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糧錢法律法規
Ⅰ 農村口糧地的法律法規
我國現行的法律並沒有農村人口口糧田的規定。你提到的口糧田指的是兩田制的專一種。
兩田制發起於山東平度農村屬,是將承包地分成口糧田和責任田。口糧田按人口平分,一般是每人0.4-0.6畝,只負擔農業稅;責任田按人口及按勞分配。或者以村 委會名義進行招標承包,除了負擔農業稅,還要繳納一定的承包費。
這種制度給地方政府較大的土地支配權,損害了不少地區農民的利益。1997年以後,中央政府不允許兩田制的存在,地方政府逐漸收斂了 兩田制的推廣。
兩田制在向全國推廣過程中,由原來農民自願實施,變成了強制推進,變成純粹向農民徵收更多承包費。農村幹部也藉此中飽私囊,偏離了原本的初衷,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Ⅱ 法律上有沒有規定,法院有沒有權力把農民的口糧錢也就是個人的人口田被佔用了,所包賠的口糧錢,(註明不
如果這個財產涉及到基本生活的話,是不能判給對方的。法律規定,在強制執行的時候要保證被執行人的基本生活。
Ⅲ 農民口糧田的法律法規 如果農民的口糧地遇上修路國家有沒有補貼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一般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二是安置補償,三是土地補償。
除土地補償對村集體外,其他兩項都給個人。要徵收土地,必須首先要將開發項目的批准文件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按照以上第四十七條的規定確定後,再由地方人民政府向被征地農民公告,並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同意後,村民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物權法第一百三十二條 承包地被徵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有權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獲得相應補償。第四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七條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由用地單位支付土地補償費。徵用耕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至6倍。徵用其他土地的補償費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用耕地的補償費標准規定。 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第二十八條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用地單位除支付補償費外,還應當支付安置補助費。
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用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征地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0倍。徵用其他土地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標准規定。 全國的補償標准基本恆定,但各地區也存在一些差異。
Ⅳ 農村口糧田國家規定每人幾分地
首先國家對於口糧田的規定並沒有規定面積,因為那根本不現實,有的地方地多人少,如東北每人可以承包十幾畝上百畝,但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村裡每人可以分幾分地已經十分少見了。
況且村裡的土地分配都是按照家庭為單位,題目所說的外來媳婦和新生兒沒有口糧田也很正常,因為國家規定土地承包30年長期承包政策不變,只要村幹部把土地承包出去,經過村民優先承包,並且得到村民會議的批准就沒什麼問題。
畢竟現在村裡可以分配的土地,再不能重新全面分配土地的情況下,那點機動地給誰都不好,乾脆就承包出去,承包費上交村集體。但是承包土地本村村民是有優先權的,這也是法律明文規定。
(4)口糧錢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定:
《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條規定:「國有土地可以由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
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土地承包經營的期限由承包合同約定。承包經營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農業部日前發出《關於做好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工作通知》。
通知指出,在當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模擴大、速度加快、流轉對象和利益關系日趨多元的新形勢下,保持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平穩發展至關重要,迫切需要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管理和服務,正確指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平穩健康發展。
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對農村土地流轉的亂象進行規范,設計頂層紅線,定調「三個不能搞」,劃出三條紅線,以引導農村土地健康流轉。
這三條底線為: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在試點基礎上有序推進。
Ⅳ 農村人口口糧田的法律規定是怎樣的
我國現行的法律並沒有農村人口口糧田的規定。你提到的口糧田內指的是兩田制的一種。
容兩田制發起於山東平度農村,是將承包地分成口糧田和責任田。口糧田按人口平分,一般是每人0.4-0.6畝,只負擔農業稅;責任田按人口及按勞分配。或者以村 委會名義進行招標承包,除了負擔農業稅,還要繳納一定的承包費。
這種制度給地方政府較大的土地支配權,損害了不少地區農民的利益。1997年以後,中央政府不允許兩田制的存在,地方政府逐漸收斂了 兩田制的推廣。
兩田制在向全國推廣過程中,由原來農民自願實施,變成了強制推進,變成純粹向農民徵收更多承包費。農村幹部也藉此中飽私囊,偏離了原本的初衷,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Ⅵ 農村人口口糧田的法律規定
我國現行的法律並沒有農村人口口糧田的規定。你提到的口糧田指的是兩田制的一種。回
兩田制發答起於山東平度農村,是將承包地分成口糧田和責任田。口糧田按人口平分,一般是每人0.4-0.6畝,只負擔農業稅;責任田按人口及按勞分配。或者以村 委會名義進行招標承包,除了負擔農業稅,還要繳納一定的承包費。
這種制度給地方政府較大的土地支配權,損害了不少地區農民的利益。1997年以後,中央政府不允許兩田制的存在,地方政府逐漸收斂了 兩田制的推廣。
兩田制在向全國推廣過程中,由原來農民自願實施,變成了強制推進,變成純粹向農民徵收更多承包費。農村幹部也藉此中飽私囊,偏離了原本的初衷,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Ⅶ 農村人口口糧田的法律規定
口糧田的補貼是哪個部門補貼的?
你好,糧食補貼由國家財政發放。屬於專款專用,不得挪用,侵佔。
Ⅷ 法律有農村戶口的「自理口糧戶」有什麼政策
根據國務院《關於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國發〔1984〕141號文件)規定,有一部分農民及其家屬到集鎮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當時,只辦理了戶口遷移關系,發給《自理口糧戶口簿》,統計為非農業人口,沒有辦理糧食供應遷移關系。現就這部分人中,符合國家「農轉非」政策,並已被批准「農轉非」,如何辦理「農轉非」手續(即由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並由國家按照市鎮糧食定量供應辦法供應口糧)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凡根據國務院《關於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進入集鎮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的農民及其家屬(不含其他自理口糧戶口人員),符合國家「農轉非」政策,已經有關部門批准「農轉非」,需辦理戶、糧關系的,憑「農轉非」批件,由進入集鎮前戶口遷出地的糧食部門按規定開具農村糧食供應轉移證。遷入地公安機關憑其自理口糧戶口所在地開出的非農業戶口遷移證和「農轉非」批件登記市鎮非農業戶口;遷入地糧食部門憑公安部門的市鎮非農業戶口登記手續和農村糧食供應轉移證,辦理市鎮糧食供應關系。 二、根據前款規定,在辦理「農轉非」手續時,出現戶口遷出地與農村糧食供應關系遷出地不一致的問題,遷入地公安、糧食部門核准後,應予以承認。
Ⅸ 口糧地法律法規
農村戶口人均(包含小孩及高齡老人)是1畝,勞動力人均4畝左右,農村是村民集體自治,有相關法律條例明文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