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籍條例
❶ 中國國籍法全文
更多圖片(1張)
國籍法是主權國家對公民國籍的取得, 喪失和恢復進行管理的法律條例專。 世界各國的國籍法的基屬本內容一般都有三個部 分組成, 即國籍的取得部分, 國籍的喪失部分和國籍管理的部分。
中文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修訂時間:1980.9.10
施行時間:1980年9月10日
發布單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❷ 中國雙重國籍的新規定
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中明令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回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答。
中國政府處理雙重國籍的態度是:
1、堅持一人一國籍,不允許任何中國公民有雙重國籍。
2、尊重本人意願,不強制或違背本人意願選擇國籍。
3、如果中國公民在他國獲得他國國籍,則視為自動放棄中國國籍。但有必要時可以恢復中國國籍。
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國,具有中國國籍,但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並定居在外國,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不具有中國國籍;父母無國籍或國籍不明,定居在中國,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
(2)入籍條例擴展閱讀:
雙重國籍的優勢是,可以「兩頭佔好處」:既能享受歐美國家優渥的社會福利,又能在國內投資時得到特殊照顧,且不必承擔來回奔波辦簽證以及購房、就業、醫保、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限制。
這對於新一波海外移民潮的主力軍—中國新富階層更是如此,他們多是投資移民,但主要生意仍在國內,對他們來說,能同時保留中國國籍顯得更有必要。
雙重國籍可能帶來的制度風險也很明顯。首當其沖的是司法管轄權的爭議。
❸ 加入中國籍和脫離中國國籍法律上有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1980年9月1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令第八號公布施行
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取得、喪失和恢復,都適用本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人都具有中國國籍。
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
第四條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
第五條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國,具有中國國籍;但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並定居在外國,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不具有中國國籍。
第六條父母無國籍或國籍不明,定居在中國,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
第七條外國人或無國籍人,願意遵守中國憲法和法律,並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經申請批准加入中國國籍:
一、中國人的近親屬;
二、定居在中國的;
三、有其它正當理由。
第八條申請加入中國國籍獲得批準的,即取得中國國籍;被批准加入中國國籍的,不得再保留外國國籍。
第九條定居外國的中國公民,自願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的,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
第十條中國公民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經申請批准退出中國國籍:
一、外國人的近親屬;
二、定居在外國的;
三、有其它正當理由。
第十一條申請退出中國國籍獲得批準的,即喪失中國國籍。
第十二條國家工作人員和現役軍人,不得退出中國國籍。
第十三條曾有過中國國籍的外國人,具有正當理由,可以申請恢復中國國籍;被批准恢復中國國籍的,不得再保留外國國籍。
第十四條中國國籍的取得、喪失和恢復,除第九條規定的以外,必須辦理申請手續。未滿十八周歲的人,可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代理人代為辦理申請。
第十五條受理國籍申請的機關,在國內為當地市、縣公安局,在國外為中國外交代表機關和領事機關。
第十六條加入、退出和恢復中國國籍的申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審批。經批準的,由公安部發給證書。
第十七條本法公布前,已經取得中國國籍的或已經喪失中國國籍的,繼續有效。
第十八條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❹ 日本的入籍政策是怎麼樣的
歸化申請
1. 在日本連續居住5年以上,一般不能連續離開超過3個月,1年合計不能離內開超過150天左右。
2. 20周歲以上容(與父母或父母一方同時申請時孩子年齡則不限),具有法令行動的能力。
3. 遵守日本的法律法規,比如說沒有犯罪記錄、交通違反。
4. 有足夠維持生活的收入或者資產,年收入不少於200萬日元。
5. 有進行納稅義務,沒有拖欠年金和保險。
6. 能夠和日本人正常口語交流。
永住申請
1. 在日本持續生活10年以上,工作滿5年以上。申請時持有3年或5年的在留資格。
2. 遵守日本的法律法規,比如說沒有犯罪記錄、交通違反。
3. 有足夠維持生活的收入或者資產,年收入不少於300萬日元。
4. 有進行納稅義務,沒有拖欠年金和保險。
高度人才永住申請
1. 70至79分者,三年後可申請永居
2. 80分以上者,一年後可申請永居
❺ 馬爾他的入籍條件是那些
馬爾他的抄入籍條件:
1、馬爾他承認雙重國籍,外國公民可申請馬爾他國籍,但難度較大,只有與當地居民結婚5年和在當地工作達到10年以上者方可申請。
2、外國公民還可申請在馬爾他辦理「永久居留」, 申請者每年須向馬爾他政府繳納14,000歐元,其家屬(指配偶、不超過21周歲的子女、無生活來源的父母及配偶的父母)則應每人每年繳納2,400歐元。
申請獲准後,申請者必須在一年內落戶,或租賃一套年租金不低於9,600歐元的房產,也可購買一套價格不低於27.5萬歐元的房產。
在馬爾他落戶滿12個月,要向馬爾他政府出示符合以上條件的證明,否則將取消「永久居留」資格。
(5)入籍條例擴展閱讀:
外國公民獲得永久居留後,可進行投資性活動(以成立控股公司的方式經營,或以馬爾他居民身份去其他歐盟國家經營),但不能在馬爾他工作,或從事任何與馬爾他公民相競爭的事務,也不能出租房屋,不享受當地國民福利待遇。
每年仍需申請續簽永久居留身份。
❻ 中國人關於雙重國籍的規定
中國大陸地區的中國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籍法》在出生國籍上採用血統主義和出生地主義相結合的原則。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凡定居外國的中國公民,自願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的,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
港澳地區的中國人: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國籍法在兩地實施的解釋,處理當地居民的國籍問題。凡具有中國血統的香港居民,本人出生在中國領土(含香港)者,以及其他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的具有中國國籍的條件者,不論其是否持有其它國籍,都是中國公民。凡具有中國血統的澳門居民,本人出生在中國領土(含澳門)者,以及其他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的具有中國國籍的條件者,不論其是否持有葡萄牙旅行證件或身份證件,都是中國公民。所以,港澳居民是存在著很多擁有雙重甚至多重國籍的情況存在的。
台灣地區的中國人:台灣所謂的「中華民國」的《國籍法》以「屬人主義(血緣主義)為主」,「屬地主義(出生地主義)為輔」。「除了高階公務人員及公職人員以外,國人允許擁有雙重國籍」。即所謂的「中華民國」國民加入外國國籍者,不喪失「中華民國」國籍,除非經「內政部」許可。由於此原因,所以會常常出現台灣的「中華民國公民」既持有「中華民國」護照,又持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外國之護照。「但外籍人士加入中華民國國籍者,須先放棄原有國籍」,除非能提出因非可歸責當事人事由,致無法取得喪失其原有國籍之證明並經外交機關查證屬實。
(6)入籍條例擴展閱讀:
雙重國籍
雙重國籍,是指一個人擁有兩個國家的合法公民身份,也就是擁有兩個國家的國籍。即一個人通過一個國家的法律獲得該國國籍,又在另一個國家再一次通過該國的法律獲得該國國籍,就被視為擁有雙重國籍。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
中國的《國籍法》中明令規定不允許任何中國公民有雙重國籍,如果獲得他國國籍,則視為自動放棄中國國籍。
中國政府處理雙重國籍的態度是:
(1)堅持一人一國籍,不允許任何中國公民有雙重國籍。
(2)尊重本人意願,不強制或違背本人意願選擇國籍。
(3)如果中國公民在他國獲得他國國籍,則視為自動放棄中國國籍。但有必要時可以恢復中國國籍。
世界上承認雙重國籍的國家主要有加拿大、美國(默許)、墨西哥、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法國等。
參考資料:國籍法_網路
❼ 國籍法的中國規定
中國的國籍法對具有中國國籍的規定是:各民族的人都具有中國國籍。不承認中國專公民具有雙屬重國籍;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國,具有有中國籍,但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並定居在外國,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不具有中國國籍;父母無國籍或國籍不明,定居在中國,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
中國的國籍法規定,外國人或無國籍人,願意遵守中國的憲法和法律,並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經申請批准加入中國國籍: (1)中國人的近親屬; (2)定居在中國的; (3)有其它正當理由。
中國的國籍法規定,中國公民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經申請批准退出中國國籍: (1)外國人的近親屬; (2)定居在外國的; (3)有其它正當理由。申請退出中國國籍獲得批準的,即喪失中國國籍。
❽ 外國人入籍中國,其民族如何規定
國家民委、國務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公安部關於中國公民確定民族成份的規定
(1990年5月10日)為了正確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保障我國公民正確表達民族成份的權利,做好民族成份填報工作,現對公民確定民族成份問題作如下規定:
一、確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須以國家正式認定的民族族稱為准,任何人不得以國家未確認的族稱為自己的民族成份。
二、個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據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確定。
三、不同民族的公民結婚所生子女,收養其他民族的幼兒(經公證部門公證確認收養關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滿十八周歲以前由父母或養父母商定;滿十八周歲者由本人決定,年滿二十周歲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四、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雙方原來的子女如系幼兒,民族成份在十八周歲以前由母親和繼父、或父親和繼母商定;雙方原來的子女已滿十八周歲的,不改變原來的民族成份。
五、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間發生的收養關系,婚姻關系,不改變各自的民族成份。
六、原來已確定為某一少數民族成份的,不得隨意變更為其他民族成份。
七、凡依照本規定申請變更民族成份的,須經本人所在單位人事部門或居住地區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調查核實,報經縣級以上民族工作部門審批後,方可到戶籍管理部門辦理手續。
八、加入中國籍的外國人及其後裔,或中國人同外國人結婚所生子女的民族成份,按下列原則處理:
1、加入中國籍的外國人,其民族成份如與我國現有某一民族成份相同或特徵相近的,可以申請填報為與我國相同或特徵相近的某一民族,但須在入籍後兩年內申請辦理。
2、加入中國籍的外國人自願申請填報為我國某一民族成份的,持所在單位出具的證明,報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族工作部門批准。
3、父母一方為中國人,或父母一方加入中國籍後已申請填報為我國某一民族成份的,其具有中國國籍的子女填報中國一方的民族成份。凡按照本規定填報為我國某一民族成份的,按少數民族對待。
九、凡採取搞假報告、假證明和其它不正當手段騙取准許更改民族成份,一經發現應立即糾正。因騙改民族成份而享受招干、招工、升學以及其他優惠待遇的,應予以取消。
十、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民族工作部門可根據本規定製定具體實施辦法,但要報上級民族工作部門備案。
十一、過去有關規定、更改民族成份的文件、規定與本規定有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
十二、本規定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負責解釋。
十三、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生效。
❾ 澳洲入籍是怎麼規定的
1、申請入籍澳大利亞之前的四年必須在澳洲合法居住,其中至少有12個月以永久居民版的身份居權住;以及在申請入籍澳大利亞之前的四年內離開澳洲的時間累計不超過12個月,其中以永久居民的身份在澳洲居住的12個月內離開澳洲的時間不超過3個月。
2、法案認可持臨時簽證的人士在獲得永久居留權以前在澳洲居住的時間。如果你還是持臨時簽證,那麼入籍要求的4年居住時間中最多可以有3年是以臨時居民的身份在澳洲居住。
3、 入籍考試要求用英語說出澳洲公民的義務權利。不過申請前澳洲移民局將提供有關英語資料供背誦。
4、如果你有16歲以下的孩,可以包括在你和你愛人任何一方的入籍申請中,無須符合居住要求。
❿ 要取得中國國籍的條件是什麼
要取得中國國籍的條件是:
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七條,外國人或無國籍人申請加入中國國籍須具備兩個前提:
一、是申請人須願意遵守中國憲法和法律;
二、是須出於本人自願。同時必備條件如下:
(一)申請人是中國人的近親屬;
(二)申請人定居在中國;
(三)有其他正當理由。若本人未滿18周歲,可由監護人或其他法定代理人代為辦理申請手續。在國內,可以向當地市、縣公安局申請;在國外,可向中國外交代表機關或領事機關申請。上述機關負責受理申請並審查申請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然後由中國公安部審批。
公安部批准並由有關公安機關發給證書後,申請人取得中國國籍,同時喪失外國國籍。
(10)入籍條例擴展閱讀:
國籍是指一個人屬於某一個國家的國民或公民的法律資格,表明一個人同一個特定國家間的固定的法律聯系,是國家行使屬人管轄權和外交保護權的法律顧問依據。
中國國籍指中國國民的國籍。「中國國籍」一詞始於1909年3月28日頒布的《大清國籍條例》。現時因兩岸分治形成所謂「中華民國國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晚清以前中國只有「戶籍」而無「國籍」。晚清時因應對荷屬印尼華僑國籍問題而依據血統主義制定《大清國籍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取得、喪失和恢復,都適用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人都具有中國國籍。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
第四條 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
第五條 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國,具有中國國籍;但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並定居在外國,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不具有中國國籍。
第六條 父母無國籍或國籍不明,定居在中國,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
第七條 外國人或無國籍人,願意遵守中國憲法和法律,並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經申請批准加入中國國籍: 一、中國人的近親屬; 二、定居在中國的; 三、有其它正當理由。
第八條 申請加入中國國籍獲得批準的,即取得中國國籍;被批准加入中國國籍的,不得再保留外國國籍。
第九條 定居外國的中國公民,自願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的,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
第十條 中國公民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經申請批准退出中國國籍: 一、外國人的近親屬; 二、定居在外國的; 三、有其它正當理由。
第十一條 申請退出中國國籍獲得批準的,即喪失中國國籍。
第十二條 國家工作人員和現役軍人,不得退出中國國籍。
第十三條 曾有過中國國籍的外國人,具有正當理由,可以申請恢復中國國籍;被批准恢復中國國籍的,不得再保留外國國籍。
第十四條中國國籍的取得、喪失和恢復,除第九條規定的以外,必須辦理申請手續。未滿十八周歲的人,可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代理人代為辦理申請。
第十五條 受理國籍申請的機關,在國內為當地市、縣公安局,在國外為中國外交代表機關和領事機關。
第十六條 加入、退出和恢復中國國籍的申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審批。經批準的,由公安部發給證書。
第十七條 本法公布前,已經取得中國國籍的或已經喪失中國國籍的,繼續有效。
第十八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