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審員條例
⑴ 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人民陪審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規定。
1951年的《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1954年的《憲法》和《法院組織法》,1975年和1978年的<憲法>都對陪審員制度作了明文規定;
1979年通過、1983年修正的《人民法院組織法》和1979年通過、1996年修正的<刑事訴訟法>重申了過去憲法和法律關於人民陪審制度的有關規定;
1982年試行、1991年通過的《民事訴訟法》和1989年通過的《行政訴訟法》也都對人民陪審制度作了規定。
另外,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等有關部委以及一些地方人大,專門就貫徹實施人民陪審員制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規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規。
⑵ 簡述陪審員制度
陪審員制度起源於英國。英美法系國家的陪審員只參與案件的事實審而不參與法律審。大內陸法系國家容的陪審員與英美法系國家的陪審員不同,不但參與案件的事實審,而且也參與案件的法律審。我國陪審員制度是在借鑒了前蘇聯和大陸法系國家陪審員制度的基礎上形成的,實際上只是一項訴訟制度,而不是一項憲法制度.我國目前的陪審員制度正在走向萎縮,這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導致的: 第一,由於法律對是否有陪審員參加案件的審判採用的非強制性規定,從而導致邀請陪審員參加案件審判的法院越來越少。從全國范圍來看,大多數法院基本上不請陪審員參加案件的審判。 第二,目前,我國的陪審員一般情況下都有自己的工作,邀請陪審員參與案件的審理就十分困難,導致越來越多的法院不邀請陪審員參加案件的審判。 第三,由於某些陪審員腐敗現象的出現,導致法院不願意邀請陪審員參加案件的審判。 第四,由於陪審員參與案件的審判使得審判的效率低下,導致法院不願意邀請陪審員參加案件的審判。因此,有許多學者和司法界人士主張取消它。
⑶ 陪審制中國的陪審制
中國的陪審制是一種從一般市民中隨機選出陪審員參與司法審理的制度,但與中國香港及西方國家的陪審團制有所不同,主要體現為參審制。以下是對中國陪審制的詳細解釋:
歷史沿革:
- 清末提議:1906年,法律大臣沈家本在《大清民事刑事訴訟法》中提議引入陪審團制度,但未實際實施。
- 國民政府嘗試: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嘗試建立參審制和陪審制,但在1931年廢除了相關法律。
- 蘇區實施:中國共產黨在蘇區時期已開始實施陪審制,1931年中央蘇區的法律文件明確了這一制度。
- 新中國成立後發展:1949年《共同綱領》和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暫行組織條例》確立了陪審員制度。1954年的《五四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進一步規范了陪審員制度。
制度特點:
- 參審制:中國的陪審制並非完全等同於西方國家的陪審團制,而是表現為參審制,即陪審員與法官共同組成合議庭,共同審理案件。
- 公眾參與:陪審制旨在讓公眾參與司法過程,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
- 權利與職責:陪審員在參與審理案件時,具有調查、審理案件的權利和職責。
現代發展:
- 靈活性調整:20世紀80年代,由於實施成本和人員挑選的挑戰,陪審員制度實施有所靈活性調整。
- 法律保障:1980年代末以來,雖然八二憲法未將陪審製作為基本制度,但陪審制的可選擇性在法律中得到確認。21世紀,如2004年的《關於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與西方陪審團制的區別:
- 人數差異:西方陪審團制通常由6至12名陪審員組成,而中國陪審制中的陪審員人數則根據具體案件情況而定,並非固定數量。
- 職責不同:西方陪審團主要負責事實認定,而法官負責法律適用;在中國陪審制中,陪審員與法官共同組成合議庭,共同負責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
綜上所述,中國的陪審制是一種具有自身特色的司法制度,旨在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促進公眾參與司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