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法規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4-04 21:07:00

A.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會有嗎

創新企業第三方治理機制(五)培育企業污染治理新模式。在各級各類工業園區引入環境服務公司,對園區企業污染進行集中式、專業化治理,開展環境診斷、生態設計、清潔生產審核和技術改造等工作。認真總結推廣神木錦界等中省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經驗,合理構建企業間產業鏈,促進資源綜合利用,降低污染治理綜合成本。在電力、鋼鐵等行業和中小企業,鼓勵推行環境績效合同服務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六)探索實施限期第三方治理。在陝北能源化工基地、渭河和漢丹江流域及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的地區,選擇高污染、高環境風險行業,對因污染物超過排放標准或總量控制要求,被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制生產、停產整治且拒不自行治理污染的企業,列出企業清單向社會公布,督促相關企業在規定期限內委託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四、落實相關方責任機制(七)落實排污單位責任。鼓勵排污單位委託第三方治理企業開展污染治理工作,沒有能力實施污染治理的排污單位,須委託具有相應資質和能力的第三方治理企業治理污染。排污單位承擔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按照相關合同協議約定履約排放污染物,污染物排放超出合同約定的,應依法承擔排放污染的相關行政和法律責任。排污單位應對第三方治理企業治理行為實施有效監督。(八)落實第三方治理企業責任。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標准以及排污單位委託要求,承擔合同約定范圍內的污染治理及達標排放等相關責任。在治理工作中,因第三方治理企業過失造成的違法排放導致環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企業應依法承擔相關責任,並對相關方依法、依約進行補償。排污單位實際排放情況與委託內容嚴重不符時,第三方治理企業應當進行督促和檢舉。

B.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屬於哪個行業

環保行業唄

C. 如何深入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了《關於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我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領域第一個國家層面的法規性文件。該《意見》的出台,是我國創新市場機制深入推進環保工作的重要突破,為我國推進第三方治理探索提供了指引和規范,提高了污染減排的靈活性和效率水平,將會對激發社會資本進入環境污染治理市場的積極性,健全國家環境治理體系產生積極影響。
分類實施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管理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原有的環保設施建設、運營和管理方式全由排污者承擔的管理模式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弊端,一方面由於受自身規模、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工業企業自身承擔建設污染治理設施難度較大,運行效率低下,嚴重影響污染治理效果,另一方面,排污違法成本偏低導致污染設施常處於半開半關狀態,給監督管理增加了難度,工業污染難以得到有效控制。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正是反映了這一新形勢下的戰略需求。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以第三方治理為突破口,把市場機制引入環境污染治理領域,推行治污集約化、產權多元化、運營市場化,把排污者的直接責任轉化為間接的經濟責任,把污染治理交給專業化的環境服務公司來完成。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要重點推動典型行業、大型工業企業和工業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先試點,後重點,逐步推進,加快環保服務業的發展,在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體系建設中建議做到四個堅持,即堅持市場化運作與政府引導推動相結合,堅持強化排污者治污主體責任與治污者具體治污責任和連帶責任相結合,堅持強化約束機制與完善政策引導相結合,堅持市場培育和規范管理相結合。
污染第三方治理有不同的類別,在管理中要注意這種差異性。根據環境服務企業是否擁有治污設施的產權,可將污染第三方治理進行分類為「委託治理服務」模式和「託管運營服務」模式,前者是是面向新改建項目的覆蓋工程設計、采購、安裝、運營全過程,環境服務企業全部或部分擁有治污設施產權,後者是是針對現有治污裝置、設施,環境服務企業不擁有產權,只接受排污企業託管,負責其治污設施運營管理。根據合作模式不同可以分為「企企合作」模式和「政企合作」模式,前者是環境服務企業與排污企業合作治理排污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後者是政府與環境服務企業間的合作,進行污水、垃圾處理等本由政府承擔的市政基礎治污項目。
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需要重點考慮的幾個問題
理清第三方治理模式與PPP模式的關系。《意見》指出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重點領域是環境公共設施、工業園區等,對於環境公共設施(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採取特許經營、委託運營等方式,對工業園區等工業集聚區引入「環境診斷、生態設計、清潔生產審核和技術改造」等全過程的環境服務,電力、鋼鐵等行業和中小企業鼓勵採用環境績效合同服務等方式,責令限制生產、停產整治且拒不自行治理企業強制要求委託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由此可見,環境污染治理領域界定范圍不僅較為寬泛,而且涵蓋了部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領域。因此,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出台相關法規政策文件、推進試點工作中,需要兼顧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與PPP模式的關系,避免前後矛盾,做好二者的銜接工作。
界定清楚排污企業與環境服務企業責任。《意見》指出要明確相關方責任。我國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明確了排污企業仍是環境治理的責任主體。據此,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引入並不意味著排污企業治污責任的轉移,而是在合同約定的情況下,排污企業履行污染物排放(約定的污染物種類和強度,可以是特定時間段內穩定的污染物達標排放,也可以是特定污染物排放削減目標值)以及監督管理環境服務企業的責任。
強化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監管能力。政府需要強化第三方治理的監管能力建設,一是建議考慮制定明確的管理制度及實施細則,明晰排污企業和環境服務企業間的相關權責,為監管污染物排放提供完整、有效的制度保障。二是建議政府積極聯合公眾、NGO、項目投資者等各利益相關方,著力建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社會共治機制。

解決好第三方治理融資難問題。為營造有利於第三方治理推進的市場和政策環境,《意見》提出四項配套環境經濟政策利好環境服務企業:完善價格和收費政策、加大財稅支撐力度、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發展環保資本市場。可以考慮設立環保產業發展專項基金,資金來源以中央財政引導性資金為主,構建多元化社會融資渠道,充分調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性,實現滾動增值、多方參與、資金放大、持續高效。採用低息貸款、融資擔保、股權投資、補助補貼等方式,重點支持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PPP、采購環境服務項目等。
著手編制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技術指南。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涉及多個領域和行業,在實際推行過程中,由於存在技術缺位問題,影響這一先進治理模式優勢的發揮。建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加快推進在有條件的浙江、上海等地,在電力、化工等重點行業部門,在企業、園區等不同層次上開展試點工作,總結成功經驗和做法,分領域、分行業研究出台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推行的技術指南、導則和規范。

D. 發改委:粵港澳大灣區等園區將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7月19日,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深入推進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通知,現決定選擇一批園區(含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入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觀點地產新媒體查閱了解,根據通知要求,將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的園區推行第三方治理。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點在鋼鐵、冶金、建材、電鍍等園區開展第三方治理,長江經濟帶重點在化工、印染等園區開展第三方治理,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在電鍍、印染等園區開展第三方治理。
此外,通知還指出,鼓勵第三方研發和推廣環境污染治理新技術、新工藝。給予符合條件的從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本次行動旨在探索園區污染治理的長效監管機制,促進第三方治理的「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整體提升園區污染治理水平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水平,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和成功經驗。

E.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之前環境治理模式的區別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應該是第三方負責污染治理設施的建設及完工後對設施的日常運行維護,並收取相應的費用;以前的治理模式是企業委託第三方建設,調試完工後,由企業自行運行維護。

F. 如何看待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下簡稱第三方治理)是排污者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委託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

  • 第三方治理

  • 即排污者付費、第三方治理。

  • 一.基本原則


    1.堅持排污者付費。根據污染物種類、數量和濃度,排污者承擔治理費用,受委託的第三方治理企業按照合同約定進行專業化治理。

    2.堅持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尊重企業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積極培育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避免違背企業意願的「拉郎配」。

    3.堅持政府引導推動。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創新投資運營機制,加強政策扶持和激勵,強化市場監管和環保執法,為社會資本進入創造平等機會。

    二.主要目標

    到2020年,環境公用設施、工業園區等重點領域第三方治理取得顯著進展,污染治理效率和專業化水平明顯提高,社會資本進入污染治理市場的活力進一步激發。環境公用設施投資運營體制改革基本完成,高效、優質、可持續的環境公共服務市場化供給體系基本形成;第三方治理業態和模式趨於成熟,涌現一批技術能力強、運營管理水平高、綜合信用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環境服務公司。

G. 中國對環保企業有哪些優惠政策

符合規定的減按75%徵收環境保護稅等優惠政策。

根據《環境保護稅法》規定第十三條,納稅人排放應稅大氣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於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30%的,減按75%徵收環境保護稅。納稅人排放應稅大氣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於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50%的,減按50%徵收環境保護稅。

企業購買並實際使用環保專用設備,其設備投資額的10%可以從企業當年的應納企業所得稅額中抵免,但這些設備必須在目錄規定的五大類19項中,且僅限於裸購的設備投資額才能抵免,不包括設備運輸、安裝和調試等費用,也不包括基建投入、環保專用設備的運營費用。

針對公共污水、公共垃圾處理等項目有「三免三減半」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而工業領域的第三方治理項目以及企業自建且為自身服務的節能環保項目,並不能享受這一政策。

2019年3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9年1月1日-2021年底,對從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業,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7)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法規擴展閱讀:

2014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指出,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下簡稱第三方治理)是排污者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委託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

在這里,第三方是相對於作為監管方的政府和集排污、治污於一體的企業而言的,將治污功能分離出來,交給專門的污染治理機構,即專業環境服務公司,由此稱為「第三方」,這實質上是一種市場力量。

H.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什麼意思

就是產生污染的單位不治理,委託專門的專業單位(第三方)治理。

I.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對環保公司有什麼好處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有三個方面的優勢:一是有利於環保部門的監管。排污企業內治污責任通過合同方容式向環境服務公司轉移和集中,環保部門的監管對象大為減少,相應的執法成本也將大幅降低。同時,排污企業與環境服務公司之間的合同關系,促使雙方互相監督,互相制約,避免超標排污現象的發生。二是有利於排污企業治污效率的提高。排污企業治理設施轉由掌握專業技術及管理經驗的環境服務公司進行運營,可以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率。同時排污企業作為業主,將會同政府環保部門一起對環保企業進行監管,可有效降低環境污染事件的風險。三是有利於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環境服務公司在工業污染治理領域開拓新的市場,提供新的服務領域,將由過去單純的設備製造、工程建設,拓展到投資運營服務,為自身成長提供新動力,進而推動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

熱點內容
公司部門章的證明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14 08:05:42 瀏覽:428
媒體人職業道德 發布:2025-05-14 07:54:30 瀏覽:254
萬國理論法學 發布:2025-05-14 07:52:20 瀏覽:744
法律顧問對公司的幫助 發布:2025-05-14 07:52:19 瀏覽:769
7司法考試 發布:2025-05-14 07:43:02 瀏覽:193
物業管理辦法規范性文件 發布:2025-05-14 07:30:05 瀏覽:62
刑法136條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14 07:27:02 瀏覽:453
一建法規真題解析 發布:2025-05-14 07:23:18 瀏覽:48
法官痛斥毒販 發布:2025-05-14 07:21:16 瀏覽:61
金牛法院法官 發布:2025-05-14 07:13:18 瀏覽: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