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住宅樓的最新法規
① 最新法律法規居民樓可以做商用嗎
居民樓作為業主的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的財產,改用商用需經其他業主的同意。否則,因損害相鄰權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② 商住樓可以用來生產加工法律規定
還沒有明確規定。
商住樓是指該樓的使用性質為商、住兩用,商住樓一般底層(或數層)為商場、商店、商務,其餘為住宅的綜合性大樓。
商住樓不分建設主體,不僅開發商可以建,非開發企業、個人也可以建,沒有規定必須出售。
③ 住宅70年,商業40年,那商住樓下的40年,剩下的30年歸誰政策法規
土地沒有雙重性質,房屋性質不能決定土地性質,住宅用地為70年,工業用地、版科教文衛50年,商業、娛樂、旅遊權等等40年。土地使用權超出期限可以繼續繳納土地出讓金延長使用期限。《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
④ 確定商業用房的法律依據在第幾條
依據如下:
一、政策依據
現有依據是國辦發〔2008〕111號文件。也就是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商務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工商總局《關於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二、完善扶持政策,改善創業環境...(四)放寬市場准入。...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程序和合同約定允許創業者將家庭住所、租借房、臨時商業用房等作為創業經營場所」。
二、相關法律、法規
必須明確說明,「住改商」並不是無條件的,住宅業主在改變住宅用途時不能隨意而為,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相關法律、法規沒有相應的禁止性規定。二是「住宅商用」必須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利害關系的業主不僅指「同幢樓房裡其他的業主」,也包括「其他樓房裡受到影響的業主」。這是妥善處理相鄰關系、充分尊重相鄰權的具體表現。如果相關的業主不同意,即使法律、法規和管理規約沒有禁止,也不能將住宅改作商用。上述兩個條件必須是同時具備的,缺一不可。經歸納,住宅改商用房主要涉及如下相關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業管理法》第五十條 「物業管理區域內按照規劃建設的公共建築和共用設施,不得改變用途。業主依法確需改變公共建築和共用設施用途的,應當在依法辦理有關手續後告知物業管理企業;物業管理企業確需改變公共建築和共用設施途的,應當提請業主大會討論決定同意後,由業主依法辦理有關手續」。
2、《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七十七條 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未按照物權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有利害關系的業主請求排除妨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業主以多數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其行為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十一條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本棟建築物內的其他業主,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七十七條所稱「有利害關系的業主」。
4、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令 第110 號《住宅室內裝飾裝修管理辦法》第六條
裝修人從事住宅室內裝飾裝修活動,未經批准,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搭建建築物、構築物;
(二)改變住宅外立面,在非承重外牆上開門、窗;
(三)拆改供暖管道和設施;
(四)拆改燃氣管道和設施。
本條所列第(一)項、第(二)項行為,應當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第(三)項行為,應當經供暖管理單位批准;第(四)項行為應當經燃氣管理單位批准。
5、《國家工商總局關於住所(經營場所)登記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
一、企業(公司)、個體工商戶在設立(開業)或住所(經營場所)變更登記時,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提交住所使用證明外,還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住所(經營場所)登記表》;
(二)住所(經營場所)所在地居民委員會或業主委員會出具的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證明文件。
二、企業(公司)、個體工商戶在設立(開業)或住所(經營場所)變更登記時,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股東(出資人)或企業(公司)、個體工商戶應當在《住所(經營場所)登記表》上承諾,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的規定,並已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
三、企業(公司)、個體工商戶在設立(開業)登記時,股東(出資人)應當在《住所(經營場所)登記表》上蓋章(法人股東)或簽字(自然人股東、個體i商戶);住所(經營場所)變更登記時,企業(公司)應當在《住所(經營場所)登記表》上蓋章、個體工商戶應當在《住所(經營場所)登記表》上蓋章或簽字。
四、企業(公司)、個體工商戶已向登記機關承諾遵守有關房屋管理的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的規定和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而實際上並未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的規定和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的,屬於提交虛假材料的行為。
⑤ 新的消防法規定超過15米的商業住宅樓是否做室內消防栓
你好:
《建規》2014版已取消了商住樓的概念。對於高度大於21米的住宅建築要求設置室內消火栓。
高度大於15米的其他民用建築要求設置室內消火栓。
你所說情況,如果底層商用建築滿足商業服務網點條件,可以按住宅建築要求,不超過21米,不用設置室內消火栓。其餘情況均應該設置室內消火栓。
清楚?願對你有幫助!
⑥ 聽說住宅樓的底商不允許開飯店,有什麼法律做依據
住宅樓下不許開飯店是有法律依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第八十一條排放油煙的餐飲服務業經營者應當安裝油煙凈化設施並保持正常使用,或者採取其他油煙凈化措施,使油煙達標排放,並防止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環境造成污染。
禁止在居民住宅樓、未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商住綜合樓以及商住綜合樓內與居住層相鄰的商業樓層內新建、改建、擴建產生油煙、異味、廢氣的餐飲服務項目。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當地人民政府禁止的區域內露天燒烤食品或者為露天燒烤食品提供場地。
(6)商業住宅樓的最新法規擴展閱讀:
河南規定,在住宅樓新開餐館 最高罰10萬
2018年6月29日《河南商報》報道:近日,河南省環境污染防治領導小組攻堅辦公室印發《河南省餐飲服務業油煙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簡稱《辦法》)。《辦法》規定,住宅樓和商住樓中與居住層相鄰的樓層禁止新開辦、改擴建餐飲服務場所,違規並拒不改正的將被關停同時最高罰款10萬元,該《辦法》自今年7月1日起實施。
《辦法》規定:不得在住宅樓(純住宅)新開辦、改擴建餐飲服務場所;對於商住樓,如果未經審批、未配套設置專用煙道及污染防治設施,禁止新開辦、改擴建餐飲服務場所;對於商住樓中與居住層相鄰的商業樓層內,禁止新開辦、改擴建餐飲服務場所。餐飲服務單位違反上述規定,將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將被關停並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餐飲服務單位不得擅自加設外置管道,需要加裝的,需徵得規劃部門、煙管附著牆體的建築物業主和煙管周圍20米范圍內所有建築物業主同意。同時,油煙污染物排放口朝向應避開居民樓,與居民住宅等最小距離不應小於20米。
⑦ 法律有規定商住一體的樓房不允許開飯店么
2016年以前可以,2016年以後不可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於2015年8月29日修訂通過,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一條排放油煙的餐飲服務業經營者應當安裝油煙凈化設施並保持正常使用,或者採取其他油煙凈化措施,使油煙達標排放,並防止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環境造成污染。
禁止在居民住宅樓、未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商住綜合樓以及商住綜合樓內與居住層相鄰的商業樓層內新建、改建、擴建產生油煙、異味、廢氣的餐飲服務項目。
(7)商業住宅樓的最新法規擴展閱讀
自《河南省餐飲服務業油煙污染防治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7月1日起實施後,明確了餐飲服務項目的選址"紅線",《辦法》中規定了不得在居民住宅樓新開辦餐飲服務場所,現有的餐飲服務場所也將逐步與居民住宅樓分離。
7月6日上午,二七區行政執法局長江路執法中隊,二七區食葯局長江路食品監督管理所聯合開展專項執法活動,重點對轄區內的餐飲服務場所是否持證經營、油煙凈化設備是否與其經營規模相匹配、有無定期清洗、維護進行了檢查。
⑧ 關於商住樓底層經營國家有沒有相關法律或法規
商住樓不允許開餐飲業 油煙噪音污染
別的就不知道了
娛樂業不準開酒吧什麼的擾民的行業
⑨ 住宅樓商用違法嗎
擅自「住改商」是違法的,但是經過相關的程序批准後的「住改商」不違法。法律嚴格規定,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想要「住改商」的首先要經過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還需要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一致同意。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一條
業主對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
第二百七十九條
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一致同意。
⑩ 商住兩用房擾民的規定
噪音擾民相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辦法規定:「法定休息日、節假日全天,及工作日12時至14時、18時至次日8時,禁止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樓內進行產生雜訊的裝修等擾民作業。在其他時段內作業的,應當採取雜訊控制措施,減輕對周圍居民的干擾。」雜訊擾民是一個行為後果為定義的違法行為。只要產生的雜訊煩擾了公民的正常生活,即產生噪音擾民的違法事實。社會生活雜訊相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二條,在城市市區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內,因商業經營活動中使用固定設備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商業企業,必須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向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擁有的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設備的狀況和防治環境雜訊污染的設施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