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河道管理條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2018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發揮江河湖泊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
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第三條開發利用江河湖泊水資源和防治水害,應當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講求效益,服從防洪的總體安排,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第四條國務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是全國河道的主管機關。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是該行政區域的河道主管機關。第五條國家對河道實行按水系統一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遼河等大江大河的主要河段,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重要河段,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邊界河道以及國境邊界河道,由國家授權的江河流域管理機構實施管理,或者由上述江河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河道主管機關根據流域統一規劃實施管理。其他河道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市、縣的河道主管機關實施管理。第六條河道劃分等級。河道等級標准由國務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第七條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實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以及河道監理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加強河道管理,執行供水計劃和防洪調度命令,維護水工程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第九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道堤防安全和參加防汛搶險的義務。第二章河道整治與建設第十條河道的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流域綜合規劃,符合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通航標准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維護堤防安全,保持河勢穩定和行洪、航運通暢。第十一條修建開發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類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臨河的橋梁、碼頭、道路、渡口、管道、纜線等建築物及設施,建設單位必須按照河道管理許可權,將工程建設方案報送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未經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的,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建設項目經批准後,建設單位應當將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機關。第十二條修建橋梁、碼頭和其他設施,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所確定的河寬進行,不得縮窄行洪通道。
橋梁和棧橋的梁底必須高於設計洪水位,並按照防洪和航運的要求,留有一定的超高。設計洪水位由河道主管機關根據防洪規劃確定。
跨越河道的管道、線路的凈空高度必須符合防洪和航運的要求。第十三條交通部門進行航道整治,應當符合防洪安全要求,並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對有關設計和計劃的意見。
水利部門進行河道整治,涉及航道的,應當兼顧航運的需要,並事先徵求交通部門對有關設計和計劃的意見。
在國家規定可以流放竹木的河流和重要的漁業水域進行河道、航道整治,建設單位應當兼顧竹木水運和漁業發展的需要,並事先將有關設計和計劃送同級林業、漁業主管部門徵求意見。第十四條堤防上已修建的涵閘、泵站和埋設的穿堤管道、纜線等建築物及設施,河道主管機關應當定期檢查,對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限期改建。
在堤防上新建前款所指建築物及設施,應當服從河道主管機關的安全管理。第十五條確需利用堤頂或者戧台兼做公路的,須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機關批准。堤身和堤頂公路的管理和維護辦法,由河道主管機關商交通部門制定。第十六條城鎮建設和發展不得佔用河道灘地。城鎮規劃的臨河界限,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城鎮規劃等有關部門確定。沿河城鎮在編制和審查城鎮規劃時,應當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的意見。第十七條河道岸線的利用和建設,應當服從河道整治規劃和航道整治規劃。計劃部門在審批利用河道岸線的建設項目時,應當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的意見。
河道岸線的界限,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交通等有關部門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劃定。第十八條河道清淤和加固堤防取土以及按照防洪規劃進行河道整治需要佔用的土地,由當地人民政府調劑解決。
因修建水庫、整治河道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屬於國家所有,可以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用於移民安置和河道整治工程。第十九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以河道為邊界的,在河道兩岸外側各10公里之內,以及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河道,未經有關各方達成協議或者國務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禁止單方面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工程以及河道整治工程。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如何實施和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詳細規定了河道管理的各項事宜,旨在保障防洪安全和綜合效益。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制定條例,旨在強化河道管理。
第二條,條例適用於全國范圍內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等,航道則同時適用《航道管理條例》。
第三條,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需全面規劃,兼顧防洪與綜合效益,服從整體防洪安排。
第四至第九條,明確了國務院及各級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在河道管理中的職責,強調了各級政府首長在防汛清障工作中的責任。
第二章河道整治與建設
第十條,河道整治需遵循綜合規劃和防洪標准,確保堤防安全和通航順暢。
第十二條,建設相關工程設施需經河道主管機關審核並按程序審批,橋梁建設需符合防洪標准,不得影響行洪通道。
第三章河道保護
第二十條,規定了有堤防和無堤防河道的管理范圍,強調管理范圍內土地利用需符合河道需求。
第二十三條,禁止非授權人員操作河道設施,確保河道管理的正常運行。
第四章河道清障與排污
第三十六條,規定了清障原則和責任,強調對阻水障礙物的處理措施。
第三十四、三十五條,強調了向河道排污的審批程序和污染物管理。
第五章費用與罰則
第四十四條,列舉了多項違法行為及其處罰,包括未經許可的建設和破壞行為。
第四十八條,規定了對工作人員的不當行為的法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五十條,條例解釋權歸國務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門,第五十一條,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2)村河道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1988年6月3日國務院第七次常務會議通過,1988年6月10日國務院令第3號發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3. 吉林省河道管理條例(2021修訂)
吉林省河道管理條例(2021修訂)旨在規范吉林省內河道的管理、保護和利用,確保河道的生態安全、行洪安全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吉林省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中部,管理條例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和眾多河流。為了加強對吉林省河道的管理,保護河道生態環境,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吉林省政府對原有的河道進行了修訂。新修訂的條例明確了河道管理的目標、原則、職責和制度,為河道的保護、治理和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河道管理方面,新修訂的條例強調了對河道生態環境的保護。規定禁止在河道內傾倒廢棄物、排放污染物等損害河道生態環境的行為。同時,要求加強河道岸線的管理,嚴格控制河道采砂、取土等活動,防止河道岸線的破壞。
在河道治理方面,新修訂的條例提出了加強河道治理、提高行洪能力的措施。要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強對河道的巡查和維護,及時發現和處理河道險情。同時,鼓勵採用生態治河的方法,如植樹種草、建設生態護岸等,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和生態環境質量。
在水資源利用方面,新修訂的條例注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求加強水資源管理和調配,保障河道生態用水和農業、工業、生活等各方面的用水需求。同時,鼓勵採用節水技術、推廣節水文化,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總之,吉林省河道管理條例(2021修訂)的實施對於保護吉林省河道生態環境、提高行洪能力和水資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加強河道管理和保護工作,為吉林省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4. 天津市河道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本市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發揮河道的綜合效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河道管理。
河道內的航道,適用國家和本市有關航道管理的規定。第三條本市對河道實行統一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第四條市水利部門是本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稱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市河道管理工作,並負責管理行洪河道和城市供水河道(以下稱市管河道)。
區、縣水利部門是區、縣河道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稱區、縣河道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市管河道以外的河道(以下稱區縣管河道)。第五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河道管理工作的領導。
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第六條市和區、縣河道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河道管理單位、河道管理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加強河道管理,執行防洪調度命令和供水計劃,維護河道工程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第七條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將市管河道委託區、縣河道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管理。第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道堤防安全和參加防汛搶險的義務。第九條對維護河道安全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或者河道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河道整治與建設第十條河道的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流域和水系綜合治理規劃,符合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維護堤防安全,保持河勢穩定和行洪暢通。
河道的整治與建設,由河道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涉及航道的,應當徵求航道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涉及土地變更的,應當徵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第十一條河道的整治與建設,應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所需資金由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籌集。第十二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修建開發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等工程,修建跨河、穿河、穿堤、臨河的橋梁、碼頭、道路、渡口、管道、取水口、排污口、纜線等建築物和設施,建設單位必須按照河道管理許可權,將工程建設方案報河道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方可按照建設程序履行審批手續。
建設項目經批准後,建設單位應當將施工安排告知河道行政主管部門,並與河道行政主管部門簽訂確保河道功能正常發揮、保障防洪安全的責任書後,方可施工。
建設項目性質、規模、地點需要變更的,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向原審查同意的河道行政主管部門重新辦理審查手續。
不得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影響河道功能正常發揮和防洪安全的項目。
建設項目施工期間,河道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派員到現場監督檢查。第十三條工程施工影響提防安全、河道行洪、排灌功能正常發揮的,建設單位應當採取補救措施或者停止施工。工程竣工後,建設單位應當將工程竣工報告、質檢報告、竣工圖報送河道行政主管部門;工程施工現場必須按照責任書的要求進行清理。
建設單位因施工造成河道堤防及其設施損壞的,應當負責賠償;未按照責任書要求清理施工現場的,應當交納清理費用。第十四條修建橋梁、碼頭和其他設施,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確定的河寬進行,不得縮窄行洪通道。
橋梁和棧橋的梁底高程必須按照防洪和航運的要求確定。
跨越河道的管道、渡槽、線路的凈空高度,以及穿越河道的管道和在兩堤之間埋設管道的深度,必須符合防洪和航運的要求。第十五條河道管理范圍內已修建的閘涵、泵站和埋設的管理、纜線等設施,設施管理單位應當定期檢查和維護,並服從河道行政主管部門的安全管理;不符合堤防安全要求的,由河道行政主管部門責令設施管理單位限期改建或者採取補救措施。第十六條利用堤頂或者戧台修建公路、鐵路的,必須報經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利用堤項、戧台修建的公路、鐵路,應當服從堤防安全管理。具體管理辦法,由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公路、鐵路主管部門制定。第十七條城市、村鎮建設和發展不得佔用河道管理范圍。城市、村鎮建設規劃的臨河界限為河道管理范圍的外緣線。城市、村鎮建設規劃涉及河道管理范圍的,應當事先徵求河道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本條例施行前佔用河道堤防的建築物,應當逐步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