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香港工傷條例

香港工傷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2-04 13:48:40

① 香港雇員工傷還沒有判傷能辭職嗎

香港的雇員工傷還沒有判的話應該是不可以辭職的,還需再等等。

② 在香港請律師辦理工傷賠償要主意什麼需要簽什麼文件嗎

1.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八條之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版傷認定申請表;
(二權)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職業病診斷鑒定書)。
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申請人按照書面告知要求補正材料後,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受理。
2.申請工傷認定需要去工傷職工單位所在地的勞動部門。
3.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之規定,用人單位應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30日內,為職工申請工傷認定,如單位不給職工申請的,工傷職工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1年內,自己到單位所在地勞動部門申請工傷認定。
4.因為各地區在具體操作上有所不同,所以建議在申請前撥打12333咨詢一下當地勞動部門。

③ 香港工傷7級什麼樣賠償

按照香港的勞動法賠償,你可以下載一個工傷計算器軟體,輸入你的月工資,接著就會彈出賠償金額

④ 我是在香港工傷現在病沒好也沒有判傷了現在已經有18個月了我能不能要求延長一年嗎

首先,您應該先做工傷認定,拿到工傷認定書,然後再申請延長醫療期!一般內來說,醫療期延長,一容次最長三個月!可以多次申請,但是每次最長不會超過三個月。想一次性申請一年是不可能的,只能三個月申請一次,如果醫療專家認為還需要治療,就會同意申請醫療延長,一次三個月。

⑤ 香港工傷不賠償醫療費怎麼辦

是合法在香港工作的嗎?
如果是合法在香港工作,你可以立刻去勞工處要求協助,然後勞工處會幫你與僱主談判。
如果是非法在香港工作,那麼很抱歉,,,如果僱主沒有良心的話,你一分錢都拿不到。

⑥ 香港勞工工傷期間是否能離境

工傷職工停工留薪期原則上不能離境,離開常住地應當徵得用人單位同意。回r工傷職工停工留薪期是休答養期間,一般應當在常住地休養,離開常住地應當徵得用人單位同意。職工從事不利於休養的活動,用人單位有權制止,不聽勸阻的可以停止支付工資福利待遇。

⑦ 丈夫在香港工傷去世賠償金能按國內法律分割嗎

丈夫在香港工傷去世,如果逝者的父母、老婆、孩子都在中國大陸生活的,賠償金內可以按照中國大陸的容法律法規進行分割;如果逝者的父母、老婆、孩子都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生活的,則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法規進行分割。

⑧ 香港勞動法辭退員工怎麼補償

香港勞動法規定辭退服務滿兩年員工需補償一筆終止雇傭金。

根據《僱傭條例》57章規定,如果連續為僱主服務滿兩年遭僱主無理解僱(非雇員犯錯,但有實質解僱理由即不屬無理解僱),可以追討終止雇傭金,其中項目包括代通知金(視乎是否有預先通知)、比例年假、比例變糧及長期服務金。

長期服務金的計算方法為:月薪X2/3X年資(即服務年數)。如果服務滿五年,除非犯嚴重過錯,否則若被解僱均可獲得長期服務金。不過,如果僱主設有公積金,則長期服務金與公積金僱主供款部份對衡,即僱主可以支付長期服務金或公積金僱主供款累積部分,其中較大金額者予員工。

如果雇員在工傷未判傷前、病假期間、懷孕期間或因參與工會、舉證僱主違法事項而被解僱,則解僱即屬不合法解僱(適用於一切年資)。雇員可追討終止雇傭金外,亦可追討最高不超過十五萬元的補償金(金額視乎解僱對該員帶來的損失而定)。

如果解僱屬於裁員或公司倒閉,雇員服務年資又滿兩年,則可獲得遣散費,遣散費計算與長期服務金相同。而且亦須與公積金僱主供款部分相對衡。

(8)香港工傷條例擴展閱讀

根據香港《雇員補償條例》規定,所有僱主必須為雇員購買勞工保險,雇員在受雇期間因工傷亡,或乘搭僱主安排的交通工具往返工作場所途中傷亡,僱主及僱主的上級承判商即須負責。

如果雇員因工受傷而須放假,可獲得正常工資的五分之四作工傷假工資。如果工傷屬永久性傷害或死亡,則可獲得賠償。永久性傷殘最高賠償額為八年工資,死亡最高賠償額為八十四個月工資。傷殘另有最高不超過三十五萬一千的長期照顧費。

如果工傷是由於僱主的疏忽引致,則雇員可循民事訴訟追討疏忽賠償。

關於職業病方面,雇員如果因為職業病而引起暫時或永久喪失工作能力甚至死亡,可獲得賠償。賠償額與工傷相同。

如果工人是在緊接喪失工作能力前的法定期間均為多名僱主從事同類或類似工作而引致,則各僱主須分擔賠償責任。

不過,由一些類別的工作,工人轉換僱主頻繁,如建築業;又或者,僱主在多年前已結束營業,但工人在多年後病情才惡化,如失聰(失去聽覺)。針對這方面,政府亦成立了一些賠償基金,如肺塵埃沉著病補償基金、失聰補償基金等。

由於工傷及職業病的賠償額過低,以致工人除非得到疏忽賠償,否則法定賠償根本不足支付工人日後的生活。

⑨ 大陸人在香港遇工傷如何賠償

是依據香港法律{雇員補償條例},這條例規定,在香港工作的人,不管是從甚麼地方來港做工,老闆必需為雇員在香港購買勞工保險,如遇工傷或工作時死亡,由保險公司負責處理審定是否賠償及賠償金額

⑩ 香港法律,在香港受工傷,報勞工保和保險分別

近年來,各類工傷事故賠償糾紛大量訴諸法院,其中很多糾紛涉及工傷保險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問題,如勞動者在上下班途中遭遇機動車交通事故造成人身損害。在此情況下,受損害勞動者如何通過法律途徑獲得救濟,競合的賠償請求權之間如何銜接,由於法律規定多次變化以及各地法院、勞動仲裁機構法律理解的偏差,致使法律適用差異,損害了法律的嚴肅性,也給勞動者在請求救濟時造成了實際困難。鑒於此,本文對這一問題進行辨析。

一、相關法律問題的國際立法模式

工業化以前,雇員在勞動中受到人身損害,一般遵循民事侵權過錯責任原則歸責。僱主有過錯,即承擔責任,無過錯,不承擔責任;若損害由第三人造成,由第三人承擔責任,與僱主無涉;如損害是由於雇員自己疏忽大意等原因造成,雇員須自己承擔責任。工業化以後,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普及和科技因素的加入,勞動者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因素增大,傷殘事故和職業病大量增加,雇員在工作中受害很難證明是因為僱主的過錯造成,這樣,工業損害便成為十分普遍而尖銳的社會問題。19世紀中葉之後,隨著社會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工會運動蓬勃興起,世界各國政府為保護勞工,謀求經濟快速發展及社會秩序的穩定,紛紛建立工傷保險制度。這樣勞動者工傷受害,便有了工傷保險和普通人身損害賠償兩個請求權。關於這兩個請求權如何銜接,由於社會發展和法律傳統的差異,各國的法律規定有所差異。國際上主要有四種立法模式,分別是替代模式、選擇模式、兼得模式、補充模式。

(一)替代模式。在此種模式下,雇員遭受工傷事故後,只能請求工傷保險給付,不得依據侵權行為法的規定,向加害人請求侵權損害賠償。但是侵權責任的排除並非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簡言之,即侵權責任排除,僅僅適用特定的加害人(此時的加害人包括了僱主和受雇於同一單位的其他雇員而不包括其他第三人),特定事故類型(意外事故、職業病或上下班交通事故),特定損害(限於人身損害)以及特定意外事故發生原因。採取此種制度的國家有西德、法國、瑞士、南非、挪威等國。

(二)選擇模式(即擇一模式)。即受害雇員可在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給付之間,選擇其中一種(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也是如此規定)。英國和其他英聯邦國家早期的雇員賠償法曾經一度採用此種模式,但後來均已被廢除。

(三)兼得模式。系指允許受害雇員接受侵權行為法上的賠償救濟,同時接受工傷保險給付,即獲得雙份利益。採用此種模式的國家,最主要為英國。

(四)補充模式。採用此種模式的國家主要是日本、智利以及北歐等國。在此種模式下,受害僱工對於侵權損害賠償和工傷保險均可主張,但全部所得不得超過其實際所受損害的一定比例。

二、我國的法律規定回顧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私有制被消滅,企業形態以國營企業為主、集體企業為輔。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實行工傷保險賠償的單一賠償模式,即職工發生工傷只能請求勞動保險救濟,沒有侵權責任救濟的有關規定。

改革開放後,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各種混合所有制企業,從無到有蓬勃發展。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國營、集體企業開始改制,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運行模式,社會經濟形態發生重大變化。1996年,為配合《勞動法》實施,勞動部頒布了《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其中規定:由於交通事故引起的工傷,應當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及有關規定處理。交通事故賠償已給付了的部分,企業或者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不再支付,而且規定企業或者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先期墊付有關費用的,職工或其親屬獲得交通事故賠償後應當予以償還。但交通事故賠償給付的死亡補償費或者殘疾生活補助費低於工傷保險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或者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的,由企業或者工傷保險經辦機構補足差額部分。該規定確立了侵權責任代替工傷賠償責任的「替代原則」,以及民事賠償在先、工傷保險補充侵權的競合救濟原則,實質上規定了第三人侵權引起的工傷不能獲得雙重賠償。

2004年1月1日,國務院頒布《工傷保險條例》取代《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職工和個體工傷戶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取消了關於取得了交通事故賠償,就不再支付相應工傷待遇的相關條款;但未對第三人侵權造成工傷的情形做明確規定。對第三人侵權造成的工傷賠償問題,則在最高人民法院隨後出台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該解釋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第二款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上述第一款規范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工傷保險關系,規定發生爭議只能按照《工傷條例》走工傷保險理賠道路,不能向用人單位提出人身損害賠償,第二款規范用人單位以外的侵權第三人與被侵害職工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非常明確地規定勞動者向第三人提起人身損害賠償應當支持。

關於對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勞動者在向第三人索賠後能否再獲得工傷保險賠償這一問題,相關法律規定列舉如下:(1)原《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中關於取得交通事故賠償後不再支付相應工傷待遇的相關條款已在後來的《工傷保險條例》中取消;(2)《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此亦未做出禁止性規定;(3)此前 2002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52條規定: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4)同年頒布的《安全生產法》第48條也規定:因生產安全受到損失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依照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從以上法律規定不難看出,法律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傾向於認為,我國法律默許了有條件的兼得模式,即允許在第三人侵權及職業病、因生產安全受到損害情況下工傷職工獲得雙重賠償。但也有觀點對此否定。

由於法律規定的不明確、不統一,導致司法實踐引起了混亂。有些地方的法院和勞動仲裁機構認為,損害賠償應當就高不就低,可以雙重賠償;而有些地方則持否定觀點。甚至,同一法院的法官也會因觀點不同,做出不同判決。這一問題的司法適用五花八門,莫衷一是。

三、現時法律的相關補漏性規定

從法理角度來看,工傷保險賠償和人身損害賠償,均屬損失填補性質,在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情況下,不加限制地允許受害人獲得「雙賠」,明顯存在所獲賠償超過損失范圍的可能。受害人的醫療費等現實支出,「支出一份、獲賠兩份」顯屬不當得利。針對這一問題,有些地方高院通過會議紀要的形式作出擴大解釋,規定:對於醫療費、交通費等有單據可查的費用,只能獲賠一次。司法實踐中,個別法官還會支持未報銷的剩餘部分。對於人身損害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等(在工傷過程中叫一次性工傷補助金、一次性就業補助金等)按照傷殘級別給付的,法院一般支持要兩份。這一觀點為以後的法律修訂所支持。2010年頒行的《社會保險法》第42條明確規定:由於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傷,第三人不支付工傷醫療費用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另外,2011年修訂的《職業病防治法》第59條仍規定: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2011年修訂的《安全生產法》第48條也規定: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由此看來,我國工傷保險的功能僅在於分散由意外工傷事故所造成的用人單位的風險,並不分散用人單位構成侵權的風險。

四、結論

綜合前文所述,結合法理和司法實踐可得出以下結論:

(一)工傷事故有第三人侵權時。第一,工傷保險不減輕或免除第三人的侵權責任;第二,第三人賠償後,工傷保險基金可以勞動者醫療費已獲得第三人賠償為由主張免除此部分責任,但就其他損失仍應賠償;第三,第三人未賠償的醫療費及其他損失,則工傷保險基金應先賠償後就醫療費向第三人追償;第四,工傷保險賠償後,被侵權人仍有權要求第三人賠償全部損失,但工傷保險基金有權加入訴訟主張醫療費。如未加入訴訟,則法院仍應就包括醫療費的所有損失判令侵權人向受害人賠償。

(二)工傷事故無第三人侵權時。如僱主未構成侵權,則適用工傷保險;如用人單位構成侵權,則在工傷保險待遇之外,仍可要求僱主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熱點內容
天津律師大廈 發布:2025-07-25 22:33:37 瀏覽:91
刑法282 發布:2025-07-25 22:29:22 瀏覽:996
連帶責任需要法律明確規定 發布:2025-07-25 22:28:29 瀏覽:751
租車車主不承擔責任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5-07-25 22:23:59 瀏覽:311
信訪條例里 發布:2025-07-25 22:22:32 瀏覽:373
社會與法卧底林超華 發布:2025-07-25 21:50:10 瀏覽:19
民法物權王澤鑒pdf 發布:2025-07-25 21:41:01 瀏覽:812
關於防疫法律知識的手抄報圖片 發布:2025-07-25 21:20:11 瀏覽:401
cctv2016年2月16號早社會與法 發布:2025-07-25 21:19:56 瀏覽:241
羅馬法在西歐社會生活中完全消失 發布:2025-07-25 21:16:34 瀏覽: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