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法規第三章
⑴ 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的第三章
第十五條 律師和律師事務所推廣律師業務,應當遵守平等、誠信原則,遵守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遵守律師行業公認的行業准則,公平競爭。
第十六條 律師和律師事務所應當通過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高法律服務質量、加強自身業務競爭能力的途徑,開展、推廣律師業務。
第十七條 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可以依法以廣告方式宣傳律師和律師事務所以及自己的業務領域和專業特長。
第十八條 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可以通過發表學術論文、案例分析、專題解答、授課、普及法律等活動,宣傳自己的專業領域。
第十九條 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可以通過舉辦或者參加各種形式的專題、專業研討會,宣傳自己的專業特長。
第二十條 律師可以以自己或者其任職的律師事務所名義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
第二十一條 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在業務推廣中不得為不正當競爭行為。 第二十二條 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為推廣業務,可以發布使社會公眾了解律師個人和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業務信息的廣告。
第二十三條 律師發布廣告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本規范。
第二十四條 律師發布廣告應當具有可識別性,應當能夠使社會公眾辨明是律師廣告。
第二十五條 律師廣告可以以律師個人名義發布,也可以以律師事務所名義發布。以律師個人名義發布的律師廣告應當註明律師個人所任職的執業機構名稱,應當載明律師執業證號。
第二十六條 具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律師和律師事務所不得發布律師廣告:
(一)沒有通過年度考核的;
(二)處於停止執業或停業整頓處罰期間的;
(三)受到通報批評、公開譴責未滿一年的。
第二十七條 律師個人廣告的內容,應當限於律師的姓名、肖像、年齡、性別,學歷、學位、專業、律師執業許可日期、所任職律師事務所名稱、在所任職律師事務所的執業期限;收費標准、聯系方法;依法能夠向社會提供的法律服務業務范圍;執業業績。
第二十八條 律師事務所廣告的內容應當限於律師事務所名稱、住所、電話號碼、傳真號碼、郵政編碼、電子信箱、網址;所屬律師協會;所內執業律師及依法能夠向社會提供的法律服務業務范圍簡介;執業業績。
第二十九條 律師和律師事務所不得以有悖律師使命、有損律師形象的方式製作廣告,不得採用一般商業廣告的藝術誇張手段製作廣告。
第三十條 律師廣告中不得出現違反所屬律師協會有關律師廣告管理規定的內容。 第三十一條 律師和律師事務所不得進行歪曲事實和法律,或者可能使公眾對律師產生不合理期望的宣傳。
第三十二條 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可以宣傳所從事的某一專業法律服務領域,但不得自我聲明或者暗示其被公認或者證明為某一專業領域的權威或專家。
第三十三條 律師和律師事務所不得進行律師之間或者律師事務所之間的比較宣傳。
⑵ 有關於職業介紹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勞動部關於頒布《職業介紹規定》的通知
2005-11-01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勞動(勞動人事)廳(局),國務院有關部門,解放軍總後勤部生產管理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勞動局:
根據《勞動法》的有關規定,我們制定了《職業介紹規定》,現予以頒布。現將《職業介紹規定》印發你們,有關開辦盈利性職業介紹機構的工商注冊登記事宜,經商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可由地方勞動行政部門與工商行政部門共同制定具體辦法。
職業介紹規定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規范職業介紹行為,促進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相互選擇,根據《勞動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下列職業介紹機構:
(一)勞動部門開辦的職業介紹機構;
(二)非勞動部門開辦的職業介紹機構;
(三)公民個人開辦的職業介紹機構。
公民個人從事職業介紹活動依照本規定執行。
第三條 非勞動部門開辦的職業介紹機構,是指除勞動部門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開辦的職業介紹機構。
第四條 職業介紹必須依法進行,執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
第五條 職業介紹應與就業訓練、失業保險、生產自救等勞動就業服務工作緊密結合,統籌安排。
第六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職業介紹工作。勞動行政部門所屬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具體負責本地區職業介紹工作。
第二章 機 構
第七條 勞動部門開辦的職業介紹機構(含鄉、鎮和街道勞動服務站、所)是公益性的事業單位。
非勞動部門和公民個人開辦的職業介紹機構,可以是公益性的單位,也可以是盈利性的單位。
第八條 開辦職業介紹機構應符合以下條件:
(一)有固定的交流場所和設施;
(二)有必要的開辦資金;
(三)有相應的機構章程;
(四)有明確的業務范圍;
(五)有一定數量的專職工作人員;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九條 縣級以上勞動部門開辦職業介紹機構,由同級勞動行政部門審批。
鄉、鎮和街道開辦職業介紹機構由當地縣級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審批。
第十條 非勞動部門和公民個人開辦職業介紹機構,須持有關證明向當地縣級以上勞動就業服務機構提出申請,並經其審查合格後,領取職業介紹許可證。
凡開辦盈利性單位的職業介紹機構,須持勞動部門的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部門進行注冊登記。
第十一條 非勞動部門和公民個人開辦的職業介紹機構更名、換址,應向原申請批準的勞動就業服務機構申報;停辦的,由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公告注銷,並收回其職業介紹許可證。
第十二條 職業介紹機構的名稱,應按勞動部有關規定確定。
第三章 職 責
第十三條 職業介紹機構應對勞動者的求職和用人單位招聘進行登記。
第十四條 職業介紹機構應向求職者提供職業需求信息,為求職者推薦用人單位。
求職者是指到職業介紹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城鎮失業人員、需要轉換職業的在職職工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及其他人員。
第十五條 職業介紹機構應向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力資源信息、為用人單位推薦求職者。
第十六條 職業介紹機構應對勞動者就業和用人單位招聘提供指導和咨詢,開展對求職者素質的測試和評價工作,幫助其了解職業狀況,掌握求職方法,指導用人單位正確選擇招聘方法和執行國家規定的招聘標准。
第十七條 職業介紹機構應向職業培訓和就業訓練機構提供職業需求信息,推薦需要培訓的人員。
第十八條 職業介紹機構應為特殊群體人員和長期失業者提供專門的服務。
第十九條 職業介紹機構可組織勞務交流洽談活動,還可組織勞務承包、勞務協作等活動,為求職者提供直接的就業服務。
第二十條 職業介紹機構可根據需要開展推薦臨時用工、家庭服務人員等服務。
第二十一條 職業介紹機構應建立勞動力市場信息庫,開展勞動力供求預測、預報,進行勞動力信息咨詢服務,匯集、管理和定期發布勞動力市場信息。
勞動部門開辦的職業介紹機構應按全國統一的規范,配置計算機和開發、使用計算機軟體。
第二十二條 勞動部門開辦的綜合性職業介紹機構受勞動行政部門委託,可以開展辦理用工手續、頒發有關證件、為求職者保管檔案、發放失業保險金等服務項目。
第二十三條 職業介紹機構的工作人員應熟悉有關勞動就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具備相應的知識和工作能力,經過職業介紹資格培訓,並持有職業介紹資格證書。
第二十四條 職業介紹機構的工作人員必須執行職業介紹服務規范和標准,佩帶統一印製的工作證章。
第四章 管 理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在同級勞動行政部門領導下,組織實施本地區職業介紹工作,應履行以下職責:
(一)執行有關勞動就業法律、法規;
(二)制定和實施職業介紹工作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
(三)制定職業介紹服務規范和標准;
(四)辦理職業介紹許可證手續;
(五)匯總本地區勞動力供求信息,建立預測、預報制度;
(六)培訓職業介紹工作人員,頒發職業介紹資格證書;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縣級勞動就業服務機構還應負責對鄉鎮勞動服務站、所的指導、管理工作。
第二十六條 職業介紹許可證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就業服務機構按照勞動部規定的統一格式印製。
職業介紹許可證由當地勞動就業服務機構頒發,並實行年檢制度。
第二十七條 非勞動部門和公民個人開辦的職業介紹機構應遵守以下規定:
(一)必須在勞動就業服務機構核定的業務范圍內開展工作;
(二)服務對象必須是本行政區域內的用人單位或求職者;
(三)定期向當地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報告其工作情況,按規定填報統計報表,並接受監督檢查;
(四)其工作人員應按規定接受業務培訓,並達到相應的資格。
第二十八條 職業介紹機構及用人單位發布、刊播、張貼招工、招聘廣告,須經當地勞動就業服務機構核准後,按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九條 勞動部門開辦的職業介紹機構所需經費應由地方財政撥款,或實行地方財政差額撥款補助。非勞動部門開辦的職業介紹機構所需經費自行解決。
第三十條 職業介紹可收取中介服務費。中介服務費由用人單位和求職者雙方交納。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行政部門會同當地財政、物價部門確定。
非勞動部門和公民個人開辦的盈利性職業介紹機構應按有關規定繳納稅費。
第三十一條 職業介紹機構為特殊群體人員和長期失業者提供無償服務所需費用,可從就業經費和失業保險基金中給予補貼。
第五章 罰 則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規定第十條,未領取職業介紹許可證而開辦職業介紹機構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停業,沒收其非法所得,並處以相當於其非法所得五至十倍的罰款。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規定第二十七條,從事職業介紹活動超越規定業務范圍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改正,並沒收其非法所得。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規定第二十八條,未經勞動就業服務機構核准,隨意發布、刊播、張貼招工、招聘廣告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改正,並提請工商行政部門對其進行處罰。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規定第三十條,超過規定標准多收費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改正;情節嚴重的,可處以相當於其非法所得五至十倍的罰款,並吊銷其職業介紹許可證。
第三十六條 對在職業介紹活動中有欺詐行為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處以相當於其非法所得五至十倍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對求職者造成損害的,還應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七條 對在職業介紹活動中違反其他法律、法規的,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八條 用人單位或者求職者與職業介紹機構發生爭議,可以提請勞動行政部門裁決。對裁決不服的,依照行政復議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九條 涉及境外就業和境外人員入境就業的職業介紹必須經過特許,具體辦法從有關規定。
第四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本規定製定實施辦法。
第四十一條 本規定自頒布之日起施行。一九九○年一月六日發布的《職業介紹暫行規定》同時廢止。
1995年11月9日
⑶ 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規定的第三章
其他從業人員的安全培訓
第十一條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金屬冶煉等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對新上崗的臨時工、合同工、勞務工、輪換工、協議工等進行強制性安全培訓,保證其具備本崗位安全操作、自救互救以及應急處置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後,方能安排上崗作業。
第十二條加工、製造業等生產單位的其他從業人員,在上崗前必須經過廠(礦)、車間(工段、區、隊)、班組三級安全培訓教育。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根據工作性質對其他從業人員進行安全培訓,保證其具備本崗位安全操作、應急處置等知識和技能。
第十三條生產經營單位新上崗的從業人員,崗前安全培訓時間不得少於24學時。
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金屬冶煉等生產經營單位新上崗的從業人員安全培訓時間不得少於72學時,每年再培訓的時間不得少於20學時。
第十四條廠(礦)級崗前安全培訓內容應當包括:
(一)本單位安全生產情況及安全生產基本知識;
(二)本單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勞動紀律;
(三)從業人員安全生產權利和義務;
(四)有關事故案例等。
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金屬冶煉等生產經營單位廠(礦)級安全培訓除包括上述內容外,應當增加事故應急救援、事故應急預案演練及防範措施等內容。
第十五條車間(工段、區、隊)級崗前安全培訓內容應當包括:
(一) 工作環境及危險因素;
(二) 所從事工種可能遭受的職業傷害和傷亡事故;
(三) 所從事工種的安全職責、操作技能及強制性標准;
(四)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現場緊急情況的處理;
(五)安全設備設施、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和維護;
(六)本車間(工段、區、隊)安全生產狀況及規章制度;
(七)預防事故和職業危害的措施及應注意的安全事項;
(八)有關事故案例;
(九)其他需要培訓的內容。
第十六條班組級崗前安全培訓內容應當包括:
(一)崗位安全操作規程;
(二)崗位之間工作銜接配合的安全與職業衛生事項;
(三)有關事故案例;
(四)其他需要培訓的內容。
第十七條從業人員在本生產經營單位內調整工作崗位或離崗一年以上重新上崗時,應當重新接受車間(工段、區、隊)和班組級的安全培訓。
生產經營單位實施新工藝、新技術或者使用新設備、新材料時,應當對有關從業人員重新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培訓。
第十八條生產經營單位的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接受專門的安全培訓,經考核合格,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後,方可上崗作業。
特種作業人員的范圍和培訓考核管理辦法,另行規定。
⑷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第三章稅收法律制度哪些是必備的內容 沒幾天就要考試了。急啊!謝謝!!!
第三章 稅收法律制度 2011浙江會計從業資格《財經法規》模擬題(3) 一、單項選擇題 1. 流轉稅是以商品生產、商品流通和勞務服務的流轉額為征稅對象的稅收種類。下列各項中,不屬於流轉稅的有()。 A.增值稅 B.消費稅 C.營業稅 D.印花稅 2. 我國稅法構成要素中,()是稅法中具體規定應當征稅的項目,是征稅的具體根據,它規定了征稅對象的具體范圍。 A.稅率 B.稅目 C.納稅人 D.征稅對象 3. 某工業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2009年11月生產銷售一批貨物,不含稅價款為200萬元,另外以折扣銷售方式銷售貨物,取得不含稅價款76萬元(已經扣除折扣額4萬元,在同一張發票中反映),銷售的貨物均已發出。當月購進一批材料,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上註明價款為200萬元,增值稅進項稅額為34萬元,發票已通過認證。則當月該企業應納增值稅額為()萬元。 A.47.6 B.13.6 C.46.92 D.12.92 4. 下列不屬於消費稅稅目的是()。 A.小汽車 B.摩托車 C.遊艇 D.飛機 5. 下列各項中,不屬於營業稅納稅人的是()。 A.銷售小汽車的銷售公司 B.提供交通運輸業的運輸公司 C.提供娛樂服務的俱樂部 D.提供郵政服務的郵電局 6. 下列各項中,准予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的有()。 A.增值稅 B.稅收滯納金 C.非廣告性贊助支出 D.銷售成本 7.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企業所得稅的徵收辦法是()。 A.按月徵收 B.按季計征,分月預繳 C.按季徵收 D.按年計征,分月或分季預繳
⑸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的第三章 技術服務
第三十條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應當依法獨立開展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活動,科學、客觀、真實地反映技術服務事項,並對出具的職業衛生技術報告承擔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應當公開辦事制度和程序,簡化手續,方便服務對象,並採取措施保證服務質量。
第三十二條 取得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應當在批準的業務范圍和規定的區域范圍內開展技術服務工作,並接受技術服務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管理。
取得甲級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跨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應當填寫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服務工作報告表,報送服務所在地省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備案,並接受其監督檢查。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服務工作報告表式樣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規定。
第三十三條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開展技術服務時,應當依法與建設單位、用人單位簽訂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合同,明確技術服務內容、范圍以及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第三十四條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從事職業衛生檢測、評價技術服務的收費,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應當按照行業自律標准或者指導性標准收費;沒有行業自律標准和指導性收費標準的,雙方可以通過合同協商確定。
第三十五條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及其專職技術人員在從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活動中,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泄露服務對象的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
(二)偽造、變造、轉讓或者租借資質證書;
(三)超出資質證書業務范圍從事技術服務活動;
(四)出具虛假或者失實的職業衛生技術報告;
(五)轉包職業衛生技術服務項目;
(六)擅自更改、簡化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程序和相關內容;
(七)採取不正當競爭手段,故意貶低、詆毀其他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
專職技術人員不得同時在兩個以上職業衛生技術機構從業。
第三十六條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過程式控制制記錄、現場勘查記錄、影像資料及相關證明材料,應當及時歸檔,妥善保管。專職技術負責人和質量控制負責人應當按照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規定,加強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的全過程管理。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應當為專職技術人員提供必要的個體防護用品。
⑹ 安全生產法第三章規定旅遊服務工作人員應該具備的安全技能是什麼
摘要 第四十九條生產經營單位與從業人員訂立的勞動合同,應當載明有關保障從業人員勞動安全、防止職業危害的事項,以及依法為從業人員辦理工傷保險的事項。
⑺ 職業健康安全法律法規有哪些內容
您好,職業安全健康相關法律包括: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12.4)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97.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5.1.1)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3.5.1)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1998.9.1)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2m2.5.1)
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1996.1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1983.9.2發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1992.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12.26)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1989.1.)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企業法(1988.4.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2001.10.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1992.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1994.7.1)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1990.9.7發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1997.1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1991.5.15)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1993.9.1)
工廠安全衛生規程(1956.5.25)
國務院關於加強企業生產中安全工作的幾項規定(1963.3.30)
電氣安全管理規程(1986.10.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1986.10.29)
鄉鎮煤礦安全規程(1987.4.30)
關於加強鄉鎮企業勞動保護工作的規定(1987.7.22)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1987.1.1)
關於防止電力生產重大事故的重點要求(1987.8.1) 等等……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⑻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 第三章 購進農業生產者銷售的農產品(憑專用收款憑證)或向小規模納稅人購買的
是的,農產品都是低稅率百分之十三,小規模是固定稅率百分之十三
⑼ 求解,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中的第三章支付結演算法律制度中的一道判斷題。
你好,一點通網校回答你的問題
這個題目答案沒有問題。
⑽ 廣東省職業介紹管理條例的第三章 職 責
第十二條職業介紹機構應當開展下列職業介紹服務:
(一)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進行求職和招聘登記;
(二)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提供求職、招聘信息;
(三)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提供勞動政策咨詢和就業指導;
(四)安排求職者和用人單位見面洽談,促進雙方建立勞動關系。
第十三條公益性職業介紹機構除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的職業介紹服務外,還可以開展以下服務:
(一)為求職者提供職業能力、擇業方向的測試;
(二)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辦理檔案掛靠,代辦社會保險、用工手續、勞動合同鑒證等勞動保障事務代理業務;
(三)組織地區、省際勞動力交流活動。
第十四條職業介紹機構申請從事介紹國內人員到國外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以下簡稱港、澳、台)就業,由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核後報國家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批。
職業介紹機構申請從事介紹國外和港、澳、台人員入粵就業,由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批。
未經批准,職業介紹機構不得從事本條第一款、第二款所列業務。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五條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應當向職業介紹機構提交證明其身份和情況的合法證件和有關材料,未提交合法證件和有關材料的,職業介紹機構不得向其提供職業介紹服務。
用人單位招聘人員,不得向應聘者收取任何費用。
第十六條職業介紹機構、用人單位、求職者提供招聘、求職信息必須真實、有效。
委託招聘、委託求職應簽訂協議書,協議書的格式和內容由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制定。
第十七條公益性職業介紹機構從事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所列職業介紹服務,不得收取服務費。經營性職業介紹機構可按規定收取職業介紹服務費。
職業介紹機構的收費辦法和公益性職業介紹機構的經費核撥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八條職業介紹機構在委託招聘、委託求職協議生效後三十日內,未能為用人單位找到符合協議要求的求職者,或未能為求職者找到符合協議要求的就業崗位的,必須退還按規定應退的費用。
第十九條職業介紹機構應優先為殘疾人、退出現役的軍人和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求職人員介紹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