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撲刑法
1. 宮,黥,笞,劓,都是秦始皇時期的刑法,分別是什麼意思呢戮,坑,絞,梟首,囊撲,車裂,蒺藜都是秦始
宮刑:就是閹割,去掉生殖器。司馬遷就受過宮刑。
黥刑:刺字的前身,就是在面上版刺字。漢初名將權英布就領過黥刑。
笞刑:就是打板子,後來細分為打腿、屁股和後背。
劓刑:割鼻子。官渡之戰中的淳於瓊就被曹操施以劓刑
戮刑:既剝奪犯罪人生命又加以侮辱的刑罰。古時戮刑可以分為兩種,生戮和死戮。生戮是先戮後殺,死戮是先殺後戮。
坑刑:就是活埋
絞刑:就是絞死,有使用絞架的,也有用繩子攪擰的
梟首:梟首與斬首的區別是處死後懸其首級於木上,也就是梟首示眾,斬首不必。
囊撲:將人裝在袋子中打死或者摔死。
車裂:將人犯四肢及頭部固定在車或馬上,驅動車馬將人犯扯碎。
蒺藜刑:用蒺藜釘將人犯釘死。
2. 根據秦代的刑具寫出秦朝暴政的表現
根據潛在的新劇寫出秦朝暴政的表現。其實那個時候刑具還是非常多的,比如說商鞅變法裡面提出來的就多。
3. 秦朝的刑法有那些,車裂,還有呢,
秦朝封建法律的發展,表現在刑名、罪名特別是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則方面。秦統治者根據犯罪主體和客體,動機和後果,以及其他各種因素,來考慮在什麼情況下應負刑事責任,哪些應處重刑,哪些應處輕刑等等。一般認為,泰律關於定罪量刑的原則包括下列幾個方面的內容。(一)關於責任年齡秦以身高確定責任年齡。秦以身高6尺相當於15周歲為成年,開始服役,並成為刑事責任年齡的界限。(二)區分有無犯罪意識從內容上看,先秦時期的刑,主要是肉刑。(}語?飶??!刮宥眩抻?u者一。人刑用甲兵,其次用斧誡:中刑有刀鋸,其次用I竿:薄刑用鞭朴。」而當時的主要刑罰五刑,其內容又如何呢了u.' "}J書?閎r/>呂刑》Gi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口法,殺戮無辜,愛始為鼻l、圳、、練 ' o鄭康成口:明!,斷月一。鼻l,截鼻。,破陰。J"q.謂襯練人面。」們刑》又石:墨罰之屬毛,鼻l罰之屬毛,非!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人辟之罰其屬一百,五刑之屬三毛。」這里的墨就是練刑,調禮??穸????br/>『墨,練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宮,又叫淫刑、腐刑。倘書??槎??伲蹋嗡樂桃病!?br/>其法是男子割勢,女子破陰或幽閉,類似於「」。人辟即割頭。可見無論是鼻l、耳}l, ,緣還是墨、鼻l、宮、非!、大辟,都是以結束生命或斷損肢體來達到懲戒的目的。這種以肉開」為主的開」罰體繫到酉漢初年繼續存在。史載:嘆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漏吞舟之魚,然其大辟,尚有火三族之令。令口:當三族者一,汗先黯,鼻J,斷左右i1:(趾),答殺之,裊其首,泊'i_其骨」幾市。其訓謗髻詛者一,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開」。韓信、彭越之屬汗受此誅。」①漢義帝時肉開」才被正式廢除。 (三)區分故意與過失秦律中故意出"端",過失為"不端"。根據《法律答問》記載,甲控告乙盜牛或殺傷人,如果控告者是故意,就構成誣告罪,不是故意,則屬於控告不實。誣告罪比控告不實處刑重得多,可見,秦律也是故意從重,過失從輕。(四)並合論罪所謂並合論罪,是在數罪並罰的情況下,將數罪合並在一起處刑的原則。(五)共犯加重共犯,是指多人犯同一罪刑。構成共犯的人數,歷代不盡一致。秦以5人以上共同犯罪,才構成共犯。共犯的社會危害性較大,故處刑皆較重。(六)自首減刑秦律中的"自出",即今天所說的"自首"。從《法律答問》可看出,"自出"(自首)與"其 得"(捕獲)兩者處刑是有區別的,"自出"處刑輕,「其得"處刑重,反映了自首從輕的原則。(七)誣告反坐誣告,秦律中稱"誣人"而且是"端告",故意捏造事實,向司法機關控告他人,使無罪者入於罪,或使罪輕者入於重罪。根據《法律答問》,依律對誣告者處以相應的刑罰,這就是誣告反坐。秦律對控告別人犯罪而與事實不相符但非出於故意者叫做"告不審",對告不審的處罰一般是貲二甲。也有學者認為,秦朝的刑法原則主要包括:1.區分故意與過失2.區分有無犯罪意識3.自首從輕4.規定刑罰時效刑罰時效,是指對犯罪者追究刑事責任的法定有效期限。秦律在這個方面的具體規定是,罪發時犯罪者已死亡便不再追究其刑事責任,也不株連其家屬;赦令頒布前發生的犯罪行為也不予追究。 5.共犯加重6.合並論罪...
4. 古代周朝的五種酷刑是指
說到中國古代的酷刑及其他殘忍行為,其名目之多、手段之狠、受害之慘在世界史上是很突出的。翻一翻二十四史中的刑法志、酷吏傳,查一查《太平御覽》、《淵鑒類函》、《古今圖書集成》等書的刑法部分,那裡面記載的各種刑罰名稱、各種刑具、各種用刑方式以及許許多多血淋淋的事實,令人觸目驚心。野史筆記、小說戲曲中也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述或描寫,又為正史的記載提供了豐富的旁證。歷代統治者暴虐的本性和害人的機巧在使用刑罰的問題上得到了極其充分的表現,恣意摧殘人的肉體的種種怪術絕招都被創造出來,人類的殘忍意識也通過各種殘忍行為作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許多殘酷事件是今天的人們聞所未聞,甚至是連想也想不到的,作者下筆敘述它們時還不由得感到一陣陣的戰栗。
歷史上,各代正式頒行的法律中規定的刑罰有不少都帶有殘酷性。早在堯舜時期,三苗就開始實行「五虐」之刑,包括「截人耳鼻,椽陰黥面」等。夏代以「大辟、臏辟、宮辟、劓、墨」為五刑,周代以「墨、劓、宮、刖、殺」為五刑,這些都是傷殘人的身體直至把人處死的酷刑。經春秋、戰國、秦到漢初,刑罰的名目略有變化,如大辟的執行方式又分為車裂、鑿顛、腰斬等,但大體不出五刑的范圍。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詔廢除肉刑,單以後的死刑仍然使用車裂、梟首等,直到清末都保留著凌遲。死刑之外,各代都通用笞杖鞭督枷等,已經廢除的宮、劓、刖等肉刑在後世又不斷被恢復使用。法律中規定的有些較輕的刑罰如流放、充軍、苦役等,雖然不應屬酷刑的范圍,但它們常常以笞杖、黥面或釱趾等肉刑為附加刑。終封建社會之世,殘酷的肉刑一直沒有從朝廷的法典中廢除。
而且,各代中上自朝廷、下至縣衙還大量使用法外之刑(或稱非法之刑)。統治者處置政敵、鎮壓反叛以及審理案件拷訊犯人時常常不擇手段,所用的刑罰五花八門,毫無節制,大多不受法律約束,其殘酷性與法內之刑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法外之刑的名目究竟有多少種,難以統計,有的書中曾列舉了其中的一部分。如《古今圖書集成·祥刑典》卷八十四《推原用刑本意》一文中說:「後世暴君酷吏始有法外之刑,如炮烙、鍛煉、抽腸、懸脊、剜膝、剝皮、鼎烹、甑蒸、腰斬、寸斬、刷洗、鴆毒之類,何其慘哉!」明末吳爾塤所著《仁書》也羅列了各種刑罰,「曰湛身,曰焚,曰炮烙,曰炙,曰自剄,曰不食,曰閉口,曰雉經,曰扼吭,曰立槁,曰沒陣,曰觸,曰墜,曰鴆,曰烹,曰菹醢,曰臠,曰斬,曰車裂,曰磔,曰鋸,曰囊撲,曰剝,曰剖拉,曰杖,曰笞,曰槌擊,曰刺,曰幽,曰凍,曰疽發背,曰慟哭。」上兩處所列名目包括了一些法內之刑和其他死法,但更多的是法外之刑。這里見到的名目顯然不是古代酷刑名目的全部,散見於正史及其他電機中的法外之刑的名稱還有很多。
法外之刑的大量存在和肆意泛濫,與帝王專制的思想體系、政治制度有直接的關系。占同志地位的儒家學說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觀念,規定了等級森嚴的尊卑秩序,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具有主宰、支配乃至生殺之權,反過來只有無條件地服從,稍有反抗便被視為大逆不道。這種根深蒂固的倫理觀念決定了古代政治的基本特點只能是專制。在朝廷之上起主導作用的是皇帝的權威,在各級衙門起主導作用的是長官的意志,皇帝和長官的決策、命令常常就是不容違犯的法律。各代雖然有正式頒定的法規法典,但是一直沒有建立科學的完整的法制系統,國家基本上實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皇帝和各級官府在執行法律的過程中帶有極大的隨意性,他們可以隨時改變既定的法律條文,隨時發布新的法律條文。在專使政治的淫威之下,法律被擠壓,被扭曲,顯得非常軟弱,當皇帝和各級官府使用法外之刑的時候,法律無力加以阻止和糾正。同時,非法的酷刑一旦經官方使用,它也就取得了一定的合法性,後世的暴君酷吏重新使用這種非法酷刑時,便把前代的非法行為作為合法的依據。有時,前代的非法之刑會正式列入後世的法典,如凌遲在唐代之前是法外之刑,到了宋代之後以至於明清,就成法律規定的死刑之一了。
各種非法之刑不僅作為朝廷及官府正式使用的官刑長期存在,而且作為民間私刑長期存在。封建倫理觀念表現在政治上,皇帝可以任意處罰臣僚,官府可以任意懲治百姓,而表現在家族和家庭內部,族規、家法也和國家的法規同樣具有效力。族長對本族內的叛逆者或做了傷風敗俗等錯事的某個成員可以下令給予活埋、沉河、焚死、勒殺以及鞭杖責打等處罰,家長對於違法家法的家庭成員或奴僕可以隨意責打直至處死。主婦對婢妾也常常給予非法的虐待,有的甚至割鼻、截舌、挖眼、斷手、針刺、火烙,無所不用其極。家族之間、家庭之間或人與人之間發生械鬥、仇殺或人身報復等情況時,也常常使用非法酷刑。此外,由於古代社會的法制不健全,民眾的法制觀念相當淺薄,民間抓獲小偷、盜賊或奸犯常常不經官府而予以私刑處置,或剁手、或截指,或拷打、或割去生殖器等等,民間的黑社會組織如某些行幫、會道門有時進行殘害民眾或行凶暗殺等活動時也慣用酷刑;某些江湖術士、巫覡、神漢在招搖撞騙時也使用酷刑害人。漫長的古代社會中,各種非法酷刑作為私刑而濫用的時候,演出的一幕幕悲劇也是夠駭人聽聞的。私刑的施行方式大都仿效官府使用的非法之刑,同時又有不少獨出心裁的創造,這使中國古代的酷刑名目更加繁多,手段更為離奇。
歷代的刑法是當時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並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酷刑及其他殘忍行為在施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殘忍意義,反映了統治者暴虐的一面。因此刑法同其他法規法典一樣,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刑法中關於酷刑的量刑和執行也處處體現出統治者的階級意志。《禮記》中明確宣稱「刑不上大夫」,即對於士大夫們不使用和平民一樣的標准來量刑,這顯然是給上層統治者以特殊的照顧。漢初賈誼也說:「廉恥節禮,以治君子,故有賜死而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以其離主上不遠故也。」即是說,士大夫們犯了罪,嚴重者可以將他們處死或賜死,而不使用黥面、割鼻等傷殘肢體、侮辱人格的肉刑。看來肉刑的施用對象,只能是一般官吏和平民,他們一旦犯罪,總逃不脫各種酷刑的折磨。對於那些犯上作亂者、某反叛逆者如農民軍的將領、抗糧罷稅的百姓、殺死主任的奴僕等等,統治者更是慣用狠手。
5. 秦律同罪異罰原則具體指什麼
1、先來說什麼是同罪異罰原則:所謂同罪異罰就是指一項等級特權原則,是指不同身份等級的人犯同樣的罪行,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適用的處罰結果有別。
2、同罪異罰的兩種典型表現:
第一,上請制度,也叫「有罪先請」,是指一定范圍內的官僚、貴族及其子孫犯罪,不交一般司法機關處理,而應先奏請皇帝裁決的制度。一般來說,經過上請,都可得到減刑或者免刑。這種制度是儒家思想中,「尊尊」原則的要求,也是「刑不上大夫」原則的具體體現。
第二,准五服以治罪,也就是規定凡親屬之間的犯罪,均根據服制的輕重判斷是否構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輕重,其實質是「同罪異罰」原則在家族范圍內的體現。
3、秦律中的同罪異罰問題。
其實我們都知道秦國以及秦朝都是法家思想主導的,而法家思想提倡法的普遍性、法定性和強制性,不同於儒家的禮制(本質是就是等級、尊卑有別的制度),然而古代封建王朝始終難以避免要區分身份和地位,所以依然存在同罪異罰的現象。這種同罪異罰制度為漢朝、魏晉南北朝所繼承和發展。
秦律中的同罪異罰可能也體現在關於量刑的制度上。因為刑法的兩大問題是定罪和量刑。同罪不同罰其實就是也要考慮具體案情的不同來確定刑罰,比如都是故意殺人罪,有的人是出於蓄意謀殺而且情節惡劣而有的人是出於防衛過當導致他人死亡,都成立故意殺人罪,但是刑罰肯定是不同的,前者可能要判死刑或者坐穿牢底,後者可能就是四五年有期徒刑的樣子。
希望以上解答能幫助你理解同罪異罰原則。
6. 秦的刑法中囊撲是什麼意思
囊撲,指把人裝入袋中打死。語出漢.劉向 《說苑·正諫》:「茅焦對曰:『陛下車裂專假父,有嫉妬之心;屬囊撲兩弟,有不慈之名。』」
《資治通鑒·秦始皇帝九年》:「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邪?車裂假父,囊撲二弟。」
胡三省 註:「以囊盛其人,撲而殺之。」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五回:「今大王車裂假父,有不仁之心;囊撲兩弟,有不友之名;遷母於椷陽宮,有不孝之行;誅戮諫士,陳屍闕下,有桀紂之治。」
7. 秦朝的刑法有幾種!
死刑來,肉刑,苔刑,徒自刑,遷刑,髡刑,罰金,贖刑,剝奪政治權利,或流放出境 剝奪政治權利的刑罰有奪爵、廢、削籍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