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多少人
1. 中國刑法規定多少人算聚眾
「眾」是三人為「眾」,"聚眾"至少不得少於3人。
聚眾斗毆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糾專集眾人結伙毆斗的行為。聚屬眾斗毆主要是指出於私仇、爭霸或者其他不正當目的而成伙結幫地毆斗。"聚眾",一般是指人數眾多,至少不得少於三人。聚眾斗毆罪是指拉幫結伙,人數一般達三人以上,有聚眾斗毆故意的互相毆斗的行為。要嚴格掌握聚眾斗毆行為的定罪標准,防止把一些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行為以犯罪論處。
2. 全國有多少人不遵守法規
基本每個人都犯過法。違法和犯罪是不一樣的。
3. 中國法律法規規定一人最多可以授多少人委託
法律規定,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可以選出代表人參加訴訟,而代表人可以委託訴訟代理人代理訴訟。在實踐中,當事人人數眾多,一般指十人以上,至於最多能有多少人,法律無法預知,也沒有規定上限,事實上,也無法規定上限人數,從這個意義上講,訴訟代理人能接受多少當事人的委託也是沒有上限的。
一、最高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1、第七十五條: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第五十四條和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的人數眾多,一般指十人以上。
2、第七十六條: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在起訴時確定的,可以由全體當事人推選共同的代表人,也可以由部分當事人推選自己的代表人;推選不出代表人的當事人,在必要的共同訴訟中可以自己參加訴訟,在普通的共同訴訟中可以另行起訴。
3、第七十七條: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在起訴時不確定的,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當事人推選不出的,可以由人民法院提出人選與當事人協商;協商不成的,也可以由人民法院在起訴的當事人中指定代表人。
4、第七十八條: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和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代表人為二至五人,每位代表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二、《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1、第五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2、第五十四條: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在起訴時人數尚未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發出公告,說明案件情況和訴訟請求,通知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向人民法院登記。
向人民法院登記的權利人可以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推選不出代表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與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商定代表人。
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對參加登記的全體權利人發生效力。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期間提起訴訟的,適用該判決、裁定。
3、第一百九十九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4. 小學每班國家規定多少人
小學每班國家規定人數為45人。
教育部頒發關於貫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編辦回、教育部、財政部關答於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准意見的通知》的實施意見中有關於中小學人員編制的核定和分配:「中小學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教學要求安排班額,並根據班額組織教學班級。
(4)法規多少人擴展閱讀:
國家教育部的職責:
(一)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規,研究制定全國教育事業的具體方針、政策並組織實施。
(二)研究制定全國教育發展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擬定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規模、速度和步驟,組織、指導、協調全國教育發展規劃、年度計劃、教育體制改革和辦學體制改革的實施。
(三)負責全國基礎教育(含學前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校外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含社會力量辦學),協調、指導、監督區、縣(國家)及有關部門的教育工作。
5. 多少人算集體案件依據是什麼法律法規
集體由於是在法律層面上面是指的一個特殊的團體,只是團體的一種,你這邊說的不是太明確,我理解是集體事件或多人案件
案件的話應該指的是團伙犯罪(2人以上)/犯罪集團(3人以上)這兩個團體
《刑法》第二十五條 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第二十六條 主犯
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 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 對於第三款規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如果是集體的事件,需要看什麼類別的事情,以及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會有不同的數量要求,根據國務院頒發的《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分級標准》中 社會安全下
特別重大群體性事件包括:
1.一次參與人數5000人以上,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事件;
2.沖擊、圍攻縣級以上黨政軍機關和要害部門,打、砸、搶、燒鄉鎮以上黨政軍機關事件;
3.參與人員對抗性特徵突出,已發生大規模的打、砸、搶、燒等違法犯罪行為;
4.阻斷鐵路繁忙干線、國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樞紐、城市交通8小時停運,或阻撓、妨礙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施工,造成24小時以上停工事件;
5.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30人以上受傷,嚴重危害社會穩定的事件;
6.高校內聚集事件失控,並未經批准走出校門進行大規模遊行、集會、絕食、靜坐、請願等行為,引發不同地區連鎖反應,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7.參與人數500人以上,或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群體性械鬥、沖突事件;
8.參與人數在10人以上的暴獄事件;
9.出現全國范圍或跨省(區、市),或跨行業的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互動性連鎖反應;
10.其它視情況需要作為特別重大群體性事件對待的事件。
重大群體性事件包括:,
1.參與人數在1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影響較大的非法集會遊行示威、上訪請願、聚眾鬧事、罷工(市、課)等,或人數不多但涉及面廣和有可能進京的非法集會和集體上訪事件;
2.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30人以下受傷群體性事件;
3.高校校園網上出現大范圍串聯、煽動和蠱惑信息,校內聚集規模迅速擴大並出現多校串聯聚集趨勢,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受到嚴重影響甚至癱瘓,或因高校統一招生試題泄密引發的群體性事件;
4.參與人數2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造成較大人員傷亡的群體性械鬥、沖突事件;
5.涉及境內外宗教組織背景的大型非法宗教活動,或因民族宗教問題引發的嚴重影響民族團結的群體性事件;
6.因土地、礦產、水資源、森林、草原、水域等權屬爭議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引發的,造成嚴重後果的群體性事件;
7.已出現跨省(區、市)或行業影響社會穩定的連鎖反應,或造成了較嚴重的危害和損失,事態仍可能進一步擴大和升級;
8.其它視情況需要作為重大群體性事件對待的事件。
6. 國家規定每個班級多少人
大班額:55人以上、66人以下;超大班額:66人以上。
大班額危害大班額不是簡單的回,一個教室答裡面放多少桌子、多少條板凳,安排多少個人的問題,大班額會帶來三個方面的危害:
1: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人一多,心情肯定不好;
3:可能帶來安全問題,所以大班額必須堅決予以解決、克服、消除。
1:我們有大班額368000個班,佔全部班級的4.1%;
2:這一年,我們減少了82000個大班額,通過大膽改革,這一數據和上年比下降了18.3%,這個幅度是很大的;
3:超大班額現在我們全國有86000多個班,佔全部班級的2.4%;
4:去年這一年,我們減少了56000個班,這個下降比例也是很大的,近40%。
1:要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
2:2019年大班額要取得突破性進展;
3: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額。
7. 聚會超過多少人違法請註明是哪部法律以及第幾條規定。
如果只是普通的聚會沒有人數要求,無論是多少人都不構成違法行為。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
第七條
舉行集會、遊行、示威,必須依照本法規定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並獲得許可。
下列活動不需申請:
(一)國家舉行或者根據國家決定舉行的慶祝、紀念等活動;
(二)國家機關、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依照法律、組織章程舉行的集會。
第八條
舉行集會、遊行、示威,必須有負責人。
依照本法規定需要申請的集會、遊行、示威,其負責人必須在舉行日期的五日前向主管機關遞交書面申請。申請書中應當載明集會、遊行、示威的目的、方式、標語、口號、人數、車輛數、使用音響設備的種類與數量、起止時間、地點(包括集合地和解散地)、路線和負責人的姓名、職業、住址。
第九條
主管機關接到集會、遊行、示威申請書後,應當在申請舉行日期的二日前,將許可或者不許可的決定書面通知其負責人。不許可的,應當說明理由。逾期不通知的,視為許可。
確因突然發生的事件臨時要求舉行集會、遊行、示威的,必須立即報告主管機關;主管機關接到報告後,應當審查決定許可或者不許可。
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九十六條 非法集會、遊行、示威罪
舉行集會、遊行、示威,未依照法律規定申請或者申請未獲許可,或者未按照主管機關許可的起止時間、地點、路線進行,又拒不服從解散命令,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對集會、遊行、示威的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8. 法律法規人證必須幾人以上
沒有物證的話2人以上
9. 4、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獨立董事人數不得少於幾人
如果上市公司董事會下設薪酬、審計、提名等委員會的,獨立董事應當在委員會成員專中占(1/2)以上的比屬例;
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中應當至少(1/3)為獨立董事,但管理層收購中的被收購上市公司,董事會中獨立董事的比例應當達到或超過(1/2)。
10. 法律規定多少人在一起算聚眾
一般在三人以上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對聚眾斗毆犯罪行為人被要求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是否應該支持的答復
法研〔2004〕179號
根據《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聚眾斗毆的參加者,無論是否首要分子,均明知自己的行為有可能產生傷害他人以及自己被他人的行為傷害的後果,其仍然參加聚眾斗毆的,應當自行承擔相應的刑事和民事責任。根據《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對於參加聚眾斗毆,造成他人重傷或者死亡的,行為性質發生變化,應認定為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聚眾斗毆中受重傷或者死亡的人,既是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的受害人,又是聚眾斗毆犯罪的行為人。對於參加聚眾斗毆受重傷或者死亡的人或其家屬提出的民事賠償請求,依法應予支持,並適用混合過錯責任原則。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江蘇省人民檢察院、江蘇省公安廳
蘇高法[2009]56號
關於辦理聚眾斗毆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各市、縣(市、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分)局:
為依法懲治聚眾斗毆犯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結合司法實踐,現對辦理聚眾斗毆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提出如下意見:
一、聚眾斗毆罪的認定
(一)聚眾斗毆罪是指拉幫結伙,人數一般達三人以上,有聚眾斗毆故意的互相毆斗的行為。要嚴格掌握聚眾斗毆行為的定罪標准,防止把一些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行為以犯罪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