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秦嶺生態保護條例規定縣級以上
1.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九統一措施
2. 我省加強秦嶺生態保護說明了什麼
1.法——為「山」立法 探索長效保護機制
2013年,全國大城市中首次為一座大山而專版門設立的地方法規——權《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在此之前,2007年,《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頒布。
2.山——整治掠奪式開采 不再新立礦業權
2015年4月,西安市政府制定公布《西安市秦嶺北麓礦山專項整治方案》,揭開了秦嶺北麓礦山整治序幕。方案整治范圍從採石礦山擴大到包括金屬類礦山在內的所有礦山,要求到2020年將全市現有61個礦權壓縮到17個以下,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開采,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准。
3.水——做大「水」文章 秦嶺之水潤澤京津
陝西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地,處於丹江口水庫上游的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以說是「調秦嶺水,解京津渴」。
4.城——「山」、「城」相融 改變生活
守住綠水青山做大「根」產業,換回金山銀山。目前,佛坪縣實行山、水、林、草、田、園、路綜合治理,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3平方公里,治理區域呈現出「十里長溝茱萸香,小橋流水美山莊」的新農村景象。
3. 陝西省環保法規
陝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條例
陝西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公 告
[第二十九號]
《陝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條例》 已於2000年12月2日經陝西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現公布施行。
陝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00年12月2日
陝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條例
(2000年12月2日陝西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 防治污染,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存、運輸和加工。
第三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和管理監督部門均應遵守本條例。
第四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工作,實行全面規劃、預防為主、防治污染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方針,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污染誰治理、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質量負責,實行行政首長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劃、經貿、國土資源、農業、林業、水利、交通、建設、公安、工商和鄉鎮企業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助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中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監督管理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規劃和年度計劃,並組織和監督實施。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和省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對管轄范圍內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對排污單位進行監督檢查。
第十條 環境監理機構受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委託對管轄范圍內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污染物排放情況和防治污染設施運行情況進行現場檢查,參與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徵收排污費和超標排污費。
第十一條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機構應當對管轄范圍內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質量進行監測,建立污染源檔案,並指導煤炭、石油、天然氣行業的環境監測機構開展本行業污染源監測工作。
第十二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新建、擴建、改建項目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書(表)審查批准合,開發單位方可申辦有關手續;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或者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計劃、國土資源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得審批和登記。
第十三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防治污染設施經原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第十四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應當保護防治污染設施正常運行,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設施;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必須徵得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十五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應當定期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送生態保護計劃實施情況、防治污染設施運行情況,接受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十六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超總量、超標准排放污染物的,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繳納排污費和超標排污費,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被責令限期治理單位應當按期完成治理任務。
徵收的排污費和超標排污費一律上繳財政,用於防治污染,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章 防治污染
第十七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應當實行規范化、科學化管理,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實行清潔生產,不得採用國家禁止的或者已淘汰的技術和設備。
禁止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
第十八條 煤炭開采單位應當建立廢水處理設施, 對井下廢水和洗煤廢水進行處理。處理後的廢水應當利用;確需排放的,必須達到國家或者省規定的排放標准。
第十九條 煤炭開采單位應當設有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堆煤場和排矸場,不得隨意堆放煤炭和煤矸石。
煤炭開采單位應當採取措施,防止煤炭自燃。
第二十條 煤炭集裝台(站)的設立應當按規定遠離城鎮或者居民區,煤炭運輸、裝卸、儲存應當採取防揚散、防拋撒措施。
第二十一條 石油開采單位應當建設清潔井場, 做到場地平整、清潔衛生,在井場四周設置符合規定的擋水牆、雨水出口和防洪渠道,在井場內設置防滲漏的油污回收池和排污池。
禁止掩埋作業中散落油和油水混合液。
第二十二條 石油開采單位應當建立脫水設施, 對原油進行脫水。脫出的廢水可以回注;需要排放的,應當進行處理,達到國家或者省規定的排放標准。
未建立原油脫水設施的石油開采單位,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有原油脫水能力的單位代為處理,石油開采單位承擔處理費用。
第二十三條 石油、 天然氣開采單位必須嚴格管理有毒化學物品和含放射性物質的物品,鑽井和井下作業應當使用低毒低鹼化學泥漿。對含有毒化學物品和放射性物質的泥漿、岩屑及其他廢棄物,應當處理,防止污染環境。
第二十四條 石油、 天然氣開采單位應當加強輸油、輸氣管線的安全管理,對輸油、輸氣管線實行專人負責,防止輸油、輸氣管線斷裂、穿孔,造成泄漏。運輸石油、酸液鹼液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應當採取安全防範措施,防止滲漏,溢流和散落。
第二十五條 天然氣井選點測試放噴, 應當按規定遠離居民區和建築物,排出的氣體要點燃焚燒。
用於油井、天然氣井測試的放射性中子源的運輸、儲存、保管及其污染物的處理,按照國務院《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防護條例》規定實施管理。
第二十六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中產生的伴生氣或者其他有毒有害氣體,應當綜合利用,不得隨意排放;需要排放的,應當進行處理,達到國家或者省規定的排放標准。
第二十七條 禁止土法煉油、土法煉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取締管轄范圍內的土法煉油、土法煉焦。
第二十八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必須依法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排污登記,領取《排污許可證》後,方可按規定的排放總量和標准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九條 禁止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進行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
禁止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項目。
禁止在居民區和國務院與省人民政府劃定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人文遺跡區域內進行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
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產生的污染物必須運出保護區,集中處理後達標排放。
第三十條 禁止向河流、湖泊、水庫等地表水體傾倒含油垃圾、泥漿、煤渣、煤矸石和其他有毒有害物。
禁止在廢棄礦坑、滲坑、裂隙、溝渠內儲存或者排放含油的廢水、泥漿和其他有毒有害物。
第三十一條 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中,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開發單位應當採取有效措施消除或者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危害,並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同時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
第四章 生態保護
第三十二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應當依據生態保護規劃,採取有效措施,營造和保護林木草地,提高林草覆蓋率,改善和保護開發區域生態環境。
第三十三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應當按規定編制生態保護規劃和工程設計任務書環保篇章,並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對生態保護規劃和工程設計任務書環保篇章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三十四條 風力侵蝕地區的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在開發區域內應當採取開發水源、植樹種草、設置人工沙障和網格林帶等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第三十五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中破壞林木草地的,開發單位應當種植同等數量的林木草地;違反工程設計任務書規定增加或者擴大破壞的,應當種植原有數量三倍的林木草地。種植林木草地的實施辦法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六條 煤炭開采單位應當按照生態保護規劃, 採取措施,防止發生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山體滑坡、山體崩塌和泥石流。
第三十七條 煤炭開采單位在礦山關閉前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交恢復生態報告,並負責將佔用的土地綠化或者改造為可復墾地。
第三十八條 石油、 天然氣運輸管線鋪設完後,開發單位和施工單位應當按照工程設計任務書環保篇章的規定,恢復地表開礦和植被。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以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一)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檢查的,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二)不按照國家和省規定繳納排污費和超標排污費的;
(三)拒報、謊報排污登記的;
(四)使用國家禁止的或者已淘汰的技術和設備的,或者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單位使用的;
(五)擅自關閉、閑置或者拆除污染防治設施的。
第四十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以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一)在堆煤場、排矸場以外隨意堆放煤炭、煤矸石的;
(二)運輸、裝卸、儲存煤炭未採取防揚散、防拋撒等措施,或者運輸石油、酸液鹼液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未採取防滲漏、防溢流、防散落措施,造成環境污染的;
(三)採油井場未設置符合規定的擋水牆、雨水出口和防洪渠道的,或者未設置防滲漏的油污回收池、排污池的,或者掩埋作業中散落油和油水混全液的;
(四)向河流、湖泊、水庫等地表水體傾倒含油垃圾、泥漿、煤渣、煤矸石和其他有毒有害物的,或者在廢棄礦坑、滲坑、裂隙和溝渠中儲存、排放含油廢水、泥漿和其他有毒有害物的。
第四十一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以一萬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一)對有毒化學物品和含放射性物質的物品管理不當,或者未對含有毒化學物品和放射性物質的泥漿、岩屑及其他廢棄物進行處理,造成環境污染的;
(二)對石油、天然氣運輸管線管理不當發生管線斷裂、穿孔導致泄漏,或者天然氣選點測試放噴未按規定與居民區、建築物保持安全距離,或者未將排出氣體點燃焚燒,造成環境污染的;
(三)關閉礦山拒絕將佔用的土地綠化、改造為可復墾地的。
第四十二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或者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未經批准即申辦有關手續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以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計劃、國土資源、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進行審批和登記的,由其上級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三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規定,環境保護設施尚未建成、未經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即將建設項目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停止使用,並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四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規定,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加收一至五倍超標排污費,並處以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拒絕執行限期治理決定,或者未按期完成治理任務,造成重大污染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或者關閉,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處以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 土法煉油、土法煉焦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沒收土法煉油、土法煉焦設施和違法所得,並處以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六條 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一、二、三款規定,進行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關閉;違反第二十九條第四款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處以一萬元以下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七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 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其他行為,法律、行政法規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九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在開發中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五十條 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五萬元以下罰款, 市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十五萬元以下罰款,省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三十萬元以下罰款,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五十一條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不進行處罰的,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權責令改正或者直接給予行政處罰。
第五十二條 責令停業、 關閉或者罰款三萬元以上的,當事人有權要求舉行聽證。
第五十三條 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 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做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四條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行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 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五十五條 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4. 現金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獎勵,對嗎
正常情況下,作為秦嶺地區的行政管理部門或國家,省級都是可以對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的
5. 根據《環境保護法》的規定,下列哪一項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職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2號發布)第十二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對管轄范圍內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擬訂環境保護計劃,經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故此題答案應該為:「4.會同有關部門對管轄范圍內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擬訂環境保護規劃。」
6. 秦嶺地區 陝西在秦嶺生態治理中具體採取了有哪些措施
1.法——為「山」立法 探索長效保護機制
2013年,全國大城市中首次為一座大山而專版門設立的地方法規權——《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在此之前,2007年,《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頒布。
2.山——整治掠奪式開采 不再新立礦業權
2015年4月,西安市政府制定公布《西安市秦嶺北麓礦山專項整治方案》,揭開了秦嶺北麓礦山整治序幕。方案整治范圍從採石礦山擴大到包括金屬類礦山在內的所有礦山,要求到2020年將全市現有61個礦權壓縮到17個以下,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開采,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准。
3.水——做大「水」文章 秦嶺之水潤澤京津
陝西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地,處於丹江口水庫上游的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以說是「調秦嶺水,解京津渴」。
4.城——「山」、「城」相融 改變生活
守住綠水青山做大「根」產業,換回金山銀山。目前,佛坪縣實行山、水、林、草、田、園、路綜合治理,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3平方公里,治理區域呈現出「十里長溝茱萸香,小橋流水美山莊」的新農村景象。
7. 陝西省人大制定了哪些關於環境保護的法規
陝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辦法 陝西省人大常委會
陝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辦法
陝西省人大常委會
(1992年7月25日陝西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8次會議通過)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環境監督管理
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四章 建設項目和區域開發的環境管理
第五章 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七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本省所轄的行政區域。
第三條 各項建設事業必須堅持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並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方針。
環境保護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和年度計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採取綜合開發配套建設措施,促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公安、土地、礦產、農業、林業、水利水保及其他有關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和資源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教育事業,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發展環境保護產業,普及環境保護和環境法律知識,提高全體公民的環境意識。
第七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環境監督管理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確定的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上一級人民政府應當分階段與下一級人民政府簽定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並組織考核,實行獎懲。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業的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並對所屬企業事業單位的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進行考核。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主要職責:
(一)監督檢查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以及標準的貫徹執行;
(二)會同有關部門對環境狀況及發展趨勢進行調查、評價和預測,擬訂本轄區環境保護規劃和年度計劃;
(三)參與制定本轄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國土規劃及區域開發規劃;
(四)負責環境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和對自然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五)受理對污染和破壞環境行為的檢舉、控告,負責調查處理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以及環境污染糾紛;
(六)組織、協調和監督管理本轄區環境監測和環境科學研究工作,組織編報環境質量報告書。
第十二條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本省環境質量標准和嚴於國家標準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定期發布全省環境狀況公報。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環境監測站可以受主管部門的委託,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實施監督檢查。
市級環境監測站承擔轄區范圍內環境污染糾紛的技術仲裁,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承擔終結技術仲裁。
第十四條 各級環境監理機構的主要職責:負責超標准排污費和排污水費的徵收工作;巡查、監督污染源的排放情況以及污染防治設拖的運行情況;參與環境污染事故及糾紛的調查處理。
第十五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排放污染物的,應執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規定的項目和本省已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標准時,執行本省制定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
第十六條 跨行政區的環境污染防治以及污染事故和糾紛的處理,由有關的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授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協商解決,或者由共同的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作出決定。
第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人民政府技術監督部門加強對防治污染裝備和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的監督檢查。
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轄區內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第十九條 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和改善水域的水質,重點保護和改善黃河、渭河、涇河、洛河、延河、無定河、漢江、丹江及水庫水質,防治水污染,保護水資源。
禁止向江河、湖泊、水庫和其他水域傾倒垃圾、固體廢棄物、有毒有害液體和帶有病原體的其它廢棄物。
禁止採用漫流、稀釋、滲坑(井)和其他方式排放有毒有害廢水。
第二十條 禁止在文物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居民生活區內新建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設拖。已建成的設施,排放污染物必須符合排放標准;污染物排放超過標準的,必須限期治理。
第二十一條 加強自然保護工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自然景觀、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溫泉、自然和人文遺跡、古樹名木及其它具有科學、歷史研究價值的區域,設立自然保護區或者採取其它措施加以保護,嚴禁破壞。
第二十二條 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合理使用土地,發展生態農業;種樹種草,增加植被,禁止亂砍濫伐森林,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農葯及植物生長激素。農作物利用工業污水灌溉的,其水質必須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准,防止土壤
污染。
加強對鄉鎮企業的環境管理,發展無污染和少污染的行業。鄉鎮企業和個人不準生產和經營產生劇毒污染物及有放射性的產品;不準從事污染和雜訊、振動嚴重的生產項目。已建成的必須整頓改造,限期治理。
第二十三條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實行統一規劃、計劃勘探、綜合評價、科學開采和合理利用。按照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開發建設項目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的,應由開發建設單位給予補償和恢復。
第二十四條 城鄉建設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合理規劃。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基礎設施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防治工業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雜訊、放射性物質、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四章 建設項目和區域開發的環境管理
第二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門在建設項目立項審批時必須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避免對環境的有害影響,嚴格控制產生新的污染。
第二十六條 一切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工程建設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規定,實行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批制度。
第二十七條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許可權:
(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批準的建設項目,分別由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跨行政區以及對環境問題有爭議的建設項目,報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二)在西安市轄區內的省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批準的建設項目,由西安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並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三)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批準的建設項目,除按規定應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的項目以外,其他項目和特殊建設項目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委託的市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二十八條 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拖,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已建成的防治污染設拖,必須正常運轉,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
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必須徵得所在地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二十九條 進行區域開發的管理機構,必須組織對擬開發區域的環境現狀進行調查評價,編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報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三十條 區域開發的管理機構對開發區的環境質量負責。在制定開發規劃方案時,必須編制環境保護專章,報上一級和開發區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在開發建設時期內按年度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環境質量狀況。
第三十一條 禁止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禁止進口有毒有害廢棄物在本省處理。防止境外污染向本省行政區域轉嫁。
第五章 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三十二條 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把消除污染、改善環境、節約資源和綜合利用作為技術改造和生產經營管理的內容納入工作計劃,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管理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三十三條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經核查批准,發放《排放污染物許可證》後,方可排放。
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等需作重大變動時,排放污染物單位應在改變之前重新申報登記。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接到申報後,應在三十日內批復,逾期不批復的視為同意。
第三十四條 凡排放污染物超過排放標準的,必須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並負責治理。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應同時繳納排污水費。
徵收的超標准排污費和排污水費,必須用於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五條 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委託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限期治理。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如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三十六條 省內外專門從事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單位,須經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其資質進行審查,取得《陝西省環境污染治理證書》後,方可在本省境內承擔污染治理任務。
第三十七條 任何單位不得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
第三十八條 凡生產、銷售、使用有毒化學物品的,必須向當地市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生產、使用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物品的,必須向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並發給《有毒、危險物品環境安全證書》後,方可辦理有關手續。
第三十九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單位,必須採取有效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根據不同情況,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並按以下規定處以罰款:
(一)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處以三百元至三千元罰款;
(二)不執行污染物排放申報登記制度,或者在申報中拒報、謊報污染物排放種類、數量、濃度等數據、資料的,處以三百元至三千元罰款;
(三)未取得《排放污染物許可證》排放污染物的,處以三百元至五千元罰款;
(四)不按《排放污染物許可證》規定的標准排放污染物或者採取不正當手段、方式排放污染物的,處以五千元至十萬元罰款;
(五)不按國家和本省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和排污水費的,處以一千元至一萬元罰款;
(六)發生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不及時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不及時向可能要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通報,或者不立即採取有效處理措施的,處以一千元至一萬元罰款;
(七)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的,處以二千元至二萬元罰款;
(八)引進不符合我國環保規定要求的技術、設備或者進口有毒有害廢棄物在本省處理的,處以一千元至五萬元罰款;
(九)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排放標準的,處以五百元至三萬元罰款。
第四十一條 建設項目未執行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批制度進行建設的,處以一千元至二萬元罰款;
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未達到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責令採取補救措施,並處以二千元至二萬元罰款;
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未建成,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並處五千元至五萬元罰款。
第四十二條 對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加收一至五倍超標准排污費外,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一萬元至十萬元罰款,或者責令其停業、轉產、關閉。
責令地方管轄的企業停業、轉產、關閉,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停業、轉產、關閉,須報國務院批准。
第四十三條 對違反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本辦法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罰款額最高不超過二十萬元;情節較重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後果的
,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個人,在被處以警告或者罰款後,仍負有治理污染、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的責任。
完全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免予承擔責任。
第四十五條 本辦法所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專項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執行。
縣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一萬元以下罰款,市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五萬元以下罰款。超過罰款限額的,須報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罰款一律上繳財政,不得挪作他用。
第四十六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七條 環境監督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貪污受賄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 則
第四十八條 本辦法實施中的具體應用問題,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第四十九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8. 陝西:在秦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開發房地產 最高罰200萬
據陝西廣播電視台消息,9月27日,陝西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修訂後的《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條例明確,省政府設立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負責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監督檢查工作,組織實施本條例。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由省長擔任,其機構設置及具體工作職責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秦嶺范圍下列區域,除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外,應當劃為核心保護區,包括海拔2000米以上區域,秦嶺山系主梁兩側各1000米以內、主要支脈兩側各500米以內的區域;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的核心保護區,世界遺產;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自然保護區一般控制區中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與其他重要生態功能區集中連片,需要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的區域。
秦嶺范圍下列區域,除核心保護區、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外,應當劃為重點保護區,包括海拔1500米至2000米之間的區域;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的一般控制區,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自然公園的重要功能區,植物園、水利風景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點)、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國有天然林分布區,重要濕地,重要的大中型水庫、天然湖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秦嶺范圍內除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以外的區域,為一般保護區。
條例明確,核心保護區不得進行與生態保護、科學研究無關的活動;重點保護區不得進行與其保護功能不相符的開發建設活動;一般保護區生產、生活和建設活動,應當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
在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實施能源、交通、水利、國防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報省政府審定。
在秦嶺范圍內的生產、生活和建設活動應當符合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依法採取相應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保證秦嶺生態功能不降低。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條例第53條明確,在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禁止房地產開發。在一般保護區進行房地產建設活動,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依法辦理審批手續。
違反第53條規定的,由縣級以上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拆除,恢復原狀,處以5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款。
條例中提到,縣級以上政府應當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對所屬有關部門和下一級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內容,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
對秦嶺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持續下降或者未完成秦嶺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改善目標的地區,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約談有關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的主要負責人。約談情況應當向社會公開。
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社會志願者和其他公民參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實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相關建設活動進行監督。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機構應當公布投訴、舉報聯系方式,方便公眾監督。
在「法律責任」方面,條例明確,各級政府、縣級以上負有秦嶺生態保護監管職責的部門和機構的公職人員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違反本條例規定,存在特定情形的,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造成秦嶺生態環境和資源破壞等嚴重後果的,給予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這些情形包括未按照規定要求編制規劃、實施方案或者弄虛作假的;指使、授意或者放任分管部門,對不符合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法律法規規定的建設項目,違反規定審批的;未履行法定監督管理職責或者監管查處不力的;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行為。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條例還提到,在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違法進行開發建設活動的,由縣級以上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拆除、恢復原狀,對單位處以5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以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
9. 陝西省修訂地方性法規有哪些
27日,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悅作省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
省人大常委會緊盯渭河水污染治理不放鬆,堅持每年冬季督查大氣污染防治,連續兩年開展秦嶺生態保護執法檢查,連續五屆20多年堅持每年開展「三秦環保世紀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