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江蘇省土地管理條例

江蘇省土地管理條例

發布時間: 2020-12-22 16:45:18

① 鎮江市丹徒新區農村雜貨店拆遷怎麼賠償

江蘇省人民政府令
第一
26


省委,省政府第53次常務會議討論並通過了由江蘇省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辦法「2005年7月21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管理者

梁保華
2005年7月31日

江蘇省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方法來

文章

為了保護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加強征地補償和安置,基本生活保障的管理,根據「土地管理法」保護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的中國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勞動法「,」農村土地合同法「的人民共和國的中國,江蘇省省,在土地管理條例」,江蘇省省,農村土地合同和管理權保護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文章

應考慮到長遠的土地徵用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全國農民集體土地徵用,失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補償,並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保護土地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的行為。

文章

征地補償應適用於適用本辦法。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徵收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應建立在按照本辦法對城市規劃區內的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建立按照這種方法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收集。

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標准和移民安置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其規定。

利維採煤塌陷土地補償標准另行規定。

前人均耕地低於0.1畝的村莊和城市規劃區的市,縣,執行本條例的規定,包括批准,按照法律,原農村居民轉為城鎮居民,在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並不適用這種方法。

第七條徵用土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市,縣人民政府統一負責。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征地補償和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費用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發放管理,具體工作由各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農業保險經辦機構,財政部門具體負責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管理,按照法律規定的補償資金用於土地徵用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審計部門的審計和監督;監督,公安等部門按照與各自的責任和共同努力,相關的工作。

文章

基於土地的價值及經濟和社會發展,全省分為四個區域,實施征地補償和基本生活標准。基本生活保障標准應及時根據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調整。

文章

城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量的總賬的變化;個人賬戶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應該是有據可查的,公安部門要做好相關戶籍管理。

文章

法律規定的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必須按照規定全額賠償。

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

文章

收集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0倍。

土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價值在前款規定的最低標准:

(A)一類地區每畝為1800元;

(B)區1600元每畝的類型;

1400元每畝(三)三類地區;

1200元每畝(四)區域。

土地補償標准,徵收其他土地的,由城市人民政府按照「江蘇省土地管理條例」第26條和前款規定的相應增加。

第九條

土地徵用和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的數量計算。的安置補助費,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一個,兩個,三個,四個地區的最低標準是2萬元,17000萬元,13000萬元,11000萬元。

安置的被征地農民,按照被徵收土地的數量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人均耕地的單位,收集其他農用地的,按照土地補償費的總和的70%的土地被徵收除以當地人均安置補助費的土地。

文章

土地補償和安置失地農民的土地管理部門,市,縣人民政府應批準的土地徵用補償和安置方案在三個月內的日期,將不進入的基本生活保障費用和人員未滿進入基本生活保障包括土地補償費不低於70%的農業土地給無地農民和全部安置補助費由財政部門在銀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財政專戶設立16??規定的生活津貼足額支付; ,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支付給其所有者,剩餘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費用不到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有權拒絕繳納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全部安置費用,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不應該拖延移交土地。

第十一條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包括基金管理,必須用於解決歷史遺留的被征地農民的生活問題,以及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公益事業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得用於其他??目的。 。

第十二條

土地補償費和安置區片價格體系,逐步建立市,縣人民政府確定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區的價格根據土地的地理條件,按照區片價格確定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費用。

區片價格省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級物價,財政部門的發展,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

第十三條

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來源包括:

(A)不低於70%的農業用地,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費;

(B)政府補償的累算權益,從土地出讓金的土地的使用;

(C)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及其增值收益的利益;

(四)其他資金用於基本生活保障的農民無地可耕。

直轄市,縣人民政府應當賠償使用的土地,土地出讓金及其他收入,提取一定數額的資金進入資本賬戶的基本生活保障被征地農民。一個,兩個,三個,四個地區提取量計算,按照新征土地面積每畝不低於13000元,10000元,9000元,8000元。

基本生活保障足夠的資金支付由財政部門是負責解決。

第十四條

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帳戶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帳戶。

安置補助費和土地補償費不低於70%的農用地轉為個人賬戶。實施的基本生活保障人員死亡,其個人賬戶的本金及利息余額可以依法繼承。

在三個月內,市,縣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根據土地面積的?新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由政府資助的全面並轉移到社會統籌帳戶。

第十五條

市,縣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按照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費用應計劃,定期將被征地農民基本分配給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在銀行建立了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確保家庭生活開支,以確保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及時足額發放。

第十六條

邊界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將其分為以下四個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

(A)年齡低於16歲;

(B)年齡超過16歲的婦女50歲至45歲的年齡和16歲以上的男性;

(3)第三年齡段的女性的年齡在45至55歲的年齡,男性在年齡50至60歲的年齡;

(C)第四年齡領取養老金的年齡為55歲以上的婦女,60歲以上的男性。

在前款所述「以上」包括在這個數字。

整個的有利基本生活保障實施的原則年齡劃分的年齡跨度,合理的調整。

第十七條

被征地農民因征地權,土地承包經營的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享有,承擔義務的成員農產品原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應按照每個市,縣人民政府的有關規定製定的具體措施。

被征地農民與土地徵用每個年齡段的人的比例應該是基本相同比例的土地徵用和單位工作人員的年齡。

失地農民超過一半的成員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同意提出的名單。 OK,它所在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公布。

第十八條

一個,兩個,三個,四個區域,分別不低於6000元,5000元,4000元,3000元生活津貼,一筆歲的人員一次性生活補助,??然後按照年齡的人員與基本生活保障的規定。

第十九條

第二,三,四個年齡段,你可以選擇是否參加基本生活保障。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鼓勵和支持被征地農民參加基本生活保障。

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農民,實施不同的安全標准,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實施:

年齡(a)員工,從當月的基本生活保障實施的,按月領取生活津貼,為期兩年,以達到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按月領取養老金。

(B)第三年齡段人員,從實施當月的基本生活保障,達到領取養老金的年齡,領取每月生活津貼,按月領取養老金,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到達。

(C)的第四年齡的工作人員,實施基本生活保障的當月,每月的退休金。

市,縣,土地徵用和農民的基本生活標准不得低於規定的最低標准,以這種方式。

第XX條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按照自願的原則,將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辦法,由城市人民政府的具體措施。

第21條

按照當地條件的農村低保征地農民享受了農村最低生活津貼不包括在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被征地農民,可以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

第22條

約有被征地農民就業技能培訓,為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創造了條件。

第23條基本生活保障資金未及時足額支付有關人員的行政責任的,應當追究。

第24條

國家工作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失職瀆職,濫用權力,腐敗,並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用地單位或其他相關部門欺詐,冒領,扣繳或挪用土地補償和安置費用,有序,以使修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或縣級以上並在行政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人,應當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阻撓和破壞的土地收購工作,妨礙公共土地管理人員依法執行公務過程中,應受到懲罰的公眾安全機關根據的「人民共和國的中國公安條例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十五個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本辦法制定實施細則,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第26條

辦法自2005年9月1日起生效。

附件:(1)征地補償標准地區分類
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標准表

附件1:
的征地補償標准地區分類

類別

地面
區域

A類

南京玄武區,鼓樓區,白下區,秦淮區,建鄴區,下關區,棲霞區,雨花台區,江寧區,無錫市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無錫市濱湖區,錫山區,惠山區,江陰市,常州市,鍾樓區,新北區,武進區,戚墅堰區,平江區,滄浪區,金閶區,蘇州新區,蘇州市吳中區,相城區,常熟市,張家港市,太倉市,崑山市,吳江市

第二類

南京浦口六合區,宜興市,金壇市,溧陽市,南通市,港閘區廣陵,揚州市維揚區,鎮江市京口區潤州區,泰州市,高埠

三類

溧水縣,高淳縣,徐州市雲龍區,鼓樓區,泉山區,海安縣,如皋,通州,如東,海門,啟東市,連雲港市,海州區,淮安市清河區青浦區鹽城亭湖區,揚州市江蘇省寶應縣,高郵,江都,儀征市,鎮江市,揚中市,句容市,丹陽市,興化市,姜堰市,泰興市,靖江市,宿遷市宿城區

四類

徐州市賈汪區九里區,邳州市,新沂市,縣,沛縣,銅山縣,遂寧市,連雲港市連雲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淮安市淮陰區,楚州區,漣水縣,洪澤縣,盱眙縣,金湖縣,鹽城市,響水縣,濱海縣,阜寧縣,射陽縣,建湖縣,大豐市,東台市,宿豫縣,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

附件2: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標准表

地區

年齡

最低安全標准($
/
個月)

養老金

生活津貼

A類

第二個時代

/

160

第三個時代

/

140

第四年齡

200

/

第二類

第二個時代

/

140

第三個時代

/

120

第四年齡

170

/

三類

第二個時代

/

120

第三個時代

/

100

第四年齡

140

/

四類

第二個時代

/

100

第三個時代

/

80

第四年齡

120

/

有關法律,法規的土地徵用和房屋拆遷Q&A

1,建設用地徵用土地的法律?

答:根據「江蘇省土地管理條例」第23條的規定,「因建設徵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的國有土地,土地佔領的土地統一收購統一,在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用土地到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有關文件批准,按照法律認可的權威和程序,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

2,土地徵用補償有哪些新的規定?

答:第六條: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徵用辦法,全額賠償必須按照規定。土地徵用及補償,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附件和青苗補償費。按照鹽政發[2004] 71號規定的征地補償標准。

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費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的三個月內全額支付從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失地農村經濟組織所在地公告和安置補助費和土地補償費的70%費分配給市財政部門在銀行的全部失地農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專戶,30%的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附件及青苗補償費支付給年輕的附件農作物所有者的財產。

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包括中的資金管理和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集體經濟組織,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公益事業,不得用於任何其他目的。

3,什麼是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嗎?

答:辦法規定:「本條例所稱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國家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征為國有的,應當給予合理補償,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為了保護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的行為。「

長期的被征地農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被招募後,作為一個國有企業,需要安置的人員,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

4,新的征地補償標准調整,提高的表現在哪裡?

答:為了保護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保護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省委,省政府和鹽城市政府已決定進行調整,提高土地徵用補償標准(蘇征發[2003] 31號,和鹽政發[2004] 71號),征地補償標准。

(A)徵用城市的土地補償費:徵用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前3年的10倍,平均每年的產值,每畝12000元的最低標准。

(二)安置補助費:耕地征地安置補償,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的數量計算。將被征地農民的數量,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徵用土地的數量除以征地前人均佔用耕地數量。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安置補助費的最低標准,全市11000元。

徵用農業用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70%的土地補償費的標准計算。徵用未利用地和非農業建設用地的,不支付安置補助費

5,土地徵用和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政府部門的分工嗎?

答:辦法規定:組織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實施市人民政府負責。被控的職權范圍,土地資源管理部門負責土地補償費和安置方??案的制定,補償和安置費用,由市財政部門是負責全市的負擔應該是實施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被征地社保基金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管理,資金監管,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處理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發放,並建立相應的管理會計;市公安,民政,監察,審計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共同做好工作。

6,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來源包括明一些?

答:「辦法第九條規定: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來源包括:

(A)的安置補助費和土地補償費的70%;

(B)市人民政府政府的土地的土地溢價味道使用收入,按照建設新征土地面積的專用賬戶資金轉移到被征地農民計算的基本生活保障資金中提取8000元每畝,以建立基本生活保障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以補充缺乏的風險資本;

(C)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利息極為增值收益。

(四)其他資金用於基本生活保障的農民無地可耕。

解決基本生活保障資金不足支付由財政部門負責。

7,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專戶支付?

答:第10條的措施: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帳戶的資本賬戶的規定。

安置補助費和土地補償費的70%進入個人帳戶。實施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員被殺害,而他的合法實時結算的本金和利息,其個人賬戶的平衡。

市人民政府的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由財政部門納入社會統籌帳戶中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三個月內,資助。

第16條:實施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農民,失地農民生活津貼及支付其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不足以支付的社會統籌帳戶支付。

房屋拆遷的有關規定:

1,房屋拆遷需要什麼手續?

答:(1)被拆遷人申請拆遷許可證;

(2)拆遷主管部門發布拆遷公告;

(3)評估資格的評估;

(4)實施協議簽署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的;

(5)提交的拆遷和接收房屋拆遷補償;

(6)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拆除的老房子。

2,房屋拆遷評估的方法和標准?

(1)住宅房屋拆遷補償價格評估,採用市場比較法的原則,採用成本法評估,結合傳統的房屋拆遷補償確定。其計算公式為:

住宅房屋拆遷補償評估價格= [X成新率,重置價格+區位基準價×樓層系數×合法建築面積+大於合法的土地補償的建築面積的價格。

(2)營業用房拆遷補償價格評估路線價評估,市場比較,成本法的評估原則,結合傳統的營業用房拆遷補償確定。其計算公式為:

營業用房拆遷補償評估價格=房屋重置價成新率×+×樓層系數×臨街的狀態系數系數]×合法的商業建築面積的商業路徑位置X向的基準價格。

(3)在確定的城市的商業場所:年1月5星,一九八四年,與住房,已運作一個商業場所後,這個時間點或租金,並擁有一個業務許可證和其他相關文件,持續經營至今需要到每年支付租金的土地被確認為一個營業場所。

1984年以後的房屋建築,「房屋所有權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上標明的主題,不指定用途的使用記錄的文件的產權為准。

4,拆除公共住宅如何補償費和安置?

答:拆遷直管公眾自我管理的公有住宅房屋或住宅單位(包括非成套住房),選擇產權調換的,承租方負責拆遷計劃拆遷的拆遷,安置房仍保持原有住房承租人租賃,雙方重新訂立房屋租賃合同,拆遷和承租人共同選擇貨幣補償的,被拆除房屋的重置價格結合成新部分的補償支付給被拆毀的房子的主人,其餘的部門支付給房屋承租人,拆遷房屋承租人負責拆遷進度。

5,如何進行拆遷裁決?

答:拆遷未能達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當事人申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獎項。各方的裁決,人民法院內服務從檢察機關的裁決書之日起3個月。拆遷需要補充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或安置用房,周轉空間,起訴不停止拆遷的執行期限。

標准分為省委,省政府,市政府授權地區。

其計算公式為:

(1)土地補償費=土地畝年產值補償倍數

(2)安置補助費=需要安置的人數*年產值補償倍數

需要安置的人數=土地收購數量/土地分配前的人均耕地數

年產值的計算公式:

1,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價值=

2,年產值= +(收益率×市場價格)

生產將受到從當地政府到年底統計,在當地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公布的市場指導價格為准。

的注意事項:地面,土地位置的產值,人均耕地,土地供應和需求之間的關系,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因素的影響。
V8

② 江蘇宅基地具體的處理司法解釋,謝謝!

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三次修正)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
(1987年6月26日江蘇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通過根據1989年6月30日江蘇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關於修改《江蘇省〈土地管理法〉實施辦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1994年2月22日江蘇省第八屆人民
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於修改《江蘇省〈土地管理法〉實施辦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根據1997年7月31日江蘇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關於修改《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的規定,結合本省情況,制定本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陸地、水域、灘塗等一切土地。
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必須貫徹執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針,全面規劃,加強管理,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制止亂佔耕地和濫用土地的行為。
第四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土地,依法屬於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勞動群眾集體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
國家根據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被征地單位和承包經營土地的個人,應當服從國家需要,不得阻撓。
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土地使用權轉讓的具體辦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的具體辦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門,是統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城鄉土地的國家行政機構。主要職責為: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土地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主管土地調查、登記、統計,組織有關部門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土地徵用、劃撥和權屬變更的審查報批、發證;
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利用和保護依法進行檢查和監督,查處違法佔地案件;會同有關部門解決土地糾紛,做好協調工作;調查研究,解決土地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管理工作。鄉(鎮)應在行政編制人員中指定專人負責土地管理工作,村設兼職土地管理員。
各級人民政府的有關部門,應根據土地統一管理的要求,做好土地的規劃、管理、使用和保護工作。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使用國有土地、集體所有土地的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應接受當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的管理。
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六條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集體所有。
第七條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個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規定的用途管好用好所使用的土地。
國家建設依法徵用的集體所有土地,屬國家所有,用地單位只有使用權。
第八條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
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使用權。
依法需要改變土地所有權、使用權或者因買賣房屋,轉讓、調撥土地上的附著物而涉及土地使用權變更的,必須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辦理土地權屬變更登記手續,更換證書。
第九條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
第十條使用國有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土地管理部門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收回用地單位或個人的土地使用權,注銷土地使用證書:
一、用地單位已經撤銷或搬遷的;
二、未經原批准機關同意,連續兩年未使用的;
三、不按批准用途使用的;
四、公路、鐵路、機場、礦場等經核准報廢的。
第十一條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解決不了的,報請當地人民政府處理。跨行政區域的土地爭議,由爭議各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解決不了的,報上一級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現狀,不得破壞土地上的青苗、林木和附著物。
第三章土地的利用和保護
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應會同統計及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進行調查統計,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使用國有土地、集體所有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如實申報。調查統計的數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更改。
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土地資源情況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組織有關部門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確定年度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的控制指標,報經上級人民政府審查批准後執行。
第十四條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協調。在城市規劃區內,新的工業建設項目和其他建設項目,必須嚴格按照城市規劃選址定點。
城市蔬菜基地,應安排在郊區、遠郊區。經規劃確定的城市蔬菜基地應保持穩定,不得佔用或徵用。確因特殊情況必須佔用、徵用的,除按審批許可權報批外,並按省人民政府的規定,繳納新蔬菜基地開發基金。
第十五條佔用城鎮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規定,繳納城鎮土地使用稅。
佔用耕地從事非農業生產建設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規定,繳納耕地佔用稅。
第十六條開發國有荒山、荒地和灘塗,用於農、林、牧、漁業生產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確定給開發單位或個人使用;用於非農業生產建設的,按國家建設用地審批程序辦理。
第十七條嚴格控制佔用耕地、林地新建磚瓦窯廠。市、縣人民政府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情況,統一規劃,加強管理。
一、在丘陵地區和有廢地、廢河等土源可以利用的地區,發展磚瓦商品生產,滿足國家建設和城鄉人民生產、生活的需要;
二、人均耕地在一畝以上的鄉(鎮),對現有的磚瓦窯廠應認真進行清理和整頓。有土源的,繼續辦好;無土源的,應限期停產;
三、人均耕地在一畝以下的鄉(鎮),禁止使用耕地建磚瓦窯廠。已建的,除有土源者外,應限期停產;
四、燒窯、挖砂、開山採石等使用後的土地,由用地單位或個人負責墾復,恢復利用;不能墾復利用的,按照土地所有權的性質分別由當地土地管理部門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無償收回,另行安排使用。
第十八條禁止在耕地、林地和水利工程、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等保護區內取土、墳葬。
第十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護耕地,維護水利排灌工程設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沙化、鹽漬化和水土流失,制止荒廢、破壞耕地的行為。
國家建設和鄉(鎮)村建設必須節約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佔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佔用好地。
第四章國家建設用地
第二十條國家建設需要徵用集體所有土地和使用國有土地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的規定,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基本建設程序規定批準的初步設計和規劃部門確定的選址定點等文件,向縣級以上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用地。在土地管理部門主持
下,由建設單位、被征地單位和有關單位,擬定征地方案和補償、安置協議,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後,辦理征地有關手續,劃撥土地。
被征地單位和建設用地單位應當嚴格執行補償、安置協議,保證將被徵用的土地及時交付使用。建設單位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選址定點、用地數量、范圍和用途進行施工。工程結束時,應及時報請土地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進行驗收。符合批准用地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給土
地使用證書。
防洪搶險、緊急軍事行動等特殊情況需要使用的土地,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可以先用後辦報批手續。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先用後批。
第二十一條徵用土地的審批許可權:
一、徵用耕地一千畝以上,一級基本農田五百畝以上,其他土地二千畝以上,由省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准;
二、徵用耕地三十畝以上,蔬菜地三畝以上,其他土地五十畝以上,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徵用耕地三畝以上、三十畝以下,蔬菜地三畝以下,其他土地十畝以上、五十畝以下,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徵用耕地三畝以下,其他土地十畝以下,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
一個建設項目,同時徵用有耕地、蔬菜地和其他土地的,省、市、縣人民政府一次對各類土地的審批許可權除執行前款規定外,合計畝數不得超過本級政府批准徵用「其他土地」的審批許可權。
交通、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應當盡量避開基本農田保護區,確需佔用基本農田的,必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經批准同意進行建設的,按照本《辦法》規定的建設用地審批許可權和程序辦理用地審批手續。
城市郊區徵用土地的審批許可權,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規定。
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嚴格執行審批許可權的規定。一個建設項目需要使用的土地,應根據總體設計一次申請批准,不得化整為零越權審批。分期建設的項目,應分期征地,不得先征待用。
第二十二條國家建設徵用土地,建設單位應支付土地補償費、青苗和附著物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如下:
一、土地補償費
1.徵用耕地、蔬菜地,根據國家規定的價格政策,按該土地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下同)的六倍計算;
2.徵用魚塘、藕塘、養殖場、果園、竹園、林地等土地,按該土地年產值的五倍計算;
3.徵用柴山、灘地、水塘、葦塘和其他有收益的非耕地,按該土地年產值的三倍計算;
4.徵用宅基地按鄰近耕地的補償標准計算;房屋由建設單位另行征地移遷重建的,原宅基地不再給予補償;
5.徵用無收益的非耕地,一般不予補償。
二、青苗和附著物補償費
1.青苗補償費,一般按一季農作物的產值計算;能收獲的不予補償。多年生經濟林木,可以移植的,由建設單位付給移植費;不能移植的,由用地單位給予合理補償或作價收購;
2.房屋拆遷,按房屋結構、面積、新舊程度,給予合理補償;
違章建築物和開始協商征地後突擊搶栽的樹木、突擊搶建的建築物,不予補償;
3.農田水利工程及機電排灌設施、水井、人工魚塘、養殖場和電力、廣播、通訊設施等附著物,按照實際情況付給遷移費或補償費。
三、安置補助費
1.征地前農業人口人均耕地在一畝以上的被征地單位,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每畝年產值的三倍;征地前農業人口人均耕地不滿一畝的被征地單位,徵用每畝耕地安置補助費以年產值的四倍起算,人均耕地每減少零點一畝,安置補助費相應增加年產值的一
倍,但最高不得超過年產值的十倍;
2.徵用非耕地安置補助費,按該土地年產值和略低於鄰近耕地的安置補助倍數計算;
3.徵用房屋和其他建築物的地基以及無收益的非耕地,不支付安置補助費。
四、按照本條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最高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二十倍。
五、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支付的各項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除應當屬於個人的附屬物和青苗補償費付給本人外,其他費用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與有關鄉(鎮)村商定處理,用於組織被征地單位發展生產、安排多餘勞動力就業和不能就業人員的生活補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或佔用。
六、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項目徵用土地的補償安置標准和辦法,由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家規定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條因國家建設徵用土地造成的多餘勞動力,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組織被征地單位、用地單位和有關單位,通過發展農副業生產,興辦鄉(鎮)村企業和服務性行業等途徑,進行安置;安置不完的,由勞動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優先安排符合條件
的人員到有勞動力計劃指標的用地單位或其他集體所有制單位、全民所有制單位就業。其中,安排到全民所有制企業和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的人員,農業戶口可以轉為非農業戶口,並將相應的安置補助費轉撥給吸收勞動力的單位。
被征地單位的耕地全部被徵用或征地後農業人口人均耕地不足零點一畝的村民小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核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被征地單位原有的農業戶口可以轉為非農業戶口。剩餘的零星土地交給當地土地管理部門作為國有土地管理使用。
第二十四條經批准徵用的耕地和其他納稅的土地,應減免農業稅。
第二十五條依法開采地下礦產資源造成地面塌陷的集體所有土地,應盡量改造利用。不能耕種的塌陷土地,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作征地處理,但補償安置標准應該適當降低。屬於國家所有的塌陷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統一安排使用,也可以安排給用地單位改造利用

第二十六條建設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因堆放材料和運輸通道等需要的臨時用地,應盡量在征地范圍內解決。確實無法解決的,由建設單位在申請徵用土地時一並向縣級以上土地管理部門提出臨時用地數量和期限的申請,經批准後,與有關單位簽訂臨時用地協議,並按該土地年產值逐
年給予補償。建設單位在臨時使用的土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的建築物,使用期滿,應及時歸還土地,並負責恢復生產條件,或支付相應的復耕費用。
建設單位為選擇建設地址需要對土地進行勘測的,架設和鋪設地上、地下管線以及進行地質勘探或其他野外作業需要臨時用地的,必須報經當地縣級人民政府批准,並按實際情況給予適當補償。
被徵用土地上的墳墓,由征地單位報請當地土地管理部門公告墳主限期遷移,並支付遷墳費;無主墳墓,由用地單位代遷或深埋。
第二十七條被徵用土地上的青苗,在不影響工程進度的情況下,應允許農民收獲,不得鏟毀;在一個耕種收獲期內因故暫不使用的已征土地,應允許農民繼續耕種。
第二十八條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按照國家建設用地的規定辦理。
全民所有制企業、城市集體所有制企業與鄉(鎮)村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共同投資興辦的聯營企業,需要使用集體所有土地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的規定實行徵用,也可以由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協議將土地的使用權作為聯營條件。
在城鎮從事個體經營需要使用國有土地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按照使用國有土地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變更用途或停業的,土地應及時退回國家,房屋作價處理。使用集體所有土地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與土地所有單位簽訂臨時用地和補償協議。
第二十九條國家建設需要使用的國有土地,按照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的程序和審批許可權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後劃撥。使用國有荒山、荒地的,無償劃撥;使用其他單位和個人已經劃撥的國有土地,原使用單位受到損失的,建設單位應按照對土地的投入、青苗、附著物等受損失的實
際情況給予合理補償。原使用單位需要搬遷的,建設單位應負責搬遷。
國有農、林、牧、漁場(圃)和機關、團體、學校、廠礦等企業、事業單位,在其所使用的土地上進行非農業生產建設或改變土地用途的,應當徵求上級主管部門的意見,並依法報經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章鄉(鎮)村建設用地
第三十條鄉(鎮)村各項建設用地,應當按照合理布局,節約用地的原則,制定規劃,經村民大會和鄉(鎮)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後,由鄉(鎮)人民政府報上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城市規劃區內的鄉(鎮)村建設規劃,應當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農村居民住宅建設、鄉(鎮)村企業建設、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必須按鄉(鎮)村建設規劃進行。
鄉(鎮)村建設依法經批准使用集體所有的耕地,相應減免農業稅。
第三十一條農村居民建房,按鄉(鎮)村建設規劃須使用耕地或國有土地的,應當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查,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使用原有宅基地和其他非耕地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農村居民建房不得佔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的耕地。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農戶、非農戶,方可向所在地的村(組)申請宅基地:
一、統一規劃建設的居民新村(或居民點)需要重新安排宅基地的;
二、原有宅基地面積低於本《辦法》的規定標准,有的子女已經達到婚齡,居住擁擠,確實需要分居的;
三、經批准回鄉落戶定居的離休、退休的國家工作人員、職工、軍人、華僑、僑眷等需要安排宅基地的。
第三十二條農戶宅基地的用地標准(包括居住用房和附屬用房建築用地、庭院、家前屋後少量綠化地),根據鄉(鎮)人均耕地不同情況,以戶為單位確定。經濟條件許可的,應鼓勵建樓房。其標准為:
一、城鎮郊區和人均耕地在一畝以下的鄉(鎮),每戶宅基地應少於零點二畝;
二、人均耕地在一畝以上、二畝以下的鄉(鎮),每戶宅基地為零點二畝至零點三畝;
三、丘陵、山區和人均耕地在二畝以上的鄉(鎮),每戶宅基地可以多於零點三畝,但最多不得超過零點四畝;
四、住房和附屬建築物的佔地面積不得超過宅基地的百分之七十。不得以自留地、飼料地抵算宅基地。
不同地區使用宅基地的具體標准,由市、縣人民政府在本條規定的限額范圍內,根據鄉(鎮)人均佔有耕地的情況,作出規定。
經批准使用的宅基地,由主管單位發准建證;房屋建成驗收符合規定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發給宅基地使用證書。
老宅基地面積超過本《辦法》規定標準的,應通過實施鄉(鎮)村建設規劃,調整居民點,更新改造舊房等途徑,逐步將多佔的土地收歸集體。
出租房屋的,不得再申請宅基地;出賣房屋的,應將宅基地退還集體,注銷宅基地使用證書;買賣房屋的農戶符合申請宅基地條件的,經鄉(鎮)人民政府批准,換發宅基地使用證書。
遷居、拆除房屋後騰出的宅基地,退還集體,統一安排使用,注銷宅基地使用證書。
第三十三條城鎮規劃區內的非農業戶居民、職工、國家工作人員建住宅用地,由城鎮建設部門按照城鎮規劃統一征地,集資統建,或報經批准由所在單位統建。確有必要申請使用集體所有土地建住宅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參照本《辦法》徵用土地的規定,支付補償費和安置
補助費。
第三十四條鄉(鎮)村企業建設用地,必須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的設計任務書或批準的其他文件,向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申請,按本《辦法》規定的審批許可權,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鄉(鎮)村企業建設用地標准,由省人民政府按照企業的不同行業和生產規模,另行制定。
鄉(鎮)企業建設使用村(組)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負擔能力,參照本《辦法》第二十二條的有關規定,給被用地單位以適當補償,並妥善安置農民的生產和生活。
第三十五條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需要使用的土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向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申請,按本《辦法》規定的審批許可權,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被用地單位的土地調整和補償安置辦法,由縣級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六條鄉(鎮)村各項建設用地(包括宅基地),未經原批准機關同意,不得擅自改變土地的用途。批准後一年未使用的土地,應交還原集體經濟組織繼續耕種。
第三十七條農村專業戶、個體工商戶和經濟聯合體等從事非農業生產需要使用集體所有土地的,應持有關部門的證明文件向所在村(組)提出用地申請,商訂協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規定許可權審批。
農民自理口糧進城經商、務工、從事運輸業和服務性行業,需要使用土地的,應向城市所在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後,參照本《辦法》第二十八條第三款規定辦理。
第六章獎勵與懲罰
第三十八條對執行《土地管理法》和本《辦法》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一、保護和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進行有關的科學研究等方面成績顯著的;
二、同違反土地法規、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作斗爭做出貢獻的;
三、在土地管理工作中成績顯著的。
第三十九條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單位、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以及超過批準的用地數量非法佔用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並對非法佔用的土
地,每畝處以三百元至一千元的罰款;對非法佔地的單位主管人員和主要經辦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條農村居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或縣級人民政府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土地上新建的房屋;城鎮非農業戶口居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
由縣級人民政府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應比照前款從嚴處理。
第四十一條無權批准徵用、使用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超越批准許可權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批准文件無效。非法批准佔用的土地,按本《辦法》第三十九條規定處理。對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單位主管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收受賄賂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追究刑事
責任。
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一律無效,沒收違法所得,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及其他設施;並可對當事人處以違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罰款;對主管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侵犯或者非法變更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非法變更的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無效。造成損失的,賠償損失。
第四十二條破壞土地資源,非法取土、挖沙、採石、采礦等,嚴重毀壞耕種條件的,或因開發土地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鹽漬化,故意拋荒,使農業生產受損失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治理和糾正,並按該土地年產值的一至三倍處以罰
款。
第四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的主管部門、有關部門非法佔用被征地單位和個人的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城市新蔬菜基地開發基金的,由本級或上級人民政府責令限期退賠,並可處以非法佔用款數額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罰款;對主管人員及主要經辦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個人非法佔用的,以
貪污論處。
第四十四條在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的過程中,拒不執行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或者煽動群眾鬧事、阻撓國家建設的,進行批評教育或者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五條國家工作人員在執行《土地管理法》和本《辦法》的過程中,利用審批土地、變更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調處糾紛,發放證件等職權,營私舞弊、行賄、受賄,敲詐勒索,貪污國家、集體財物和侵佔個人財物,情節輕微的,進行批評教育,退出非法所得,並給予行政處
分;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六條本《辦法》規定的行政處分,由當事人所在單位或上級機關決定並執行。本《辦法》規定的行政處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土地上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除依法可由鄉(鎮)人民政府決定執行者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作出決定。當事人對處罰決定
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申請復議,也不起訴,又不履
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受到限期拆除新建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的處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立即停止施工。對繼續施工的,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有權制止。拒絕、阻礙土地管理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依照治安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罰。
本《辦法》規定的罰款,上繳同級地方財政。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七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使用土地的管理辦法,按《江蘇省外商投資企業土地使用管理辦法》執行。
第四十八條各市、縣人民政府可根據本《辦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具體實施細則或補充規定,報上級人民政府批准後施行。
第四十九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2年11月27日省人民政府發布的《江蘇省<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實施辦法》和1983年10月22日省人民政府發布的《江蘇省村鎮建設用地管理實施辦法》同時廢止。省、市、縣過去發布的土地管理文件、規定,與《土
地管理法》和本《辦法》相抵觸的,以《土地管理法》和本《辦法》為准。
附: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的決定
(1997年7月31日江蘇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1997年7月31日公布施行)

③ 江蘇省土地管理條例

不合法]

④ 江蘇省征地補償標准中的:一,二,三,四類地區是怎麼劃分的,高淳的口糧田是屬於哪一類

江蘇省人民政府令

26


《江蘇省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辦法》已於2005年7月21日經省政府第53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發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省長

梁保華
二00五年七月三十一日

江蘇省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辦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加強對征地補償和基本生活保障安置工作的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江蘇省土地管理條例》、《江蘇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是指國家將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徵收後,依法給予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補償,並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的行為。

第三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征地補償適用本辦法。徵收城市規劃區范圍內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應當依照本辦法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徵收城市規劃區范圍外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可以依照本辦法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

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的補償費標准和移民安置辦法,國務院另行規定的,從其規定。

徵收採煤塌陷地的補償標准另行規定。

在市、縣城市規劃區內,本辦法施行前人均耕地不足0.1畝的村組,經依法批准撤銷後,原農村居民轉為城鎮居民,按規定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不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由市、縣人民政府統一負責。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征地補償和征地補償安置費用的解繳;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具體負責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發放管理,具體工作由各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農保經辦機構辦理;財政部門具體負責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管理;審計部門依法加強對征地補償資金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審計監督;監察、公安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相關工作。

第五條

根據土地價值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全省劃分為四類地區,執行相應的征地補償和基本生活保障標准。基本生活保障標准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適時調整。

第六條

各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數量變化台帳;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做好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個人賬戶記載;公安部門應當做好相關戶籍管理工作。

第七條

依法徵收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必須按照規定足額補償。

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

第八條

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10倍。

前款規定的耕地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最低標准為:

(一)一類地區每畝1800元;

(二)二類地區每畝1600元;

(三)三類地區每畝1400元;

(四)四類地區每畝1200元。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標准,由各市人民政府按照《江蘇省土地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和前款的規定作相應提高。

第九條

征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人數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的安置補助費最低標准,一、二、三、四類地區分別為20000元、17000元、13000元、11000元。

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人數,徵收耕地的,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除以征地前被征地單位人均耕地數計算;徵收其他農用地的,按照該土地土地補償費總和的70%除以當地人均安置補助費計算。

第十條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將未進入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農民的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和16周歲以下人員的生活補助費按規定足額支付;將進入基本生活保障被征地農民的不低於70%的農用地土地補償費和全部的安置補助費劃入同級財政部門在銀行設立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財政專戶,將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支付給其所有者;將剩餘的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征地補償安置費用沒有足額到位的,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有權拒絕交地;征地補償安置費用足額到位的,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不得拖延交地。

第十一條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補償費,納入公積金管理,必須用於解決歷史遺留的被征地農民的生活問題,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生產和公益性事業,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二條

逐步建立征地補償安置區片價格體系,市、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土地區位條件確定征地補償安置區片價格,按照區片價格確定征地補償安置費用。

區片價格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價格、財政主管部門制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

第十三條

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來源包括:

(一)不低於70%的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全部的安置補助費;

(二)政府從土地出讓金等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提取的部分;

(三)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利息及其增值收入;

(四)其他可用於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資金。

各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從土地出讓金等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提取一定數額的資金進入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專戶。一、二、三、四類地區提取的數額按照新徵收土地面積計算,每畝不低於13000元、10000元、9000元、8000元。

基本生活保障資金不足支付的,由同級財政部門負責解決。

第十四條

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專戶由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賬戶組成。

安置補助費和不低於70%的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進入個人賬戶。實行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員死亡的,其個人賬戶中本息余額可以依法繼承。

市、縣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根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供的新徵收土地面積,將政府出資足額轉入社會統籌賬戶。

第十五條

市、縣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按照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費用款計劃,定期將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劃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在銀行設立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支出戶,確保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及時、足額發放。

第十六條

以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為界限,將被征地農民劃分為下列四個年齡段:

(一)第一年齡段為16周歲以下;

(二)第二年齡段為女性16周歲以上至45周歲,男性16周歲以上至50周歲;

(三)第三年齡段為女性45周歲以上至55周歲,男性為50周歲以上至60周歲;

(三)第四年齡段(養老年齡)為女性55周歲以上,男性60周歲以上。

前款所稱「以上」均包含本數。

各地可根據有利基本生活保障實施的原則,對年齡段劃分與年齡跨度作合理調整。

第十七條

被征地農民應當從征地前在擁有該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承擔農業義務的成員中產生,原土地承包經營者享有優先權。具體辦法由各市、縣人民政府按照有關規定製定。

被征地農民每個年齡段人員的比例,應當與征地前被征地單位各該年齡段人員的比例基本相同。

被征地農民的名單由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半數以上成員同意提出,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後,由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確定後,應當在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公示。

第十八條

第一年齡段人員按照一、二、三、四類地區,分別一次性領取不低於6000元、5000元、4000元、3000元的生活補助費;該年齡段人員領取一次性生活補助費後,不再納入本辦法規定的基本生活保障。

第十九條

第二、三、四年齡段人員,可以選擇是否參加基本生活保障。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鼓勵和支持被征地農民參加基本生活保障。

實行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農民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實行不同的保障標准:

(一)第二年齡段人員,從實行基本生活保障的當月起,按月領取生活補助費,期限2年,到達養老年齡時,按月領取養老金。

(二)第三年齡段人員,從實行基本生活保障的當月起,至到達養老年齡時止,按月領取生活補助費;到達養老年齡時,按月領取養老金。

(三)第四年齡段人員,從實行基本生活保障的當月起,按月領取養老金。

各市、縣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標准不得低於本辦法規定的最低標准。

第二十條

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按照自願原則,將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具體辦法由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一條

符合當地農村低保條件的被征地農民,可以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未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被征地農民,可以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第二十二條

各地應當對被征地農民進行就業前的技能培訓,為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創造條件。

第二十三條基本生活保障資金未能足額到位、及時發放的,應當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行政責任。

第二十四條

國家工作人員在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被征地單位或者有關部門弄虛作假,冒領、截留、挪用征地補償安置費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依法追究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阻撓和破壞征地工作,妨礙土地管理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五條各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本辦法制定實施細則,並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第二十六條

本辦法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附件:1.征地補償標准地區分類表
2.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標准表

附件1:
征地補償標准地區分類表

類別




一類

南京市玄武區、鼓樓區、白下區、秦淮區、建鄴區、下關區、棲霞區、雨花台區、江寧區,無錫市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濱湖區、錫山區、惠山區、江陰市,常州市天寧區、鍾樓區、戚墅堰區、武進區、新北區,蘇州市平江區、滄浪區、金閶區、虎丘區、吳中區、相城區、常熟市、張家港市、太倉市、崑山市、吳江市

二類

南京市六合區、浦口區,宜興市,金壇市、溧陽市,南通市崇川區、港閘區,揚州市廣陵區、維揚區,鎮江市京口區、潤州區,泰州市海陵區、高港區

三類

溧水縣、高淳縣,徐州市雲龍區、鼓樓區、泉山區,海安縣、如皋市、通州市、如東縣、海門市、啟東市,連雲港市新浦區、海州區,淮安市清河區、清浦區,鹽城市亭湖區,揚州市邗江區、寶應縣、高郵市、儀征市、江都市,鎮江市丹徒區、揚中市、句容市、丹陽市,興化市、姜堰市、泰興市、靖江市,宿遷市宿城區

四類

徐州市賈汪區、九里區、邳州市、新沂市、豐縣、沛縣、銅山縣、睢寧縣,連雲港市連雲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淮安市淮陰區、楚州區、漣水縣、洪澤縣、盱眙縣、金湖縣,鹽城市鹽都區、響水縣、濱海縣、阜寧縣、射陽縣、建湖縣、大豐市、東台市,宿豫縣、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

附件2: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標准表

地區

年齡段

最低保障標准(元
/
月)

養老金

生活補助費

一類

第二年齡段

/

160

第三年齡段

/

140

第四年齡段

200

/

二類

第二年齡段

/

140

第三年齡段

/

120

第四年齡段

170

/

三類

第二年齡段

/

120

第三年齡段

/

100

第四年齡段

140

/

四類

第二年齡段

/

100

第三年齡段

/

80

第四年齡段

120

/土地徵用和房屋拆遷相關法規問答

1、建設用地徵用土地的法律規定是什麼?

答:是根據《江蘇省土地管理條例》第二十三條的規定為「因建設需要徵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使用國有土地的,實行統一徵用、統一供地。建設佔用土地,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有關批准文件,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用地申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法定審批許可權和程序批准。」

2、土地徵用補償有什麼新規定?

答:《辦法》第六條規定:依法徵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必須按照規定足額補償。征地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征地補償標准按照鹽政發[2004]71號文件規定執行。

征地補償安置費用應當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及時在被征地農村經濟組織所在地公告,並將安置補助費和70%的土地補償費足額劃入市財政部門在銀行設立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專戶,將30%的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支付給附著物及青苗所有者。

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補償費,納入公積金管理,用於解決歷史遺留的被征地農民的生活問題,以及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生產和公益性事業,不得挪作他用。

3、什麼是被徵用農民基本生活保障?

答:《辦法》第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是指國家將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為國有後,依法給予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理補償,並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的行為。」

本辦法所稱的被征地農民,是指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被征為國有後,由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中產生的需要安置的人員。

4、新區征地補償標准調整提高表現在哪裡?

答:為了保護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省政府和鹽城市政府相繼作出了調整提高征地補償標準的決定(蘇政發[2003]31號和鹽政發[2004]71號),確定了征地補償標准。

(一)土地補償費:我市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10倍,最低標准為每畝12000元。

(二)安置補助費: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償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人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人數,按照被徵用耕地數量除以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征地前平均每人佔用耕地數量計算。每一名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其安置補助費最低標准,我市定11000元。

徵用其他農用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該土地補償費標準的70%計算。徵用未利用土地和非農建設用地,不支付安置補助費

5、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實施,由政府哪些部門分工負責?

答:《辦法》第四條規定: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由市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的制定和補償安置費用的收取與解繳;市財政部門負責應由市負擔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落實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管理、撥付、監督;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經辦和發放,並建立相應的管理台帳;市公安、民政、監察、審計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相關工作。

6、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來源包括明些?

答:《辦法》第九條規定: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來源包括:

(一)安置補助費和70%的土地補償費;

(二)市人民政府從土地出讓金等土地有嘗使用收益中,按照當年新徵用建設用地面積計算,提取每畝8000元的資金劃入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專用帳戶,以建立基本生活保障風險資金,補充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不足;

(三)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利息極其增值收入。

(四)其他可用於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資金。

基本生活保障資金不足支付的,由財政部門負責解決。

7、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帳戶的支付?

答:《辦法》第十條規定: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專戶由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個人帳戶和社會統籌帳戶組成。

安置補助費和70%的土地補償費進入個人帳戶。實行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員死亡的,其個人帳戶的本息余額一次性結清給其合法繼承人。

市人民政府出資的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由財政部門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三個月內足額進入社會統籌帳戶。

第十六條規定:實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農民的生活補助費和養老金首先從其個人帳戶中支付,個人帳戶不足以支付的,從社會統籌帳戶中支付。

二、房屋拆遷相關規定:

1、房屋拆遷按什麼程序進行?

答:(1)拆遷人申請領取拆遷許可證;

(2)拆遷主管部門發布拆遷公告;

(3)具有評估資質的單位進行評估;

(4)由具有拆遷實施資質的單位實施簽訂協議;

(5)向拆遷人交房並領取房屋拆遷補償款;

(6)由具有拆遷資質的單位拆除舊房。

2、房屋拆遷評估的方法和標准?

(1)住宅房屋拆遷補償價評估,採用市場比較法、成本法等評估原理,結合房屋拆遷補償的常規確定。其計算公式:

住宅房屋拆遷補償評估價=[房屋重置價×成新率+區位基準價×樓層系數] ×合法建築面積+大於建築面積的合法土地補償價。

(2)營業用房拆遷補償價評估,採用路線價評估法,市場比較、成本法等評估原理,結合營業用房拆遷補償的常規確定。其公式:

營業用房拆遷補償評估價=[房屋重置價×成新率+商業路線區位基準價×樓層系數×臨街狀態系數×朝向系數] ×合法營業建築面積。

(3)、我市營業用房的確定:1984年1月5日前所建房屋,在此時點後一直作為營業用房經營或出租,並持有工商營業執照等相關證件,持續經營至今,按規定繳納土地年租金的,方可確認為營業用房。

1984年1月5日後建房屋,以《房屋所有權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上標明的用途為准,未標明用途的,以產權檔案中記錄的用途為准。

4、拆除公有住宅如何補償安置?

答:拆遷直管公有住宅房屋或單位自管的公有住宅房屋(含非成套房屋),被拆遷人選擇產權調換的,房屋承租人由被拆遷人負責按期搬遷,安置房屋仍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雙方重新訂立房屋租賃合同;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共同選擇貨幣補償的,被拆除房屋的重置價格結合成新部分的補償付給被拆遷房屋的所有人,其餘部門支付給房屋承租人,房屋承租人由被拆遷人負責按期搬遷。

5、如何進行拆遷裁決?

答:拆遷人與被拆遷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自裁決書送達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起訴。拆遷人按規定已對補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或者提供拆遷安置用房、周轉用房的,訴訟期限間不停止拆遷的執行。

標准由省級政府授權給設區的市政府制定。

計算公式為:

(1)土地補償費=被征地畝數*年產值*補償倍數

(2)安置補助費=需要安置的人數*年產值*補償倍數

需要安置的人數=被征地數/征地前人均分配耕地數

年產值的測算公式:

1,前三年平均年產值={(前1年產值+前2年產值+前3年產值)÷3}

2,年產值={(產量×20%)×市場價格}+(產量×市場價格)

產量以當地政府年終統計為准,市場指導價以當地政府物價部門公布的為准.

考慮因素:地類、產值、土地區位、人均耕地數量、土地供需關系、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因素。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