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替代法令政府條例

替代法令政府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3-05 18:41:54

⑴ 南京臨時政府其他法規法令有哪些

(一)關於發展經濟的法令

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所建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是在建立民國前後,曾頒布過許多發展民族工商業,加強金融管理方面的法令。

1.振興實業

所謂實業就是民族工商業。為適應民族資產階級發展民族工商業的迫切要求,按照「民生主義」的要求,頒布了一些保護人民營業權利,振興實業、發展經濟的法規和法令,鼓勵興辦實業,經營農墾,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中央設立實業部,專門負責。實業部草擬了《商業注冊章程》,規定集資組織公司者或獨自商號,一律准予注冊,並採取措施,協助維持一些有實際困難的企業。

2.金融管理

南京政府成立後,中央設財政部總管金融事宜。成立中國銀行,發行統一貨幣。財政部從有利於工商業發展考慮,擬定《商業銀行則例》十四條,呈大總統送參議院議決。

在建立金融機構的同時,加強貨幣管理,財政部擬定《造幣廠章程》十二條,規定由財政部管轄造幣的一切有關事宜。總廠分廠鑄成新幣,重量、成色、公差之類,必須遵照定章,並選派精通化學人員,隨時化驗,如有不符,即回爐重鑄,以免參差。嚴防偽造,凡偽造和使用偽鈔者,如果查出,無論何人,即解送有關官廳,從重究辦。」

在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諸多發展經濟的其他法令中,比較突出的還有《保護人民財產令》和《慎重農事令》。

(二)關於保障民權的法令

根據資產階級天賦人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依照孫中山「主權在民」、「民權主義」的基本要求,南京臨時政府除在《臨時約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確認各族人民一律享有各種公權私權以外,還頒布一系列法規、法令以切實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主要有:《通令開放蛋戶惰民等許其一體享有公權私權文》(廢除清朝法律中對所謂「賤民」的歧視和限制)、《大總統令內務部禁止買賣人口文》、《大總統令外交部妥籌禁絕販賣豬仔及保護華僑辦法》等。

(三)關於文化教育和社會改革的法令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後,以「啟文明而速進化」作為擬訂教育方案、頒布教育法規的指導方針,採取措施發展文化教育。第一,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及課程標准》、《禁用前清各書通告各省電文》等法令,規定獎勵女學,實行男女同校,廢止讀經,禁用前清學部頒行的教科書;第二,臨時政府教育部通電各省,要求廢除有礙民國精神的科目:第三,進行社會教育。明令各省宣傳革新事實、共和國民之權利義務以及尚武、鼓勵實業等新的社會風尚,注重公民道德

臨時政府成立後,還頒布了一系列社會改革法令,旨在革除社會陋習,振奮民族精神,提倡近代文明,改進社會風尚。主要內容有:禁煙、禁賭、剪辮、勸禁纏足、改革稱呼舊制。

(四)關於司法改革措施

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時代需要的司法改革措施,如主張司法獨立、禁止刑訊。禁止體罰,實行審判公開及陪審制,以及成立律師團體,試行律師制度。

法治,法令,條例有什麼區別

法治:根據法律治理國家。法令:政府機關所頒布的命令、指示、決定等等的總稱。條例:由國家制定或者批準的規定某些事項或某一機關的組織、職能等的法律文件。另外也指團體制定的章程。由三者的意思可知「法治」重在實際治理,「法令」重在頒布命令、指示等,「條例」只是有一定約束力的文件或者章程。三者在違反規定後的處罰上也是有區別的。

⑶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是否具有法律溯及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08年5月1日實施,該條例沒有溯及力.

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
民法溯及力,新的民事法律頒布實施以後,對其生效之前發生而未依司法程序裁判的民事關系同樣適用的效力。有強弱之分,在新法律規范施行之前產生的民事關系和事實,自新法施行之日起方可適用新法的,為弱度溯及力;而溯及至該民事關系和事實所產生當時即適用新法有關規定的,為強度溯及力。法律只有公諸於世,才能要求社會成員共同遵守並產生約束力。經舊法確立的法律關系如果要用新法加以改變,難免影響社會秩序的安定,故此民事法律一般只適用於其生效後發生的事實和關系,「法律不溯及既往」是早在羅馬法中就得到確立並為後世所公認的原則。中國民法也採取民法規范一般沒有溯及力的原則。但是在原則上確認民事法律沒有溯及力的同時,並不排除國家根據客觀需要,在一定的情況下作出某種溯及既往的規定。例如,1950年10月20日,前政務院頒行的《新區農村債務糾紛處理辦法》等1條規定:「解放前,農民及其他勞動人民所欠地主的債務,一律廢除」。民法溯及既往,必須要由國家的法律作出明確規定,或者由有權解釋法律的機關作出解釋,這種法律規定或解釋,是不溯及既往原則下的例外規定。
我國刑法學界在談及刑法的溯及力時幾乎都一致的認為:「刑罰的溯及力,是刑法生效後,對於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如果適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是適用,就是沒有溯及力。」有溯及力又可以叫做溯及既往。這種認識與我國刑法的規定是一致的。79年刑法第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法令、政策不認為是犯罪的的適用當時的法律、法令、政策。如果當時的法律、法令、政策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當時的法律、法令、政策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97年刑法繼承並發展了這一規定(97刑法第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本法不認為是犯罪的或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目前各國採用的通例是「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即新法原則上不溯及既往,但是新法不認為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新法

⑷ 國家法律和政府法令有何區別

區別在於:定義不同、使用范圍不同、行使規范不同。

1、定義不同版:法律為國家的產物,統權治階級(泛指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上占支配地位的階級),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法令為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與行政機關制定的命令之總稱。

2、使用范圍不同: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行政法規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及法律的授權,制訂並頒布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3、行使規范不同:國家法律規定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最基本的原則,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組織及其活動的原則等;行政法規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作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它的效力次於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

⑸ 怎麼區分會計法律中的法律、條例、規定等的區別

法律嚴格意義上講是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的;
法規一般是指有國務院出台的其法律位階低於法律的法律條文等;
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部門規章指由國務院各部門立法的法律文件,
地方規章指省級政府等立法的文件;
條例一般位單行條例,為自治地方頒布的法律文件,當然國務院的法規均以條例貫名。
具體你可以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規定。

⑹ 法律,法規,法令,條例,訓令,指示之間的區別在哪

法律 http://ke..com/view/17641.htm
法規 http://ke..com/view/168345.htm
法令 http://ke..com/view/369700.htm
條例 http://ke..com/view/467316.htm
指示 http://ke..com/view/60869.htm

⑺ 規定、條例 、規范 三者的區別

條例具有法定性,比如經立法機關制定而頒布。
規定具有行政性,屬內政府或具權力機容關作出而實施。
規范具有操作性,它的出處多樣,有的是行業主管機關、有的是政府主管機關、有的是出自於共同的約定。
還有一種是意見,具有指導性和依據性。
以上都是調整或規范、指導社會行政或社會行為的主要依據與參考標准。

⑻ 政府法令是公文中的通用公文還是專用公文

命令(令)是現行黨政機關公文十五種文種之一。
《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中這樣描述:命令(令)。適用於公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晉升銜級、嘉獎有關單位和人員。

⑼ 管理制度、規定、辦法、條例

制度的含義較為廣泛,具體應用的時候可大可小。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就是大的制度,而具體到一個企業的制度,往往是指大家要共同遵守的章程之類的。

規定是為實施貫徹有關法律、法令和條例,根據其規定和授權,對有關工作或事項作出局部的具體的規定。是法律、政策、方針的具體化形式,是處理問題的法則。主要用於明確提出對國家或某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些重大事故的管理或限制。規定重在強制約束性。

辦法是對有關法令、條例、規章提出具體可行的實施措施;是對國家或某一地區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關工作、有關事項的具體辦理、實施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辦法重在可操作性。它的制發者是國務院各部委、各級人民政府及所屬機構。

條例是具有法律性質的文件,是對有關法律、法令作輔助性、闡釋性的說明和規定;是對國家或某一地區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的某些重大事項的管理和處置作出比較全面、系統的規定;是對某機關、組織的機構設置、組織辦法、人員配備、任務職權、工作原則、工作秩序和法律責任作出規定或對某類專門人員的任務、職責、義務權利、獎懲作出系統的規定。它的制發者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各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度的規章不得稱「條例」)

資料來源於網路。

⑽ 條例和辦法的區別

法律分析:1.定義不同:辦法是在有關法令、條例、規章的基礎上,對國家或某一地區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關工作、有關事項的具體辦理、實施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條例是具有法律性質的文件,針對有關法律、法令的輔助性和闡釋性,可以比較全面、系統地規定國家或某一地區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的某些重大事項的管理和處置。2.領域不同:辦法重在發布具體的可操作性措施,它的制發者是國務院各部委、各級人民政府及所屬機構;條例重在規定機關組織或工作人員的各項指標,它的制發者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最高行政機關。

法律依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三十三條 對屬於行政工作中具體應用行政法規的問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法制機構請求國務院法制機構解釋的,國務院法制機構可以研究答復;其中涉及重大問題的,由國務院法制機構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同意後答復。

熱點內容
與財務有關的法律知識心得 發布:2025-05-25 06:25:13 瀏覽:678
揚州市律師 發布:2025-05-25 06:13:15 瀏覽:331
行政法總論白鵬飛 發布:2025-05-25 06:03:43 瀏覽:230
暗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5 05:58:20 瀏覽:919
excel立法怎麼打出來 發布:2025-05-25 05:58:11 瀏覽:869
元甲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25 05:56:40 瀏覽:638
西安交通大學法律碩士可以考博嗎 發布:2025-05-25 05:52:11 瀏覽:86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大209條 發布:2025-05-25 05:49:57 瀏覽:129
新刑事訴訟法訊問 發布:2025-05-25 05:49:17 瀏覽:920
法院審判形式 發布:2025-05-25 05:47:53 瀏覽: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