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車法律條例
⑴ 網購車是否受到法律的保護
是受到法律保護的,但是如果你買的車上的不是你的名字,法律也保護不了你
⑵ 在法律上 限制異地購車可不可行
從法律上講,限制異地購車絕對是不可行的。
一、消費者無論是本地購車還是外地購車,均無損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消費者覺得其他某地出售的車價格低於本地,或者在銷售本地沒有銷售的車型,因此選擇異地購車,這完全是一個市場行為,應當由市場調節,在 這個問題上,政府如果強制介入並立法加以限制,那麼該法規或規章沒有合法性基礎。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七條規定: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
如果限制異地購車,那麼將很可能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上述規定。
⑶ 法律上的購車時間是怎麼回事
就買了人家的車 但是不去車管部門登記,這是違反機動車登記工作規定的。沒有登記就不受法律保護,法律上還是只承認原車主,若日後發生糾紛,造成影響,很難維權,不建議您這么做。您可以去當地車管所咨詢,外地人如在當地居住,辦理當地暫住證是否可以獲得在當地買車入戶的資格。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請加分
j
⑷ 求最新的國務院對企業夠購車限製法律或者是規定之類的條文
你好:給你一些參考.
●2007年實施的《關於規范中央企業負責人職務消費的指導意見》要求企業負責人公開包括公務用車配備在內的職務消費。
●200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廉潔從業若干規定》。涉及用車方面,《規定》指出:「企業在發生非政策性虧損或者拖欠職工工資期間,不得購買或者更換小汽車。」
●2011年,新華社的報道顯示,公車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在答疑時表示,對國有企業用車配備管理,重點是嚴格落實《中央企業負責人公務用車管理暫行規定》。
●2012年2月,財政部等四部委下發《國有企業負責人職務消費行為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要求不得「超標准購買公務車輛。」
●2012年11月,財政部等三部委下發《中央金融企業負責人職務消費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嚴格執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廉潔從業若干規定》。
●2013年1月,國資委制定《八項規定》的24條落實措施,提出要嚴格執行車輛配備等有關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規定。
國管財〔2004〕第120號《中央國家機關公務用車編制和配備標準的規定》:
公務用車的配備標准:
(一)部長級幹部配備排氣量3.0升(含3.0升)以下、價格45萬元以內的轎車。
(二)副部長級幹部使用排氣量3.0升(含3.0升)以下、價格35萬元以內的轎車。
(三)一般公務用車配備排氣量2.0升(含2.0升)以下、價格25萬元以內的轎車(客車、越野車等除外)。確需配備排氣量2.0升以上、價格25萬元以上車輛的,報國管局審批。
另外:http://wenku..com/view/2cf1413c5727a5e9856a61c5.html。這個沒有明確是哪個文,以上的你參考吧。
⑸ 65歲買車有什麼法律規定
只要是具備民事行為能力人都可以去買車。
國家不禁止年紀大的買車,但年回紀大的學車用車有規定:答
《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
第十一條申請機動車駕駛證的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年齡條件:
1、申請小型汽車、小型自動擋汽車、殘疾人專用小型自動擋載客汽車、輕便摩托車准駕車型的,在18周歲以上、70周歲以下;
2、申請低速載貨汽車、三輪汽車、普通三輪摩托車、普通二輪摩托車或者輪式自行機械車准駕車型的,在18周歲以上,60周歲以下;
第六十二條年齡在60周歲以上的機動車駕駛人,應當每年進行一次身體檢查,在記分周期結束後三十日內,提交縣級或者部隊團級以上醫療機構出具的有關身體條件的證明。
⑹ 購車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購車協議有法律效力。有效合同成立的條件主要有:1、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2、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3、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4、合同標的須確定和可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九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第四百七十條 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
⑺ 二零二一年購車:什麼政策法規
二零二一年購車,相關的政策法規應該是家用車必須是尾氣排放,符合國六排放的才能夠正常辦理新車上牌的手續了,這個具體需要與當地的車管所在進行核實確認
⑻ 購車法律問題
購車需注意的八個法律問題:
【問題一:合同條文不完整】
現實中,部分購車合同簡單到只有幾條條款,甚至是僅以購車交接單代替合同的簡易合同,除了客戶信息外,關於車型、交車時間等只是片言只語,既不說清責任,也沒有約定違約責任的條款,更加缺少諸如質量、交付及驗收方式、保險、上牌及修理、更換、退貨、爭議解決方式等一系列重要條款,完全不符合《合同法》第十二條規定的基本法律條文要求。
【問題二:合同約定減輕經營者責任】
如某些購車合同約定:「買方在接到賣方提車通知後七日內須與賣方辦理交接手續,逾期不辦,其預付款作為違約金沒收,並且賣方有權將該車另行銷售。」又如,「本協議生效後,如因廠家原因導致甲方無法按時交付車輛的,則乙方有權選擇解除合同,雙方互不承擔任何違約責任。」
上述條款中,經營者首先免除了自身違約責任,同時也將應當由經營者承擔的經營風險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明顯是加重消費者責任。更何況的是,預付款不同於定金,經營者通過格式條款約定逾期交接沒收預付款,沒有法律根據。
【問題三:新車約定「只修不賠」不合理】
「只修不賠」,是汽車銷售行業內一種比較典型的免除自己責任、加重消費者義務的不公平約定,完全不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一條、二十四條及《合同法》、《民法通則》相關規定。
【問題四:車價隨意定,增加消費者風險】
據了解,很多購車合同規定:「若遇生產廠家調整產品配置及價格,則按提車時的新的配置和價格執行」;或規定:「在提車時如遇相關國家政策調整(如高消費稅)或因匯率變化,影響交付價格時,甲方調整銷售價格額度以當時廠方指導價格調整額度為准」等。
此類條款對於汽車價格的變化作出了所謂「特別約定」,使消費者的購車價格處於不明確的狀態。當汽車價格行情上漲時,經營者以廠家調整價格為由隨意漲價;當汽車價格行情下跌時,經營者則要求按原價銷售。但實際上是消費者承擔了政府調稅、廠家調價的風險,明顯違反了《合同法》第五條、第三十九條規定,也排除了消費者依法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權利。
【問題五:故意混淆定金、訂金和預付款性質】
不少合同規定:「經銷商按照有關規定收取訂單人的預訂金。在經銷商確認收到預訂金後,此訂單合同開始生效。訂單合同生效後,因訂單人原因要求變更或取消訂單時,經銷商不予接受,預定金不予退還」。
此類條款中同時出現「預訂金」和「預定金」字眼,當消費者違約時,將「訂金」轉化為「定金」,而經銷商違法則不負有賠償責任。這違背了「定金罰則」,不符合《擔保法》規定,雙方所承擔的責任也不對等,明顯有失公平。
【問題六:提貨時驗收無異議後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
不少合同規定:「消費者應於提貨當日對所購車輛仔細驗收,有異議當場指出,經甲方確認後做出處理,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
事實上,消費者根本都難以當場發現車輛存在的問題。此類條款排除了消費者在「三包」期內發現產品質量有問題時,要求銷售者修理、更換或退貨的應有合法權利。
【問題七:合同最終解釋權歸經營企業】
不少購車合同約定:「賣方對本合同條款的具體內容有最終解釋權。」根據《合同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據此規定,當對廠家指定的格式條款發生爭議時,「最終解釋權歸廠家」,就會做出有利於廠家的解釋,有可能對消費者合法權益造成損害。這顯然是違背上述法律規定的。
【問題八:合同內容表述有歧義】
不少汽車合同條款語義表述不清晰、存在多種解釋,或者用語不夠規范、詳盡、具體,不能給消費者在理解合同條款上帶來相對穩定的預期。合同約定不明,或同一份合同中出現多重標的物質量標准,合同履行地點、期限表述不明確,具體條款內容表述存在歧義等,勢必給合同履行造成困難,也為日後可能引發的爭議留下很大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