、紀在法前,實現紀法分開,用嚴明的紀律管住全體黨員。大量案例表明,黨員「破法」,無不始於「破紀」。只有把紀律挺在前面,用紀律這把尺子管黨治黨,衡量黨員的日常行為,才能使每一個黨組織、每一名黨員都受到紀律的約束,使管黨治黨從主要盯住少數人向管住大多數轉變,使管黨治黨真正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
實現標本兼治的根本舉措。只有把紀律挺在法律前面,管到位、嚴到位,才能從源頭上堵住腐敗滋生蔓延的通道。通過更加細化、更加嚴格的紀律執行,增強紀律的權威性和威懾力,有助於促使黨員幹部增強紀律意識,促使各單位及時發現和重視問題並健全制度、優化流程、完善機制,不給違紀行為發生的機會,從而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現實需要。把紀律挺在法律前面,違紀必究,體現嚴管就是厚愛。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從嚴治黨不能空論,要毫不動搖地把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擺在首位。嚴格執紀與批評教育要同時並舉。同有問題反映的幹部咬咬耳朵、談談心,是提醒更是愛護。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使黨員幹部相信組織、依靠組織,坦誠面對組織,體現對黨忠誠。這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根本目的。
3. 什麼是規矩,紀律,兩者區別於聯系
一、定義
1、規矩意思是指校正圓形﹑方形的兩種工具,多用來比喻標准法度。引申意義:
(1)指規和矩。
(2)指規則、禮法。引申為人的言行正派、老實。
(3)指成規;老例。
2、紀律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一種集體成員必須遵守的規章、條例的總和,是要求人們在集體生活中遵守秩序、執行命令和履行職責的一種行為規則。一般來說,紀律有三種基本涵義:
(1)紀律是指懲罰;
(2)紀律是指通過施加外來約束達到糾正行為目的手段;
(3)紀律是指對自身行為起作用的內在約束力。這三層意思概括了紀律的基本內涵,同時也反映出良好紀律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由外在的強迫紀律逐步過渡到內在自律的過程。
二、規矩與紀律區別:
1、存在形式不同。規矩一般是經過長期的生活過程自然形成的行為約定,沒有一定的書面形式;而紀律一般是經過一定組織機構制定和批准,並以文件形式存在和下發。
2、階級屬性不同。紀律可以具有階級性,也可以不具備階級性;比如公司紀律沒有階級性,而黨的紀律具有階級性;對於規矩是人們約定成俗的行為方式,沒有階級性。
3、約束力不同。無論是象徵著統治階級權力和意志的政治紀律,還是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各行各業的職業紀律,都具有強制性。而規矩沒有強制性,主要依靠人的素質和道德來維持。
4、相關性。它們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的約定,都可以促進社會的文明發展;紀律的執行有時也需要規矩的協助,而規矩無法約束的地方,紀律可以強制執行。
(3)紀法規矩擴展閱讀
規矩引證詳解
1、規和矩。
①《禮記·經解》:「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孔穎達疏:「規所以正圓,矩所以正方。」
2、禮法;法度。
①《史記·禮書》:「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
3、一定的標准、成規。
①《韓非子·解老》:「萬物莫不有規矩。」
紀律階級性
紀律既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那麼,當人類社會出現階級以後,紀律就必然打上階級的烙印。紀律是統治階級的權利和意志的體現,各階級總是按照他們的需要,運用手中的權力,制定出一定的紀律。所以,紀律在階級社會里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紀律的階級性並非是一定存在的,對於一些不涉及階級的集體而言,其內部紀律完全可以和階級性無關。比如,對於一個軟體開發的項目組,項目組成員可以自己定義需要共同遵從的工作紀律,這時其紀律就與「階級」毫無關系了。
紀律強制性
紀律既然是維持人們一定關系的規則,那麼就要求一定集體成員必須執行。那麼,它就必然帶有強制性。紀律是以行為的限制、以服從為前提的。無論是象徵著統治階級權力和意志的政治紀律,還是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各行各業的職業紀律。
無論是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規章制度,還是機關團體的各種公約章程,都具有強制性。一定集體的紀律一經制定,每個成員就必須執行,違反了紀律,就要受到批評或者懲罰。
4. 遵紀守法中的「紀」「法」分別是什麼意思
「紀」一般指社會生活長期積累的道德規范,人常倫理等不一定會以條文寫出來的規則;「法」就是指法律了
5. 紀檢監察部門的一法三規指的是什麼
紀檢監察部門的「一法三規」指的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是為了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國家監察全面覆蓋,深入開展反腐敗工作而制定的法律。
《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是中國共產黨為全面從嚴治黨,維護黨的紀律,規范紀檢機關監督執紀工作。
《監察機關監督執法工作規定》: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和紀檢監察幹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和加強黨對國家監察工作的領導。
《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切實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5)紀法規矩擴展閱讀:
為貫徹落實市紀委監委「講政治、練內功、提素質、強本領」的要求,切實提升紀檢監察幹部業務素質和實戰能力,臨澧縣紀委監委認真學習貫徹「一法三規」(《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監察機關監督執法工作規定》《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通過五個結合,進一步濃厚學習氛圍,不斷加強業務知識學習,紀檢幹部執紀監督和辦案能力顯著提升。
以學深悟透「一法三規」為契機,把幹部學習教育作為強化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採取學制結合、學談結合、學考結合、學用結合、學評結合等形式,創新學習方法、檢驗學習成效、鞏固學習成果,提升紀檢監察幹部政治素養和業務技能,練就監督執紀問責過硬本領。
6. 如何學紀懂紀,知紀明紀,守紀執紀
"講誠信",就是在全社會自覺履行義務,以誠實守信、守諾踐諾為專美德。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言屬行一致、表裡如一、說到做到的行為操守;在經濟交往中,形成守法經營、遵守契約、良心待人的行為習慣;在職業生涯中,信奉忠誠事業、敬業愛崗、勤奮進取的職業道德,形成保定人樹正氣主持公道,善團結與人為善,守信用以誠待人的新形象。
"懂規則",就是培養社會成員的規則意識,事事按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辦事。人人要秉承規則意識,維護法律尊嚴,在本職崗位上履行應盡的義務、珍惜應有的權利,學會運用法治思維開展工作,運用法律武器表達訴求,真正使規則意識在人們的頭腦中紮根、在實踐中體現。
"守法紀",就是按照法律法規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識、紀律意識和秩序意識,逐步形成全社會統一的遵紀守法、懂規矩、有秩序的思想認識、道德覺悟和行為規范;自覺維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秩序,提高全社會成員按法紀辦事的能力和氛圍。
7. 尊法紀,講規矩,有作為這幾個字什麼意思
遵法紀,紀是紀律,法是法律,即遵紀守法;
講規矩內,規矩是人們應該遵守容的規程和行為准則,講規矩就是人們要遵守這些規程准則;
有作為,作為就是成就、建樹,有作為就是要有所成就,要干好本職工作。
「尊法紀,講規矩,有作為」,就是要求我們要求完美要遵紀守法,要遵守日常行為准則,要在本職崗位上有所成就(最基本的是要干好本職工作)。
8. 黨紀、政紀、法紀三者的區別是什麼
黨紀是指黨內紀律、法規,是約束黨員的;政紀是指行政法規,是約束國家行政工作人員的,比如《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法紀則是國家法律,是全體公民都需遵守的。「三紀」都是約束人的行為的,其權源不同,規范的對象不同,其作用方式與效力也有所不同。相對而言,黨紀最嚴格,法紀最嚴厲,任何違反法紀(法律)的行為都是違反黨紀、政紀的行為。
其三者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性質不同。黨紀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政紀是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必須遵守的行政紀律。法紀是國家制定的為全體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
二是對象不同。黨紀是約束本黨黨員的,不能要求非黨群眾遵守。政紀是約束國家行政工作人員的。法紀是約束全體公民的。
三是范圍不同。凡是犯錯誤的黨員,必須由黨的組織和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處理,其處理種類有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和開除黨籍。對犯錯誤的國家工作人員,由國家行政部門和監察部門處理,其處分種類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留用察看和開除公職。犯罪是危害國家和社會的行為,要受到國法的懲處,對觸犯刑律的犯罪分子,司法機關要按照國家法律的有關規定量刑。其刑種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
四是層次不同。要求最嚴格的是黨紀。制裁最嚴厲的是法紀和政紀。違反黨紀和政紀的行為不一定就是違反國法的行為,但是任何違反國法的行為都是違反黨紀、政紀的行為。
9. 紀法分開 紀在法前 紀嚴於法 出自哪的最新相關信息
堅持紀嚴於法 實現紀法分開
——《廉潔自律准則》和《紀律處分條例》系列解讀之四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本報記者 張磊
10月16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連續發布重磅消息:周本順、楊棟梁、潘逸陽、余遠輝嚴重違紀被開除黨籍和公職。
不同以往,此次通報通篇「紀言紀語」:看標題,「嚴重違紀被開除黨籍和公職」之中沒有了以往經常出現的「違法」二字;看正文,過去慣用的「收受賄賂」、「行賄」等字眼也不再出現,行文布局主要體現違紀問題,而非違法問題。
黨內審查是紀律審查,不是司法檢控,一個依「紀」、一個依「法」,二者界限清晰,不能混淆。全面從嚴治黨,必須要嚴明黨紀,把紀律挺在法律前面,使紀律成為管黨治黨的尺子、黨員不可逾越的底線。
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則》(以下簡稱《准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遵循管黨治黨的規律,堅持紀法分開、紀在法前、紀嚴於法,充分體現了黨紀特色和中國共產黨的先鋒隊性質。
中央紀委法規室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我們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以及管黨治黨過程中的一個重大制度創新。」
2014年12月24日,山西省紀委監察廳網站公布了山西省國土廳原副巡視員王有明腐敗案剖析。王有明素有「工作有能力、有魄力」「工作成績突出」等贊譽,曾獲得全省乃至全國國土資源系統的各種榮譽。但是,這樣一位「榮譽滿身」的幹部,卻從收受土特產開始,一步步發展到收受保暖襯衣、毛衣、千元禮金,直到最後收受巨額煤礦乾股,落了個「死刑,緩期兩年執行」的下場。
「破法」者必先「破紀」,這是被無數案例證明的一條腐敗鐵律。然而,原《准則》和《條例》的內容與法律法規混同現象嚴重,特別是原《條例》半數以上條款與刑法等國家法律規定重復。由之導致,實踐中黨紀意識淡薄,管黨治黨不以紀律為尺子,而是以法律為依據。只要黨員幹部不違法,違反紀律就是小節,相關監督就「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甚至視而不見、不管不問,造成「要麼是好同志,要麼是階下囚」的尷尬局面。
「小紀不執、小錯不管、小病不治,使得紀律和法律之間出現了大片無人過問的開闊地帶,導致黨員幹部從違紀滑向違法作『自由落體式運動』。」中國社科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高波表示,堅持紀嚴於法、紀法分開,首先要解決紀法重疊、紀法混同的問題。
對此,修訂後的《准則》和《條例》均刪除與國家法律法規重復的內容,其中《條例》共刪除70餘條與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重復的內容,如有關貪污賄賂、失職瀆職、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行為等刑事色彩濃厚的規定。
全面從嚴治黨,關鍵在治,要害在嚴。修訂後的《准則》和《條例》在刪除相關內容的同時,還增加完善了若干條款,對黨員和黨員領導幹部在廉潔自律和遵守紀律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特別是將黨的十八大以來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組織紀律以及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反對「四風」等要求轉化、上升為紀律規范。比如,《條例》第六十八條規定,黨員領導幹部不能違反有關規定組織、參加自發成立的老鄉會、校友會、戰友會等。
「如果紀法不分、『紀等於法』,實際上就相當於把黨員與普通公民混為一談了,等於把法律的底線作為黨員的底線了,這樣就體現不出我們黨的先進性了。」中央紀委法規室負責人表示。恰如其言,我們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如果把普通公民的行為底線作為黨員幹部的行為底線,就等於拉低了黨員標准,全面從嚴治黨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黨紀嚴於國法,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就是治本。」高波表示,修訂後的《准則》和《條例》堅持紀法分開、紀嚴於法,既固化了抓早抓小、動輒則咎的實踐導向,也強化了越往後執紀越嚴、處分越重的治理理念,充分彰顯了政黨特色、黨紀特徵,為全面從嚴治黨和強化黨內監督提供了制度依據和有力支撐。
當然,紀嚴於法、紀法分開,絕不意味著紀律和法律完全割裂開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條例》不僅在「指導思想、原則和適用范圍」一章規定黨組織和黨員必須自覺接受黨的紀律約束,模範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還專門設置「對違法犯罪黨員的紀律處分」一章,實現了黨紀和國法的有效銜接。
10. 遵紀守法有哪些具體要求
遵紀守法的具體要求:
一、學法、知法、守法、用法。
1、學法、知法,增強法律法制意識。
2、遵紀守法,做個文明公民。
3、用法護法,維護正當權益,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每年的3.15日是消費者權益日。
二、遵守單位、行業紀律和規范。
1、遵守勞動紀律。
2、遵守財經紀律。
3、遵守保密紀律。
4、遵守組織紀律。
5、遵守群眾紀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在全社會形成「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讓遵紀守法成為我們的榮譽。
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就是遵從人民意願、維護人民利益的高尚之舉,必將受到人民的肯定和贊同。這應該是每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所追求的榮譽所在。
(10)紀法規矩擴展閱讀: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公民,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
1、遵守紀律和法律,依照規定行動,不違背,時時刻刻記住,自己的言行不要偏離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的軌道。
2、遵紀守法是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素質和義務,是保持社會和諧安寧的重要條件。
3、不僅自己不違法,更要勸慰別人不觸犯法律。
4、認真遵守法規,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5、工作上立足本職,恪盡職守,照章作業,不斷學習,樹立大局意識。
6、生活上規范自己的言行,養成為人民服務的習慣,寬容待人,嚴於律己,善於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