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神主晉祠祭祀規章
『壹』 清朝的晉祠格局是怎麼完善的
清朝時期,經過多次整修擴建,晉祠構成了左右捭合於中軸線的綜合性古建築群。在祠廟范圍內恢復修建了勝瀛樓、待鳳軒、公輸子祠、傅山紀念館、三聖祠、舍利生生塔、貞觀寶翰亭、文昌宮、鈞天樂台、昊天神祠、松水亭和三台閣等建築。
勝瀛樓北鄰智伯渠、白鶴亭,南鄰同樂亭,就是後來的傅山紀念館,西與水母樓遙對,東北側為水鏡台,為明末清初的建築,原為達官顯貴登樓觀景而築。
勝瀛樓東西向高17米,重檐歇山頂,底層面寬3間,進深3間,前後設門,東額「大觀在上」,西額「在山水間」。
勝瀛樓內設木階可以登臨上層。圍以低矮木柵欄,便於觀景。上層四面皆空,樓東面懸掛「勝瀛」匾額,西面懸掛「棲雲」匾額。此樓命名勝瀛樓,意為此樓勝過瀛州仙境。
據說,勝瀛樓竣工時,恰巧為夏至這天,勝瀛樓的四面均能受到陽光照射,因此「勝瀛四照」便成為晉祠內八景之一。清代著名書法家楊二酉作《勝瀛四照》詩:
危樓起天半,周欄四望通。
此中先受月,無面不當風。
水光射檐動,山色入廊空。
且欲騁游目,殘霞片片紅。
1718年,待鳳軒在晉祠的財神洞北建成,坐北向南,面闊三楹,寬10米,進深8.5米,佔地面積85平方米。唐代詩人牛叢曾有詩道:
洞名獨占朝陽號,應用梧桐待鳳棲。
待鳳軒之名就是取自此詩之意。清代著名書法家楊二酉曾題楹聯一副:
桐葉自當年剪得;
鳳凰於何日飛來。
筆力飄逸灑脫,似龍飛鳳舞,寓意也很風雅。
公輸子祠位於台駘廟和水母樓之間,坐西向東,佔地面積約92平方米。公輸子祠俗稱「魯班廟」,為奉祀魯班而建。公輸子祠在1730年增建神龕,1760年重修全祠,並在殿的前檐加懸「巧思入神」匾。
公輸子祠廟雖不大,但祠基高聳,沿石階20餘級才能上達於祠。正殿三楹,紅牆青瓦,清凈而庄嚴,柱頭的雀替鏤雕著粗壯的金龍,頗為壯觀,兩面山牆前墀頭上用磚雕刻的花飾也十分精巧。
傅山紀念館原為同樂亭,又名一鑒居,創建於1737年,在勝瀛樓的西南側,是一座坐南向北的四合院,其總佔地面積553平方米,整個館址東西寬20米,南北深27米,內有南屋五楹,東西配房各三間,前開屏門,別成院落。
東北隅辟小門,東出別構小院,中設灶具以為餐廚。
館內四周連通,為迴廊式的展廳,雕刻精緻,油飾彩繪,雅緻怡人。
紀念館是永久性陳列展覽與收藏傅山書畫精品、文獻資料及對外文化交流,舉行各種活動的重要場所。在當時,鄉里人士歲時宴食多會集於此,上級官員常往來於斯,故俗稱「上官亭」。
傅山紀念館是為了紀念明清之際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傅山而建,他不僅在文、史、哲、醫及書法繪畫諸方面均有卓越成就的文化巨人,更是清初著名的反清人士,不僅在他生活的時代享有很高的聲譽,而且在後世也獲得相當高的評價。
三聖祠位於晉祠中軸線南側,殿堂建在1.5米高的平台上,坐南朝北,面闊三間,前檐有廊。兩側的磚砌花欄矮牆與牌坊門圍成一個獨立的庭院。殿內塑有三聖的塑像:「葯王」、「真君」和「龍王」。
葯王又稱「英烈昭惠顯靈仁佑王」,在三尊塑像中居主,座前奉10大名醫柱,為:岐伯、雷公、淳於意、皇甫士安、韋慈藏、華佗、張仲景、王叔和、葛洪、孫思邈。舊時人們有病,常去葯王像前燒香跪拜,祈禱病人早日康復。
葯王的左邊塑的是真君,又叫倉公,傳為山東臨淄人,曾任倉長,為保護倉儲之神,倉公座前塑耗倉鼠。
葯王的右邊塑的是黑龍王,為古代四靈之一,被認為具有降雨行雲的神性。1110年,宋徽宗趙佶敕封龍神為王,於是龍王信仰逐漸遍及各地。
在清乾隆年間,舍利生生塔已毀塌過半,1748年在晉祠南堡楊廷璿的提倡下,又進行了一次重建。在當時,除舍利生生塔外,浮屠院佔地面積1692平方米,建築面積538平方米。舍利生生塔聳立院中央,仍然保留了它早期的規制。
舍利生生塔正廳五間,兩邊設耳房兩間,東西廂房各三間。院西南開有月洞門,通柏月山房;院南辟「通幽」小門一座,與奉聖寺後院相連;院東南設垂花門一座。周圍繞以透空景窗,使得院內外景色互相呼應。
舍利生生塔除第一層正面有楊二酉「雅明動化」橫匾外,其餘各層門額均有磚刻題字。塔院西側的院落叫留山園。
1770年,貞觀寶翰亭,改建為三楹,並改為南向,邑令周寬並題加「貞觀寶翰」匾額。懸山頂,面寬三間,進深二間,亭高6米,坐落在15米的台基上,佔地面積109平方米。
亭內東西各置一巨碑,東面為《晉祠之銘並序》碑,右面為同鄉楊癱鐫於1772年按原碑拓片摹鉤刻成的復制碑,碑高1.95米,寬1.2米,厚0.27米。由於復制工藝高超,與真品如出一轍,難辨真偽。
文昌宮位於晉祠廟東北隅,智伯渠北岸,坐北朝南,佔地面積793平方米,1773年擴建。據「晉祠移建文昌閣碑」記:
舊制祠於智伯河南岸,僅一楹。前為道院,旁則小屋數椽而已,無可觀。
擴建後的文昌宮有宮門三間,為一門兩窗式,雕甍鏤,三疊四垂,門兩側辟月窗,造型精美別致。門內廊五楹,中為屏門,東西廂房各三間,東南隅設月門,通五雲亭。
正面飛閣兩層,上面為文昌閣,明間篆書磚匾「紫垣六府」,祀文昌帝君,左右為魁星和祿神,北壁有楊二酉作詩、楊癱書寫的《晉祠全景詩》。
閣下洞穴,名為七賢祠,祭春秋戰國間晉國晉卿智伯的家臣豫讓、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和白居易、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和歐陽修、明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於謙和王瓊。
閣左右建平台,台上復頂作游廊式,額為「詩榭」,東、西各四楹。東西榭壁上有墨書詠晉祠內八景五言詩,均為楊二酉所作,楊癱書,墨跡清晰,完好無損。
從右翼詩榭順階而下,北面淺洞的西壁,嵌有傅山所書《文昌帝君陰騭文》石刻一塊,書體為小楷,骨力神韻,堪稱佳品。
文昌帝君是道教之神,是北斗魁星附近文昌六星的神化。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傳說梓潼帝君是四川梓潼一帶的地方神,幫助唐玄宗李隆基渡過內亂,因而受到統治者的祭祀,影響逐漸擴大。
唐、宋、元各代分別賜以封號,其中元仁宗皇帝賜「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皇帝」,從此梓潼與文昌信仰結合起來,被認為能幫助儒生科場及第、預知士人的騰達升遷,因此,文昌又名「文曲星」,文昌帝君成為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舊時多為讀書人所崇祀。
鎖虹橋位於文昌宮的南面,橫跨在智伯渠上,始建於1773年,石橋北向護欄為磚花牆,與文昌宮連為一體,又稱「文昌橋」,是通往文昌宮的要道。
鈞天樂台位於昊天神祠對面,坐南朝北,是專為祀奉關帝酬神唱戲的戲台。清乾隆年間建造。「鈞天」是從《列子·周穆王傳》「鈞天廣樂,帝之所居」中摘取而來的,「鈞天廣樂」是指天上的音樂。
樂台高1.5米,面寬1.35米,進深10.5米,前台及兩旁圍以低矮的石雕欄板。台上前部為三面開敞的卷棚歇山式建築,高7.5米,後部為面寬三間的單檐歇山頂樂樓,高10米,屋頂用勾連搭形式聯結為一體。
平面布局採用了移柱法,前檐明間擴大到4.51米,兩次間寬僅為1.92米,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觀戲的需求。
前台柱頭上正側兩面皆施圖形的大額枋承重,枋上設斗拱,拱頭皆雕成下昂刻三幅雲,明間平身科中間一攢雕作華麗的斜拱,柱頭科及平身科後尾全部採用鎦金作法,出五拽架,直挑金檁下,從台上仰視,給人一種清爽之感。
樂台的背面置以門扇,斗拱華美,前檐明間巨大的雀替鏤空層雕,拱眼壁也用矮雕龍鳳裝飾,使整座樂台顯得格外輕巧俏麗,是祠內清代建築的代表作。
鈞天樂台的位置也安排得恰到好處。把一座玲瓏剔透的樂台,巧妙地安置在智伯渠畔,碧波盪漾的潺潺泉水,通過形似瓜蔓的渠道由南而來,在此經樂台背面緩緩流過折向東去。
若遇演唱期,水聲、歌聲、樂舞聲交織在一起,別有情趣。如從會仙橋眺望,則鈞天樂台臨水泊岸,又如一座水榭高台。
昊天神祠坐北朝南,東連東岳祠,西鄰唐叔虞祠,規模宏大,是玉皇閣、三清洞和關帝祠的總稱,也是晉祠中最大的道教廟觀。
因玉皇大帝全稱是「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而得名「昊天神祠」。昊天神祠是在關帝廟舊址上擴建的,因此民間一直稱這里為關帝廟。
在1795年重修關帝祠之前,關帝祠、玉皇閣和三清洞原來都是各自獨立的。重修後,因其基址後移,玉皇閣遷於三清洞上,建閣3間,所以就築成了前後兩進院,前院為關帝祠,後院有三清洞與玉皇閣。
前院關帝祠殿面寬三間,進深二間,頂為懸山式,殿前明間開隔扇門,殿內供關帝坐像,丹鳳眼,卧蠶眉,紅臉長髯,身著綠袍玉帶。
兩壁及後牆上繪桃園結義、水淹七軍等80餘幅關帝故事圖,畫工精湛,人物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前廊檐上高懸清咸豐年江蘇文人韓寶綬撰書「如天之平」橫匾,意為與天同高,贊關公之偉大。
昊天神祠的後院主殿為二層建築,東西兩旁各有配殿三間。中間主殿下層為三清洞,共有石洞5間。中間3間內塑三清神像: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靈寶天尊和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
洞頂上部有磚砌仿木構斗拱出檐,明間額上嵌有清乾隆年間晉祠鎮人楊培所撰「先天祖炁」磚刻橫匾。
後院主殿上層的玉皇閣建在三清洞頂,面寬三間,單檐歇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築,殿脊有琉璃瓦覆飾,飛閣前面及左右有廊可繞,內供玉皇大帝。
松水亭位於八角蓮池西面,苗裔堂東面,清乾隆末年所建。「松水」之名,取自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意。
該亭為長方形四角亭,卷棚歇山頂,面寬三間9米,進深二間5米,面積45平方米。前後明間辟門。
松水亭有木刻聯一副:
晉水源流汾水曲;
荷花世界稻花鄉。
概括了晉祠的地方特色,充滿詩情畫意,是晉祠楹聯中的佳品。
在松水亭小憩,十分愜意,特別是夏日的晚上,坐在亭中,可聞水流聲,可觀水中月,會頓覺遠離塵世,煩惱全消,令人陶醉。
三台閣建於懸瓮山腰,因地勢高峻,命名三台,與呂祖閣一線毗連。清光緒初晉祠住持僧續曇募建,東向三楹,面寬9米,進深5米,佔地面積45平方米。清光緒時汪敦元仿漢繆篆所題木刻楹聯:
勝跡拓蓬萊,憑欄向遠,只贏得幾點落花數聲鳴鳥;
名山開圖畫,把酒凌虛,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沙鷗。
春秋佳日,遊客至此,四望遠眺莫不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晉祠的望月樓
晉祠的凌雲閣
晉祠的望月樓
晉祠的碑刻
晉祠的對越牌坊
『貳』 我國古代祭祀文化的探究
【內容摘要】古人的祭祀分為對祖先的祭祀和對自然界萬物的祭祀兩類。由於祖先之鬼和自然之神在先民心目中都是保佑他們生活安寧,及活的生存必需品的無形力量,先民就希望通過向鬼神貢獻犧牲來祛除災禍,獲得福佑。另一方面,在「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作用下,對祖先的祭祀就像孝道一樣成了道德的根本。後來祭祀又與政治掛上了鉤,成了教化之本和國家政治的關鍵,本文通過對從「示」漢字的研究,探尋其中所蘊含的深層文化,以加深我們對古代祭祀活動的了解,起到印證和補充文獻資料的作用。
【關鍵詞】祭祀;《說文·示部》;「事神」;禮儀;福禍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人將祭祀看作與軍事同樣重要的兩件國家大事,二者都關乎國家的生死存亡。祭祀既關涉到國計民生和道德教化,不難想見它在古代社會中所具有的崇高位置。語言中「絕祀」一詞,當時就指國家滅亡。
在我國古代,崇拜祭祀的超自然體中,最廣泛的使用的名稱就是「神」,「神」是總名,幾乎所有的怪異現象和崇拜物皆可以稱作「神」。例如,「社」是土神;「稷」是穀神,故又從「示」寫作「稷」;祖宗也是神,神主就是祖宗的象徵物;天地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海等等,各種自然物與自然現象都是各有主宰,這主宰者就是「神」。《禮記·祭法》:「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神的概念是由上天引發的,《說文·示部》:「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申」古人心目中的天神,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是至高無上的主宰者,與之相對的就「祗」。《說文·示部》:「祗,地祗提出萬物者也,從示氏聲。」按「祗」字甲骨文,金文中皆未出現,大概還未從「神」中分化出這一對立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出現,應當與戰國以後陰陽學說興盛有關。《屍子》卷下:「天神曰靈,地神曰祗,人神曰鬼。仍將「神」作為總名,「祗」只是「神」中的一類而已,後「地祗」漸與「天神」相對,故於許慎《說文》中。「神」,「祗」皆為萬物的創作者。
除神,祗外,「秘」也是神靈的泛稱。《說文·示部》:「秘,神也,從示必聲。」《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乃立靈光之秘殿。」李善註:「張載曰:『《詩》雲:秘宮有侐。』善曰:毛萇《詩傳》曰:『秘,神也』」「秘」當為金語「神秘」之「秘」的本字。
先民們相信,人死之後還在繼續生活,需要活著的子孫後代供養飲食器用,人們以活人為參照物,沒想鬼和人一樣生活,因此,故去的失祖也就成為祭祀的主要對象,「祖」,「宗」二字皆從「示」,「祖」本取象於神主。「宗」則是保存和供養神主的廟宇,後來,祖宗又可用於指稱前輩先人。古代人對於祖宗的祭祀,不僅僅在於對先祖的緬懷和追思,更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對宗法制度的確認和鞏固,在古代宗法社會中,以這種祭祀活動為手段,團結宗族,即《禮記》所謂「親親」。「收族」;序定宗族成員在宗法關系中的親疏遠近,特別要確立「宗」的正統地位,即所謂的「尊祖」,「敬宗」,,按照禮法,只有嫡親系「大宗」,才可以設立宗廟,才有祭祖的權利。
《說文·示部》所收錄的字,大部分為祭祀的名稱,這些祭祀中,常常透露出古人祭祀的方法和儀式。
古人祭祀名目繁多,統稱的總名就是「祭」。「祭」字在甲骨卜辭中出現率極高,形體甚多,為以手(又)持肉之行,金文,小篆中又添加意符「示」。《說文·示部》:「祭,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從字形變化來看,初期祭祀用的大概是生肉,上面還帶著血水,以表示新鮮,即所謂的「血祭」,「血食」,後來不帶血水,是因為改用煮熟的犧牲了。
「祀」與「祭」義近,故《說文》以「祭祀也」說解「祭」字。但二者又有不同,《說文·示部》:「祀,祭無已也,從示已聲。」這是說,在不強調二者區別時,祭,祀義同而可以通用;只是在需要突出其特點時,二者有別,「無已」,不止,祭祀不止成為「祀」。徐鍇《系傳》:「《老子》曰:『子孫祭祀不綴』」或謂即是殷代五種祭統周而復始之意,《書·伊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於先王。」孔傳:「祀,年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就是說,殷商記年時以四時祭祀一周期為標準的,可見殷人對於祭祀活動的重視。
《說文·豊部》:「豊,行禮之器也,從豆,象形,讀與禮同。」從甲骨文形體來看,「豊」字從「豆」,豆是古代的食器,也於祭祀時用來盛供品,是考古發現古代最常見的一種祭器。「祭」字構形取義於「肉」,「豊」字構形取義於「玉」,反映了古代祭祀活動中所用的最主要的兩類福物,「豊」字本象盛玉禮器之形,是祭祀用的供獻,也用以指代祭祀活動,後添加意符「示」而孳乳為「禮(禮),」以表示「事神之事」。《說文·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按,「履也」是聲訓,意謂「禮」為人所遵循「所以事神致福」。則道出了「禮」表示祭祀的本義。
因為古人在「事神」的祭祀儀式中,最講究長幼尊卑,進退有序,容貌行止,溫良恭讓,於是「禮」從專指「事神之事」的祭祀活動擴大為一般的禮儀,《漢書·公孫弘傳》:「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自孔子始提倡禮治,修身以禮,治國以禮,平天下亦須借禮,《左傳·隱公十一年》:「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荀子·修身》:「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禮,成為儒家學說中的重要哲學范疇。「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所謂「五德」,「禮」居其一禮的核心要義是等級觀念,即要求上下有序,貴賤有別,即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從思想觀念上對人們提出了自我規范的要求,要求人們自覺遵守,以「禮」的標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客觀上,則起了維護封建等級秩序和宗法制度的重要作用,這是符合封建統治者的利益的,因為「禮」不僅為儒家所倡導,更被封建統治者用以作為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大力加以推崇,並以制度化的形式不斷加以完善,「禮」的內容也就從「禮儀」進一步擴展為「禮制」。《論語·為政》:「齊之以禮,」宋朱熹集註:「禮,謂制度品節也。」
祭祀以時,祭物豐潔,心意虔誠,儀式中禮,神靈就會祜佑,因而得福;反之,則因觸犯神靈而受禍,因此,「福」「禍」二字也都從「示」。
福,甲骨文像兩手奉尊於示前之形,福在商代是祭祀之名,「祭」字像手持肉,「福」字則像雙手奉獻酒尊,古人認為鬼神與人一樣生活,也喜歡喝酒吃肉,《詩·小雅·初茨》:「神嗜飲食。」所以要用酒肉來祭祀,酒肉豐盛完備,神靈吃飽喝足,就會保佑祭者,就會降幅於人。因此,福可以指祭祀的酒肉《周禮·天宮·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福,即指祭祀用後的酒肉,福又可訓佑,《說文·示部》:「福,佑也。」佑與佑同:「佑,助也。」又可訓備,段玉裁注本《說文·示部》:「福,備也。從示畐聲。」古人認為,富貴長壽,健康安寧等圓滿完備就是福,《書·洪範》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福,就是所謂「百順」。
禍,甲骨文不從示,實即「冎」字《說文·冎部》:「冎,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興隆骨也,」許慎說此字是將肉剔除後的骨頭,是正確的,這個是就是「骨」的初文,但「冎」字並非「人骨」,而是像牛肩胛骨之形「冎」為卜骨之形,卜辭中屢見「亡冎」「亡冎」就是「無禍」卜辭用為「禍」字,蓋謂占卜結果不吉,後添加意符「示」成「禍」字《說文·示部》:「禍,害也,神不福也。從示,骨聲。」禍與福相對,是一對反義詞,《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禍」字也從示,是因為在古人的意識中,禍害之生,是神靈不降福的結果。
從《說文·示部》所收錄的字來看,都與祭祀活動相關。古人祭祀的名目繁多,祭祀的儀式禮節講究字周代也越來越復雜,所謂「三禮」的《周禮》、《儀禮》三部儒家經典著作中,集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祭祀材料,對漢字加以細致考察,可以起到印證和補充古代文獻資料的作用,使我們對古代的祭祀情況了解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參考文獻:
1. 段玉裁(清):《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3. 劉志基:《漢字文化綜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5. 黃巽齋:《漢字文化叢談》,嶽麓書社,1998年版
6. 王寧:《〈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本文摘自:http://jwc.wfu.e.cn/jpkcfl/gdhy/bbs/showbbs.asp?bd=8&id=659&totable=1
如有冒犯,敬請諒解!
『叄』 山西晉祠是什麼樣的
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25千米懸瓮山下晉水發源處。晉祠歷史非常悠久,據《史紀·晉世家》記載,周武王之次子叔虞封於唐,稱唐叔虞。叔虞的兒子燮,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為晉。叔虞施政有方,國富民強,為祭祀他,後人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堂,稱唐叔虞祠,也叫做晉祠。晉祠雖然源於周,但關於它的最早記載見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當時晉祠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建築了祠、堂、飛梁等。
北魏以後的各個朝代晉祠又經歷了重建與擴建,形成了今日的規模。北齊天保年間在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天統五年(569),文宣帝高洋下詔改晉祠為大崇皇寺。隋開皇年間,隋文帝楊堅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貞觀二十年(646),太宗李世民為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對晉祠進行了擴建。宋太平興國年間,太宗趙光義在晉祠大興土木,並刻碑記事。天聖年間,宋仁宗趙禎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梁。明代在聖母殿南側添建水母樓,復為晉祠,逐漸形成以聖母殿為主體的祠廟建築群。現在晉祠的建築,除主殿聖母殿和魚沼飛梁是北宋遺物外,其餘都建於金、明和清代期間。
晉祠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充分利用懸山麓的自然地形布局,三部分景緻組成一個綜合建築群:一是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群,入晉祠大門,自水鏡台起,過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鍾鼓樓、獻殿、魚沼飛梁,至聖母殿,這組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中軸線北面有文昌宮、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台閣、讀書台和呂祖閣等,這組建築物大都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重樓高閣取勝;中軸線南面,從瀛勝樓起,經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亭、水母樓,至公輸子祠,這一組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樓台聳峙,泉流潺繞。晉祠的建設以宋代為標志,明顯分為兩個階段:在此之前晉祠只供奉和祭祀叔虞;在此之後,晉祠主要供奉和祭祀叔虞的母親邑姜,而對叔虞的祭祀卻降到次要地位。
從晉祠的山門進入,首先看到的是水鏡台。此台建於明代,是當年酬神演戲的舞台。從水鏡台向西,有一條晉水的乾渠—智伯渠,通過智伯渠上的合仙橋便是金人台。金人台也稱蓮花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鐵人一尊,每尊高兩米多。四鐵人中以西南隅的鐵人為最,鑄造於北宋紹聖四年(1097),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迄今溜光鉦亮。
穿過對越坊及鍾樓鼓樓就到了獻殿。此殿始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經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修葺,原來是祭祀聖母、供獻禮品的場所。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四周除中間前後開門之外,均築堅厚的檻牆,上安置柵欄,整體結構輕巧穩固,外觀酷似涼亭,顯得格外空敞。1955年用原料按原式樣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築的特點。
從獻殿往西,就到了魚沼飛梁。全沼為一方形水池,是晉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34根八角形石柱,柱礎為寶裝蓮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豕托橋面。橋的始建年代和舊址都不詳,現存為宋代遺物。此橋形制特別,平面為十字形,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東西橋面長119.6米,寬5米,兩端分別連接著聖母殿和獻殿;南北橋面長19.5米,寬313米,兩翼下斜伸到沿岸。整個造型狀如大鵬振翅欲飛,故稱飛梁。橋東月台上有一對鐵獅,神態勇猛,造型逼真,鑄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
過魚沼飛梁就到了宏偉壯麗的聖母殿。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是供奉西周武王王後、太公姜尚的女兒、姬虞生母邑姜的祠堂,始建於宋代天聖年間(1023~1032)。聖母殿是晉祠中的主體建築,位於晉祠中軸線上,背靠懸瓮山,前臨魚沼,晉水的其他二泉——「難老」和「善利」分列左右。四周建有迴廊,廊內有盤龍柱八根,雕工精細,栩栩如生,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木雕藝術品。該殿高約19米,平面布置近似方形,面寬七間(26.83米),進深六間(21.2米),晉水由殿基湧出。殿四周建有圍廊,前廊進深兩間,廊下顯得十分寬敞。殿內現存宋代彩塑41尊,後補塑像兩尊,共43尊,是晉祠三絕之一。唐叔虞之母邑姜居中而坐,神態庄嚴,雍容華貴。排列在她兩旁的侍女手裡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各像比例適度,衣飾艷雅,體形豐潤,神情各異。雖經明代重裝,但仍不失為宋塑中傑作。
在聖母殿南面,有難老泉亭,晉水主要的源頭難老泉水從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難老泉號稱「天下第一泉」,泉水清瑩明潔,常年不息,故取《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為名。泉水常年保持在179℃,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歷朝歷代的文人多吟詩贊美,「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翠娥」便是唐代大詩人李白詠晉祠的名句。
水母樓位於難老泉亭西面,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樓為二層五開間,樓下石洞三窟,中間一窟設一尊銅鑄水母像,端坐於瓮形座位之上。樓上水母像銅質金裝,端坐瓮上,束發未竟,神態自若。神龕兩側有八個侍女塑像,體態優美,造型別致,也是宋代彩塑中難得的藝術佳品。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位於聖母殿左側的周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已有3000年樹齡,至今仍然生機勃勃。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曾贊曰:「地靈草木得余潤,鬱郁古柏含蒼煙。」在蒼郁的樹木掩映之下,清澈見底的泉水蜿蜒穿流於祠廟殿宇之間,讓人留連忘返。
『肆』 一種祭祖的方式,太廟祭祖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太廟在夏朝就有了,太廟祭祖是從夏朝開始的。
太廟是明清皇帝對先祖祭祀的地方,每年都要進行祭祀。宮廷祭祀共80多種,分為大祀、中祀和群祀三個等級。大祀為皇帝親自祭拜,中祀一部分是皇帝親祀,大部分分派官員祭祀。群祀就是官員代替皇帝祭祀去。太廟每年的祭祀種類一般有三種方式和規格。
1、享祭:享祭是是常規性祭祀儀式。每年的四季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首月的陰歷初一都要進行祭祀,太廟各個地方的牌位都要捧到享殿,而皇帝會親自來這里祭祖。被稱為「四孟時享」,簡稱享祭,把當時時令的蔬菜瓜果祭祀祖先。
2、告祭:每遇到國家重大事情,皇帝登基或者皇帝的大婚以及冊立皇後的時候都要去太廟的寢殿進行祭祀叫告祭。
3、袷祭:袷祭是一年中最大規模的祭祀儀式。在每年的除夕的前一天,歷代帝後神主都將恭請到大殿合祭,這叫袷祭。
『伍』 晉祠的歷史意義
晉祠是我國著名的文物古跡,記載著自西周至明清幾千年來被塵封的歷史,展示著古代建築、繪畫、書法、雕刻和鑄造的精湛藝術,堪稱珍貴的歷史文化寶庫。
對於晉祠名勝古跡怎樣贊美都不過分。然而論及晉祠的歷史價值與文化特色,卻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時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林林總總的見解似乎多鍾情於晉祠風物景緻的神韻,或濡染於歷代名家的贊譽,於是常在旅遊觀賞層面加以評析,而忽視對其社會思想文化的深入發掘,以至許多到過晉祠的人感慨之餘卻茫然不知其歷史價值所在,對它的文化特色難能清晰。有鑒於此,筆者試從晉祠的文化遺產中探尋其綿長的歷史文脈。
我國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實物佐證
晉祠乃晉國始祖唐叔虞的宗祠。它的建造緣於西周的宗法制度。西周是繼夏、商兩代之後建立的又一個奴隸制王朝。武王克商紂後,不僅推翻了殷商的政治統治,而且將土地收歸「王」有,消滅了商朝政權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其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小雅·北山》)為了維護周族的統治秩序,周王自稱天子,通過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等級分封制和宗廟祭祀制,將原始的氏族血緣傳承關系變為政治統治上世襲繼承的宗法制度,建立了家國同一的權力結構和周族的「家天下」。根據宗法制度,王位須由嫡長子繼承,稱作天下大宗,既是同姓貴族的最高家長,也是天下共同的政治領袖。其他嫡出諸子與庶子均稱作小宗,分封為諸侯,在本國又為大宗,其位亦由嫡長子繼承,以國名為姓氏。於是形成了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尊君抑臣」禮治思想和「尊卑、貴賤、親疏」有序的等級關系。《左傳》雲:西周初期採取「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人有貳宗,士有隸弟子」的辦法大舉分封,將征服的土地和貴族分封給同姓宗族和異姓諸侯,令其建立諸侯國;諸侯可設采邑分封給卿大夫;卿按同一方式設采地分封給其下的卿或大夫;大夫與士以此類推。而受封的諸侯、卿、大夫和士則逐級向上納貢和出兵保衛其利益。
周族原本非常重視宗廟祭祀,建立西周王朝後,為了加強宗族內的凝聚力,更是將氏族社會對祖先的崇拜推到了極至。
晉祠奉祀的唐叔虞即屬於西周初期周成王的嫡親兄弟。《史記·晉世家》記載:公元前1042年「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這里所說的唐國,乃是古帝堯陶唐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唐叔虞死後子燮繼位,改國號為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曾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晉世家傳位35代,由於韓、趙、魏三卿分晉,公元前369年晉國隕沒,歷時共約670年,歷史不可謂不長。而唐叔虞祠的建造正是因應了西周宗法制度的需要,且因枕峰巒而際晉水,晉祠也便由此而得名。
《史記》中這段頗具戲劇性的「削桐封弟」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唐叔虞就沒有晉,就沒有晉文化,也就沒有今天的山西。所謂「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絕不可忽視了唐叔虞祠的意義。晉祠固然有著宗廟祭祀、以求晉祚延年的功能。然而焉能不說它傳承著西周社會演進的特殊內涵?封建社會的原始結構形態可以說緣自這一時期宗法制度下的分封制:封侯而建國,封地而建國,是謂封建也。從這個意義上分析,莫如說西周分封制所孕育的質的變化,催生了人類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沿革。宗法制度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制度。晉祠作為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實物佐證,在中國現存的祠廟建築中僅此而已。這就使得晉祠對於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突出而又普遍的歷史價值變得尤為重要、尤為珍貴。
我國古代社會祭祀文化的集中體現
論及晉祠的文化特色,可從現存祠廟、碑刻和歷史文獻的研究中加以評說。在清末劉大鵬編撰的《晉祠志》里記述,光緒年間在懸瓮山麓南北延袤三里、東西不過半里的晉祠鎮竟建有各種祠宇亭榭百餘座。這些琳琅滿目的建築雖為歷代建造,但專事祭祀的祠廟便多達五、六十座,就連塑像、壁畫和碑刻也都圍繞著祭祀這個主題。而且把對祖先、聖賢和名人的尊崇紀念與對自然神靈祭祀崇拜的祠廟集中建造在同一處,祭天,祭地,祭人,祭物,祭神靈,包容如此之廣,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在我國實屬罕見。其中祭祀年代最久遠的宗主是西周初期的晉國始祖唐叔虞,而修葺、擴建和重建年代最近的祠廟又在晚清。同一處祠廟和碑刻所蘊含的祭祀文化囊括了上自西周下至清末的各個歷史時期,貫穿的時空跨度達三千年之久。如今像晉祠這樣的文化遺產在我國也僅此一例,堪稱古代社會祭祀文化的縮影。
祭祀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大特殊現象,由來已久,淵源至深。同世界各原始民族一樣,中國的先民也經過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與神靈崇拜的階段。但是把這些原始崇拜通過祠廟與社稷的祭祀活動固定下來,納入國家禮儀典範強制克守,卻是中國的獨創。尤其西周初期的宗廟祭祀已經成為宗法制度的第一要務,為了治國安邦,維護統治秩序,隨之又將各種行為加以規范,融入了儒家的禮治思想,形成非常嚴密完整的制度化的禮儀,即禮儀制度,在西周以後的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長期保存下來,對於我國三千多年的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
晉祠的祭祀文化特色正是對我國古代社會祭祀文化的集中體現。《晉祠志卷第七.祭賽》曾經這樣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當時晉祠祭祀活動的盛況:「晉祠神廟雖多,而列入祀典奉常有司歲時饗者,惟聖母廟、唐叔虞祠、水母廟、王恭襄公祠而已。」「每屆祭期正若思之念,貌仰如在之神。列黍稷而馨感明靈,奏合樂而聲聞霄漢。由是丁男子婦,攘往熙來,壤叟衢童,趨前逐後,獻酒、獻帛、獻牲之眾,不一其人。夫晉陽勝景,全在晉祠,更兼四時景色,極其鮮妍。非但公子王孫,五陵年少,賞心樂事,必於此而放浪其形骸,即諸貧窮亦多解質借兌,扶老攜幼,竟日嬉遊,從古而然,至今不改也。」每年春夏秋冬四時晉祠均有祭祀,香火不絕。祭祀的神靈、祖先和聖賢有玉帝、日月、文昌、東獄、山神、台駘神、水母、河神、井神、龍神、土地神、財神、苗裔神、五穀神、葯王、聖母、唐侯、至聖孔子、晉聖孟子、老子、關帝、公輸子、王恭襄公、晉水七賢等數十種,宛如神祗的世界。正所謂「包陰陽之變化,含元氣之氤氳,地望之重,他莫敢比矣!」
晉祠的祭祀如此頻繁興盛,與晉陽古城的命運和宗教文化的影響息息相關。晉陽古城「乃霸府所在」,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它「北扼幽燕,南瞰中原」,「緊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鎮,非賢莫居。」在中國古代史上影響歷史發展的重大軍事政治事件大都發生在這個舞台。深受戰火塗炭和天災襲擾的晉陽公子王孫和官宦庶民,比任何時候、任何地區的人都更加期盼求吉納福,安土重遷。而久負盛名的晉祠距晉陽古城僅有十里之遙,風景秀美,清曠靜謐,超然世外而獨居,處處透著靈氣,實為寄情山水、祭祖尊神的理想所在。
況且隋唐以來佛教開始世俗化,儒釋道思想逐漸融合在一起,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祭祀文化的發展,也使祭祀文化融入了宗教的色彩。這一時期忻、並、汾三州地區以五台山佛教聖地為中心盛興佛事,也使晉祠的祭祀文化深受影響。特別是懸瓮山兩側自北魏大規模鑿建天龍山佛教石窟和唐宋始建龍山道教石窟後,晉祠祠內便廣修寺廟道觀,興起宗教祭祀,與傳統的吉禮活動相輔相成,才有了經久不衰的祠廟祭祀之舉。
在晉祠的祭祀文化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天聖至景佑年間本因唐叔虞祠而聞名於世的晉祠,卻在宗祠原址大興土木建造了聖母殿,將叔虞祠偏安於北側配殿位置,自此從根本上改變了晉祠祭祀晉國始祖的主題。
按照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唐叔虞祠最初就在今聖母殿的位置。北宋趙昌言《新修晉祠碑銘並序》也印證了叔虞祠的方位。另從聖母殿兩側現存的千年周柏分析,唐叔虞的宗廟似乎也應始建在周代。因為按照中國傳統觀念,寓意長生不老的蒼松翠柏依山傍水只栽植於宗廟、佛寺和道觀庭院。而周代尚無佛教和道教建築,那麼周柏的存在而且分列大殿兩側栽植,說明這里極有可能是始建唐叔虞宗廟的位置所在。
宋太平興國四年太宗趙光義命「毀晉陽城,改置平晉縣,以榆次為並州」。太平興國七年又移並州治於唐明監(今太原市廟前街一帶),由政治軍事中心降為緊州,專司軍事,領河東路經略。目的在於根除這一「龍興之地」和「霸府所在」,從源頭上防止再度發生動亂,形成藩鎮割據。這完全符合北宋建立後所採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在晉祠漸漸淡化晉始祖唐叔虞的祭祀之禮或許正是基於這種政治的需要。當時晉祠離並州城已有四十餘里,地處偏遠,祭祀也不如往昔方便。而在晉祠結廬而居的民眾卻有感於晉水賜給的恩惠,更崇拜晉泉神水源源不絕綿亘千年的靈性,於是基於對陰陽五行中水、女同屬陰、同樣能夠延續著生命的認識,把水神想像成女郎、水母和聖母。及至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年至1032年)並州遭到大旱,祈雨者甚眾,遂將女郎與唐叔虞合祠祀奉,殿名女郎祠。同時將唐叔虞改封汾東王,並在其始封地翼城重新修建了祭祀唐叔虞的宗廟。晉祠的女郎祠「一祀晉水之神,一祀晉始封之君,後人或以加封聖母,題為叔姜。」此後敬水神、祈雨和求子的民間祭祀日盛。唐叔虞祠幾經重修和改建,最終竟被改成了聖母殿。至今雖無史料表明聖母殿為宋仁宗詔令敕建,但唐叔虞祠在晉祠受到趙宋王朝冷落卻是事實。到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時殿內所奉主神不僅完全變成了聖母,而且還彩塑了數十尊侍女像。輔以大殿前魚沼飛梁、金人台、赤橋等建造,延伸和強化了建築群的主軸線,更加突出了聖母殿巍峨壯觀,把對聖母邑姜的奉祀推動了至尊的地位。從此晉祠的祭祀主題由宗廟祭祀改為對水神的祭祀。聖母也因傳說祈雨屢應,澤惠民生,故累年奉祀不衰。乃至後人大都只知聖母,不知叔虞,丟了三晉之根。晉祠也因此似乎由西周初期至今三千多年的歷史縮短為宋、元以來的一千多年。不過倘若我們換個角度觀察思考,這種民間祭祀融於風景秀麗的山水園林環境,與旅遊觀賞結合在一起,無疑會使晉祠的祭祀文化變得更加貼近民眾,更加豐富多彩。
祠廟建築作為祭祀文化的載體在漫長的歷史中所以能夠代代相傳,得以延續,而且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僅次於帝王宮殿和大型佛寺道觀,正因為統治階級對宗法制度和禮治思想的政治需要,並極力推崇這類禮制建築的結果。晉祠便產生在這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下,它的存在自然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陸』 本宗堂上某氏門中歷代先祖(考妣)之神主位,這樣寫可以嗎互相矛盾嗎
不可以,本宗堂上某氏門中歷代先祖之神主位,就可以了,這是個泛指,是為所有已故的歷代祖先設的通用牌位(包括自己已故的父母),而考妣是有特指的是指已死的父母,先考是父親,先妣是母親,當然如果父母都亡故了,可以在同一個排位上寫先考妣,可父母是單一性,特指性的,不能代代祖先都稱父母,也不能同族都稱你父母為父母,因此,前面提的大先祖牌位可以同族共用,而考妣牌位只能自家用,且只能單指父母;
『柒』 中國古代祭祀神仙的地方叫什麼
宮廟。在壇或墠的基礎上又築牆蓋屋,即成為宮;宮中陳列上祭祀對象以後,就成為「廟」。宮廟最初只是為人神而建造的,後來許多神靈有了廟,如土地廟、龍王廟、城隍廟等等。但社壇上不得蓋房,否則被視為「喪國之社」。
祭祀就是按著一定的儀式,向神靈致敬和獻禮,以恭敬的動作膜拜它,請它幫助人們達成靠人力難以實現的願望。「受人錢財,替人消災」,人們把這一人間的通則加於神靈身上,便成為祭祀的心理動因。
所以,祭祀從本質上說,是對神靈的討好與收買,是把人與人之間的求索酬報關系,推廣到人與神之間而產生的活動。
大千世界,祭禮繁雜。環境和民族的不同,構成了各具風格的祭祀文化。縱觀中國歷代各民族的祭祀,可謂千姿百態,異彩紛呈,它吸引我們探驪得珠。
(7)先祖神主晉祠祭祀規章擴展閱讀
對象
祭祀的對象就是神靈,神靈的產生是有其發展過程的。在人類的早期時代,人們對於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現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懼。
天上的風雲變幻、日月運行,地上的山石樹木、飛禽走獸,都被視為有神靈主宰,於是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這些神靈既哺育了人類成長,又給人類的生存帶來威脅;人類感激這些神靈,同時也對它們產生了畏懼,因而對這眾多的神靈頂禮膜拜,求其降福免災。
造化之良能曰神,造化之隱跡曰鬼。封禪,指的是祭天祭地,君主向天地回報自己的工作,而平時我們提到的祭祀的對象則是,自然神和祖先神。
『捌』 民間祭祀祖宗儀式拜託各位大神
民間祭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在傳統農業社會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百餘年來,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傳統的民間祭祀活動成為歷次政治改良和思想批判的目標,長期被排斥或廢止。改革開放後,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傳統文化回歸的呼聲漸起,傳統祭祀蘊含著深刻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理念,以及愛國愛鄉、倡導忠孝、追慕先德、發揚祖業、共勉向善、團結族群、消除內耗、增進親情等多種優良功能和作用及道德因素,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思考,各地民間祭祀活動名目繁多、屢有舉辦,對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產生著特殊作用和積極意義。 祭祀起源於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先賢的追思,從上古時代以來,在長期的文明發展過程中,祭祀活動逐步形成了一套敬天祀祖的儀式化形式,成為一種風俗習慣,相沿傳承下來。 隨著人類社會和思想觀念的發展,祭祀的內涵不斷地豐富發展,所擔負的功能也不斷延伸,在社會生活的諸多層面發揮著獨特作用――通過溝通人神關系,最終落實到調節社會人際關系。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祭祀已內化為中國人的一種心理需要和感情依託形式。 傳統民間祭祀歷來興盛。祭祀的對象有天地山川等自然神、民族始祖神,還有先賢名人,包括忠臣良將、清官廉吏和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乃至家族先輩。全國各地神有神祠,山有山祠,水有水祠,縣縣有名人先賢祠,村村有宗祠支祠,而對祖先和傑出人物的祭祀又是其主體。 民族始祖是凝聚全民族的旗幟,也是民族種姓的象徵。由於民族傳說的神化,民族祖先一般都成為神人或聖人。對名人先賢的祭祀是祖先崇拜的延續,是英雄崇拜或偉人崇拜的體現。這類祭祀對象往往帶有厚重的道德內涵,如仁義、忠誠、超常的智慧和能力,是人們嚮往的楷模。如遍布全國並廣及海內外華人共祭的孔子和關公,被尊稱為文聖和武聖。他們在人們長期虔誠的祭拜中,漸漸由人而神。其他對中華文明作出貢獻的傑出人物如魯班、華佗、岳飛等均是地域性或行業性祭祀的慣例。名人先賢往往具有相當大的感召力,他們生前的事跡,死後的英名,不僅受到普通百姓的崇拜,更為後世子孫所自豪。因此他們的祠堂,後來多演變為宗族祠堂。600餘年來,洪洞大槐樹被賦予神性,成為「家」、「祖」、「根」的象徵。海內外古槐後裔紛紛回歸大槐樹尋根祭祖,形成了山西洪洞縣獨具特色的「根祖文化」,具有極強的宗親的凝聚力和精神感召力,是民間祭祖的典型代表。 家祭在不同時日有不同的祭祀內容。一般而言有元旦祭龕、朔祭祖、祖先誕辰祭祀幾種。古代禮制規定「一歲四祭祀」,即「歲朝也,清明也,中元也,冬至也」。由於靈魂觀念和儒家「孝」的倫理道德,人們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血親關系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系起來,維系和穩定家族、宗教,形成宗族內部的親和力和凝聚力,非常有利於宗族和睦和社會和諧。傳統祭祀的命運在中國開始現代化的進程之後,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傳統祭祀曾被視為「封建」、「落後」,受到猛烈攻擊,幾近湮沒。但是,傳統文化的內在張力並沒有消失,因為它植根於人民群眾血緣親情的天然聯系之中,與人的生命同在。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強烈的倫理觀念、宗族觀念的民族,合親尊祖、衍德崇宗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積淀的傳統美德。傳統祭祀在漫長的傳承過程中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群體精神,已經成為廣大民眾生活方式的基本構成部分,具有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 時下,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民族經濟逐漸振興。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傳統,反思與總結百年歷史發展的進程,傳統祭祀由於它富有民族特色的心理積淀和陶冶國人的優良倫理道德和高尚情操的功能,在社會中再一次復興和流行,就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之一,而傳統祭祀在這方面有著內在的契合性質和天然的功能和作用。對先祖、先聖、先賢的祭奠與追思是海內外炎黃子孫保持血脈相連、心心相印、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重要凝聚力之精神源泉。 傳統祭祀文化內涵豐富,保留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是炎黃子孫情感認同、溝通的時間點,具有維系家庭、宗族乃至整個民族的強大精神凝聚力,同時也是我國人民共享和諧社會的歷史見證。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進程中,大力弘揚優秀的傳統祭祀文化,充分發揮中華傳統祭祀文化的積極作用,對促進中華民族各成員之間的感情聯系,增強民族凝聚力與認同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無疑有積極的作用。
『玖』 太廟祭祖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啊
從夏朝即有,有文字記載的是商代。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皇後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
按周制,太廟位於宮門前左(東)側。文獻記載,古代宗廟,是每廟一主:夏五廟,商七廟,周亦七廟;漢代則不僅京城立廟,各郡國同時立廟,於是其數達一百七十六所,這是和後來天子宗廟僅太廟一處的制度很不相同的。每廟一主變為一廟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大約是魏晉間事。
魏有四室,晉為七室,東晉增至十室至十四室,親盡則祧遷。原在廟內兩廂別立夾室「儲」貯放已祧神主,後世則另立祧廟於殿後。至唐代,定為一廟九室;明清亦沿襲一廟九室,另立祧廟之制。祭宗廟以功臣配享的制度,漢代已有;明清太廟兩廡,是平日貯存配享功臣神主所在。
中國古代帝王立廟祭祖歷代相沿,到了明清時代,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宗廟祭祀制度。每年四季首月祭祖稱「時享」,歲末祭典稱「恰祭」。凡婚喪、登極、親政、冊立、征戰等國家大事,都要告祭太廟。
太廟所蘊含的祭祖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不僅歷代帝王把祭祖作為「以孝制天下」的頭等大事。而名臣望族都有祖廟宗祠。普通百姓每年清明節都要進行祭祖活動。祭祖是中國人的基本信仰。
(9)先祖神主晉祠祭祀規章擴展閱讀
祭祀
太廟是明清皇帝對先祖祭祀的地方,每年都要進行祭祀。宮廷祭祀共80多種,分為大祀、中祀和群祀三個等級。大祀為皇帝親自祭拜,中祀一部分是皇帝親祀,大部分分派官員祭祀。群祀就是官員代替皇帝祭祀去。太廟每年的祭祀種類一般有三種方式和規格
享祭
享祭是常規性祭祀儀式。每年的四季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首月的陰歷初一都要進行祭祀,太廟各個地方的牌位都要捧到享殿,而皇帝會親自來這里祭祖。被稱為「四孟時享」,簡稱享祭,把當時時令的蔬菜瓜果祭祀祖先。
告祭
每遇到國家重大事情,皇帝登基或者皇帝的大婚以及冊立皇後的時候都要去太廟的寢殿進行祭祀叫告祭。
袷祭
袷祭是一年中最大規模的祭祀儀式。在每年的除夕的前一天,歷代帝後神主都將恭請到大殿合祭,這叫袷祭。
『拾』 古今禮儀的差別與聯系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五禮的內容相當廣泛,從反映人與天、地、鬼神關系的祭祀之禮,到體現人際關系的家族、親友、君臣上下之間的交際之禮;從表現人生歷程的冠、婚、喪、葬諸禮,到人與人之間在喜慶、災禍、喪葬時表示的慶祝、憑吊、慰問、撫恤之禮,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尚禮精神。吉禮居五禮之手,它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其主要內容可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嶽;祭山林川澤;祭四方百物等。第三是祭人鬼,主要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凶禮是哀憫、弔唁、憂患之禮。它的主要內容有: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區禮,以吊禮哀禍災,以檜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其中,喪禮是對各種不同關系的人之死亡,通過規定時間的服喪過程來表達不同程度的北上;荒禮是對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受到飢饉疫癘的不幸遭遇,國王與群臣都採取減膳、停止娛樂等措施來表示同情;吊禮是對同盟國或摯遇有死喪或水火災禍而進行弔唁慰問的一種禮節。這三種禮節各級貴族都可舉行。檜禮是同盟國中某國被敵國侵犯,城鄉殘破,盟主國應會合諸國,籌集財貨,償其所失;恤禮是某國遭受外侮或內亂,其鄰國應給予援助和支持。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它主要包括朝、宗、覲、遇、會、同、問、視八項。軍禮時師旅操演、征伐之禮,軍禮主要有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大師之禮是軍隊征伐的儀禮;大均之禮是王者和諸侯在均土地、征賦稅時舉行軍事檢閱,以安撫民眾;大田之禮是天子的定期狩獵,以練習戰陣,檢閱軍馬;大役之禮是國家興辦的築城邑、建宮殿、開河、造堤等大規模土木工程時的隊伍檢閱;大封之禮是勘定國與國,私家封地與封地間的疆界、樹立界碑的一種活動。嘉禮是和人際關系,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嘉禮的主要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燕之禮、賑幡之禮、賀慶之禮。
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志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1. 祭天。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2.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3.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
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4.對先師先聖的祭祀。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5.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6.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後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台,台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③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④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⑤五祀。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⑥儺儀。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飯桌上的禮儀
董文申
飯桌上的文化,就是「飲饌文化」的通俗叫法。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會、經濟、習慣、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飯桌文化,眾多家族在飯饌方式上有「家宴」、「賓宴」和「便宴」——家宴是指家族自己過節和各種喜慶活動而設的宴席;賓宴是宴請親戚朋友的宴席;便宴是家常便飯。老北京飯桌上各種禮儀十分講究,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構築了具有「禮」、「孝」、「德」、「教」為內容的飯桌文化。
「禮」是指飲饌的禮節和禮儀。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禮節、儀式和個人的禮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長」(家長、長輩)為主,賓宴要以「客」為主。因此,就形成了許多規矩約束家人,尤其對孩子們的約束更加嚴格。
禮有形式之禮和待侍之禮。形式之禮是指禮儀的形式和氛圍所體現的禮,比如宴請場所的選擇、禮儀的檔次、環境的營造、用具的准備,都要體現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待侍之禮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禮節,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長為先、師為先、遠為先的原則,即按輩分排座,家庭教師要優先入座,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要優先入座,對待家境貧窮的親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顧,主人在席間與其交流的時間要長些,敬酒次數要多些,並有意識地向客人介紹他們的「絕活」如棋藝、書法、唱功,以獲得眾人的贊賞和尊重。同時嚴格要求管家和僕人不準慢待這些人。
雖然每次宴請視客人身份和禮儀風俗的特點,在飯菜種類、質量檔次、飯庄的選擇上是有區別的,但絕不能讓客人挑出「不是」來。在宴請中的祝詞、敬酒、交談、進餐、辭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禮節。
開宴前主人要將重要賓客介紹給大家,並致簡明熱情的祝詞;開宴時主人要親自斟酒,按順序向長輩和客人敬酒,不能強求;主動替不勝酒力的客人喝酒,並向客人致意;向賓客敬菜時,要注意客人的飲食愛好,次數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則會讓客人尷尬;主人要注意席間相互交流的廣泛性,不要熱此冷彼,如有女賓,更要注意談話內容和對女賓的尊重;主人不能先於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辭宴;主人要陪主賓,漱口、凈手後到另座飲茶。
大戶人家做飯時,要求廚師盛盤上菜時盤子四周不能有菜漬,上菜要用雙手端盤、端碗,手指不能摳在盤沿和碗邊上;盛飯、盛湯,倒茶時不能太滿,斟酒要滿,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動作要規范,切忌將碗蓋扣在桌子上,茶壺嘴對著客人;倒茶後要後退一步再轉身離去;給客人上煙時要用盤子端給客人,切忌用手遞煙,不要用一根火柴給數人點煙,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滅火柴和隨意扔掉火柴梗,不準當著客人掃地、撣桌子,尤其不準將茶水潑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訓斥孩子和僕人;主與客的孩子發生爭執,主人要將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誰是誰非,都要向對方表示歉意,但不能當著客人面教訓自己的孩子,否則客人會感到不自在。
賓宴一般也是不讓孩子參加的。記得小時候家宴時,要求孩子們要做到懂規矩、尊敬人、講禮貌、有教養,有三個不準:吃飯時不準出現喧嘩聲、碗筷碰擊聲,更不準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準吧唧嘴和出虛恭。二祖母說吃飯時聽到吧唧嘴的聲音讓人作嘔,吃飯時出虛恭令人難以忍受。並讓吃噎著連續打嗝的孩子主動下桌,不準拖拉椅凳以免發出刺耳的聲音,這就是不準出聲的要求;二是不準「下嘴」,長輩不動筷子孩子們是不能先夾菜的,不準將嘴填得滿滿的,不準狼吞虎咽,不準站起身來夾菜,夠不到的菜可示意長輩給夾,不準用筷子在菜盤中亂挑亂翻,不準邊吃邊用雙眼緊盯著桌上的菜,不準用筷子指人,不準將不愛吃的東西和口雜牙穢扔在或吐在地上,不準掉飯粒,揭饅頭皮和剩飯要將飯碗扒拉干凈。最忌諱的,就是孩子將筷子直插在飯碗中;三是絕對不準孩子喝酒。當年兩個祖母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樂樂,在飯桌上玩些游戲,輸了要出節目,吃完飯還要讓孩子們比比誰的飯碗和桌面最干凈,席間溫馨的氣氛十分濃厚。
「孝」家宴時講究要尊重長輩,要盡孝道。
小時候入席時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癱瘓,不能參加但要給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發話「都來坐」時,大家才按排行順序入座,年紀小的孩子們要另桌而食。幾位大媽和我母親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後給布菜、斟酒、倒茶、遞毛巾。
兩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給幾個兒媳婦點她們最喜歡吃的菜,以犒勞她們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稱犒勞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嚴。在飯桌上大家要觀察兩位老太太的情緒。情緒不好時,必須按規矩辦事,敬酒、說個奉承話都不能少,用詞要有長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謹慎。情緒好時,二老也談笑風生,拉拉家常誇誇對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時會發話:「大夥兒在一塊就是圖個樂,還那麼規矩干什麼?」這時大夥才會放鬆,氣氛和諧愉快,大人們還要領著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給老人問好。姐姐會討老人的歡心,從兜里掏出幾粒花生豆或糖塊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興得合不攏嘴,對外孫女贊不絕口。二祖母更隨便一些,會到孩子們桌前逗逗孩子,還讓孩子夾點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們也特別高興。大家就是在活躍融洽的氣氛中享受著天倫之樂。
這種「孝」不只是晚輩對長輩的敬、尊,也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因此,晚輩就更加敬重長輩更加孝順老人,在每個人的心中鑄就了真誠的孝道。
「德」是一種品行,在家族的飲饌中有「讓、度、儉」的要求。
「讓」是要求大家相互謙讓,不要好吃的搶著吃,要先讓別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氣,要做到讓為先;「度」要求喝酒吃飯要有度,不能暴飲暴食,更不能勸酒無度,置人於醉。「儉」是要節儉,不能浪費,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費糧食,兩位祖母經常囑咐設宴不要鋪張奢侈。宴席結束後,都要將沒動過筷子和未曾上過桌的菜帶回家。
「教」是飲饌方面的家庭教育。通過口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繼承了家族中的老規矩和禮俗,在與家庭教師共同用餐時,祖母總是要求幾位教師給孩子「訓話」,並根據社會時尚向孩子們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現象就去指點一下,讓孩子們知道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寓教於吃中。
在禮、孝、德、教的影響下,孩子們養成了較好的飲食習慣,進而形成了禮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為、教重繼承的飯桌文化,而這些,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個縮影。
校園禮儀
一說起愛護公物,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老生常談,因為類似「愛護公物光榮,破壞公物可恥」、「愛護公物,人人有責」這樣的口號恐怕連幼兒園小朋友也能說上幾條。
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又做得怎麼樣呢?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校園里破壞公物的現象比比皆是:有同學為求近路而不惜踐踏草坪;踢球時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門窗;戶外運動中弄壞了校園里的公共桌椅、欄桿和垃圾桶;課桌椅上經常會看見各式各樣的塗鴉……你有沒有想過,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這些行為都對公物造成了損壞,也給其他同學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還會增加學校對公物的維修費用,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每每看到這些不文明行為,你也許會皺著眉頭嘟囔一句:缺德!是的,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講社會公德,不遵規守紀。他們從來也不曾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是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個人都有愛護公物的義務。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公民道德的好壞,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影響著一個民族事業的興衰。一個人的言行,往往表現出個人素質的高低,進而影響整個集體的總體素質狀況。一個公民是否愛護公共設施,從小處講可以反映出一個人道德素質的高低,一個學校校風的好壞;從大處講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質的高低。我國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了「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們都應該按這個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
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實愛護公物做起來也很簡單,只要擁有一顆公德之心,處處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就能保證公共設施的完好無損與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