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法治條款
1. 防控疫情法治同行的手抄報
防疫知識的重要性
防疫工作很重要,做好防疫工作可以抑制疫情傳播,疫情是防好過治,所以預防很重要,平時做好個人防護人人有責。
如果防疫工作做得不到位,導致疫情傳播,那麼經濟發展就會受阻,也會造成經濟損失,導致貧窮落後,我們很不易艱苦奮斗才取得今天的成就,防疫工作做好了,生活井然有序發展下去,經濟就能持續不斷增長,所以做好防疫工作人人有責。
2.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疫情期間如何體現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原則,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的關系,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完善國家機構組織法,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科學立法,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組織編製法律體系。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是制定機構設置和組織編制方面法律的根本依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就要加快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組織編製法律法規體系,推動機構編制科學化、規范化、法定化,改進機構編制管理方式。要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制定中國共產黨機構編制工作條例,完善機構和編制方面的黨內法規。協調發揮好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在規范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中的作用,把黨政機構統籌起來考慮、設置,構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黨政機構新格局。要完善黨政部門機構設置、職能配置、人員編制方面的規定,依法管理各類組織機構和編制,充分發揮法律引領、推動、保障機構改革的作用,保障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順利、平穩、有序開展。通過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實現組織法定,為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奠定製度基礎。
深化改革,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在行政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上,要做到職責明確;在履行職能和行使權力上,要做到依法行政。要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轉變政府職能,解決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責劃分不夠科學、職責缺位和效能不高問題。加強和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完善市場監管和執法體制、改革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滿足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新需要。要深入推進簡政放權,精簡整合辦事機構,精幹設置各級政府部門及其內設機構,簡化辦事手續環節,加快「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改革行政執法體制,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整合精簡執法隊伍,完善執法程序,嚴格執法責任,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解決執法不作為、亂作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等問題,營造公正、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全面提高政府效能。
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的關系,發揮法治在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政府職能轉變到哪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到哪一步。」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要把握好深化改革和推進法治的關系。實現改革與法治相向而行、同步雙贏,要求立法要主動適應改革要求,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提供法治保障。要按照改革方案和政策要求,全面清理與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相關的法律法規,該修改的修改,該廢止的廢止,該制定的制定,為機構改革掃清法律障礙,為改革後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提供製度保障。凡涉及法律設定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事項,應當及時啟動法律修改和廢止程序,確保在法治的框架內推動改革。只有將改革全面納入法治軌道,以法治的方式推動改革,以剛性的制度管許可權權,才能增強改革的合法性與權威性,順利完成改革任務。十三屆全國人大修改憲法,賦予國家監察委員會憲法地位,用一節五條的篇幅規定國家監察機關的產生、性質、組成、體制、許可權和程序等重大問題,並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就是為了確保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於憲有源、於法有據,為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要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相促進,既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用法治的方式促進改革,充分發揮法治規范和保障改革的作用;又要在改革中完善和強化法治,主動適應改革需要,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
3. 運用權力與義務的關系,說說我們如何樹立戰疫法治意識
在疫情防控期間,樹立戰疫法治意識至關重要。
2. 充分發揮自己作為公民的義務角色,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道德准則。
3.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個人衛生,採取預防措施降低感染風險。
4. 監督他人是否遵守相關規定,一旦發型笑洞現違規卜枯行為及時進行舉報,保護公共安全。
5. 加強對法制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增強自身的法律素養。
6. 消除「非我族類」的偏見和歧視,為統一戰線貢獻力量。
通過以上措施,我們可以樹立起戰疫法治意識,並在應對升襲突發事件時更好地遵守相關規定和法律,保護社會公共安全。
4. 疫情防控過程中體現的法治現象思考
疫情期間,為了有效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國各地緊急動員,醫護人員更是堅守一線。然而在這非常時期,一些不當行為卻時有發生,比如:逃避抗拒隔離治療、擅自挖斷道路、封路等等,不僅擾亂了正常的疫情防控工作,而且還觸碰了法律的紅線,甚至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病毒來襲,經受考驗的是人性,更多是對依法治理水平的檢驗。
1月30日,周某前往恩施市某超市購物,因未佩戴口罩被保安勸阻,周某不僅不配合疫情防控工作,還侮辱謾罵勸阻人員。公安派出所接警後,迅速趕到現場對周某進行告誡。周某不知收斂,繼續辱罵勸阻人員。隨後,民警將周某傳喚至派出所。疫情防控期間,周某不配合防控工作,侮辱謾罵超市保安人員,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依據兩高兩部《關於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要求,依法從嚴懲治。最終,周某被依法處以行政拘留。鄭州毒王郭某鵬,隱瞞處境史造成40多人被隔離觀察,被以涉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
目前,我國應對傳染病疫情防治的相關法律法規比較完備,包括《傳染病防治法》、《刑法》、《治安處罰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以及最高法、最高檢2003年聯合出台的《關於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制定了《關於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等,這些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不僅是採取疫情防控措施的法律依據,也應該成為每一個公民在疫情期間的行為規范。
法治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依法防控,才能穩定民心,維護社會穩定。越是疫情嚴峻,越應該堅持嚴格依法防控;越是關鍵時期,越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不能因疫情嚴重,就讓法治站到一邊;不能因嚴格管控,就可以目無法紀、各行其是;更不能因防控力量有限,任由個別人渾水摸魚、違法犯罪。尊重法治,不是疫情防控的障礙,而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根本保障。
疫情防控也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依法防疫,離不開健全完備的法律體系。從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到疫苗管理法、葯品管理法,我國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立體制度體系,確保了疫情應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戰「疫」打響以來,各地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實行交通管控,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秩序行為,深入開展疫情防控專項監督檢查,等等,在有法可依、以法為綱中確保了疫情防控的及時、有序開展。疫情在前,只有將犯罪與非罪的邊界劃得更加明確,使法治真正成為增強「社會免疫力」、提高「整體戰鬥力」的良方,才能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5. 防疫法律法規咨詢
你去防疫站咨詢一下,戓是衛生院咨詢,肯定是有的,沒上戶口也可以打防疫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