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解讀
A. 上海市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的介紹
《上海市反不正當競爭條例》是為了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該條例。1995年9月28日上海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凡在上海市從事商品生產、銷售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以及從事行政管理的有關行政機關和授權組織而制定的條例。
B. 貴州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的條例內容
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商品生產、銷售或者營利性服務(以下所稱商品包括服務)的經營者,必須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銷售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
第三條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
本條例所稱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本條例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市場管理,採取措施,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為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第五條鼓勵、支持和保護一切組織和個人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社會監督。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權向監督檢查部門舉報不正當競爭行為。
監督檢查部門對檢舉、揭發屬實和協助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有功人員,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獎勵,並為其保密。具體獎勵辦法由省級監督檢查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另行制定。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得支持、包庇、縱容不正當競爭行為。 禁止不正當競爭行為
第六條經營者不得採取下列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行為:
(一)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
(二)銷售明知或者應當知道是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商品;
(三)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
(四)其他假冒注冊商標的行為。
第七條經營者不得在商品或者包裝上採用下列手段,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一)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或者使用被取消的質量標志;
(二)偽造或者冒用質量檢驗合格證明、許可證號、准產證號或者監制單位;
(三)偽造或者冒用商品的產地;
(四)虛假表述商品的性能、用途、規格、等級、製作成分和含量;
(五)偽造生產日期、安全使用期、失效日期或者對日期作模糊標注。
第八條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不得採取下列限制競爭的行為:
(一)限制用戶、消費者只能購買和使用其附帶提供的或者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相關商品;
(二)強制用戶、消費者購買其提供的或者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及配件;
(三)阻礙用戶、消費者購買、使用其他經營者提供的符合技術標准要求的商品;
(四)對不接受其不合理條件的用戶、消費者,拒絕、中斷、削減供應相關商品、服務或者濫收費用;
(五)其他限制競爭的行為。
第九條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其商業信譽或者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價格、售前售後服務等方面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前款所稱的其他方法是指下列行為:
(一)進行欺騙性銷售誘導的;
(二)作引人誤解的虛假現場演示和說明的;
(三)張貼、散發、郵寄引人誤解的虛假產品說明書和其他宣傳材料的;
(四)在經營場所內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虛假文字標注、說明或者解釋的;
(五)利用大眾傳播媒體作虛假宣傳報道的。
廣告經營者、發布者應當對廣告真實性負責,不得在明知或者應當知道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
第十條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手段侵犯他人商業秘密:
(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三)與權利人有業務關系的單位和個人違反合同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
(四)權利人的職工違反合同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保守商業秘密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五)以獲取、使用、披露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為目的,以高薪或者其他優厚條件聘用掌握權利人商業秘密的人員。
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當知道他人有前款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視為侵犯商業秘密。
本條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了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第十一條經營者不得從事下列有獎銷售:
(一)謊稱有獎銷售或者對所設獎的種類、中獎概率、最高獎金額、總金額和獎品種類、數量、質量、提供方法等作虛假表示;
(二)採取不正當手段故意讓內定人員中獎;
(三)故意將設有中獎標志的商品、獎券不投放市場或者不同時投放市場;故意將帶有不同獎金金額或者獎品標志的商品、獎券按照不同時間投放市場;
(四)抽獎式的有獎銷售,最高獎的金額超過國家規定;
(五)利用有獎銷售手段推銷質次價高商品;
(六)其他欺騙性有獎銷售行為。
第十二條經營者不得以排擠競爭對手取得壟斷地位為目的,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第十三條經營者不得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本條例所稱知名商品是指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的商品。
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被他人擅自作為相同或者近似使用足以造成購買者誤認的,比照前款規定辦理。
第十四條經營者不得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文字、圖形、代號,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生產的商品。
第十五條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經營者不得將他人注冊商標以「特約經銷」、「指定經銷」、「總代理」、「特約修理」、「專賣」、「專營」、「直銷」或者其他類似名義作為營業招牌或者企業名稱,從事經營活動。
第十六條經營者不得在未取得專利權的物品上或者在與該物品有關的廣告中,作引人誤解為已取得專利的虛假表示。
第十七條經營者不得以損害競爭對手和消費者的利益為目的,相互串通共同壓低或者抬高商品的購銷價格。
第十八條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願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
第十九條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假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
第二十條經營者不得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在賬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的,以行賄論處;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賬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 監督檢查
第二十一條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法律、法規規定由其他部門監督檢查的,依照其規定。
司法、公安機關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保障監督檢查部門依法履行監督檢查的職責。
第二十二條不正當競爭行為案件,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監督檢查部門管轄。
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制競爭行為案件,由省或者設區的市的監督檢查部門管轄;有管轄權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委託縣級以上監督檢查部門調查案情。
第二十三條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可以行使下列職權:
(一)按照規定程序詢問被檢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證明人,並要求其提供證明材料或者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其他資料;
(二)查詢、復制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協議、賬冊、單據、文件、記錄、業務函電和其他資料;
(三)檢查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必要時可以責令被檢查的經營者說明該商品來源和數量、暫停銷售、聽候檢查,並不得轉移、隱匿、銷毀該財物;
(四)對情節嚴重,有可能轉移、隱匿、銷毀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財物的,可以對該財物採取封存、扣留的行政手段。
採取封存、扣留行政手段的,必須出具縣級以上監督檢查部門負責人批準的書面通知書。
監督檢查部門責令暫停銷售、封存、扣留財物的期限不得超過3個月。違法財物自封存、扣留之日起3個月內不接受處理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拍賣,所得價款扣除拍賣費用後,抵交罰款,餘款退還當事人。
第二十四條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執法人員不得少於2人,並應當出示合法檢查證件。對不出示合法檢查證件的,被檢查的經營者有權拒絕檢查。
第二十五條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被檢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和證明人應當如實提供有關資料或者情況,不得拒絕、拖延或者謊報。 法律責任
第二十六條經營者違反本條例規定,給被侵害者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監督檢查部門申訴或者向人民法院依法提起訴訟。
第二十七條對不正當競爭行為,應當先行教育,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並可以採取下列行政行為予以制止:
(一)監督其停止生產、銷售,公開更正,消除影響;
(二)收繳並銷毀各種違法標識;
(三)消除現存商品上的違法標識;
(四)收繳直接用於不正當競爭的模具、印板和其他工具;
(五)違法標識與物品難以分離的,監督銷毀該物品。
第二十八條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二十條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二十九條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十五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規定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視情節處以1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條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規定的,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消除
影響,依法沒收違法所得和違法物品,並可處以1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一條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被檢查的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拒絕、阻撓監督檢查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資料的,可以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對有關責任人員可以視情節處以100元以上
1000元以下罰款;違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規的,依法予以處罰。
第三十二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支持、縱容、包庇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視情節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三條監督檢查部門在行使行政職權時,給經營者合法財產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行政賠償責任。
監督檢查部門工作人員應當提高辦事效率,公開辦事程序,公正、文明執法,不得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不得將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財物截留、私分。違反者視情節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四條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C. 貴州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的法規信息
【時 效 性】有效
【頒布時間】1997-03-27
【實施時間】1997-03-31
【內容分類】省級地方法規
【標題】貴州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
D. 上海市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的第五章
第三十一條 本條例具體應用中的問題,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三十二條 本條例自1995年12月1日起施行。
E. 反不正當競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1993年9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
第二條 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物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
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以下所稱商品包括服務)的法人、其他 經濟組織和個人。
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為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其 他部門監督檢查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條 國家鼓勵、支持和保護一切組織和個人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社會監督。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得支持,包庇不正當競爭行為。
第二章 不正當競爭行為 第五條 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
(一)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璜,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璜,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第六條 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不得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
第七條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
第八條 經營者不得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在帳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的,以行賄論處;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帳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經營者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給對方折扣,可以給中間人傭金。經營者給對方折扣、給中間人傭金的,必須如實入帳。接受折扣、傭金的經營者必須如實入帳。
第九條 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廣告的經營者不得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
第十條 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手段侵犯商業秘密:
(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視為商業秘密。本條所稱的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第十一條 經營者不得以排擠對手為目的,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於不正當行為:
(一)銷售鮮活商品:
(二)處理有效期限即將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積壓的商品;
(三)季節性降價;
(四)因清償債務、轉產、歇業降價銷售商品。
第十二條 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願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
第十三條 經營者不得從事下列有獎銷售:
(一)採用謊稱有獎或者故意讓內定人員中獎的欺騙方式進行有獎銷售;
(二)利用有獎銷售的手段推銷質次價高的商品;
(三)抽獎式的有獎銷售,最高獎的金額不超過五千元。
第十四條 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
第十五條 投標者不得串通投標,抬高標價或者壓低標價。投標者和招標者不得相互勾結,以排擠競爭對手的公平競爭。
第三章 監督檢查
第十六條 縣級以上監督檢查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可以進行監督檢查。
第十七條 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有權行使下列職權:
(一)按照規定程序詢問被檢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證明人,並要求提供證明材料或者與不 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其他資料;
(二)查詢、復制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協議、帳冊、單據、文件、記錄、業務函電和其他資料;
(三)檢查與本法第五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必要時可以責令被檢查的經營者說明該商品的來源和數量,暫停銷售,聽候檢查,不得轉移、隱匿、銷毀財物。
第十八條 監督檢查部門工作人員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應當出示檢查證件。
第十九條 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被檢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和證明人 應當如實提供有關資料或者情況。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二十一條 經營者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 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處罰。經營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璜,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璜,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銷售偽劣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二條 經營者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第二十三條 公用企業或者其他貪污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的,省級或者設區的市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被指定的經營者藉此銷售質次價高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監督檢查部應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四條 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作引入誤解的虛假宣傳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廣告的經營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專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依法處以罰款。
第二十五條 違反本法第十條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 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六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十三條規定進行有獎銷售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 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七條 投標者串通投標,抬高標價或者壓低標價;投標者和招標者相互勾結,以排擠競爭對手的公平競爭的,其中標無效。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八條 經營者有違反被責令暫停銷售,不得轉移、隱匿、銷毀與不正當競爭行污有關的財物的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被銷售、轉移、隱匿、銷毀財物的價款的一倍以上三倍 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對監督檢查部門作出的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處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主管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條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違反本法第七條規定,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區之間正常流通的,由上級機關責令其改正;情節嚴重的,由同級或者上級機關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被指定的經營者藉此銷售質次價高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一條 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二條 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對明知有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經營者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 則
第三十三條 本法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F. 關於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不正當行為的案例
公用企業及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制競爭行為案例:
2001年,某市區內的一家燃氣公司負責為區內用戶提供液化天然氣。該燃氣公司與區內的兩家保險公司的分公司分別簽訂保險代理協議,由該燃氣公司下屬各液化氣供應站在區內為用戶申請開戶及換氣時,代辦液化氣罐的保險業務。從1997年至2000年間,該燃氣公司總計向用戶收取保險費70多萬元,獲得代理手續費約19萬元。該市工商局認定,該燃氣公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禁止公用企業限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第2條規定的公用企業。燃氣公司利用其公用企業的優勢地位,未經投保人同意,也未設專門窗口或由專人受理,未告知投保人,就為燃氣用戶辦理液化天然氣罐保險,明顯違反用戶的意願,強制代理保險業務。由此,該市工商局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3條,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處以罰款。
該燃氣公司不服這一行政處罰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其理由之一即為,該公司不屬於《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規定的"公用企業",認為按照立法旨意,具有獨佔地位是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公用企業或者其他經營者的核心特點。因為無獨占性的公用企業無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商品的能力,也無法實現排擠其他經營者公平競爭權的行為目的。由於在該燃氣公司的經營區域內還有其他六家獲准經營的企業,所以不能認定為具有獨佔地位的公用企業。該市的一審法院支持了燃氣公司的觀點,市工商局在一審中敗訴。二審中,該市的工商部門強調,這種認定對"公用企業"的界定過於狹隘。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若干規定》第2條對公用企業的進一步定義,公用企業是涉及公用事業的經營者,包括供水、供電、供熱、供氣、郵政、電訊、交通運輸等行業的經營者。該燃氣公司分明屬於列舉的公用事業的經營者。最終,該市二審法院支持了市工商部門的觀點,認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所指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有兩種,一種是公用企業,另一種是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對公用企業的進一步認定可以適用《若干規定》。[1]但是,我們發現,對此問題工商部門的權威人士也認為,根據第6條的措詞表明"公用企業首先是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2]可見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不同的法律意見。 2.政府及其所屬部門的限制行為。3.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條件行為。案例:日前,湖北宜昌市工商局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以構成限制競爭行為對湖北省宜昌市鹽業公司處以10萬元罰款。接群眾舉報,宜昌市工商局查明,宜昌鹽業公司利用其食鹽專營獨佔地位,自2009年3月至6月,在宜昌城區范圍內銷售精製碘鹽時,強制食品經營戶按照一定比例購買購買宜昌鹽業公司附帶提供的鈣(鋅、硒)強化營養鹽及低鈉鹽。如不購買,經營戶就不能從鹽業公司處購買普通精製碘鹽。經營戶多有抱怨,但不得不接受。工商局認定,鹽業公司的行為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湖北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相關規定,構成限制競爭行為。為此,宜昌市工商局向宜昌鹽業公司下達了《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告知宜昌市工商局擬作出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依據,擬責令宜昌鹽業公司停止違法行為,罰款18萬元。在聽證會上,宜昌鹽業公司認為宜昌工商局定性不當,適用法律不當,應認定為普通搭售行為,而不是限制競爭行為。而工商部門則認為:食鹽是國家進行專營的管理產品。經營戶從鹽業公司進貨,是進精製碘鹽,還是進多品種鹽,本應由食品經營戶自主選擇。調查中,許多經營戶反映,多品種鹽價格高,不好銷售,容易造成積壓,不願意購進多品種鹽。而鹽業公司卻利用其食鹽專營的獨佔地位,違背食品經營戶的意願,在食品經營戶購進精製碘鹽時,強制要求經營戶按一定比例購買其提供的多品種鹽。如果不滿足鹽業公司的條件,就不能從鹽業公司處購買普通精製碘鹽。整個過程,不是在自願、平等、公平的基礎上交易。工商局認為,鹽業公司的行為限制了食品經營者的自由選擇權,損害被指定購買商品的食品經營戶合法利益;「排擠其它經營者的公平競爭」,其行為構成限制競爭行為。鑒於案發後,宜昌鹽業公司予以高度重視,並已有改正違法行為的事實,宜昌市工商局決定對其處罰款10萬元,並責令改正違法行為。
G. 四川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的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或者消費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或者消費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被侵害的經營者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
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六條 對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經營者,監督檢查部門應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並採取下列措施予以制止:
(一)監督其停止生產、銷售,公開更正,消除影響;
(二)收繳直接用於不正當競爭的模具、印版和其他作案工具;
(三)收繳並銷毀各種違法標識;
(四)消除現存商品上的違法標識;
(五)違法標識與物品難以分離的,監督處理或監督銷毀該物品。
第三十七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處罰。
第三十八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暫扣營業執照直至根據國家法律的規定吊銷營業執照;銷售偽劣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九條、第十條規定的,沒收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的,比照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的規定處罰。
第四十一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一款、第三款規定的,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000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
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規定處罰。
第四十二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二十一條規定的,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0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三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第十七條、第二十八條規定的,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四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未構成犯罪的,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採用給予財物以外的其他手段進行賄賂的,按同期相應費用折算賄賂金額。
第四十五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規定的,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六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的,可以根據情節處以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被指定的經營者藉此銷售質次價高的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七條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的,監督檢查部門作出行政建議,政府的行為由上級政府責令其改正;政府所屬部門的行為,由同級政府或其上級主管部門責令其改正;情節嚴重的,由有權機關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被授予行政管理職能的單位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理。
被指定的經營者藉此銷售質次價高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八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的,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九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的,責令收回搭售的商品,退還價款,取消不合理條件;對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的;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規定的,其中標無效,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一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的,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二條 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一條第(三)項規定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被銷售、轉移、隱匿、銷毀財物的價款的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經營者擅自轉移查封、扣押財物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處以被轉移財物的價款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三條 經營者有本條例所列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因經營者不如實提供有關資料,致使違法所得難以確認,經教育仍不改正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000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被檢查的經營者阻礙監督檢查部門行使職權,不如實提供有關資料和情況的,責令其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對直接責任者處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四條 對違反本條例已經被處罰的當事人又在12個月內重復同一違法行為的,應當從重處罰。
第五十五條 監督檢查部門的罰沒財物按有關規定上繳財政。
第五十六條 以暴力、威脅等方法阻礙監督檢查部門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拒絕、阻礙監督檢查部門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
第五十七條 當事人對監督檢查部門作出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處理決定之日起15日內向上一級主管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在收到處理決定之日起15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將查封、扣押的財物公開拍賣或由物價部門估價後抵繳,或者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八條 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監督檢查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給當事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依法承擔行政賠償責任。
第五十九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支持、包庇、縱容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應追究其行政責任,對明知有違反本條例規定構成犯罪的經營者故意包庇使其不受追訴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H. 關於反不正當競爭法和電信條例
1、實際處理電信企業的違法行為應當用電信條例。這是行政法規,調整的是行政管理關版系,有權行政許可的規定,有行政處罰的規定,主要是行業管理,是特別法。根據特別法由於一般法,所以適用電信條例。
2、電信條例第七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一條的規定,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責令改正,並向電信用戶賠禮道歉,賠償電信用戶損失;拒不改正並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的,處以警告,並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這是行政處罰,由行政執法機關處罰。
3、反不正當競爭法是法律,是一般法。與電信條例比較,是上位法,效力高。「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是與「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後法優於前法」相並列的法律基本適用規則之一。我國《立法法》第83條規定,既是我國法律首次對「特別法優於一般法」規則的明文確認,也是首次對「特別法優於一般法」規則適用條件的設定。
I. 四川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的第三章 監督檢查
第三十條 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查處,由違法行為地或者違法行為人所在地的縣級以上監督檢查部門按照誰先立案誰查處的原則辦理。
上級監督檢查部門可以直接查處下級監督檢查部門管轄的案件。
對公用企業或者其他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由省或者市、州監督檢查部門查處。
第三十一條 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有權行使下列職權:
(一)按照規定程序詢問被檢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證明人,並要求其提供證明材料或者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其他資料;
(二)查詢、復制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協議、賬冊、單據、文件、記錄、業務函電和其他資料;
(三)檢查與本條例第七條至第十一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必要時可以責令被檢查的經營者說明該商品的來源和數量,暫停銷售,聽候檢查,不得轉移、隱匿、銷毀該財物。
第三十二條 監督檢查部門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時,應當2人以上並出示國家統一制發的檢查證件,對不出示證件的,經營者有權拒絕接受檢查。
第三十三條 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被檢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和證明人應當如實提供有關資料和情況,不得拒絕、拖延或者謊報。
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過程中,對經營者的商業秘密,應當予以保密。
第三十四條 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遭受不正當競爭行為侵害時,有權向監督檢查部門請求查處。監督檢查部門自收到請求之日起15日內,應當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並通知請求人。逾期不作答復的,請求人可以向上級監督檢查部門申訴。
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自決定受理之日起3個月內作出處理決定;情況復雜的,經上一級監督檢查部門批准,可以適當延長處理時限。
J. 虛假宣傳行為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按什麼法規賠償當事人
1.《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廣告的經營者不得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
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四條:「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廣告的經營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依法處以罰款。」
3.《四川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十二條:「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自己的商業信譽或者在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產地、來源、有效期限、價格、售前售後服務等方面作引人誤解的或虛假的宣傳。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應當對廣告的真實性負責,不得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引人誤解的或虛假的廣告。本條第一款所稱的其他方法是指下列行為:(一)對商品作虛假的現場演示或說明;(二)在經營場所對商品作虛假的文字標注、說明或者解釋;(三)夥同或指使他人冒充顧客作誘導;(四)張貼、散發、郵寄虛假的商品說明書和其他宣傳材料;(五)通過大眾傳播媒體作虛假的宣傳報道。」
4.《四川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四十一條:「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一款、第三款規定的,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000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規定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