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北麓保護條例
⑴ 秦嶺西安段面積
5235.7平方公里。
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范圍是:東至渭南交界處,西至寶雞專交界處,南至商洛、安屬康、漢中交界處,北至環山旅遊路以北1000米。總面積5235.7平方公里,佔西安市總面積51.8%,人口35.28萬人;
涉及臨潼、灞橋、藍田、長安、戶縣、周至六個區縣37個鄉鎮。該區域為灞、滻、灃、澇、黑等河流的發源地,森林密布,動植物資源豐富,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有色金屬及非金屬礦資源蘊藏比較豐富。
(1)秦嶺北麓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到2021年秦嶺西安段基本實現「山青、水凈、坡綠」
2019年—2021年,全面推進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達到「三個確保」,實現「一個目標」。
「三個確保」:即到2021年,確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制度體系健全完善;確保破壞秦嶺生態環境「五亂」等突出問題得到根本遏制;確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化、信息化監管基本實現。
「一個目標」:即到2021年,秦嶺西安段基本實現「山青、水凈、坡綠」總體目標。
⑵ 拆秦嶺別墅的真正原因
表面是對自然生態的整治,深層次則是對政治生態的整治。秦嶺,有著「國家中央公園」和「陝西綠肺」之稱,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秦嶺還被尊為華夏龍脈,地位不言而喻。
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專項整治情況通報會上提到,要全面履行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以魏民洲、馮新柱為反面典型,深刻汲取錢引安嚴重違紀違法案教訓,開展「以案促改」和警示教育,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2)秦嶺北麓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2018年7月以來,"秦嶺違建別墅拆除"備受社會關注。中央、省、市三級打響秦嶺保衛戰,秦嶺北麓西安段共有1194棟違建別墅被列為查處整治對象。
歷時3個多月,由黨中央督辦的秦嶺北麓違建別墅專項整治接近尾聲。西安院子、秦嶺山水、草堂山居、群賢別業等一座座知名別墅在倒下的過程中。截至11月初,秦嶺北麓西安境內共清查出1194棟違建別墅。
其中依法拆除1185棟,依法沒收9棟,改造後用於公共事業。支亮別墅(實為陳路)全面拆除復綠;依法收回國有土地4557畝、 退還集體土地3257畝;實現了從全面拆除到全面復綠。
此次陝西秦嶺拆違事件,讓人聯想到此前的甘肅祁連山事件。3月29日,生態環境部網站消息稱,甘肅省通報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移交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問責情況。
按照中央紀委決定和省委、省政府批准,共對218名領導幹部進行了問責處理。其中,因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問責100人。
⑶ 秦嶺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的有利條件
黑河森林公園美景
秦嶺生態保護區 記者 王健 攝
秦嶺的美,四季分明。
告別了鬱郁蔥蔥的春夏時節和層林盡染的深秋,在一場初冬大雪的裝扮下,巍巍秦嶺展現出了另外一種大氣磅礴的美,讓人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含義,也更增加了世人對於大秦嶺的依戀和熱愛。
2012年7月,西安市提出了要抓好事關西安長遠發展的五項重點工作,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識,其中就包括對秦嶺北麓生態環境的保護,並明確提出要以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持續推進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西安。
保護好大秦嶺,讓綠水青山永續,是西安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責任。近5年來,全市上下持之以恆、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為保護秦嶺北麓的生態環境與維護其生態功能不懈努力,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長效機制
建立法治框架下的「治本」路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2013年10月1日,《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頒布實施,這是全國大中城市中,首次為一座山而專門設立的地方性法規,標志著西安對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進入了「法治」時代。這部條例與《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投資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考核暫行辦法》及各部門法規一起編織起了一道「法網」,構成了較為完備的秦嶺保護法規體系。
同時,我市在《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推進「多規合一」工作,相繼完成《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大秦嶺西安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翠華-五台、樓觀、太平、灃峪、湯峪五個片區控制性規劃》,形成較為完善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體系,從根本上解決空間規劃沖突、資源環境保護和利用等現實矛盾。
市秦嶺辦多次進行專題研究討論,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判,提出調整理順市、區(縣)秦嶺保護機構職責,夯實區(縣)政府主體責任和鎮(街道)直接責任,推動執法力量下沉等建議,有效推動了管理機制的完善。
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西安已經建立起法治框架下的「治本」路徑。
主動作為
全面實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程
如今,提起環山公路的綠道,許多騎行愛好者都非常熟悉,這一標志性路段,不僅成為沿山群眾工作休閑的便利通道,也是秦嶺北麓一條最重要的景觀長廊。
近年來,全市上下主動作為,多措並舉,精心施工,已累計投資30億元,全方位整治提升秦嶺北麓生態環境,踏踏實實地做了許多深受百姓好評的工作。2011至2014年,開展了秦嶺北麓直觀坡面綠化工程造林2.89萬畝;2015年起,高品質推進環山路兩側166公里的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共栽植各類喬、灌木310萬株,綠化面積104萬平方米。太乙宮至灃峪口轉盤21公里太陽能路燈建成點亮。2個生態節點廣場、4個農貿市場和21個停車場正式投入使用。戶縣21公里綠道示範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重要節點、重點峪口、子午大道及東西出入口等7個界碑標識建設完成;灃峪口片區綜合改造提升工程第一階段建設已完成;老沿山路連接改造工程和秦嶺北麓18條河道的綜合治理提升工程實施順利;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博物館建成開放。
數字的背後,是艱辛而扎實的工作。「保一山碧綠,護八水長流,建美麗西安」的目標已經取得實效,樹多了、燈亮了、路寬了、景美了,百姓的口碑也越來越好了。
一方面是加大生態建設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我市在遵循最大保護原則的基礎上,嚴格建設項目准入審批,嚴格執行禁止在秦嶺北麓生態保護區內新建污染水源和破壞環境的建設項目這一規劃保護要求。2013年以來,共審核准入生態保護、生態旅遊、基礎設施、國防建設等方面的項目88個,多個影響生態環境保護的項目被「拒之門外」,秦嶺北麓的生態也一天天地向好發展。
鐵腕治亂
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說「不」
保護秦嶺北麓的生態環境,要對那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說「不」。近5年來,我市持續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常態化整治,嚴打「亂占亂建、亂采濫挖、亂排亂放、亂砍濫伐」行為,「四亂」得到有效遏制。
市國土局礦管處處長鄭世驊介紹說,近年來我市嚴格執行《西安市礦產資源規劃(2006年-2020年)》,持續開展對秦嶺非法采砂採石的嚴厲打擊,非法開采問題已得到全面遏制,沒有發生大面積、系統性非法開采現象,礦山監管形勢總體可控。2015年,違法勘查開採行為已全部取締到位;有序關閉各類礦產資源開發,由2004年的106個合法礦權減至45個。4年來,已關閉礦山40個。到2020年底前,采礦權控制在17個以內,全市礦山數量比2014年減少72%,達到國家綠色礦山建設標准。
在對環山路開展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市秦嶺辦按照「一根綠線穿到底」的思路,協調組織區縣秦嶺辦開展常態化的環山路兩側旅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及時拆除清理違規亂設門頭立柱、燈籠、門頭牌匾、佔道經營攤點;及時清理生活、建築垃圾;及時清查整改違規超高建築,如今那條縱橫東西的環山路景觀廊道,變得更加亮麗多姿。
曾幾何時,秦嶺北麓違法建設愈演愈烈,使青山綠水傷痕累累,傷疤不斷,使原本屬於西安市民的後花園變成了少數人私人領地。2014年3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主動出擊,在法治的框架下,加大對違法建築的打擊力度,讓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無處藏身」,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出現了嶄新局面,這一作為得到了中、省領導的充分肯定。
2014年,我市全面完成202棟違法建築處置任務,依法拆除145棟、沒收57棟,並對拆除點及周邊環境實施了生態恢復145.06畝。2015年,新查處違法建築10棟(周至縣2棟、長安區8棟),依法拆除5棟,整改4棟,沒收1棟;重新核定拆除202棟違法建築中的3棟(戶縣)。西安以實際行動遏制了破壞秦嶺生態環境行為的蔓延、擴散,不僅極大震懾了秦嶺生態環境破壞行為,也從整治規模、執法程序、懲罰方式上,為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法整治違建提供了「西安方案」。
全民參與
為後代留下一片完美的青山綠水
在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我市始終堅持保護與富民工程相結合。2013-2015年,西安3年扶貧攻堅工作中,全市涉貧鎮(街辦)共72個,秦嶺保護區內就有40個,占總數的56%。為盡快幫助秦嶺地區當地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旅遊業,取代傳統經濟模式,形成了以周至獼猴桃、戶縣葡萄、藍田核桃及長安區現代農業為代表的規模農業;形成了以自然資源和採摘旅遊為依託的農家樂經濟模式;進行藍田縣玉山古鎮、葛牌古鎮和周至縣厚畛子古鎮為代表的古鎮建設,推進戶縣化羊廟、阿姑泉等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灞橋區洪慶山風情小鎮;對6個水源地一級保護區8.4萬群眾進行移民搬遷,加強水源保護,為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
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秦嶺生態旅遊經濟,與以人文景觀為主體的關中平原旅遊帶優勢互補,共同構成西安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框架。依託6個自然保護區、14個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8個旅遊景區、2個地質公園及世界文化遺產、文化古跡、6個佛教宗祖庭、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宗教寺廟,開發旅遊資源,突出「秦嶺山、水、森林自然美與古長安悠久歷史文化美」相結合的地域特色;建設以秦嶺野生動物園為核心,向東西兩翼擴展的沿山文化旅遊帶,輻射和帶動周邊經濟快速發展。
為了讓保護秦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市秦嶺辦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向市民展示秦嶺的人文生態,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秦嶺、愛護秦嶺的行動中來。從2012年起,連續4年組織開展「感恩秦嶺——我為秦嶺植棵樹」志願者活動;2013年組織「第三屆秦嶺高峰論壇」和「呵護與守望——大美秦嶺」當代國畫名家邀請展、百年經典影像展、城市定向賽活動;2014年舉辦「重走紅軍路,感恩大秦嶺」教育活動;2015開展「守望大秦嶺——問道終南山」專題活動,就秦嶺保護問計於群眾、問計於社會、問計於名家;今年,還組織了2000餘名志願者參加「志願者護綠行動」公益活動。潤物無聲,這些活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西安人,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今天,西安對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已進入新階段,這種保護還將持續下去,也必將成為一項惠及西安長遠發展的戰略工程、生態工程、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
⑷ 秦嶺北麓保護區的區域面積要官方數據
西安專項整治秦嶺北麓生態環境
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三亂」問題,已經引起西安市的高度關注。為了認真查處和制止各種違法違規行為,使嚴重破壞和污染秦嶺北麓生態環境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該市從現在開始至年底,對秦嶺北麓生態環境開展專項整治。
這次整治的范圍為該市所轄秦嶺北麓的周至、戶縣、長安、藍田、臨潼、灞橋6個區縣的44個鄉鎮,總面積為5197平方公里。整治的重點包括治理整個采礦企業亂采濫挖,旅遊景點和各類接待服務設施亂修亂建,廢水、廢氣、廢渣亂排亂放,25度以上陡坡開墾種地,修建公路中造成的生態破壞以及違法越權審批等6個方面的問題。
秦嶺北麓是西安市水源涵養林區和綠色安全屏障,是西安經濟發展的生命線,秦嶺北麓生態環境的保護關繫到該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該市去年對秦嶺北麓生態環境現狀實地調查的結果表明,170家采礦企業中,只有41家辦理了環境保護審批手續,現有77處旅遊景點和旅遊接待場所中,64家未辦理環保審批手續,未建污染治理設施。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秦嶺北麓自然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加重,水土流失加劇,水源涵養功能下降,形勢十分嚴峻。為此,該市成立了由副市長楊廣信任組長的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將對各類違法企業和違法行為進行從嚴處罰,對違法單位拒不執行處理處罰規定和整改要求,以及屢查屢犯,明關暗開,弄虛作假的堅決予以打擊,對其法人代表嚴肅處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對縱容袒護違法企業,干預執法監管的相關領導和責任人員,從嚴追究處理。
來源:陝西日報 2003、7、10
⑸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九統一措施
⑹ 秦嶺違規建別墅拆除就完事了嗎
自7月30日起,陝西省針對秦嶺北麓違規建別墅問題開展大規模專項整治工作。中央派駐專項整治工作組、陝西省委成立專項整治工作專班,於8月至9月對秦嶺北麓違建別墅問題開展徹查整治。目前,西安境內202棟違建別墅已拆除148棟,後續相關工作仍在有條不紊的強力推進中。
《桃花扇》里有句著名的唱詞,「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秦嶺上的違建別墅、深山裡的私家小樓,大概是不會繼續往前「奔走」了。風氣的河清海晏、市場的天朗氣清,遲早會在公共治理現代化的征程中照進現實。不過,吃一塹長一智,數百棟違建別墅的短命史,當成為環境保護之鏡鑒、成為美麗中國之鏡鑒。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⑺ 秦嶺有手續的礦山是否可以開采,逐步退出機制應如何辦理
1、法規文件依據
根據陝西省人民政府2016年1月27日印發的《陝西省礦產資源開發保發展治粗放保安全治隱患保生態治污染行動計劃(2016-2020年),以保障發展為第一要務,以建設綠色和諧礦山為載體,以綜合治理和專項整治為抓手,大力推廣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和新管理方式,促進礦業經濟走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路子,實現開發規模化、產業精細化、利用綜合化、產品高端化。其中針對秦嶺,文件專門制定了採石場專項整治活動和生態區域保護活動。
2、開展開山採石專項整治行動
逐步關閉規模小、安全生產條件不達標和損害生態環境的採石企業,特別是秦嶺保護區范圍內的採石場,審批前應在省級相關部門進行環評、林地使用、安全生產、利用方案及采礦許可等審批要件的審查性備案,到2018年底,全省採石場數量削減50%。秦嶺保護區范圍內原則上禁止新設礦業權,確有需要開採的,應嚴格按程序審查(省國土資源廳、省安全監管局、省環境保護廳、省林業廳負責)。
3、加強重要生態區域保護
嚴禁在國家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沙化土地封禁區、地質公園、重要濕地、水源保護地等重要生態區域一定范圍內新設探礦權和采礦權,對已有的礦業權,區分不同情況,依法限期退出或調整(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林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安全監管局,相關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推進秦巴山區人為重金屬污染治理,加大對金屬礦采選、冶煉污染治理和環境修復力度,確保「一江清水供北京」(省環境保護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開展尾礦庫安全隱患排查行動,強化安全監管,確保萬無一失(省安全監管局負責)。推動相關市縣組建綜合執法局,實行聯合執法,加大對秦嶺、特別是秦嶺北麓非法開采、建設的綜合整治力度。對已發生生態損害和環境污染的重要生態區域,凡有明確責任主體的,由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監督責任主體實施環境修復和治理,沒有明確責任主體的,由林業、國土資源、水利等部門按項目籌資安排修復。
⑻ 你認為巜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的制定,有什麼重大意義
巍巍秦嶺,素有「國家中央公園」之稱,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天然氧吧,被稱為中國的脊樑、華夏民族的龍脈。保護秦嶺生態環境,使命光榮、職責重大;整治秦嶺北麓違建,守護好秦嶺綠水青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⑼ 西安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的職責
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成立後,將會按照《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的相關規定,聯合相關職能部門編制秦嶺生態保護區的產業、旅遊、礦產、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封山育林生物多樣性等專項規劃,清理與《條例》規定不一致的現行政策,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規劃體系;利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積極解決植被保護、治理水土流失、污染減排、生態系統保護等相關工作;加快建設生態補償機制,加大使水源和生態保護地等區域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實現農村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對秦嶺現有項目進行全面梳理和整頓,清理違規建設,審查在建項目,檢查環保設施運行狀況,糾正亂采濫挖和廢石廢渣隨意傾倒行為,整頓沿山、沿河、沿路的農家樂,通過10-15年的努力,使秦嶺北麓形成城市與山水融合、生態與經濟社會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新格局。
⑽ 西安森林城市建設與鄉土植物開發利用密不可分。設計同質園實驗,篩選秦嶺北麓十種鄉土植物,提高城市生態
摘要 秦嶺是中國南北地質、氣候、生物、水系、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在這里交匯,這里蘊藏著豐富的植物種類、多樣的植被類型,是世界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植物的秦嶺》專輯邀請權威植物專家參與撰寫主打文章,多位優秀生態攝影師提供大量珍貴、精美的植物照片,詳盡展示了秦嶺典型植被、秦嶺植物特有種、秦嶺蘭科植物、秦嶺野花、秦嶺葯用植物以及與植物伴生的豐富的秦嶺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