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規章制度
① 石家莊市農用地分等
國土資源部要求河北省在2003年內要完成全省農用地分等,河北省為了完成該項工作,由河北省國土資源廳組織,成立了由大專院校和研究單位專家組成的河北省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技術組,負責全省的技術指導,經過省、市、縣各級國土部門及技術單位的共同努力完成了河北省農用地分等工作,匯總出了河北省農用地分等結果。
7.2.4.1 石家莊各縣(市)農用地分等依據
(1)《農用地分等規程》(TD/T1004—2003);
(2)《河北省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實施方案》、《河北省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技術方案》、《河北省農用地分等實施方案》(國土資源部);
(3)《農用地分等成果要求細則》(國家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辦公室);
(4)《河北省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技術方案補充規定》。
7.2.4.2 石家莊各縣(市)農用地分等過程及分等技術方法
(1)外業調查。外業調查以鄉(鎮)村為單位,農用地分等課題組成員深入每個村,根據預先選擇的調查樣點進行農用地自然質量狀況、農用地利用狀況和農用地經營狀況3部分內容的調查,並同時選擇標准樣地、設置標准樣地。外業調查是為室內計算、確定參數、量化處理工作獲取第一手調研資料,校核單元邊界,為等別劃分奠定基礎的重要步驟。調查方法是:深入各鄉村的課題成員與村幹部、單元戶主及有經驗的農民一起座談,並到樣點所在地塊邊走邊看邊調查,修改落實室內預判的單元邊界,並把調查到的單元土地特性(地形地貌、灌溉狀況、表土質地、土層厚度、土體構型等)和單元農戶的投入產出情況(近3年作物平均單產及各種投入的數據)等填入調查表中。調查同時,從各鄉(鎮)中選擇出一個生態環境條件最好、農業生產條件最優、平均產量最高的、且在永久保護的基本農田內的地塊作為縣級標准樣地。
(2)採用的分等參數及評價體系。石家莊各縣(市)農用地分等採用因素法。因素法分等首先就是確定各縣(市)的分等因素指標區、分等因素及評價體系。
1)確定標准耕作制度。河北省依熱量、水分、土壤條件等地域差異和多年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種植方式,全省可分為: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制;小麥—玉米、小麥—棉花一年兩熟;玉米、穀子一年一熟;春小麥、馬鈴薯一年一熟等4種標准耕作制度,其中,石家莊市屬於小麥—玉米一年兩熟耕作制度。
2)確定分等因素指標區。遵循《農用地分等規程》和河北省地貌分區、種植區劃、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特點,在國家一、二級指標控制區基礎上,將河北省劃分為3個省一級指標控制區,8個省二級區,23個省三級指標區。河北省23個三級指標區覆蓋了全省173個縣級單位的各種生態類型和標准耕作制度。
根據石家莊各縣(市)的自然條件、標准耕作制度,石家莊各縣(市)分屬河北省農用地分等因素三級指標區的「太行山南段冀南山前平原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區」、「太行山西部低山冬小麥夏玉米套種一年兩熟區」及「太行山東部低山丘陵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區」。詳見表7.1。
表7.1 石家莊各縣、市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
注:*表示該縣(市)的部分區域。
3)確定基準作物。基準作物是理論標准糧的折算基準。國家規定全國有春小麥、冬小麥、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旱稻和晚稻等7種糧食作物為基準作物。河北省的基準作物為冬小麥。
4)確定指定作物。按照《農用地分等規程》規定和河北省實際,河北省指定作物為春小麥(壩上高原)、春玉米、穀子(山區一年一熟區)、夏玉米、水稻(平原一年兩熟、兩年三熟區)。石家莊市所屬的分等因素三級指標區指定作物為夏玉米。
5)指標區內分等因素及其權重確定。根據《農用地分等規程》附錄C中推薦的分等因素與權重值,結合河北省實際,在遵循主導性原則、差異性原則、穩定性原則、生產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的基礎上,初步選擇了9個分等因素,然後邀請了熟悉河北省情況的土地資源管理、土地評價、土壤、農業、水利、地理等方面專家25人分兩輪打分確定了8個分等因素,其中,石家莊市所屬指標區農用地分等指標體系涉及表土質地、灌溉保證率、土壤有機質含量、土體剖面構型、有效土層厚度和坡度6個因素。
6)編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根據確定的農用地分等因素及其分級、分值和權重,與河北省23個三級因素指標區的實際情況相對應,逐一將指標區各個因素對指定作物生長所產生的影響程度,逐項進行調整後,編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其中,石家莊市所屬的分等因素三級指標區「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見表7.2,表7.3,表7.4。
表7.2 石家莊市「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
注:本計分規則表指定作物為夏玉米,指標區為太行山南段冀南山前平原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區。
表7.3 石家莊市「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
注:本記分規則表指定作物為夏玉米,指標區為太行山東部低山丘陵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區。
表7.4 石家莊市「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
注:本記分規則表指定作物為夏玉米,指標區為太行山西部低山冬小麥夏玉米套種一年兩熟區。
7)繪制分等因素作用分值圖。對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將同比例尺的土壤類型分布圖、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布圖、土壤質地類型圖、地形圖、灌溉保證率及灌排情況相關的圖件,矢量化後疊加到同比例尺土地利用現狀圖上,標注出等值區和分值,以及其他圖名、圖例、圖號等制圖要素,即可編成分等因素作用分值圖。
(3)單元屬性計算。
1)單元劃分。石家莊各縣(市)農用地分等單元採用以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疊加土壤圖、地形圖的三圖疊加法生成農用地分等單元圖,單元編號用行政代碼—單元號連續編定。
2)農用地自然質量分、自然質量等指數的獲取。
①將分等因素作用分值圖與同比例尺分等單元圖疊加,逐單元套合各分值圖便可得出各單元的各因素的分值。單元的各分等因素分值取得後採用加權平均法求算農用地自然質量分。計算公式見公式73。
石家莊市土地資源
式中:CLij為第i個分等單元內種植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fijk為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等k個分等因素的指標分值;Wk為第k個分等因素權重。
②根據公式7.4,公式7.5計算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
石家莊市土地資源
式中:Rij為第i個分等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Ri為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αij為第j種作物的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查表);CLij為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βj為第j種作物的產量比系數。冬小麥為1.00,夏玉米為0.70。
計算所得的結果儲存於資料庫之中。
3)土地利用系數、土地經濟系數的計算。
①按《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求算石家莊各縣(市)農用地土地利用系數,計算公式見公式7.6。
石家莊市土地資源
式中:Kij為樣點土地利用系數;Yj為樣點指定作物單產,由外業調查時獲得;Yjmax為指標區冬小麥最大產量,為9090千克/公頃。
以行政村為單位,求算出各樣點的土地利用系數後,用面積加權法求出該村的土地利用系數,然後將各樣點的土地利用系數和各村的土地利用系數標注於縣土地利用現狀圖上,先找出土地利用系數有變更的邊界,並參照自然、社會經濟的狀況予以訂正勾出等值區,然後用面積加權法計算出等值區的土地利用系數平均值,並進行方差檢驗,各村的土地利用系數在 間的劃入同一等值區,並勾繪出正式的農用地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圖。各等值區內的土地利用系數標注於等值線上,各分等單元的土地利用系數在等值區圖上直接讀取。
②利用外業調查時各調查樣點調查得來的資料,用產量—成本指數求算石家莊各縣(市)土地經濟系數。首先計算樣地產量—成本指數,計算公式見公式7.7、公式7.8、公式7.9。
石家莊市土地資源
式中:a為樣點的產量—成本指數;Y為樣點的標准糧實際產量;C為標准糧實際成本;Cj為樣點第j種指定作物實際成本。
然後按照河北省二級指標區指定作物最大產量—成本指數(A)計算出各樣點的綜合土地經濟系數,計算公式見公式7.10。
石家莊市土地資源
式中:Kcj為樣點土地經濟系數。
求出各樣點綜合土地經濟系數後,用面積加權法求出該村的土地經濟系數,接著按編制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相似的辦法,編制出石家莊各縣(市)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圖,各等值區內的土地經濟系數標注於等值線上,各分等單元的土地經濟系數在等值區圖上直接讀取。
最終確定的石家莊各縣(市)農用地土地利用系數、經濟系數見表7.5。
表7.5 石家莊各縣、市農用地土地利用系數、經濟系數表
4)農用地利用等指數、農用地等指數的計算
農用地利用等指數計算公式見公式7.11和公式7.12。
石家莊市土地資源
式中:Yij為第i個分等單元的指定作物的農用地利用指數;Yi為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利用等指數;KLj為分等單元所在等值區的第j種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數。按該公式通過計算機計算得出石家莊各縣(市)農用地分等單元的土地利用等指數存於資料庫中。
農用地等指數的計算公式見公式7.13和公式7.14。
石家莊市土地資源
式中:Gij為第i個分等單元的指定作物的農用地等指數;Gi為第i個分等單元的農用地等指數;KCj為分等單元所在等值區的第j種指定作物的土地經濟系數。通過計算機計算得出石家莊各縣(市)農用地等指數儲存於資料庫中。
(4)等別劃分。根據以上計算結果,用等間距法對石家莊各縣(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農用地利用等指數用200等別分,對農用地等指數用100等別分劃分等別。
7.2.4.3 石家莊市農用地等別劃分結果分析
(1)自然質量等分析。石家莊市農用地共劃分為11個自然質量等,其中,自然質量等為4等農用地面積為4.18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0.001%,全部集中在元氏縣;自然質量等為6等農用地面積為116.55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0.02%,全部集中在新樂市;自然質量等為7等農用地面積為5287.99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0.92%,分布在正定縣、行唐縣、靈壽縣、無極縣、元氏縣、新樂市、鹿泉縣7個縣,其中,靈壽縣面積最大為3032.05公頃;自然質量等為8等農用地的面積為5287.99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1.44%,分布在正定縣、行唐縣、靈壽縣、贊皇縣、平山縣、無極縣、趙縣、元氏縣、藁城市、新樂市10個縣(市),其中,行唐縣面積最大為4463.49公頃;自然質量等為9等農用地面積為17621.05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3.08%,分布在井陘縣、正定縣、行唐縣、靈壽縣、無極縣、平山縣、贊皇縣、趙縣、元氏縣、新樂市、鹿泉縣11個縣(市),其中,元氏縣面積最大為5208.13公頃;自然質量等為10等農用地面積為31660.51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5.53%,除高邑縣、辛集市、晉州市3縣(市)沒有分布外,其他各縣(市)都有,其中,元氏縣面積最大為4941.81公頃;自然質量等為11等農用地面積為57737.15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10.08%,除欒城縣、趙縣、晉州市3縣(市)沒有分布外,其他各縣(市)都有,其中,新樂市面積最大為10478.85公頃;自然質量等為12等農用地面積為81623.38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14.25%,除深澤縣沒有分布外,其他各縣(市)都有,其中無極縣面積最大為10478.85公頃;自然質量等為13等農用地面積為81623.38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22.08%,石家莊市下屬各縣(市)都有分布,其中正定縣面積最大為19056.20公頃;自然質量等為14等農用地面積為232471.81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40.59%,除正定縣、深澤縣和鹿泉市沒有分布外,其他各縣(市)都有,其中藁城市面積最大為49490.53公頃;自然質量等為15等農用地面積為11558.80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2.02%,僅高邑縣和贊皇縣兩縣有分布,且主要集中在高邑縣面積為10821.87公頃,佔15等農用地面積的93.62%;總的來說,石家莊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總體較好,10等以上的高質量農用地佔到農用地總量94.54%。
石家莊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及分布狀況詳見表7.6。
表7.6 石家莊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匯總表 單位:公頃
續表
注:上述分等不包含石家莊市區及井陘礦區。
(2)利用等分析。石家莊市農用地共劃分為12個利用等,其中,利用等為1等農用地面積為2276.05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0.40%,主要集中在靈壽縣、元氏縣和鹿泉市3個縣(市),其中靈壽縣面積最大為1445.41公頃,佔1等農用地的63.51%;利用等為2等農用地面積為49768.12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8.69%,主要集中在井陘縣,行唐縣,靈壽縣,贊皇縣,平山縣,元氏縣,新樂市和鹿泉市8個縣(市),其中,面積較大縣(市)有井陘縣,贊皇縣,平山縣和元氏縣,所佔比例均在10%以上,平山縣面積最大為15468.42公頃;利用等為3等農用地面積為26223.53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4.58%,除井陘縣,辛集市,晉州市外,各縣(市)均有分布,其中,行唐縣和元氏縣分布面積較大,分別為9100.89公頃和5739.69公頃;利用等為4等農用地面積為27032.28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4.72%,分布在井陘縣、行唐縣、靈壽縣、贊皇縣、無極縣、平山縣、元氏縣、鹿泉市8個縣(市),其中,元氏縣面積最大為20559.61公頃,佔4等農用地的76.06%;利用等為5等農用地面積為13159.9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2.30%,分布在正定縣、靈壽縣、贊皇縣、無極縣、平山縣、新樂市6個縣(市),其中靈壽縣和無極縣分布面積較大,分別為4245.99公頃和5274.48公頃;利用等為6等農用地面積為25461.54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4.45%,分布在井陘縣、正定縣、行唐縣、靈壽縣、深澤縣、贊皇縣、無極縣、平山縣、元氏縣、新樂市和鹿泉市11個縣(市),其中,無極縣和新樂市分布面積較大,分別為7151.03公頃和7067.62公頃;利用等為7等農用地面積為51019.73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8.91%,除欒城縣、元氏縣、辛集市、藁城市和晉州市外,各縣(市)均有分布,其中,3個縣(市)分布面積較大,分別是無極縣10153.08公頃、新樂市6343.06公頃、鹿泉市11964.97公頃;利用等為8等農用地面積為53017.33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9.26%,除元氏縣和晉州市外,各縣(市)均有分布,其中,行唐縣和晉州市分布面積較大,分別為9507.11公頃和6693.57公頃;利用等為9等農用地面積為81959.74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14.31%,除元氏縣和趙縣外,各縣(市)均有分布,其中,4個縣(市)分布面積較大,分別是正定縣13864.71公頃、深澤縣9382.04公頃、辛集市9865.85公頃、晉州市11095.41公頃;利用等為10等農用地面積為106112.12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18.53%,除元氏縣和鹿泉市外,各縣(市)均有分布,其中,3個縣(市)分布面積較大,分別是欒城縣11828.68公頃、趙縣41324.46公頃、藁城市17339.62公頃;利用等為11等農用地面積為83307.29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14.54%,分布在正定縣、欒城縣、行唐縣、高邑縣、贊皇縣、趙縣、辛集市、藁城市、晉州市和新樂市10個縣(市),其中,辛集市和藁城市分布面積較大,分別為25796.22公頃和29035.22公頃;利用等為12等農用地面積為53458.33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9.33%,分布在欒城縣、趙縣、辛集市、藁城市和晉州市5個縣(市),其中,晉州市面積最大為29541.59公頃,佔12等農用地的55.62%。總的來說,石家莊市農用地利用水平較高,利用等在7等以上的農用地佔到農用地總量74.87%。
石家莊市農用地利用等別面積及分布狀況詳見表7.7。
表7.7 石家莊市農用地利用等別面積匯總表 單位:公頃
注:上述分等不包含石家莊市區及井陘礦區。
(3)農用等分析。石家莊市農用地共劃分為14個農用等,其中,農用等為1等農用地面積為61174.83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10.68%,除欒城縣、高邑縣、深澤縣、辛集市和晉州市外,各縣(市)均有分布,其中4個縣(市)分布面積較大,分別井陘縣9478.62公頃、贊皇縣8493.06公頃、平山縣16684.42公頃、元氏縣9415.61公頃;農用等為2等農用地面積為33806.77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5.90%,除辛集市和晉州市外,各縣(市)均有分布,其中2個縣(市)分布面積較大,分別為行唐縣的5791.33公頃、元氏縣的12896.23公頃;農用等為3等農用地面積為29820.76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5.21%,分布於井陘縣、靈壽縣、贊皇縣、無極縣、平山縣、元氏縣、新樂市和鹿泉市8個縣(市),其中,元氏縣面積最大為13541.33公頃,佔3等農用地的45.4.1%;農用等為4等農用地面積為36923.41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6.45%,分布於井陘縣、行唐縣、靈壽縣、贊皇縣、無極縣、平山縣、元氏縣、趙縣、新樂市和鹿泉市10個縣(市),其中2個縣(市)分布面積較大,分別為新樂市的8326.00公頃、鹿泉市的10860.68公頃;農用等為5等農用地面積為54264.73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9.47%,全部17個縣(市)均有分布,其中,鹿泉市面積最大為11110.47公頃,佔5等農用地的20.47%;農用等為6等農用地面積為49278.15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8.60%,除深澤縣、平山縣和元氏縣外,各縣(市)均有分布,其中,無極縣面積最大為12903.33公頃,佔6等農用地的26.18%;農用等為7等農用地面積為92955.71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16.23%,除贊皇縣和元氏縣外,各縣(市)均有分布,其中3個縣(市)分布面積較大,分別為趙縣的14778.80公頃、辛集市的12987.94公頃、藁城市的14993.79公頃;農用等為8等農用地面積為67264.99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11.74%,除井陘縣、贊皇縣、元氏縣和鹿泉市外,各縣(市)均有分布,其中3個縣(市)分布面積較大,分別為正定縣的13019.50公頃、深澤縣的18310.49公頃、辛集市的12896.66公頃;農用等為9等農用地面積為99164.66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17.31%,除井陘縣、深澤縣、贊皇縣、元氏縣和鹿泉市外,各縣(市)均有分布,其中2個縣(市)分布面積較大,分別為趙縣的25140.38公頃、藁城市的26400.63公頃;農用等為10等農用地面積為46654.78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8.15%,分布於正定縣、欒城縣、趙縣、辛集市和晉州市5個縣(市),其中,晉州市面積最大為25656.26公頃,佔10等農用地的54.99%;農用等為11等農用地面積為1040.22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0.18%,分布於欒城縣和辛集市2個縣(市),其中,辛集市面積最大為868.34公頃,佔11等農用地的83.48%;農用等為12等農用地面積為415.95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0.07%,分布在正定縣和欒城縣2個縣(市),其中,正定縣面積最大為331.30公頃,佔12等農用地的79.65%;農用等為14等農用地面積為31.06公頃,佔全部農用地面積的0.01%,分布在欒城縣。總的來說,石家莊市農用地經濟效益較好,7~9等農用地面積佔到農用地總量45.28%。
石家莊市農用地農用經濟等別面積及分布狀況詳見表7.8。
表7.8 石家莊市農用地經濟等別面積匯總表 單位:公頃
續表
注:上述分等不包含石家莊市區及井陘礦區。
②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年)
(國土資發[2001]79號發布)
前言
地質災害是指各種地質作用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造成的危害。科學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資源,避免和減輕致災地質作用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對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生態環境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990年2月,地質礦產部、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聯合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有關部門印發了地質礦產部組織編制的《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規劃綱要實施10年來,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1998年機構改革,國務院賦予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職能。為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在基本完成原規劃任務的基礎上,編制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2001~2015年)》。
一、我國地質災害現狀與防治工作進展
(一)地質災害現狀
我國致災地質作用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活動頻繁,危害嚴重。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范圍占國土面積的44.8%,其中又以西南、西北地區最為嚴重,平均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經濟損失巨大。
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和礦區。岩溶塌陷分布廣泛,自1949年以來,已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近千起,塌陷坑總數3萬多個,其中尤以中南、西南地區最多。礦區(以採煤為主)采空塌陷十分嚴重,僅華北、華東地區的煤礦區采空塌陷每年就達10.5萬畝。地面塌陷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幾十億元。
地面沉降主要發生在東部平原地區,全國已有上海、天津、蘇州、無錫等40多個大中城市出現較為嚴重的地面沉降災害。地面沉降雖不致直接造成人員傷亡,但由於它多出現在經濟發達地區,所以造成的經濟損失尤為嚴重。
地裂縫已在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多個縣(市、區)發現400多處,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較為嚴重。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展
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特別是自1988年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履行「對地質環境進行監測、評價和監督管理」職能以來,各級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督管理,使我國為防治地質災害而開展的調查、評價、監測預報和治理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1.基礎工作得到了加強
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地質災害現狀調查;先後完成了長江、黃河等11條大江大河和成昆鐵路、寶成鐵路、川藏公路等交通干線的環境工程地質普查;特別是完成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50萬以地質災害為重點的環境地質調查。初步掌握了全國地質災害分布規律。
2.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和法制建設有了明顯進展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普遍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防災預案制度、災害速報制度、險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全國已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頒布實施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或規章;1999年國土資源部第4號部長令頒布實施《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並開始實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
3.治理工作成效顯著
進行了長江三峽鏈子崖危岩體、黃臘石滑坡、雞扒子滑坡、重慶豆芽棚滑坡等200多處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的勘查治理,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監測網路初具規模,預報工作卓有成效
初步建立起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網,對一些危害較大的滑坡、危岩、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等開展了專門的監測預報。通過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提高了受災害威脅地區幹部群眾的減災防災意識,適合中國國情的群測群防體系建設正在穩步推進,汛期地質災害檢查和應急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5.實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單位資質管理制度
從1993年開始,先後頒布實行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資質管理辦法。目前已有鐵道、建設、煤炭、水利、電力、交通、化工、有色、冶金、建材、地礦等11個行業所屬的400多個單位獲得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資質等級證書。此外,舉辦了多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監理工程師培訓班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培訓班,培養了一大批地質災害防治的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
盡管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法制不夠健全、投入保障機制尚未建立、管理體制不夠完善;全國地質災害分布狀況與危害程度尚未完全查清;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十分嚴重,每年1000多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200多億元。因此,編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指導各地、各部門編制本地區、本部門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積極主動有效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以突發性致災地質作用為重點,以群測群防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保障社會穩定為主要目的,把地質災害防治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處理好長遠與當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
(二)規劃原則
1.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
2.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究實效,東、中、西部防治重點各有側重的原則;
3.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階段實施的原則;
4.堅持各級政府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負責的原則;
5.堅持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質災害誰受威脅誰出資的原則。
(三)規劃目標
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的總體目標是:用15年的時間,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體系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體系,嚴格控制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加強基礎調查工作,在基本掌握我國致災地質作用分布狀況與危害程度的基礎上,建立並逐步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和群測群防體系;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強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力度,使危害嚴重的重大地質災害點基本得到整治。通過這一階段工作,將地質災害防治從過去分散的、被動應急的狀況,轉變為有組織的、專門的、主動的和有預見性的工作。到2005年,使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日益突出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到2015年,基本改變我國地質災害日趨嚴重的局面,使我國地質災害的發生率和損失量有明顯降低。
分段目標是:
到2005年:
1.進一步掌握我國致災地質作用的分布規律、主要致災危險點的分布狀況、危險性、危害程度等。
2.群測群防監測網路覆蓋到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700個縣(市、區)、占國土面積約50%的范圍,並初步形成全國專業監測骨幹網路,在三峽庫區等重要地區實行立體監測。
3.建成相對完善的全國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提供主要地質災害信息適時查詢。
4.建立規范的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嚴格控制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到2015年:
1.建立起相對完善的以群測群防為基礎,現代化專業監測為主導的覆蓋全國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網。
2.在防治技術方法和地質災害體綜合開發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使一些危害特別嚴重並需要治理的致災危險點得到有效治理。
三、總體部署
根據我國地質環境條件和致災地質作用分布特點,結合全國國土總體規劃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把防治工作重點放在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密集區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區,按東、中、西部進行部署。
(一)東部平原地區
即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以東,衡山—黃山一線以北,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大部、河南、湖北中東部、湖南中東部、江西北部、安徽、江蘇、山東、浙江北部。這一地區,總體上地勢低平,經濟比較發達,生態環境相對較好,主要的問題是城市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大量超采地下水引起嚴重的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致災地質作用。采礦特別是採煤造成的地面塌陷也是這一地區比較常見的致災作用。除此之外,在部分丘陵區有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規模雖不大,由於人口密集,所以其危害也比較嚴重。這一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首先是要加強行政管理,科學部署地下水開采井位和開采層位,通過高效的全自動監測網路,嚴密監測,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量,減緩地面沉降。其次,要做好以國土經濟開發區為重點的環境地質綜合評價和地質災害防治區劃,並據此及時調整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建設布局,避免將重大工程和重要設施建在岩溶地面塌陷危險區和礦山采空區,杜絕人為誘發地質災害。
(二)東南丘陵區
即雪峰山—十萬大山一線以東,衡山—黃山一線以南地區,主要包括:浙江南部、江西大部、福建、廣東等地區。這一地區內丘陵區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是主要的致災作用。除此之外,廣東等地採石場常常發生崩塌。針對這一地區人口密度大,寸土寸金的現實,要加強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勘查、防治,特別要注意將防災與土地、礦產開發利用緊密結合起來,走開發性治理的道路,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經濟效益。對農村丘陵山區的點多面廣的致災地質作用,要研究其形成機制,普及基本知識,建立健全群測群防網路,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三)中西部山區
即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以西,祁連山—岷山—龍門山—玉龍雪山一線以東,龍首山以南地區。包括河北西部、甘肅、陝西、山西、四川大部、重慶、雲南大部、貴州、廣西等地區。這一地區,地形上,以切割強烈的山地、高原為主,新構造活動強烈,氣候條件復雜。這一地區不僅是我國礦產資源開發、交通和城鎮建設的重要地帶,也是農、林、牧業生產的主要基地。區內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最為常見,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部署的主要地區。這一地區要在全面開展相應的環境地質調查的基礎上,加強國土經濟開發區和大江大河、交通干線等突發性致災地質作用多發區段的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工作。要特別注意加強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緊緊圍繞重點工程展開,要建立並嚴格執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避免將城鎮、重要設施建在受致災地質作用嚴重威脅的地區,確保重點工程的安全。二是要針對這一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點多、面廣,容易造成人員傷亡的特點,在防治區劃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監測預報系統,加強監測預報;分輕重緩急,有計劃地對危害嚴重的隱患點採取防治措施。三是礦產資源的開發應在「保護中開發」和「開發中保護」的方針指導下,採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保護礦山地質環境,防治礦山地質災害。
(四)西部地區
主要包括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雲南西部地區。礦產、能源、森林資源豐富,國土開發程度較低,地殼活動頻繁。這一地區可分為兩部分。
南部山地、高原區以自然形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致災作用為主。這一地區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密度小,經濟欠發達,而致災地質體的規模又很大,所以防災工作的主要手段是避讓,對少數民族地區和城鎮集中居民區危害重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治理。根據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有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盡快編制本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重點要加強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工作;對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做好長江上游、黃河上游經濟區的環境地質評價與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對可能開發的大型礦產基地、大型水能基地,提前做好環境地質綜合評價。
北部內陸盆地區主要問題是荒漠化和鹽漬化。主要的防災手段是加強地下水的勘查和合理開發利用。特別要注意在沙漠邊緣地區尋找地下水源,建立綠色屏障,並逐步向沙漠區推進。
四、主要任務
(一)基礎調查評價與區劃
2001~2005年:
1.全面完成分省(自治區、直轄市)1∶50萬環境地質(以災害地質為重點)調查工作。此項工作自1991年開始,到2000年底,共完成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調查,2005年底以前完成全國的區域環境地質調查(以災害地質為重點)工作。
2.2005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全國以縣(市、區)為單元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通過這項工作,可以全面掌握我國地質災害的發育規律、主要致災危險點的分布狀況、危險性、危害程度等,為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和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奠定基礎。
(1)對受致災地質作用威脅十分嚴重的700個縣(市、區),由國家和地方共同出資,按《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開展調查工作,將所有對主要居民點和重要設施有較大威脅的災害危險點基本調查清楚。2002年底以前完成400個縣(市、區),2005年底以前全部完成。
(2)受致災地質作用威脅較為嚴重的500個縣(市、區)的調查與區劃工作,由地方各級政府出資完成。
(3)其餘受致災地質作用威脅較輕的縣(市、區)的調查與區劃工作,由各縣(市、區)出資完成。
2006~2015年:
1.完成全國地質災害多發城鎮、經濟開發區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與土地利用控制區劃。
2.完成全國規劃交通干線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與土地利用控制區劃。
(二)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網路體系建設
1.群測群防網路建設
在開展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時,採取專業隊伍與當地村鎮幹部混合編隊的方法組成聯合調查組,每發現一個隱患點,即由當地政府領導指派當地群眾按調查組提出的方法和要求進行監測。重要隱患點,則由鄉鎮政府在技術人員的協助下制定防災預案。2005年以前,監測機構落實到縣(市、區)。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全部結束時,全國所有調查出來的災害隱患點都要有明確的防災負責人和監測責任人,由此形成一個覆蓋全國主要地質災害多發區的群測群防網路。
2.專業骨幹網路建設
對一些危害相當嚴重,將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嚴重經濟損失的災害隱患點,由專業人員利用現代化儀器進行站網式監測。
2005年以前,以三峽庫區崩塌滑坡、蘇錫常地區(蘇州、無錫、常州)地面沉降監測為主。監測數據達到適時傳輸、自動處理。
2015年以前,建成覆蓋全國的以站網式監測為骨乾的立體監測網路。建成比較完善的地質災害防災預警指揮系統。
3.應急反應系統建設
2002年底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建成以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為主體的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每年汛期前對主要災害隱患點進行險情巡查;汛期中加強監測;汛後進行復查。發現險情或接到險情報告,要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趕赴現場,進行險情鑒定,提出處理對策措施。
(三)信息網路建設
在進行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時,按統一要求填寫調查表,由此形成地質災害基礎信息,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網路。
2002年底,建成主要地質災害的空間資料庫結構,提供動態查詢的主要地質災害信息。
2003年以前完成整個信息網路的骨架建設,建立基於GIS系統的地質災害狀況和地質災害管理公眾自由查詢系統。
2005年底,建成相對完善的全國地質災害的空間資料庫,使一般民眾能通過互聯網查詢任何一個目的區的地質環境狀況、地質災害歷史和致災隱患點的分布、危險性和可能的危害范圍;提供主要地質災害信息適時查詢。
(四)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及防治示範區建設
為提高區域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水平,為探索開發性治理地質災害的途徑,2015年以前,分別在三峽庫區、陝西關中地區、太行山地區、龍門山地區、江西宜春地區、雲南東川地區、廣東深圳市建立示範區。
1.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示範區建設
2001年,全部完成庫區19個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建立19個縣級監測站,初步建成群測群防監測預報網。建立全庫區的RS監測系統,完成首次1∶1萬航攝飛行;建立全庫區的GPS控制網、基準網。
2002年,建成庫區以60個危害嚴重的致災隱患點的自動化監測為主體的監測預報網路。實現監測數據的自動採集、適時傳輸和自動分析。
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示範區的建成將為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網路的建設提供最直接的經驗。
2.陝西關中、太行山、龍門山、江西宜春地區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及群測群防示範區建設
2005年以前分年度建成上述4個示範區,主要是通過詳細的野外地質環境調查並對當地災害歷史情況進行分析,掌握各地區地質災害主要誘發因素特別是降雨在災害發生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不同地區的臨界暴雨強度,通過與氣象部門的合作,利用較為精確的天氣預報進行區域性災害預報。在此基礎上,建立群測群防網路,完善監測預報系統。
3.雲南東川泥石流災害治理示範區建設
2003年開始啟動,在我國泥石流博物館———雲南東川選擇危害面較大造成大量土地無法利用的泥石流溝,採取國家給予優惠政策和少量資金補助,鼓勵企業、個人出資治理,獲得土地使用權。通過示範,取得經驗後,逐步推廣,探索地質災害治理與土地開發利用相結合的新路,以減輕政府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經濟壓力。
4.深圳市岩溶塌陷災害預防示範區建設
充分收集深圳市多年來工程勘查中積累的大量資料,特別是鑽孔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補充勘查和詳細研究,進行深圳市岩溶塌陷危險性的詳細分區,建立深圳市地質環境狀況公眾查詢系統,一方面,利用該項成果調整城市規劃布局;另一方面,也可作為單位、個人投資工程建設時的參考依據。該項示範區建設2001年啟動,2003年建成。
(五)開展全國地質災害風險區劃
以省(自治區、直轄市)1∶50萬環境地質調查等已有資料為基礎,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研究中國致災地質作用活動程度與各地區社會經濟易損程度,分析地質災害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評價我國地質災害風險程度與地區差異,為國土開發和地區經濟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2005年以前:
1.完成三峽地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劃;
2.完成我國七大經濟區域(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環渤海地區、東南沿海地區、西南及華南部分省區、東北地區、中部5省區、西北地區)地質災害綜合風險區劃;
3.完成我國規劃的主要交通干線地質災害綜合風險區劃;
4.完成全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5種常見的、多發的致災地質作用的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和風險性評價。
2015年以前完成全國地質災害嚴重的700個縣(市、區)的以縣(市、區)為單元的地質災害風險區劃。
(六)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1.2005年以前對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實行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對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質災害,則實行國家、地方和受威脅單位共同出資治理的方式。使一些危害特別嚴重並需要治理的地質災害危險點得到有效治理。
2.在逐步完善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除對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依舊實行「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外,自2006年開始,對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質災害逐步推行政府強制性限期治理的方法。治理經費除極個別的特殊情況由政府補貼以外,原則上由受威脅的單位和個人出資。使危害嚴重並需要進行治理的地質災害危險點大部分得到有效處理。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強化管理
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公益性事業,是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職責之一。要嚴格貫徹執行國土資源部第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加強管理,確保規劃的實施。在各級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過程中,省、地、縣三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均應設置地質環境管理機構,並規定其主要職責,認真落實中央關於環境保護的基本方針政策,全面履行職責,開拓創新,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把地質災害監測機構落實到縣(市、區),地質災害嚴重的鄉村要有地質災害監測員。
(二)大力加強法制建設
把法制建設放在首位,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集中力量加快法制建設步伐,基本建立起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體系。2001~2005年擬制定以下法規、規章:
(1)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條例(法規);
(2)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規章);
(3)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管理辦法(規章);
(4)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管理辦法(規章);
(5)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管理辦法(規章);
(6)修訂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資質管理辦法(規范性文件);
(7)完善汛期地質災害預報防災制度(規范性文件)。
2006~2015年擬制定地質災害防治法及其相配套的城鎮與基礎設施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條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管理條例等法規、規章。
在努力推進全國性的法律、法規建設的同時要積極引導、促進地方性法規的建設。
(三)把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應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協調。國家、地方及部門在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時,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要指標納入相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
(四)建立健全防治經費的投入機制
要保證規劃實施,必須要有相應的經費保證。遵照各級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和「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實行分級防治。國家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能力建設經費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區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投入,以中央財政為主;各產業部門所轄建設區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由各部門負責;廣大城鄉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投入以地方政府和部門、企業為主,中央財政為輔,多渠道投入。
(五)依靠科技進步
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綜合能力。特別要做好致災地質體的綜合勘查、評價和評估,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提高災害信息採集和快速處理水平,建立災害防治信息共享機制;加強災害防治研究,提高抗災應急能力。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科學技術研究。特別要分輕重緩急解決地質災害防治中關鍵性的技術問題、難題。首先,要通過專門的研究,總結出斜坡穩定性、岩溶分布區地面穩定性判別的宏觀標志等,迅速提高群測群防的科技含量;其次,要在較長時間資料積累的基礎上,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判據的研究,逐步使高科技的監測技術從試驗階段逐步過渡到實用階段;最後,要逐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理論研究、致災地質作用過程模擬與過程式控制制研究,以及地質災害監測儀器的研究。積極推廣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2005年以後要特別注意加強開發性治理地質災害的新技術、新方法研究。
要充分發揮科研單位與院校的技術力量,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組織科技攻關,解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難題。
要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吸收先進的地質災害防治理論和技術方法。
(六)完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基本制度
目前推行的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單位資質管理制度,已為社會認可,效果明顯。為盡快完善管理手段,還必須推行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制度、地質災害限期防治制度。
(七)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保護地質環境和防災減災的意識與水平
大量的事實說明,群眾普遍對預防地質災害意識淡薄,防災知識缺乏,以使致災地質作用造成嚴重的後果。為此,必須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媒介,深入系統地介紹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和經驗,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調動他們和廣大群眾防治地質災害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抵禦地質災害的能力。當前要把宣傳的重點放在農村和鄉鎮。要集中力量辦好全國地質災害調查及群測群防網路建設培訓班,使全國受致災地質作用威脅嚴重的700個縣(市、區)的地礦行政領導基本上都要掌握這方面的基本要求和規范。要用2~3年的時間,通過各種形式,把10000個受地質災害威脅最嚴重的村鎮的有關幹部群眾輪訓一遍。
③ 野三坡和太行山哪個更好一些
2011年五一我們剛玩過,有溶洞,百里峽,以及漂流。它的每一個景點都有山有水,是夏天消暑的好地方!除了景點之外,他的每一處甚至連公路上都是美麗的,你可以在周末時帶你的家人劃劃竹筏,爬爬山。絕對讓你留戀往返!
④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規章制度,員工經常曠工怎麼搞定
個人覺得,如果貴公司的規章制度是健全的,那麼就應該按章辦事,該如何處理就如何處理。同時還應該追求直接領導的管理責任,因為正是因為直接領導的執行力薄弱從而直接導致了該員工的無所顧忌。
而且,最重要的是有事業編,有事業編。你不去的話,你真的是腦袋被門夾了。有個企業,是做火腿的加工與銷售的,來我們學校宣講,宣講完了之後現場面試。噼里啪啦地敲著鍵盤,就蹦出一句話「我們為什麼要聘用你」?我拿回簡歷懟了她,然後走了連忙要求把我的課件留下,並承諾三天內通知我報到。於是,我懷著喜悅的心情回家等消息。
⑤ 漢代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漢代地方管理制度從漢初的分封制演變為漢武帝時的削藩、推行郡縣制。
西漢建立之初,劉邦先後分封了七個異姓王。這七個異姓王分別是漢二年封的韓王信,漢四年受封為楚王的韓信、被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以及趙王張耳(死後由其子張敖繼任),漢五年封的梁王彭越,燕王臧荼,以及長沙王吳芮。這七個異姓諸侯王的封地佔當時漢朝疆域的一大半,太行山以東原六國舊地只有齊國的地方還屬朝廷,其他最富庶的地方都在諸侯統治之下。當時全國有60多個郡,而漢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只有15個郡。加上有的諸侯重兵在握,不受朝廷約束,這些諸侯國的存在構成了對中央政權的嚴重威脅。
武帝時,各諸侯國的實力已經大為削弱,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大大增強,在文景帝的基礎上,漢武帝繼續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他採納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削藩。「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漢武帝一方面開疆拓土增置了許多郡,一方面將內地的郡分小。至公元前108年時達110郡(國),以後逐步省並,至公元前46年棄海南島上的珠崖郡後為103郡,一直維持到公元2年不變,即《漢書·地理志》所記載的103郡國制度。
⑥ 八百里太行山,到底什麼概念
一般來說,這應是一個面積的概念,即方圓八百里。按照明代的度量衡制度,1里約等於今天的0.96里。那麼,八百里大約相當於兩百平方公里。
⑦ 古文翻譯
元好問傳
好問的字是裕之。七歲便能做事。十四歲那年,跟著陵川人郝晉卿學習,不去參加科舉考試,而是潛心學習百家的經書傳記,六年後學業有成。之後他向南到過太行山,又渡過黃河,創作了《箕山》、《琴台》等詩文,禮部官員趙秉文見到這些文章,認為近代沒有類似這樣的(好)作品,因此元好問的名氣傳遍了京師。
中興定五年,他考試及第,做了內鄉令。正大年間,做南陽令。天興初年,被擢升為尚書省掾吏,不久任左司都事,又調任為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朝滅亡後,不再做官。
元好問做文章有規有矩,具備各家的風格。他的詩奇崛但不刻意雕琢,巧妙而不堆砌辭藻。五言詩寓意高妙古老沉鬱。七言樂府不使用古代的套路,別出心裁寫出新意。歌謠義氣慷慨並且有幽、並的氣勢。他的長短句,用新的聲韻,描寫恩怨的又寫了幾百篇。戰亂結束後,那些以前的老學者都已經謝世,好問成為一代宗師,各地要寫碑板銘志都蜂擁到他門下。他的作品包括自己所著的文章和詩文有若干卷、《杜詩學》一卷、《東坡詩雅》三卷、《錦幾》一卷、《詩文自警》十卷。
好問晚年以著書立說作為自己的追求,認為金源氏能得到天下,其法律規章制度可以與漢唐媲美,國家雖然滅亡了,但是記述歷史,本來就是自己的任務。當時金國實錄保存在順天府的張萬戶家,於是好問就對張萬戶說,自己願意為他撰寫述史,後來因為樂夔阻止而沒能實現。好問說,「不能使一個朝代的蹤跡就此泯滅不能傳於後世。」因此在家裡築亭,在亭中述寫史料,因此命名為「野史」。但凡是金源的君臣留下的遺言和曾經的行蹤,都去追尋,有消息了就用細密的字記錄在一寸大小的紙上,以至於最後達到百萬余字。現在傳世的有《中卅集》和《壬辰雜編》的若干卷。好問六十八歲那年逝世。(後世)編撰《金史》,大多是將他的記錄作為依據。
⑧ 元朝山川形便與大牙交錯在行省制度上有何體現
體現:元朝行省的劃界原則,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為主的做法,明確以犬牙交錯為主導,目的是從根本上消除行省賴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險、區域經濟之利、一方民眾之心,這在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史上具有轉折意義。
例子:腹里乃中書省的直轄區,地近京畿,位置重要。為了打破太行山之險,讓腹里地跨太行山東西兩側,合並山東、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為了打破南嶺之險,採取南北縱切的方法,讓湖廣行省越過南嶺而有廣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過南嶺而有廣東之地。
介紹:行省制度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以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稱都省。腹內地區直接隸屬於中書省和吐蕃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在諸路重要都會設立了10個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簡稱行省。最高長官一般稱平章政事。行省長官統一掌握軍事、行政、財政大權。先後設立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等十行省。明初沿用,最高長官為從一品,各設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等官
⑨ 太行山的文明起源
山西晉城:中華文明之源在太行山
--------------------------------------------------------------------------------
來源:太行日報·晚報版 2011年06月10日 10:54
紀連海
紀連海,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歷史教師,《百家講壇》「十大名嘴」之一。昨天,這位受到全國億萬觀眾熱捧的學術明星應首屆太行山國際文化旅遊節組委會之邀,為晉城人奉上了一場精彩講座——《紅色太行》。講座結束後,紀連海還欣然為晚報讀者寫下祝語。
「紀氏風格」幽默詼諧
身材高瘦,衣著樸素,挺拔的鼻樑上架著一副1600度的厚玻璃片眼鏡,張嘴一笑露出一副小齙牙……昨天上午8點30分,出現在市委市政府多功能會議廳講座上的紀連海形象親近、儀態自然,絲毫沒有名人高高在上的架子。講座甫一開場,他先跟底下的觀眾提前「聲明」:「我這眼睛即便帶上1600度的眼鏡,視力也僅能達到0.1。所以你們即便坐在第一排,也盡可以放心地睡大覺。」事實上,聽說紀連海來晉城搞講座,可容納上千人的多功能廳內早早就擠滿了「粉絲」,他們哪裡捨得錯過這樣難得的機會睡大覺呢!紀連海的幽默風趣一下子拉近了和觀眾的心理距離。
紀連海畢竟是聰明的。他還「故意」把晉城的「珏山」念作「玉山」,以示「名人也會出錯」,頓時打破了學術講座一貫莊重、沉悶的氛圍,變得輕松隨意、跟拉家常似的。整場講座將近兩個小時,紀連海口若懸河、笑聲不斷,還不時抖露兩個小「包袱」,讓廣大觀眾充分領略了他幽默詼諧的「紀氏風格」。
兩小時濃縮「兩百萬年」
昨天紀連海講座的主題是《紅色太行》。紀連海先引用了黃河、黃海、黑河、丹河,來闡述顏色與河流的關系,然後轉而解釋:「紅色」其實不是說太行山礦石、砂土的顏色,而是指太行山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它的歷史文化脈絡,就像母親紅色的血液一樣,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地滋潤和灌溉著炎黃兒女、華夏子孫。兩小時的講座,紀連海從兩百萬年前的「西瑤泉遺址」說起,再說到「陵川塔水河遺址」、「沁水下川文化遺址」、「澤州高都遺址」,再講到春秋戰國時代,最後以70多年前太行山作為中國抗日革命根據地的「紅色」現當代史劃上句號。高度完美地濃縮了太行山的歷史精華,段段新鮮精彩,令人拍案叫絕。
尤其在說到位於我市陵川縣附城鎮境內的西瑤泉洞穴遺址群時,紀連海可謂「語驚四座」。西瑤泉遺址初步查明距今已有近200萬年的歷史,比距今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還要早30萬年。其中,一個洞穴中發現一具帶有六枚牙齒的猿人下頜骨及肢骨、髖骨化石。紀連海由此斷言:「『國博』一布展,如果有了西瑤泉,歷史教科書再一修,這兒就成中華文明的祖宗啦!」紀連海確鑿地指出:中華文明之源不在元謀,而在太行山。
為晉城旅遊貢獻「金點子」
「太行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勝利者他憑什麼勝利?憑的就是一個詞——「改革開放」。在中國誰最早舉起了改革的大旗?在中國誰最早舉起了開放的大旗?我們山西人。太行山的歷史真是值得大書特書。春秋戰國時代的太行山,歸屬於晉國。為什麼這個地兒歸屬晉國呢?那是因為晉文公的改革成功了。晉文公找來了他的舅舅狐偃和擔挑兒趙衰一起商量朝政,鞏固政權,在這兩個人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在生產上改革工具、施惠百姓、獎勵墾殖,在貿易上降低稅收,爭取鄰商入境,互通有無;撥亂反正,籠絡了新舊貴族,獲得大豐收。最後,將兩軍擴張為三軍,率兩路大軍援助周襄王取得勝利。作為回報,周襄王便把山西河南交界處的太行山周邊的四個城送給晉文公——這樣晉文公便擁有了山西東南、正南的太行山地盤。只有有了這個太行山,晉國才能看到山外面的世界,才能逐鹿中原……」這是紀連海的一段有關晉文公開創春秋霸業的精彩演講。
如今,挖掘、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已是一個城市發展自身的重要環節。紀連海建議,我市應循著歷史、地理、古建的脈絡,拓展一項「春秋戰國爭霸之旅」。在旅遊上,以青山綠水做陪襯,主打歷史的牌。他還建議我市把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串」起來,以中小學生為目標群體,搞一個深度的「原始文化之旅」,可謂「金點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