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規章制度中最終解釋權

規章制度中最終解釋權

發布時間: 2021-02-11 03:20:37

❶ 關於公司規章制度在員工入職後新制訂,是否需要員工簽字,對脫崗是否公司人事有最終解釋權

如果用人單位因為這個原因,解除合同的,你可以申請勞動仲裁,要求用人單位支付解除合同的經濟補償金 。

❷ 最終解釋權歸xx所有是什麼意思

最終解釋權歸某某所有是指若合同中出現爭議點,則以某某的解釋為准。
這句話最回常出現在答商家組織的活動中、注冊互聯網平台的用戶協議中、廣告中。歸其本質,這些活動協議、用戶協議等等,法律性質就是合同,雖然廣告通常不算合同,但是如果你去參與了活動,那麼簽訂的合同中通常也會有這句話。
這就可以理解為最終解釋權解釋的是合同,針對於合同中沒有約定明確的條款進行解釋的權利,就是最終解釋權。
(2)規章制度中最終解釋權擴展閱讀:
在一般消費領域,商家和用戶之間訂立的合同通常屬於格式條款,也正是因為這樣,合同中的內容不能完全對每一筆交易充分的約定。
那麼,按照現行合同法的規定,對於格式條款發生爭議時應當按照通常的意思進行解釋,如果發生爭議時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
最終解釋權條款即使約定了對於爭議的解釋權歸賣家所有,也是不能突破法律限制的。所以,這種最終解釋權條款,在不利於消費者時是無效的。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對此類最終解釋權條款作出了限制。雖然,最終解釋權條款,看起來很專業,但是在日常消費領域對商家來說並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最終解釋權

❸ 今天老師給我們讀了學校的一些規章制度,但在落款確是最終解釋權歸德育處所有,學校怎麼變

【最終解釋權歸德育處所有】
搞笑……

現在霸王條款是如此之多,甚至內學校都要來定幾款么容?!

學校規章制度本就不能凌駕於法律法規之上,如果學校規章出了問題,學校都難辭其咎,小小一個德育處,還想擁有「解釋權」?!

無非是欺負學生和家長罷了
一副地頭蛇的模樣

作為學生,反正盡量不去觸犯那些條例就是了
萬一真的那些條款欺人太甚,收集書面證據(有蓋公章的那些「規章制度」最好)
向主管單位,如教育局,或者媒體反映,
小小德育處,兜不住的

❹ 公司規章制度說y了一條規定,判斷員工算不算違規最終解釋權貴公司領導層,我想問這個有沒有法律效力

因工作違法責任是公司的

❺ 最終解釋權歸。。所有

近來經常在合同文本、商品廣告、優惠券、贈券及店堂告示中看到這樣的規定:本公司/本店保留最終解釋權。什麼是解釋權?所謂保留最終解釋權的規定是否有效?須從合同解釋說起。
合同之需要解釋,是因為語言文字有多義性。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詞句可能有不同的含義,不經解釋不能判明其真實意思。當事人法律知識欠缺也往往造成合同中的用詞不當。還可能有當事人出於不正當目的,故意使用不適當的文字詞句,掩蓋其真實意思。因此,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往往需要先對合同的內容進行解釋。在訴訟中,雖然當事人雙方往往提出各自不同的解釋意見。但當事人的解釋意見,至多隻能供法官參考,最終作為判決的事實依據的,是法院對合同的解釋。因此,唯法院擁有合同的最終解釋權,而經營者所謂保留最終解釋權,是不能算數的。
合同法第125條規定了合同解釋方法,即所謂文義解釋、整體解釋、目的解釋、習慣解釋和誠信解釋。合同法第41條還規定了關於格式合同的特殊解釋規則。在解釋合同文本、店堂告示、商品廣告、優惠券、贈券內容和含義時,首先應採用合同法第125條規定的各種解釋方法。如果經解釋仍然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意見,則應進一步採用合同法第41條的規定特殊解釋方法。
所謂文義解釋,指通過解釋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詞句的文義,以確定合同條款的真實意思。考慮到當事人可能文化和法律知識不足,難免使用不準確、不適當詞句,甚至可能有的當事人故意用不當詞句隱蔽其真實意思。因此進行文義解釋,應探求合同當事人共同的真實意思,不得拘泥於合同所使用的不適當的詞句。
所謂整體解釋,指對合同各個條款作相互解釋,以確定各個條款在整個合同中所具有的正確意思。一個合同都是一個整體,各個條款之間存在密切關聯。如果將某個條款單獨解釋,或許存在不同的意思,但只要將該條款與其他條款相聯系,相互解釋,相互補充,即不難確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例如質量條款約定不明,解釋時應當參考價格條款,如果約定的是上等價格,則應當解釋為上等質量;約定的是中等價格,則應當解釋為中等質量。同樣,如果價格條款約定不明,也應當參考質量條款解釋。
所謂目的解釋,指合同所使用的文字或某個條款可能作兩種解釋時,應採取其中最適合於合同目的的解釋。如果兩種解釋中,一種解釋使合同無效,另一種解釋使合同有效,則應採納使合同有效的那一種解釋。因為使合同有效的解釋,才符合雙方當事人的目的。
所謂習慣解釋,指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詞句有疑義時,應參照當事人的習慣解釋。各地有各地的習慣,各行業有各行業的習慣,如不違反法律強行性規定,可以作為解釋合同的依據。例如,在合同內容有歧義時,應依據習慣予以明確;在合同約定不完全致使權利義務難以確定時,應依據習慣予以補充。此為各國法律及國際公約所共認的解釋方法。采為解釋依據的習慣,應是當事人雙方共同遵守的習慣。習慣之是否存在,屬於事實問題,應由主張一方負舉證責任。
所謂誠信解釋,指解釋合同應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誠信原則要求一切市場參加者遵循「誠實商人」和「誠實勞動者」的道德標准,靠自己的資金和誠實勞動獲取利益,不得損害對方當事人利益和社會公益。誠信原則是指導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基本原則,也是解釋合同的基本原則。合同所使用文字詞句有疑義時,應依誠實信用原則確定其正確意思。合同存在兩種解釋而無法判斷哪一種解釋正確時,應先假定采第一種解釋並據以作出判決,再假定采第二種解釋並據以作出判決,然後比較兩種判決的結果,以所得出判決結果使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害關系大體平衡的解釋,為符合誠實信用原則的正確解釋。無論采何種解釋方法,最後所得解釋結果均不得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如果合同內容經解釋仍不能與誠實信用原則相協調,則應認定合同無效。
合同法第41條專門規定了格式合同的解釋方法: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前一句所謂「通常的理解」,是指社會上一般人的理解。後一句是格式合同的特殊解釋方法,又稱為「不利解釋規則」。因為格式合同條款是經營者一方單方面制定的,事先未徵求消費者的意見。法律要求經營者在決定格式合同條款時應當遵循公平原則,並盡量使含義明確。如果格式合同條款含義不明確,存在兩種以上的解釋,則應當採納其中對經營者不利的解釋,以確保消費者一方的利益。前述合同文本、商品廣告、優惠券、贈券及店堂告示,屬於格式合同條款,如果存在兩種以上的解釋,法院即應採納其中不利於經營者一方的解釋。須特別指出的是,第41條關於格式合同的特殊解釋規則,屬於強制性規定,不允許當事人以約定排除其適用。因此,經營者在合同文本、商品廣告、優惠券、贈券及店堂告示中所謂保留最終解釋權的規定,因違反強制性規定,是無效的。
參考資料:合同解釋方法與所謂「最終解釋權」

❻ 最終解釋權歸本公司所有有明確的法律條款禁止嗎

很多宣傳材來料及制度源都會有此類表述,該話的意思是指相關當事人對文件的內容理解產生分歧時以其解釋的為准。
當然,如果產生歧義的內容涉及相對方的主要權利義務時通常作出不利於作出該內容的一方。
法律未明確規定,不得寫入「最終解釋權歸本公司所有」等。

❼ 最終解釋權的條款規范

所謂立法規制,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將某些格式條款,如「最終解釋權」條款,作為不平等格式條款明確寫進法律,當合同中出現此類條款時,宣告無效。
立法規制中,以實體法規制格式條款是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行政規制和司法規制的基礎。國內外格式條款立法體例,不外乎兩種形式:「其一是規制格式條款的有關規定散見於各單行法中,並由一部位階較高的法律如民法予以統攝。其二是在有位階較高的法律對格式條款作出抽象規定之外,又制定出對格式條款予以專門規范的法規。」 中國應兼采這兩種立法體例,一是在民事基本法中制定有關格式條款的一般性、原則性規定;二是在基本法之外製定格式條款單行法,對格式條款作出詳細、具體的規定。
中國規制格式條款的主要法律依據是《合同法》的第39條到41條以及散見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險法》、《海商法》中的一些條款。同時,在上海、甘肅等地已相繼出台《上海市合同格式條款監督條例》、《甘肅省合同格式條款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
中國法律對於格式條款的規定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從立法形式上來看,中國法律對格式條款的規定散見於多項法律之中,過於簡單化和概括化,沒有共通性的指導原則,很難形成一個有效保護消費者利益的法制體系,一旦發生法律糾紛,很難做到有法可依。從立法內容來看,法律對格式條款的有關規定內容簡單抽象、可操作性不強,不利於運用法律的杠桿來規制格式條款,維護公平正義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例如,存在對格式條款的訂立程序未予規范;對提供格式條款方不履行法定義務或者當格式條款無效時的處理未予規定;對不平等格式條款的具體情形未涉及等情況。正是由於存在上述不足,目前中國法律對格式條款的規范已不能適應日益紛雜的社會經濟活動,也難以在行政、司法活動中體現公平與正義的法律價值。
針對目前中國的立法現狀,建議對《合同法》中關於格式合同規制的條文作出司法解釋,其中應當包括對不平等格式條款如何確定,免除或限制責任條款的認定以及合理提請注意的方式等問題的解釋。並在條件成熟時進行專門立法,通過專門的法律對格式條款進行全盤規制並為行政規制及司法規制奠定基礎。該專門法律需以加大對處於弱勢的一方當事人的保護力度,維護合同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對等作為立法宗旨。該專門法律應對格式條款及不平等格式條款的定義、格式條款的解釋原則和方法、格式條款行政審查和司法審查的內容和程序、不平等格式條款的認定和處理等方面作出詳細、具體的規定。這一做法不但是近年來多數國家的通行作法,同時也為實踐證明是較為完備的作法,已成為當前各國共同的趨勢。
根據本文對「最終解釋權」條款的分析,建議在格式條款單行法中將其明確規定為不平等格式條款不具備法律效力,並由其提供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一做法,一方面能讓商家從法律上直接認識到「最終解釋權」條款的制定將最終被否定,從而減少這類條款的使用;另一方面能使消費者更清楚的了解「最終解釋權」條款是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也能預知自己進行訴訟的結果,從而提高消費者尋求司法救濟的積極性。 所謂社會規制,是指由行業協會或消費者協會等社會團體與相關企業協商確定格式條款的使用、受理投訴、調解糾紛,向有關機關提出管理乃至取締特定格式條款合理化建議,對特定格式條款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提起訴訟等。
行業協會規制
由各行業協會對格式條款進行審查和監督的做法在英美法系國家比較盛行,並且達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於中國市場經濟的現實發展程度相對較低,各行業對誠信這一市場活動最高道德准則的理解和執行還很不到位,致使中國建立的一些行業協會尚不健全,不可能超然於本行業的經濟利益而為消費者主持公道。因此,用此種方法規制格式條款在中國目前尚有困難。具體來講,主要存在這樣一些顧慮:「第一,行業協會是否有能力承擔對格式條款的審查和監督責任頗成問題;第二,行業協會是否能站在消費者立場與企業對立存在疑問;第三,行業協會是否會為了企業利益使利用格式條款避法的行為更加惡化。」
中國各行業對誠信原則的理解和執行不到位,主要表現在制定格式條款的單方意志性較強。這一點從商家堅持於商品促銷廣告中使用「最終解釋權」條款就可以看出。而要改變這一局面,首先要使商家認識到:通過「最終解釋權」條款,確實有可能獲得短期利益,在與消費者的關系中暫時處於強勢地位,但付出的是信譽的流失,從長遠來看其實並不合算。更進一步,要使商家意識到:保護消費者權益,實際上也是保護商家的合法權益;誠信才是根本的經營之道。相信在誠信基礎上,建立起健全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超然於本行業經濟利益之上、能夠主持公道的行業協會,對格式條款的規制必將起到重要作用。
消費者協會規制
消費者協會是一個代表消費者群體利益的中介組織,《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給它的定位是:依法成立的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社會監督的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社會團體。該法第32條賦予消費者協會「受理消費者的投訴」等七大職能,卻沒有對其職能的履行方式作出規定。這使得消費者協會一直處於沒有行政職權,也沒有訴訟主體資格的尷尬境地,在為消費者維權過程中,常常有心無力。
消費者協會在面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時,既不能採取行政措施,也不能直接狀告商家,而只能採取調查、調解、為消費者提供法律援助、對侵權行為進行曝光等方式協助解決,而這些方式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弱點。以調解和「曝光」為例:由於商家的優勢地位,及消費者往往耗不起調解的麻煩,往往只能接受商家並不合理的解決條件;各地方消協並非都具備足夠的法律素質與專業技術知識,其不正當的「曝光」行為,可能引發侵犯商家權利糾紛,而一旦消協因此而承擔了敗訴責任,將產生巨大的不利的社會效果。
除了以上消費者協會本身的問題,中國對格式條款的規制還存在以下現狀:首先,當前許多不平等格式條款涉及的消費者眾多,對於單個消費者來說受損利益微小,許多消費者不願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訴訟。其次,許多格式條款的不公平性不明顯,普通消費者經常自身合法權益受損而不自知,更談不上有針對性地提起訴訟。再次,相對處於劣勢的消費者在證據採集與運用上明顯不能與勢力強大的商家對抗。
規制格式條款的作用
因此,為在中國充分發揮消費者協會規制格式條款的作用,建議對嚴重侵害消費者利益的格式條款,消費者協會有權要求格式條款提供方予以糾正,可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提出申請,建議變更該條款或認定該條款無效。同時,建議賦予消費者協會以訴權,對相關企業或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處理結果不服的,有權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法院判決宣告某個行業、企業所使用的某個格式條款無效。 所謂行政規制,是指由行政監管機關對格式條款進行管理,不同行業的格式條款均要接受行政管理部門的審核、監督、修改或撤銷。
行政規制是對格式條款最早的規制方法,也是各國現行的普遍做法。在中國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公平的市場環境,是國家行政機關的主要職能,可見對格式條款進行規制是行政機關不可推卸的責任。
對格式條款的行政規制可分為事先審查和事後監督。事先審查是由有關行政監管機關對格式條款的內容在其公開使用前進行審核,將不公平條款遏制於初始。事後監督是由有關行政機關對正在使用的格式條款進行審查,對認為不公平的條款發布禁止使用的禁令。無論事前審查還是事後監督都存在缺陷,要使得國家對格式條款的行政規制更合理、有效,應當兼采事前審查和事後監督。
目前,中國的格式條款基本上是由其主管部門負責批准或制定即中國對格式條款的行政規制以事先審查為主。而行業或部門保護主義的存在,使得行政機關對格式條款進行事先審查的效果不佳。因此,建議在整頓行政機關事前審查的同時加強其事後監督。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是格式條款的主要監督管理機關,建議使其有權對使用中的格式條款的公平性隨時進行監督檢查,對不平等的格式條款,使其有權責令合同的提供者予以糾正,並視其情節給予一定的行政處罰。
作為不平等格式條款之一的「最終解釋權」條款,不僅損害廣大消費者的權益,也是對社會公平的踐踏和對市場經濟秩序的破壞,建議行政監督機關主動對這一商家廣泛使用、消費者不斷反映、消費者協會多次點評的「最終解釋權」條款採取針對性措施。

❽ 店內海報中「最終解釋權歸本店所有」不能用了,那應該改成什麼才符合法律規定

今後需改成:本活動最終解釋權在法律允許范圍內歸本店(公司)所有。

《合同違版法行為監督處理辦法》權第十一條第四款規定,經營者與消費者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經營者不得在格式條款中排除消費者解釋格式條款的權利。

《合同違法行為監督處理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當事人違反《合同違法行為監督處理辦法》第十一條規定,法律法規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視其情節輕重,分別給予警告,處以違法所得額三倍以下,但最高不超過三萬元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8)規章制度中最終解釋權擴展閱讀

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許多商家為刺激消費,爭相推出自己的促銷活動,利用海報、電子屏、報紙等媒介大肆宣傳,但其宣傳內容難免會構成多種理解方式。當消費者的理解方式與商家不一致時,他們便搬出「最終解釋權歸本店所有」這一行小字,堅持符合自己利益的解釋,從而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事實上,商家這種做法從一開始就和消費者簽訂了一個不平等的合同,將自身置於一個強勢地位,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❾ 最終解釋權的總局規定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的《合同違法行為監督處理辦法》,部分內回容直指經營者利答用「霸王條款」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問題,類似「本公司擁有最終解釋權」等不平等格式條款被列為違法條款。
根據這一辦法,經營者與消費者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經營者不得在格式條款中免除自己的下列責任:造成消費者人身傷害的責任;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失的責任等。
經營者與消費者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經營者不得在格式條款中加重消費者下列責任:違約金或者損害賠償金超過法定數額或者合理數額;承擔應當由格式條款提供方承擔的經營風險責任;其他依照法律法規不應由消費者承擔的責任。
經營者與消費者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經營者不得在格式條款中排除消費者下列權利:依法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權利;請求支付違約金的權利;請求損害賠償的權利;解釋格式條款的權利;就格式條款爭議提起訴訟的權利;消費者依法應當享有的其他權利。
當事人違反上述規定,法律法規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工商將視其情節輕重,分別給予警告,處以違法所得額3倍以下,但最高不超過3萬元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

熱點內容
學習經濟法的重要性1000字論文 發布:2025-08-12 06:00:44 瀏覽:409
執行法官可怕投訴 發布:2025-08-12 05:59:17 瀏覽:89
慈溪市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8-12 05:57:46 瀏覽:560
經濟法中許可設立制度 發布:2025-08-12 05:41:23 瀏覽:626
2016湖南大學法律碩士招生人數 發布:2025-08-12 05:25:02 瀏覽:88
行政法好繁瑣 發布:2025-08-12 05:23:30 瀏覽:751
法院扣劃後 發布:2025-08-12 05:22:47 瀏覽:611
戶籍刑法 發布:2025-08-12 05:17:49 瀏覽:795
2017初級經濟法電子版 發布:2025-08-12 04:55:12 瀏覽:603
上海法院竇 發布:2025-08-12 04:52:47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