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舉報條例
① 匿名舉報信的處理規定
匿名舉報信的處理規定:解決匿名舉報的首要工作就是要真正做到對舉報人的有效保護。舉報人是紀檢、監察及檢察機關反腐敗的同盟軍,舉報人一般會被犯罪分子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打擊報復舉報人事件的屢屢發生,在嚴重挫傷群眾舉報積極性的同時,也極大地損害了紀檢、監察及檢察機關的權威。目前檢察機關偵破的案件中,有70%的線索來源於舉報。我國在憲法中雖然明確了公民舉報的權利,但到目前為止,除了刑事訴訟法上有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和高檢院出台的政策性規定外,我國還沒有一套系統的關於舉報人和證人保護的法律制度。目前,檢察機關對舉報人保護,更多的是舉報人受到打擊報復並造成舉報人傷害、死亡等嚴重後果涉嫌構成犯罪的情況,基本談不上事前保護的問題。保護舉報人,首先應提倡機制保護,要從機制、體制上進行完善,在機制建設上有所作為。2008年召開的檢察機關舉報工作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討論如何從源頭上保護舉報人,加強對舉報人的事前、事中保護。?舉報者是為了社會正義、為了反腐敗,是有著時代良心的英雄。?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胡克惠說,要通過各種形式、多種渠道宣傳,?喚起更多具有『時代良心』的舉報者?。?善待時代良心就是要保護時代良心。?我們應盡快把各部門現行保護舉報人的規章制度上升到法律層面,制定一部具有權威性和足夠影響力的《舉報法》。通過立法,把舉報線索的受理、處理、以及受理舉報部門的權利義務、舉報人的權利義務及對舉報人的保護獎勵等做出明確的規定,使《憲法》和《刑法》中關於舉報的內容更詳細,更具可操作性,從而有效減少被舉報受到的打擊和傷害。
② 自然人舉報有哪些法律規定
《憲法》第4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或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
《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6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保障公民對於違法的國家工作人員提出控告的權利,追究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人的法律責任。
《刑法》第254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假公濟私,對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舉報人實行報復陷害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事訴訟法》第84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舉報。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對於報案、控告、舉報,都應當接受。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並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
《刑事訴訟法》第85條規定:報案、控告、舉報可以用書面或者口頭提出。接受口頭報案、控告、舉報的工作人員,應當寫成筆錄,經宣讀無誤後,由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簽名或者蓋章。接受控告、舉報的工作人員,應當向控告人、舉報人說明誣告應負的法律責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實,偽造證據,即使控告、舉報的事實有出入,甚至是錯告的,也要和誣告嚴格加以區別。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如果不願公開自己的姓名和報案、控告、舉報的行為,應當為他保守秘密。
《刑事訴訟法》第86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於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的材料,應當按照管轄范圍,迅速進行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應當立案;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不予立案,並且將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
③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對公民舉報控告有哪些規定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
第一百二十二條
舉報中心對於所接受的舉報線索,回應當逐件登記舉報人答和被舉報人的基本情況、舉報的主要內容和辦理情況。對於當面舉報和電話舉報,應當製作舉報筆錄,必要時可以錄音。
對於自首,應當製作自首筆錄,由自首人在筆錄上逐頁簽名或者蓋章。
第一百二十三條
舉報中心對於不願公開姓名和舉報行為的舉報人,應當為其保密。嚴禁將舉報材料轉給被舉報單位和被舉報人。
④ 舉報是否有法律依據
《憲法》第4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或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 《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6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保障公民對於違法的國家工作人員提出控告的權利,追究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人的法律責任。 《刑法》第254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假公濟私,對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舉報人實行報復陷害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事訴訟法》第84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舉報。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對於報案、控告、舉報,都應當接受。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並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 《刑事訴訟法》第85條規定:報案、控告、舉報可以用書面或者口頭提出。接受口頭報案、控告、舉報的工作人員,應當寫成筆錄,經宣讀無誤後,由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簽名或者蓋章。接受控告、舉報的工作人員,應當向控告人、舉報人說明誣告應負的法律責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實,偽造證據,即使控告、舉報的事實有出入,甚至是錯告的,也要和誣告嚴格加以區別。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如果不願公開自己的姓名和報案、控告、舉報的行為,應當為他保守秘密。 《刑事訴訟法》第86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於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的材料,應當按照管轄范圍,迅速進行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應當立案;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不予立案,並且將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
⑤ 那條法律規定了公民有檢舉和揭發的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1條
⑥ 公民可以行使舉報權嗎憲法對此是怎樣規定的
有檢舉權。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權提出批評、建議;對於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申訴、控告和檢舉權。
⑦ 匿名舉報受理嗎法律上有規定嗎
受理來
回答依據:
《中央源紀委信訪室回復:紀檢監察機關如何認定和處理實名、匿名舉報?》
中央紀委信訪室:紀檢監察機關提倡實名舉報,對實名舉報和匿名舉報都要認真對待,妥善處理。匿名舉報的,應當盡可能據實提供被舉報人的姓名、工作單位、違紀事實的具體情節和證據,不得捏造事實誣告陷害。
拓展資料:
紀檢監察機關如何處理誣告、錯告?
中央紀委信訪室:對檢舉控告失實的,必須嚴格區分是誣告還是錯告。對故意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的,應當依照有關規定嚴肅處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認定誣告必須經地市級以上(含地市級)黨委或紀委批准。由於對事實了解不全面而發生錯告的,應當在一定范圍內澄清是非,消除對被錯告者造成的影響,並教育錯告者。
參考鏈接:中央紀委信訪室回復:紀檢監察機關如何認定和處理實名、匿名舉報
⑧ 公民有舉報違法犯罪的法定義務嗎
公民有舉報違法犯罪的法定義務。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條,任何單版位和個人發現有權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舉報。 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對於報案、控告、舉報,都應當接受。對於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並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
(8)公民舉報條例擴展閱讀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如果不願公開自己的姓名和報案、控告、舉報的行為,應當為他保守秘密。
接受口頭報案、控告、舉報的工作人員,應當寫成筆錄,經宣讀無誤後,由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簽名或者蓋章。
接受控告、舉報的工作人員,應當向控告人、舉報人說明誣告應負的法律責任。
⑨ 舉報制度
舉報制度:是指受理舉報的機關和組織對公民或者單位舉報的線索,依照法律或者其他有關回規定進行調查處理答,保障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的一種制度。舉報制度一般由宣傳、受理、分流、審報、轉辦、初查、催辦、保護、獎勵、答復與具體制度組成。這些具體制度的制定、完善和貫徹執行,保障了舉報工作有序、有效地開展。
⑩ 最高法關於舉報人申請行政機關查處違法犯罪是否具有訴訟資格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一)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其相鄰權或者公平競爭權的、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行政復議申請符合下列規定的,可以對法律意義上的利害關系作出如下表述,且該權益與該具體行政行為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解釋》第十三條還列舉了行政訴訟原告在法律意義上與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4種情形;(二)有明確的被告:「公民,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外交等國家行為,但是法律規定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的除外:「……不服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作出的調解或者其他處理,《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規定,財政部;(三)要求主管行政機關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責任的:「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關於行政復議申請人資格,與行政機關對舉報事項未作答復或未作核查的不作為之間,依法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進一步打擊違法經營行為。比如,民事糾紛調解處理行為的:舉報人應實名舉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屬於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一)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這種因果關系屬於已經發生或者必將發生的關系,不存在直接因果關系;(二)與被訴的行政復議決定有法律上利害關系或者在復議程序中被追加為第三人的,促進市場秩序的穩定,由辦案機關履行報批程序,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行政復議法》第二條規定。
研究行政復議申請人資格或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基於實名舉報而期待的獲得舉報獎勵的權利或者利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8號)(以下簡稱《解釋》)第一條的規定;舉報事項須經工商機關或質檢機關辦案查證屬實;(二)申請人與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內部行政行為:「公民,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十二條:(一)有明確的申請人和符合規定的被申請人,《國務院關於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決定》(國發〔2001〕11號)、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行政復議申請人或行政訴訟原告的合法權益被具體行政行為侵犯。」 《行政復議法》第五條規定、第十一條,向行政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依照《行政訴訟法》第二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