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規章作為裁判依據
A. 部門規章算不算是法律依據
在現實司法實踐中,法院作出的裁判依據只能是法律和法規。部門規章僅僅是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規章,法院做裁判時不能作為法律依據使用的。
B. 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不能作為法官判案的依據,那規章可以么
1、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不能作為法官判案的依據,那規章可以么?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一條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第七十三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所以,規章屬於屬於國家法律規定法律法規,可以作為判案的依據。
2、規章之上不能附帶審查,規章之下可以,那規章是否可以附帶審查?
:可以。同上。
C. 行政訴訟中,部門規章能作為審判的法律依據嗎
部門規章,最多是個參考吧,所謂法律依據應是算不上的。
地方性規章,若指的是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地方法規,那肯定是法律依據。
D. 刑事審判中不能以行政規章作為裁判依據為什麼
1.刑事案件是公訴案件,法律依據就是《刑法》和《憲法》等其他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
2.行政法規的層級比法律低一個層級。屬於行政執法處罰或民事賠償范疇的行為。
3.刑事案件判決做為高一層級的國家司法行為,可以附帶追究民事賠償責任,而反過來不成立。反過來就是行政處罰後,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是提級的責任追究。
E. 部門規章可以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嗎
部門規章可以設定,但是有范圍的限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有關內容的規定
第八條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四)責令停產停業;
(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第九條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第十條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
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一條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
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二條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前款規定的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國務院規定。
國務院可以授權具有行政處罰權的直屬機構依照本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規定行政處罰。
第十三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規的,前款規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定。
第十四條除本法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以及第十三條的規定外,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
(5)行政規章作為裁判依據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行政處罰的管轄和適用
第二十條 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條 對管轄發生爭議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指定管轄。
第二十二條 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行政機關必須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三條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應當責令當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違法行為。
第二十四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第二十五條 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責令監護人加以管教;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
第二十六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但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時有違法行為的,應當給予行政處罰。
F. 民事案件能否以行政法規為裁判依據
法律和行政法規均可作為法院適用法律的裁判依據
G. 用人單位如何保證規章制度作為裁判依據
法律快車 > 鄭州律師 > 趙夢鶴律師 > 成功案例 > 法學研究 > 正文 作者:趙夢鶴 時間:2011-03-25 查看(2) 規章制度是由用人單位制定的在本單位范圍內有效的勞動人事管理規則。內容可以涉及到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如預決算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勞動人事管理制度等。而《勞動合同法》所規范的規章制度,主要是指與勞動者休戚相關的勞動規章制度,但只是列舉了規章制度可以包含的重大事項,並沒有明確其應當具備的全部內容。因此,規章制度的內容只能由用人單位根據企業管理的現實需要自行掌握。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19條規定: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勞動合同法》對民主程序及公示程序進行了更加嚴格、更加完善的規定。由此可知,用人單位制定實施的規章制度,並不一定能對勞動者生效,必須具備三大要件即:內容合法、經民主程序、向勞動者公示。三個條件缺一不可。1、內容合法 內容合法是規章制度生效的前提條件。企業的規章制度要做到內容合法,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對於法律法規列舉的必備事項,其中有關勞動基準、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勞動報酬及員工的其他福利待遇的規定,不得低於法定最低標准或集體合同所約定的最低標准;(2)法律法規沒有做出強制性規定,而是留給企業自主確立的行為規范,也必須體現權利義務的一致性,做到勞動利益與效益並重,獎懲結合;(3)在制定處罰條例時尤其要注意,必須與法律法規的懲罰性條款相符,不能任意加重處罰,否則將存在認定無效的風險;(4)在注重合法性的同時,也要注意內容的合理、公平和公正,否則顯失公平也不能作為規范勞動者的有效依據。2、民主程序 《勞動合同法》第四條規定: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上述民主程序雖然復雜,但必須嚴格遵守,否則會存在前功盡棄的風險。3、公示程序 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既然要求勞動者遵照執行,就應當告知勞動者,否則規章制度不發生法律效力。《勞動合同法》雖然規定了必須經公示程序,但並未規定以何種形式進行公示。在此提供幾種常見的公示方法:(1)將規章作為勞動合同的附件,人手一冊,在勞動合同中專款約定「規章制度已經確實收到並仔細閱讀,且願意遵守履行」;(2)交由員工閱讀,閱讀後有員工本人簽字確認;(3)在企業公共區域進行公告,並且將公告的現場進行拍照、錄像等記錄在案;(4)組織全體職工進行集中學習、培訓,然後簽名確認。 在勞動爭議案件處理中,如果用人單位主張適用某一規章制度作為裁判依據,必須同時舉證證明該規章制度已經過必要的民主程序並向勞動者公示,勞動者確實知曉。否則,任何一方面舉證不能,該規章制度都不能作為裁判之依據。
H. 行政文件能否作為法院審判裁決的依據
他們的回答不全對,我給你補充回答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自2009年11月4日起施行。第一條 人民法院的裁判文書應當依法引用相關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作為裁判依據。第二條 並列引用多個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引用順序如下:法律及法律解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或者單行條例、司法解釋。同時引用兩部以上法律的,應當先引用基本法律,後引用其他法律。引用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先引用實體法,後引用程序法。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綜上,法律、法律解釋(立法解釋)、司法解釋是可以直接作為法院裁判依據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在法律、法律解釋(立法解釋)、司法解釋沒有規定時,不違反基本法的立法精神即不與基本法相沖突,也是可以直接應用的。
I. 國務院出台的法規能否作為法院的判決依據
國務院出台的法規能作為法院的判決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三條 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判文書引用規范性法律文件,同時適用本規定第四條規定。
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第六條 對於本規定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規定之外的規范性文件,根據審理案件的需要,經審查認定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為裁判說理的依據。
(9)行政規章作為裁判依據擴展閱讀
可以作為法院的判決依據的法律文書:
1、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判決、裁定、調解書,民事制裁決定、支付令,以及刑事附帶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
2、依法應由人民法院執行的行政處罰決定、行政處理決定;
3、我國仲裁機構作出的仲裁裁決和調解書;執行作為法院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有關規定作出的財產保全和證據保全裁定;
4、公證機關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關於追償債款、物品的債權文書;
5、經人民法院裁定承認其效力的外國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以及國外仲裁機構作出的仲裁裁決;
6、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
J. 法院判決能以行政法規或地方性法規作為法律依據嗎
法院審判行政案件抄時,是可襲以以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作為法律依據的!法規的名稱一般稱「條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這里的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所以這里地方人大通過的條例也就是地方性法規,他是可以作為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法律依據的!
規章的一般稱為「規定」、「辦法」,但是不得稱為「條例」。法院只是參照適用規章(國務院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法院可以用,也可以不用。雖然我國現行法律是這樣規定的,但是實踐中規章的數量比起法規多多了,還有我國司法的人力、物力嚴重依賴於行政的原因,決定了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的時候,多數都是適用規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