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規章草案說明
㈠ 在起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草案過程中,擬設定行政許可的,起草單位應向制定機關說明什麼
擬設定行政許可的,起草單位應當採取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並向制定機關說明設定該行政許可的必要性、對經濟和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聽取和採納意見的情況。這些都是設定行政許可時應當遵守的程序
㈡ 什麼是「法律起草說明」
法律起草說明應該是法律草案說明吧。
草案並不具有法律效力。它只是提出用於徵求意見或者交由有權機關審議的法律初稿,只有經過有權機關通過的草案才屬於法律。 只是為何起草的說明。
㈢ 如何參與法律法規規章草案,黨內法規草案和規范性文件送審稿的起草,論證
首先得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回制工作委員,國務院各部委委答員,黨內的至少要到省部級的黨委委員才有立法的提案權。至於起草和論證,與提案權主體很相近,只是還可以邀請專家學者參與。
所以,這普通人還是別痴心妄想了。一介草民,心憂天下的情懷自然高尚,但這也是杞人憂天罷了。
㈣ 判斷題:提出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 司法
這句話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
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提出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資料。
㈤ 法規、規章的草案與法案有什麼區別
草案是初級的,是提交到人民大會進行審議的法規文本,法案是經過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草案,上升為了法律。草案是通過審議前的法案,法案是通過審議的草案。
㈥ 怎樣撰寫規范性文件草案的起草說明
(一)制定規范性文件的背景、必要性及可行性;
(二)制定規范性文件的過程;
(三)制定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法規或規章依據; 1、《………法》; 2、《……條例》;
3、………規章
(四)措施說明或者爭議問題的協調情況;
(五)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主要內容;
(六)其他需要說明的事項。
㈦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法的草案說明
航道是重要的公益性基礎設施。我國現有內河航道通航里程近13萬公里,沿海航道通航里程8000多公里,作為水路運輸的基礎,這些航道承載著約占社會貨運總量11%和貨物周轉總量47%的貨運量。但是相比於美國、德國等航運發達國家,我國航道的利用率還比較低,水路運輸的效能還有待進一步發揮。實踐中,我國航道保護和利用面臨著航道規劃科學化水平不足,航道建設等級和網路化程度較低,以及建設攔、跨、臨航道建築和進行非法采砂取土等活動造成礙航、斷航等突出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航道事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指示,要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干線,推進梯度發展,推動產業轉移,發展跨區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加強航道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將有限的航道資源保護好、利用好,對於促進具有運量大、能耗小、成本低、污染少等優勢的水路運輸業發展,進而帶動相關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務院1987年制定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對航道的保護和利用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於一些規定過於原則、約束力不強,對一些新問題、新情況缺乏規范,已無法適應新形勢下航道保護和利用的要求,有必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完善相關制度,並與公路、鐵路、機場、管道等重要基礎設施的專門法律相配套,制定航道法。2011年1月印發的《國務院關於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2號)中明確提出了「加快出台航道法」的意見。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提出抓緊制定航道法的建議或提案。全國人大常委會2011年選擇航道法進行了立法項目論證,並將該項目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2014年立法工作計劃》。
2006年9月,原交通部向國務院報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法(送審稿)》。法制辦收到此件後,多次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部分地方人民政府、企業和專家的意見,進行了實地調研,召開了座談會、論證會,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會同交通運輸部等部門對送審稿進行了反復研究、修改,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草案已經2014年4月2日國務院第43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 (一)完善了航道規劃的規定。航道規劃是航道保護、利用的具體依據。草案一是規定航道規劃分為全國航道規劃、流域航道規劃、區域航道規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航道規劃(第六條第一款)。二是按照利用的需要,明確了航道規劃應當包括的具體內容(第六條第二款)。三是注重航道規劃與其他規劃的銜接,要求航道規劃應當符合依法制定的流域、區域綜合規劃,水資源規劃、防洪規劃和海洋功能區劃,並與涉及水資源綜合利用的相關專業規劃以及依法制定的其他相關規劃和軍事設施保護區劃相協調(第六條第三款)。
(二)充實了航道建設、養護的規定。航道建設質量安全和規范的養護作業是保障航道安全、暢通的基礎。草案一是針對保障航道建設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和主要問題,設專章對航道建設作了規定,要求航道工程建設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關於建設工程質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環境保護的規定,符合航道規劃,執行有關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技術規范;明確了航道建設各參與方的質量安全責任和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安全監管責任(第三章)。二是從強化政府和航道管理部門責任著手充實了航道養護的相關規定,要求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制定航道養護技術規范;負責航道管理的部門應當按照航道養護技術規范進行航道養護,保證航道處於良好技術狀態;並對航道的巡查、維修、搶修等主要養護制度以及疏浚、清障等養護作業的相關要求作了明確規定(第四章)。
(三)強化了航道保護制度。針對攔、跨、臨航道建築物選址和建設對航道通航條件的要求保障不夠,導致航道通航條件惡化的問題,草案明確和強化了航道保護的相關制度:一是建設跨越、穿越航道的建築物、構築物,應當符合該航道發展規劃技術等級對通航凈高、凈寬、埋設深度等通航條件的要求(第二十四條)。二是在通航河流上建設永久性攔河閘壩,建設單位應當按照航道發展規劃技術等級建設通航建築物,並實現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五同步」(第二十五條)。三是在航道保護范圍內建設臨河、臨湖建築物或者構築物,應當符合該航道通航條件的要求(第二十六條)。四是對在航道內和航道保護范圍內破壞航道通航條件的一些行為作了明確的禁止性規定(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
草案還對違反本法行為的法律責任作了規定。(第六章) 實踐中,攔、跨、臨航道工程造成礙航、斷航的問題較為突出。據交通運輸部統計,建國初期全國內河航道通航總里程約為17萬公里,由於一些攔截航道的工程沒有相應建設過船設施,造成航道中斷4萬余公里。在我國現有的內河航道通航總里程中,三級及以上航道(可通航1000噸級以上船舶)僅佔7.9%,與美國佔61%、德國佔68%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同時,有關普查數據顯示,全國航道上的攔河建築物共4186座,其中建有過船設施的僅有908座,能正常使用過船設施的僅621座;橋梁共40972座,其中不滿足通航標準的佔70%。
現行航道管理條例規定,修建與通航有關的設施或者治理河道、引水灌溉應當事先徵求交通主管部門的意見。但是,由於徵求意見制度約束力較弱,航道保護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對不符合通航標準的攔、跨、臨航道工程,如果沒有必要的事前預防把關制度,一旦建成,事後再要拆除或改建,必然代價巨大。為了解決這方面的突出問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央和一些地方開始對橋梁等與通航有關的工程建設探索實施航道影響審查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從國外經驗看,美國、俄羅斯、德國等航運發達國家也都設定了獨立的通航條件論證、審查制度,有效促進和保障了水資源綜合利用和航道的發展。根據航道保護的實際需要,在總結實踐經驗並徵求有關部門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草案設定了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制度。
根據政府職能轉變要求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精神,草案將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作為工程項目審批、核準的條件,並最大限度縮小了需要進行航道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的范圍。草案規定:建設與航道有關的工程,建設單位應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就建設項目對航道通航條件的影響作出評價,並送有審核權的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審核。通過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對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進行的審核是建設項目審批或者核準的條件,未進行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或者審核認為建設項目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負責項目審批或者核準的部門不予批准、核准,建設單位不得建設。同時,明確了不需要進行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的法定范圍。(第二十八條)
㈧ 法律規章的巜草案》與《修正草案》區別
草案就是沒有被通過的。這個沒有被通過的法律就是廢紙。沒有什麼效率。修正的草案可能就是在草案上,又經過了修改。也沒有什麼意義。人大不通過。就沒有法律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