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准與條例
Ⅰ 「辦法」和「條例」有區別嗎
區別如下:
1.定義不同:
①辦法是在有關法令、條例、規章的基礎上,對國家或某一地區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關工作、有關事項的具體辦理、實施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
②條例是具有法律性質的文件,針對有關法律、法令的輔助性和闡釋性,可以比較全面、系統地規定國家或某一地區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的某些重大事項的管理和處置。
2.領域不同:
①辦法重在發布具體的可操作性措施,它的制發者是國務院各部委、各級人民政府及所屬機構;
②條例重在規定機關組織或工作人員的各項指標,它的制發者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最高行政機關。
(1)標准與條例擴展閱讀:
內容的法規性
條例是國家機關為控制或調整國家生活中某些方面的准則而使用的立法性手段,是基本法律制定以前的單項法規,又是制定以後,貫徹實施之前的具體化,細則化,從而保證基本法律的具體實施。條例一經頒布實施,其所涉及到的對象,必須依條款辦事,否則將要受到法律、行政或經濟的處理。
條例一經頒布實施,在一個相當長時限內,對其所涉及的對象行為起約束作用。
1987年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在《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中,明確規定了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不能稱其為「條例」。其制發者必須是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以及受這些機關委派的組織;企事業單位的職能部門,黨派團體不能用條例行文。這就從行文的源頭上保證了條例的權威性、約束力
條例在頒布前,可以有一個試行的階段。經過試行以後,加以修改充實,作為正式文件頌施行,成為在一定范圍內具有法規性和約束力的文件。
辦法由首部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1)首部。包括標題、制發時間和依據等項目內容。
標題:由發文機關、事由、文種構成。
制發時間、依據。標題之下用括弧註明規定製發的年、月、日和會議;或通過的會議、時間及發布的機關、時間;或批準的機關、時間等。有的辦法隨「命令」、「令」等文種同時發布,這一項目內容可不再寫。
(2)正文。一般由依據、規定、說明這三層意思組成,可分章、分條敘述。辦法中的各條規定,是辦法的主體部分,要將具體內容和措施依次逐條寫清楚。辦法的結尾,一般是交代實施的日期和對實施的說明。
Ⅱ 規則,規范和規定有沒有區別
規定:規定是規范性公文中使用范圍最廣、使用頻率最高的文種。它是版領導機關對特定范權圍內的工作和事務制訂相百應措施,要求所屬部門和下級機關貫徹執度行的法規性公文。規定是局限於落實某一法律、法規;加強其項管理工作而制定的,具有較強的約束力,而且內容細致,可操作性較強。
規范:對於某一工程作業或者行為進行定性的信息規定。
主要回是因為無法精準定量的形成標准,所以,被稱為規范
規則: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普遍性)答
規律=真理 這個世界任何物質都受規律約束,彼此對立又互相聯系.真理是指對宇宙的客觀的正確認識,規律是認識的根本。
Ⅲ 規定、條例 、規范 三者的區別
條例具有法定性,比如經立法機關制定而頒布。
規定具有行政性,屬內政府或具權力機容關作出而實施。
規范具有操作性,它的出處多樣,有的是行業主管機關、有的是政府主管機關、有的是出自於共同的約定。
還有一種是意見,具有指導性和依據性。
以上都是調整或規范、指導社會行政或社會行為的主要依據與參考標准。
Ⅳ 准則和條例指的是什麼
新會計准則不僅沒有給出低值易耗品的定義,也沒有設定「低值易耗品」的一級科目.新准則取消了《企業會計制度》和原《企業會計准則》對固定資產設定的單位價值標准,這使固定資產和低值易耗品之間的區別變得模糊。到底新准則下該如何區別固定資產和低值易耗品?新《企業會計准則第4號——固定資產》第三條規定取消了原來規定的2000元的固定資產單位價值標准,主要給出了判斷固定資產的原則標准,而且唯一的定量標准僅是「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這說明企業必須根據新准則的原則自我判斷。但這里的判斷不僅是企業對每一項有形資產需對照準則分別判斷,還必須對照企業本身根據新准則制定的內部統一標准(特別是價值的量化標准)進行判斷,只有同時符合了這兩個標准,才可以將有形資產作為固定資產進行確認和計量,否則就應歸屬於低值易耗品。但我們必須注意到的是,新會計准則不僅沒有給出低值易耗品的定義,也沒有設定「低值易耗品」的一級科目,而是將《企業會計制度》下的「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合並在「周轉材料」科目核算(歸類為存貨,不過企業可根據需要單獨設置「低值易耗品」一級科目)。按照《企業會計制度》的解釋:「低值易耗品是指不能作為固定資產的各種用具物品,如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以及在經營過程中周轉使用的包裝容器等。」筆者認為,該解釋沒有違反新會計准則的精神,因此,我們仍可以對低值易耗品簡單理解為企業不能作為固定資產的各種用具物品。.......摘自《中華----會計。。。網校》
Ⅳ 請教 法規與條例、辦法、要求、規定、規范有何區別
法規是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法定文件的總稱。
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法規也具有法律效力。
條例是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並發布的,針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內的某些具體事項而作出的,比較全面系統、具有長期執行效力的法規性公文。條例是法的表現形式之一。一般只是對特定社會關系作出的規定。條例是由國家制定或批準的規定某些事項或某一機關組織、職權等規范性的法律文件,也是指團體制定的章程。它具有法的效力,是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是從屬於法律的規范性文件,人人必須遵守,違反它就要帶來一定的法律後果。
辦法是有關機關或部門根據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有關法規、規定,就某一方面的工作或問題提出具體做法和要求的文件。
要求可由不同的相關方提出。很多時候還表示是建立在自己意願基礎上來強烈指導別人的決定。
規定是強調預先(即在行為發生之前)和法律效力,用於法律條文中的決定。規定作動詞指對事物的數量,質量或方式,方法等做出具有約束力的決定,比如說:~產品的質量標准 | 不得超過~的日期等。
規范是指群體所確立的行為標准。它們可以由組織正式規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物流企業組織為了做到別具特色,需要規范自己的行為,影響組織的決策與行動。
Ⅵ 國家標准能不能與條例抵觸
不可以。條例屬於法律,是有國務院各部委或者省級地方人大可以制定的
Ⅶ 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是如何區別和分類的
區別:
1、制定主體不同
2、制定程序不同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
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
政策是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和其他社會政治集團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與意志,以權威形式標准化地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斗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
標準是規范性文件之一。其定義是為了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由公認機構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
(7)標准與條例擴展閱讀:
基本內涵
簡述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司法機關)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社會規范)。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
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法學家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
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國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
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Ⅷ 黨的准則與與條例有哪些
一是《准則》重申黨的理想信念宗旨、優良傳統作風,緊扣廉潔自律、堅持正面倡導、面向全體黨員、突出關鍵少數,強調自律,重在立德,為黨員和黨員領導幹部樹立了一個看得見、夠得著的高標准,展現了共產黨人高尚的道德追求,是向全黨發出的道德宣誓和對人民的庄嚴承諾。《條例》堅持紀法分開、紀在法前、紀嚴於法,突出政黨特色、黨紀特色,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組織紀律,圍繞黨紀戒尺要求,開列負面清單,強調他律,重在立規,劃出了黨組織和黨員不可觸碰的底線。二是能夠促進黨員幹部廉潔自律工作的深入開展。《規定》提出的八項嚴格禁止性要求,細化了黨員領導幹部在經濟和社會交往方面的政策界限,充實完善了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行為規范。有利於黨員領導幹部提高警惕性和防範意識,未雨綢繆,廉潔自律;有利於增強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監督的針對性,提高巡視、專項檢查、考察考核、信訪舉報、社會監督等監督方式的效果。三是體現了黨中央和各級黨組織對廣大黨員幹部的關心和愛護。新修訂頒布《規定》,在黨內早打招呼,早提醒,允許《規定》發布後三十日內主動說清問題的可考慮從寬處理,既是對黨員幹部的嚴格要求,更是對黨員幹部的關心、愛護,同時對犯有這些違紀行為的同志也是一種改過自新和挽救。
Ⅸ 黨章與准則、條例之間的關系
黨章是把握黨的正確政治方向的根本准則,准則是堅持從嚴治黨的根本依據,條例是依法治國、依法執政的的根本法規。
《黨章》是「黨內憲法」,兩個法規是《黨章》的實體化、具體化。
在中國共產黨的黨內「立法」當中,有七種黨內法規(分別為黨章、准則、條例、規則、規定、辦法、細則),《黨章》是第一位的,《准則》第二,《條例》第三。在黨內所有法規體系當中,源頭就是《黨章》,相當於「黨內憲法」。
我們依規治黨,所以無論是《准則》還是《條例》,都是把《黨章》具象化、實體化,所有內容都能在《黨章》中找到依據或者是原則要求,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通過《黨章》的權威得到體現和維護,讓黨規矩、黨法得到遵行和落實,喚醒我們內心的黨章黨規意識。
(9)標准與條例擴展閱讀
《准則》和《條例》的關系
一高一低:《准則》是高標准,《條例》是底線。
《准則》的定位是高標准,指向的是立德向善,它是理想信念的外化,是執政黨面向全社會的政治承諾、道德宣誓。它是高線、高標准。《條例》是底線,是我們的行為不可碰觸的底線,它是立規糾錯。
一正一負:《准則》是正面清單,《條例》是負面清單。
《准則》是對全體黨員提出的正面清單,和原來的准則完全不一樣,刪繁就簡,200多字的內容,好記好背。而《條例》恰恰是一個負面清單,《條例》當中列舉的所有違紀行為,只要觸碰底線就會受到黨紀處分。
一內一外:《准則》是內化的標尺,《條例》是外化的戒尺。
現在看到的《准則》,內容更傾向於理想信念和黨員領導幹部自律層面的一種內化的道德標准。它是一個標尺,是高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