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法規規范性文件制定許可權
⑴ 黨內法規制度有哪些
黨內法規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次:
一、黨內法規
黨內法規是黨內法規制度的核心,由中央委員會、紀律檢查委員會等部門制定。具體分類有:
- 黨章:是所有黨內法規的基石,規定了黨的基本性質、宗旨、組織制度、黨員義務和權利等關鍵內容。
- 准則:給出黨的政治生活、組織生活等方面的全面指導,是黨員行為的基本遵循。
- 條例:對黨的特定領域或工作的全面規定,如黨的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方面的條例。
- 規則、規定等:針對黨內具體事項提供的細則,是黨內法規的補充和完善。
二、黨內制度
黨內制度包括黨的根本制度、基礎制度以及一系列具體制度,旨在確保黨內工作的有序進行和黨員權益的保障。具體有:
- 根本制度:如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
- 基礎制度:如黨代會制度、黨委會制度等,是黨內工作運行的基本框架。
- 具體制度:如黨員權利保障制度、基層黨組織活動制度等,是黨內各項工作的具體規范。
三、規范性文件
規范性文件是各級黨組織制定的各類決議、決定、意見和通知等,它們以條款形式表達,是執行和落實黨內制度的重要工具。這些文件對於規范黨組織工作和黨員行為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黨內法規制度的補充和完善。
⑵ 黨內法規主體的是
相對於其他黨的制度而言,黨內法規的與眾不同集中體現為「六個特定」:一是制定主體特定。目前,只有黨的中央組織、中央紀委和中央各部門、省級黨委3類主體有權制定黨內法規,其他黨的組織無權制定。(中共中央2016年12月13日發布的《關於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探索賦予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黨委在基層黨建、作風建設等方面的黨內法規制定權。這意味著,地方黨委層面的黨內法規制定主體范圍有一定的擴展。)二是名稱特定。制定黨內法規應當使用黨章、准則、條例、規則、規定、辦法、細則等7類專屬名稱,一般不使用決定、意見等規范性文件名稱;中央黨內法規可以視情使用相應名稱,部委和地方黨內法規只能使用後4類名稱。三是規范事項特定。黨內法規主要旨在創設黨組織職權職責、黨員義務權利、黨的紀律以及對違規違紀黨組織和黨員的處理處分。四是框架結構特定。黨內法規在文本結構上一般包括總則、分則、罰則、附則幾個板塊,這明顯區別於重在部署推動工作的規范性文件,後者一般包括闡明重大意義、明確指導思想、確定工作目標、提出政策舉措、加強組織保障等幾個部分。五是表述方式特定。黨內法規內容應當用條款形式表述,根據需要採用編、章、節、條、款、項、目等7個邏輯層次,這明顯不同於一般採用段落形式表述的規范性文件。六是審議和發布方式特定。為突顯黨內法規的權威性嚴肅性,它原則上要採用會議決定方式審議通過,不能採用傳批方式;中央黨內法規可以中共中央文件或中辦文件發布,地方黨內法規可以黨委文件或者黨委辦公廳文件發布,但部委黨內法規要以部委文件、不能以部委辦公廳文件形式發布,這顯然比規范性文件的審議和發布更加嚴格。
⑶ 黨內法規報備
法律分析:黨組織制定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應當向上級黨組織報備。
法律依據:《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規定》 第四條 依照本規定應當備案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自發布之日起30日內由制定機關報送中央備案,聯合發布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由主辦機關報送中央備案。具體工作由制定機關或者主辦機關所屬負責法規工作的機構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