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法律法規的認識
❶ 我對法律的認識500字數
談到法律,總會給人以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正是由於法律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應有的保障。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我就開始關注法律,那時的我還是一個幼稚而天真的小孩。可是不知怎麼,看到裡面的法制故事,我就情不自禁關注起了這個那時令我似懂非懂的名詞―「法律」。那時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是少兒頻道的動畫片,而我是個例外,偏偏喜歡中央電視台的法制節目―《今日說法》。我幾乎每天都會收看這個節目,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中午,節目一開始,我便一手捧著飯碗,一邊目不轉睛的盯者屏幕,生怕會錯過每一個鏡頭。就這樣,時光飛逝,轉眼間法律已經陪伴我度過了四個春夏秋冬,這時的我已經是一個中學生了,但是收看《今日說法》依舊是我每天的家常便飯,是我每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近幾年的法律事故頻頻出現,老師對我們的法律教育漸漸增多,中學生們不得不對法律重視和關注起來。觀看《今日說法》,不但可以了解這十年來祖國法制社會的變遷,而且可以增加許多法律知識。看了這么多年的《今日說法》,我也應該是它的忠實觀眾了吧,有許多法制故事令我記憶猶新,其中兩個我記憶深刻:
一個女孩,父母離異後,與父親和繼母生活在一起,繼母一直虐待她,最後將女孩的胳膊打殘了,繼母因此而被判刑。這個法律事件引起我們的深思,雖然這是一件小事,但女孩也是受法律保護的,就因為繼母不懂法,不知道打孩子也是違法的行為,才導致了事件的發生。這件事啟示我們:不學法就很容易觸犯法律。我曾經在《今日說法》看到過這樣悲慘的一幕:廣西田東縣一位司機駕駛大貨車行至國道323線,將橫穿馬路的一名6歲男童碾壓致死,一名僅6歲的兒童就這樣被奪去了寶貴的生命。這起交通事故只因男童違反交通規則,橫穿馬路。「不可翻躍防護設施」是交通規則中明確規定的,可是,人們總是這樣想:沒事我心裡有譜,絕對不會發生事故,再說了,這樣不就可以少走幾步路了么。他們就是因為這種僥幸心理,而送了性命,幾步路難道還不如人生最寶貴的東西―生命么?這種走捷徑丟性命的事故數不勝數。這難道還喚不醒人們遵守交通法規的心嗎?
隨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中國成了一個法治社會,所謂依法治國,各種憲法:《未成年保護法》、《婦女兒童保護法》、《勞動法》……。相繼出台,現在我們老百姓更應該知法懂法。然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如何與法同行?有人可能會說:你多慮了,我們還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殺人不放火,法律就約束不到我們。我說:不!法律離我們很近。那些輕視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沒有真正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法律,就是實現正義、體現公平、正確規范人的行為的社會准則。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常常講要遵紀守法,可見遵紀是基礎。我們千萬不要忽視遵紀的作用。所以我們現在只有從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做起,將來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更要有堅定崇尚科學、追求真知的信念;樹立遠大理想,確立人生的奮斗目標,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勤學苦練,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黨的方針路線指引自己,用優秀思想文化影響自己,激勵自己;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努力提高知法、用法、守法和護法的水平,讓法律一直隨著我們成長
❷ 談談你對法律的理解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對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是我們的共性。大學校園里方興未艾、屢禁不止的課桌文化表達了當代大學生"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的共同心聲。但是,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自由不是恣意妄行,也不是為所欲為,而是相對的、受制約的。個性自由從一開始就受到來自兩個方面的制約:一是自然規律;二是社會規則。逾越這兩者的行為,都不可能嘗到自由的甘果。法,作為人類選擇、接受、沿襲下來的一種文化現象和社會規則,自產生之日起便與人們獲取或喪失自由息息相關。
對於法和自由的關系,先哲們有過許多至理名言。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說過:"為了得到自由,我們才是法律的臣僕。近代法國啟蒙思想大師孟德斯鳩進一步指出:" 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 " 馬克思對此則闡述得更為明確,他說:"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規范,在這些規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論的、不取決於個別人的任性的性質。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聖經。" 可見,人們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就應該學習法律,掌握法律,以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法律基礎課正是一門幫助大學生掌握法學的基本觀點和法律的基本知識的課程。
❸ 請問關於法律的認知。
我的感覺是你的想法比較狹隘,有點偏激。
1、刑法有罪刑法定原則即「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和你說的意思差不多,但這是片面的,比如民法就存在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原則,雖然你沒有過錯但由於存在某些特定條件仍需承擔責任。還有,用不用看別人臉色行事與法律無關,純粹是個人的處事原則而已。
2、法律當然是最好的武器,但並不是唯一的。法律不是無所不能,法的作用也有局限性,在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問題面前,除了採用法律手段之外,還需要與其他社會規范比如政策、紀律、習俗、道德等加以綜合使用,而且「法有時而窮,社會變化多端」將導致法律規范相對於所要調整的社會關系而言出現了漏洞或「滯後性」等等,以上只是從法律方面簡單說明;再從道德方面來說,雖然沒有法律的強制力,但如果一個人失了道德那一定是會被社會所唾棄的,畢竟人性為最根本。
3、憲法為國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但在具體的法律糾紛中法律適用不僅包括實體法還有程序法,而且均以部門法居多,比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整體上說來適用有效的法律規范解決具體個案糾紛的過程在形式上邏輯中三段論推理的過程,總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把眼光只放在一個點上。
4、在現今法制社會中當然要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說明你的法律意識很強,原則性很強,這很好。不過凡事過猶不及,保持一個度,比如生活瑣事如果也一味法律解決,就要多考慮考慮成本、時間、精力等了。另外別人怎麼看你,你無法選擇,只能約束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❹ 寫對法律的看法。五百字
我對法律的那點看法
法律,聽起來是個多麼嚴肅,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法律卻是越來越喜愛,它指導著我們的行為,約束著我們的慾望。沒有它,社會會亂得不成樣子;沒有它,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們的精神會膨脹,滋生出不可想像的後果。所以,對法律的了解,於人於己都是有益的。
就目前我們幾乎可以天天都可以聽到那些簡單又不平凡的案例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是因為法律,一切也得走向終點。因此,我們應該多了解一些相關法律法規,以保護我們自身財產和人生安全。人民群眾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必須勇於拿起法律武器,沖破各種障礙和阻力,與一切違法行為作堅決的斗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真正使法律成為人民群眾手中的銳利武器,切實維護國家根本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權益。 就老師前不久給我們講訴的葯家鑫案件一樣。一個跟我們一樣的大學生,走向了死亡的教訓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的。葯家鑫僅是因交通肇事將被害人撞倒後,為逃避責任殺人滅口,持尖刀朝被害人胸、腹、背部等處連續捅刺數刀,將被害人當場殺死,其犯罪動機極其卑劣,手段特別殘忍,情節特別惡劣,後果特別嚴重,屬罪行極其嚴重。雖然葯家鑫在作案後第四天由其父母帶領到公安機關投案,如實供述犯罪事實,構成自首,但不足以從輕處罰。沖動是魔鬼,僅僅是因為逃避責任,就害人害己,死去的兩條生命雖不能挽救,但是我們卻可以引以為鑒。以後遇事小心,不要沖動,也不要去觸犯法律的底線,因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是什麼?簡單地說,法律就是一些比較嚴格的規定。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有紀律。法律和紀律,都是一些規定,只不過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的帶有強制性的規定而已說嚴密規范一點,法律就是治國安邦、維護秩序、抑惡揚善、促進社會發展的工具。這工具常常表現為一部部法律,它們各司其職,比如專管國家大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打擊犯罪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促進我們小朋友健康成長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末成年人保護法》等等。改革開放以來,由我國最高權力機關頒布的法律有三百多部。假如我們國家現在沒有法律,同學們想想社會會怎麼樣?可以說,沒有法律,社會將一片混知己人們將面監災難如果沒有法律,殺人、搶劫、盜竊事件就會越來越多,人們的生命財產就受到嚴重威脅;如果沒有法律,拐賣兒童的犯罪分子會日益猖獗,小朋友的人身安全就不能得到保障;如果沒有法律,假冒偽劣產品就會充斥大街我們就很難買到貨真價實的東西了……
法既是對事實和現狀的認可,又不是事實和現狀的簡單寫照,而是加上了人的一定價值追求的寫照。這一點,法與文學很類似:它既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既承認現實,又要改造現實。
❺ 關於對法律的認識及感受的作文
【對法律的認識及感受】作文
大家知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所學校沒有嚴格的規定,就不能得到長久的發展。新的《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已經實施了,新的《小學生守則》共有十條,這十條,作為小學生要人人會牢記,並且所有同學都要按照《小學生守則》的要求去做,新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共有二十條,同樣要學,並且要按照《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爭做講文明、講禮貌,各方面素質都得到發展的好學生。
法制教育對於種子是陽光,對於樹林是水,對於稻田是肥料……而對於我們少年兒童,是走上到的殿堂的梯子。能讓人該過自新。要是盜賊、人犯,從小接受過法制教育,有著滿心道德,那他們還會成為罪犯嗎?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思潮的涌現,一些不健康的東西也在漸漸地影響到了我們,我們變壞真是太容易了,網吧、游戲廳,你們可知道有多少人因你們而荒廢學業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現在,便有許多的不良同學:有的同學愛打架或偷別人的錢財。小小的年紀,就粘上了許多惡習。走出校園,或早或晚,幾乎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他們最後走上這一步,並不是一步走成的,其實他們就是在你們這個階段、你們這個年齡開始一步一步不聽教育,漸漸變壞的。因此,這的確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們完全有必要學習有關的法律知識,來盡量減少甚至完全避免違法犯罪現象的發生。
大地蘇醒,春風又綠。我們要把平安的種子撒播進自己的心田。當它發芽開花、長成參天大樹,我們必將收獲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寧。
❻ 談談對法律的認識
法律(Law)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為手段。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律一般限於憲法。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社會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古時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 現在指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是階級專政的工具之一。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法律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由國家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力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的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基本的法律: 一般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實際作用與憲法實際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並權宜之針,在沒有實施憲法下達到有法維持憲政秩序之效果。 這里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法律,內容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問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屬於「基本法律」的層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的「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憲法》第67條)。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出的決議和決定,如果其內容屬於規范性規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類的文件,也視為狹義的法律。它一般包括--憲法,民事法,行政法,經濟法等。 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其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 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在三權分立的國家,由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僅對該行政機關之公務員有拘束力,除法規命令外,原則上行政機關所制訂之行政規則對於人民均不發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之法律必須由人民所選舉之立法機關制定之(即後者)。
❼ 簡要談一下您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認識
對安全生產的理解。 一、責任重大 。 安全生產關乎人的生命,關乎家庭,關乎社會和諧,其任重而道遠。 二、安全無小事。 安全生產是由眾多的小事組成,一著不慎,全盤皆崩。安全大政已定,細節決定成敗。 三、安全生產的做法。 把「安全」作為最高目標,「第一」放在首位,圍繞「安全」開展一切工作。「預防」則是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在事前,要在隱患、苗頭上下功夫、做文章,只要不出事故,即使「防了白防」,也不搶奪耀眼的政績。「為主」就是要捨得花錢、花精力、花時間用在預防上;就是要把安全的關口、節點前置,防火重於救火。「綜合治理」則要求黨政工齊抓共管,構建共同工作機制(科學管理);採用高科技,多用先進工具;人參與,相互配合;要打破部門的壁壘,崗位的界限,資源共用,信息共享;只有全體擰成一股繩,才能防患於未然。 簡而答之,僅供參考
❽ 對法律的認識該怎麼寫100字
談到法律,總會給人以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正是由於法律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應有的保障.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我就開始關注法律,那時的我還是一個幼稚而天真的小孩.可是不知怎麼,看到裡面的法制故事,我就情不自禁關注起了這個那時令我似懂非懂的名詞―「法律」.那時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是少兒頻道的動畫片,而我是個例外,偏偏喜歡中央電視台的法制節目―《今日說法》.我幾乎每天都會收看這個節目,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中午,節目一開始,我便一手捧著飯碗,一邊目不轉睛的盯者屏幕,生怕會錯過每一個鏡頭.就這樣,時光飛逝,轉眼間法律已經陪伴我度過了四個春夏秋冬,這時的我已經是一個中學生了,但是收看《今日說法》依舊是我每天的家常便飯,是我每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近幾年的法律事故頻頻出現,老師對我們的法律教育漸漸增多,中學生們不得不對法律重視和關注起來.觀看《今日說法》,不但可以了解這十年來祖國法制社會的變遷,而且可以增加許多法律知識.看了這么多年的《今日說法》,我也應該是它的忠實觀眾了吧,有許多法制故事令我記憶猶新,其中兩個我記憶深刻:
一個女孩,父母離異後,與父親和繼母生活在一起,繼母一直虐待她,最後將女孩的胳膊打殘了,繼母因此而被判刑.這個法律事件引起我們的深思,雖然這是一件小事,但女孩也是受法律保護的,就因為繼母不懂法,不知道打孩子也是違法的行為,才導致了事件的發生.這件事啟示我們:不學法就很容易觸犯法律.我曾經在《今日說法》看到過這樣悲慘的一幕:廣西田東縣一位司機駕駛大貨車行至國道323線,將橫穿馬路的一名6歲男童碾壓致死,一名僅6歲的兒童就這樣被奪去了寶貴的生命.這起交通事故只因男童違反交通規則,橫穿馬路.「不可翻躍防護設施」是交通規則中明確規定的,可是,人們總是這樣想:沒事我心裡有譜,絕對不會發生事故,再說了,這樣不就可以少走幾步路了么.他們就是因為這種僥幸心理,而送了性命,幾步路難道還不如人生最寶貴的東西―生命么?這種走捷徑丟性命的事故數不勝數.這難道還喚不醒人們遵守交通法規的心嗎?
隨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中國成了一個法治社會,所謂依法治國,各種憲法:《未成年保護法》、《婦女兒童保護法》、《勞動法》…….相繼出台,現在我們老百姓更應該知法懂法.然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如何與法同行?有人可能會說:你多慮了,我們還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殺人不放火,法律就約束不到我們.我說:不!法律離我們很近.那些輕視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沒有真正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法律,就是實現正義、體現公平、正確規范人的行為的社會准則.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常常講要遵紀守法,可見遵紀是基礎.我們千萬不要忽視遵紀的作用.所以我們現在只有從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做起,將來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更要有堅定崇尚科學、追求真知的信念;樹立遠大理想,確立人生的奮斗目標,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勤學苦練,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黨的方針路線指引自己,用優秀思想文化影響自己,激勵自己;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努力提高知法、用法、守法和護法的水平,讓法律一直隨著我們成長.
❾ 對法律的認識小論文400字
對法律的認識小論文
法,也稱法律,是由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包括憲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規、條例、規章、習慣法等各種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法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它以規定人權利和義務的方式來調整人們的行為,其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古代原始公社制度的解體和法的產生是同時進行的,法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據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解釋:「法,刑也,平之如水,從水。法,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從水,取其平,即法平如水,也就是公平的意思。在西方不少民族的語言中,「法」的詞義,也都兼有「公平」「正義」的含義。
法律 「法律」一詞有廣狹二義,廣義的法律與法同義,狹義的法律為法的淵源之一。法律是由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和頒布的規范性文件。在我國,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構才有權制定法律。在社會主義國家中,除憲法外,法律居於主導地位。 法律通常規定社會政治、經濟以及其他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和行為准則。
一般地說,其效力僅低於憲法,其他一切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與法律相抵觸。 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於法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和態度的總稱。它表現為探討法律現象的各種法律學說,對現行法律的解釋和評價,人們的法律要求,對自己權利、義務的認識,對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和運用的程度,以及對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等。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它同人們的世界觀和倫理道德觀等有密切聯系。不同階級的法律意識各不相同。統治階級的法律意識在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起支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