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宅基地管理條例
Ⅰ 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母享鄉鎮,2018年都過了大半年。鎮府沒有給農村辦理宅基地使用權怎麼投訴啊
你可以向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進行投訴。
《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第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申請宅基地:(一)因國家或集體建設、移民、災毀等需要遷建、重建的;(二)實施城市、村莊和集鎮規劃或舊村改造,需要調整拆遷的;(三)現有宅基地面積尚未達到本辦法規定限額標准需重建、擴建的;(四)已具備分戶條件且原有宅基地面積尚未達到本辦法規定限額標准需重建、擴建的;(五)經縣人民政府批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引進或招聘的專業技術人員,確需在農村安家落戶的;(六)離休、退休、退職的職工,復員軍人和華僑、僑眷、港澳台同胞持合法證明回原籍定居的;(七)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的。
《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第二十七條 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Ⅱ 雲南省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
?
Ⅲ 雲南辦理一戶一宅收取了800的手續費 並且把我家的宅基地證一並收走了!請問這樣合法嗎
各省市對於一戶多宅問題處理依據不同,以河北省為例,依據《農村專宅基地管理辦法》
第十四條屬 農村村民因繼承等原因形成一戶擁有二處以上宅基地的,多餘的住宅應當轉讓。受讓住宅的村民必須符合申請宅基地的條件,並依照本辦法的規定辦理宅基地審批手續。
農村村民一戶擁有二處以上宅基地並且滿二年未轉讓其多餘的住宅的,村民委員會可以向鄉(鎮)土地管理機構提出收回集體土地使用權的申請,經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縣(市)人民政府批准後收回,統一安排使用。
Ⅳ 雲南省農村宅基地審批條件
一、應具備的條件1、屬新建房屋的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規定。即: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農村村民建住宅,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後,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准。2、須符合《貴州省土地管理條例》第三十條第一款規定,所申請的建房用地面積(包括原有住房宅基地面積及附屬設施用地)每戶不得超過130㎡。3、屬拆建或加層的須提供原宅基地使用手續或由村委會出具證明並經街道辦事處簽章認可的證明材料。4、戶籍必須是建房所在村組的農村居民。二、收費標准按照上級部門關於減輕農民負擔的相關規定,農村居民宅基地審批不收取任何費用。辦理農村居民宅基地審批嚴禁佔用基本農田,除佔用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其他地類不收取費用。佔用基本農田以外耕地的根據烏發(1987)34號文件規定,需在財政部門繳納耕地佔用稅。耕地佔用稅標准類別名稱每平方米/元一類高新、東風菜地8.00稻田7.00旱地6.00二類金華、朱昌菜地7.00稻田6.00旱地4.60三類新堡、水田、羊昌、新場、百宜、下壩、偏坡、永樂菜地6.00稻田5.00旱地3.00三、所需資料:1、農村居民辦理宅基地申請(一式三份,並由村民組長簽字、村委會審核蓋章)。2、申請人戶口簿復印件(一式三份,是戶主建房的復印第一頁及戶主頁,不是戶主建房的復印第一頁、戶主頁及申請建房人名字頁,須由街道辦事處、派出所對原件和復印件核實無誤後加蓋公章)。3、申請人結婚證書復印件(一式三份)。4、佔用林地的需提供林業部門相關手續(一式三份)。5、提供規劃部門辦理的村鎮規劃選址意見書或村鎮規劃建設許可證書(一式三份)。6、城(鎮)農村居民建房用地申請審批表(一式四份,建房地類和面積要具實填寫,佔用耕地的要提供交費依據)。四、辦事程序申請人提出申請——村民組、村委會審查公示——規劃部門選址意見——國土資源所現場踏勘、定界——街道辦事處簽出意見——報規劃部門審批、報區國土資源分局審批
Ⅳ 雲南省關於農村宅基地一戶多宅如何處理
一是嚴格實行「三到場」制度,即申報前,對其所在村組的舊宅基地進行調查核實後,確認無誤符合條件的農戶方可受理,做好批前踏勘、選址到場,審核是否符合審批條件;批後放線、打樁定位到場,確定四址; 建議給鄉鎮所配置動態監測儀器,由鄉鎮所在放線時用JPS把建房戶的四至范圍定位,以免「批東建西」。房屋建成竣工後驗收到場,審核是否超標准用地。經驗收符合標准,才能發放集體土地使用證,以證管地,村民申請新建住宅,必須出據承諾書,承諾建新房後在規定的期限內拆除舊房,退出原來使用的舊宅基地,交給村委會重新安排使用。
二是強化村鎮規劃,引導村民集中統一建房,加快新農村建設統一布局規劃建設居民點的步伐。要嚴格實行拆舊建新制度,對一戶多宅不居住的廢棄、空閑宅基地統一規劃、整理,符合村莊建設規劃在原地翻建、改建的,按用地規劃要求批准後給予保留或減少用地面積,統一建房。在建房時嚴格執行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住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對於一戶擁有幾處宅基地的,建議由當地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制定相關的政策,在宅基地交易的時候,買賣雙方如果不是唯一住房的,應該參照稅務部門的稅率收取相關的稅費,大大減少「一戶多宅」的現象。
三是村民建新房盡量使用村內空閑宅基地,積極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對於荒蕪未建的閑置宅基地,超過一年以上未建設的,應當收取土地閑置費,超過兩年未建設的,由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收回,另行安排。同時對閑置、廢棄的宅基地收回程序應由縣政府作出明確具體的操作規定;對符合被收回條件拒不配合所屬村集體收回的村民,規定相應嚴厲的制裁措施;已建房戶舊宅基地退還給村集體的應當給予適當的補償。
四是根據《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已擁有一處宅基地的本農民集體成員、非本農民集體成員的農村或城鎮居民,因繼承房屋佔用農村宅基地的,可按規定登記發證,在《集體土地使用證》記事欄應注記「該權利人為本農民集體原成員住宅的合法繼承人」; 根據國土資源部[2008]146號文件,除繼承外,農村村民一戶申請第二宗宅基地使用權登記的,不予受理。
五是制定相關的獎勵政策,由鄉鎮人民政府與各村幹部簽署層層責任狀考核,作為年終考核的內容,減少「一戶多宅」現象。對於那些建房戶,村民申請新建住房時,必須簽署承諾書,承諾期限內拆除舊房,按城市規劃和審批手續建房不得超占面積,建新房後在規定的期限內,限期將舊宅基地拆除後交村集體。各鄉鎮人民政府監督村幹部現場督促拆除舊房,限期交出舊宅基地,這樣可以減少在農村大面積佔新不騰舊造成的「一戶多宅」現象;在村民沒有拆除舊宅之前,土地登記機構不得辦理新房發證登記工作。
六是要加大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宣傳力度。要廣泛深入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增強全民法律意識,在全社會形成依法用地的良好氛圍,國土部門與建設局要協同配合,做到日常巡查與執法檢查相結合,把各種違法用地消滅在萌芽狀態。
七是加強宅基地發證工作的管理。建議所有的宅基地登記發證資料不僅要實行網上審批,還要把登記發證的審批資料全部存入電腦裡面,並實行鄉鎮所與國土局共享,做到及時快速查到土地用戶的詳細信息,以免重發;在土地證備注欄中要把全家人的姓名全部填入,嚴格把關杜絕讓那些人鑽法律的漏洞,把自家的宅基地出賣、出租以後,再次申請宅基地。還要防止出現以接受贈予為名,實際是私下有償轉讓,國土部門要嚴把宅基地使用權登記關,確保登記發證准確無誤,對登記申請資料進行實質性審查。真正做到嚴格把關、持證用地,依法依規管地用地的良好社會氛圍;嚴格杜絕「一戶多宅」。
我們要把通過宣傳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幫助農民轉變居住觀念,充分調動農民節約集約用地,建宅基地盡量使用空閑地或舊宅基地,不佔用耕地。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管理的有效辦法和途徑,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更好地、有效地保護和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
Ⅵ 雲南農村兩棟房,我的的宅基地一部分是祖傳.一部分是跟本村村民購買的屬於超標嗎
《國土資源部關於進一步加快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有關專問題的通知》(屬國土資發[2016]191號)第六點規定,分階段依法處理宅基地超面積問題。農民集體成員經過批准建房佔用宅基地的,按照批准面積予以確權登記。未履行批准手續建房佔用宅基地的,按以下規定處理:1982年《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前,農民集體成員建房佔用的宅基地,范圍在《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後至今未擴大的,無論是否超過其後當地規定面積標准,均按實際使用面積予以確權登記。1982年《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實施起至1987年《土地管理法》實施時止,農民集體成員建房佔用的宅基地,超過當地規定面積標準的,超過面積按國家和地方有關規定處理的結果予以確權登記。1987年《土地管理法》實施後,農民集體成員建房佔用的宅基地,符合規劃但超過當地面積標準的,在補辦相關用地手續後,依法對標准面積予以確權登記,超占面積在登記簿和權屬證書附記欄中註明。
歷史上接受轉讓、贈與房屋佔用的宅基地超過當地規定面積標準的,按照轉讓、贈與行為發生時對宅基地超面積標準的政策規定,予以確權登記。
Ⅶ 雲南省土地管理條例的第五章 建設用地
建設徵用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受理建設用地申請,經縣級人民政府審核後,按照審批許可權逐級上報批准。
建設徵用、使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用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縣級人民政府審核後,按照審批許可權逐級上報批准。
徵用、佔用林地和在城市規劃區內徵用、使用土地的,用地單位和個人分別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建設部門審核同意後,按照本條例規定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經批準的建設用地,用地單位必須按照批準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變。確需改變用途的,按《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六條規定辦理。 建設需要徵用農民集體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建設單位,擬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並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
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應當列入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內容。征地補償、安置方案隨徵用土地方案批准之後,由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在15日內公告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並組織實施。被徵用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件到當地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徵用下列土地,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一)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不超過35公頃的;
(二)耕地以外的其他土地不超過70公頃的。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州、市、縣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的鄉(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州、市、縣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為實施該規劃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逐級上報省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批准。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鄉(鎮)、村莊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鄉(鎮)人民政府為實施該規劃進行農村村民住宅、公共設施、公益設施建設,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逐級上報州、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批准。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村莊建設用地規模範圍以外的建設項目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逐級上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按照本條前三款規定批准農用地轉用,需要徵用集體土地的,在省人民政府征地批准許可權內的,同時辦理征地審批手續。超過省人民政府征地批准許可權的,上報國務院審批。 為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在已批準的農用地轉用范圍內的具體建設項目用地劃撥或者有償使用的,按下列許可權審批:
(一)用地在0.4公頃以下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報州、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二)用地在0.4公頃以上、2公頃以下的,由州、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批准,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三)用地在2公頃以上,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具體建設項目需要佔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國有未利用土地的,按照前款規定的許可權批准。 徵用土地的土地補償費標准為:
(一)徵用菜地、水田按照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下同)的8-10倍補償,水澆地、園地、藕塘按照7-9倍補償,望天田、旱地按照6-8倍補償,輪歇地按照6倍補償,牧草地、漁塘按照3-5倍補償;
(二)徵用種植3年以下新開墾耕地,按照上年產值的2倍補償,並補償開發投資;
(三)徵用宅基地、打穀場、曬場等生產、生活用地,按照原土地類別補償;
(四)劃撥國有農場、林場、牧場、漁場土地的補償標准,按照本款(一)、(二)、(三)項的規定辦理。
徵用、劃撥林地的補償標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
(一)被征地單位人均耕地在666.7平方米以上的,安置補助費總額為被徵用耕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下同)的4倍;人均耕地在666.7平方米以下的,每減少50平方米,增加年產值的1倍;被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總額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
(二)徵用園地、藕塘的安置補助費,為該地、塘年產值的6倍;
(三)徵用漁塘的安置補助費,為該地年產值的4倍;
(四)劃撥國有農場、林場、牧場、漁場土地的安置補助費,為該地年產值的5倍;
(五)徵用集體的宅基地、建設用地、打穀場、曬場、新開墾3年以下的種植地的,為原土地類別年產值的4倍。 徵用土地上有附著物的,按照下列標准支付補償費:
(一)被徵用土地上有青苗的,一般不得鏟除,確需鏟除時,按照當季一茬實際產值補償;
(二)被徵用土地上的房屋、設施需要拆遷的,採取產權調換、作價補償或者產權調換和作價補償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補償。產權調換的面積按照所拆房屋的建築面積計算。作價補償的金額按照所拆房屋建築面積的重置價格結合成新計算;
(三)被徵用土地上的墳墓拆遷、零星樹木(包括果樹)的補償標准,由州、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規定;
(四)徵用打穀場、曬場應當補償建場成本費。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發出征地通知後種植或者建造的地上附著物和地下設施,不予補償;在非法佔用土地上建設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不予補償。 建設項目施工和地質勘查以及其他需要臨時使用國有或者集體所有土地的,應當在申請報批建設項目用地時提出申請,由批准建設項目用地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單獨申請臨時使用土地的,佔用非耕地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佔用耕地的由州、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佔用基本農田的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在城市規劃區內的臨時用地,在報批前,應當先經有關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臨時使用土地的使用者應當按照批准臨時使用土地的用途使用土地,並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築物。
臨時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過二年。確需超過二年的,應當重新辦理臨時用地使用審批手續。 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用地面積按照以下標准執行:
(一)城市規劃區內,人均佔地不得超過20平方米,一戶最多不得超過100平方米;
(二)城市規劃區外,人均佔地不得超過30平方米,一戶最多不得超過150平方米。
人均耕地較少地區的農村村民宅基地面積,在上述標准內從嚴控制;山區、半山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村民宅基地標准,可以適當放寬。具體執行標准,由州、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農村村民遷居拆除房屋後騰出的宅基地,必須限期退還集體,不得私自轉讓。
經批准使用的宅基地,必須按批準的位置和面積建蓋,超過二年未建成使用的,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報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 縣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國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行使土地監督檢查權。
縣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有專職的土地監察隊伍和人員,土地監督檢查人員依法執行公務受法律保護。 縣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下列事項進行監督檢查:
(一)耕地保護情況;
(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執行情況;
(三)農用地轉用、土地徵用和使用情況;
(四)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出讓、轉讓、出租、抵押、作價入股、終止等情況;
(五)集體土地非農業建設使用情況;
(六)土地有償使用費和耕地開墾費等有關費用的收繳、使用情況。
(七)土地登記和發證情況;
(八)土地開發利用和土地開墾情況;
(九)依法應當監督檢查的其他事項。 縣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非法佔用土地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對拒不改正的,可以會同有關部門採取查封、扣押或者沒收建築材料和其他設施等處罰措施予以制止。
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監督檢查中發現州、市、縣人民政府不依法收回閑置土地,應當在報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依法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收回的閑置土地尚未征為國有的,應當交由原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恢復耕種;已經征為國有或者原屬國家所有的,作為省級儲備土地,符合耕種條件的應當組織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