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浙江省環境保護條例

浙江省環境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0-12-22 17:36:50

Ⅰ 浙江長興的環境 怎麼保護

我們倡導:轉變觀念和思路,加強引導,樹立綠色低碳發展觀。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浙江長興政府部門要從政策層面上支持和引導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引導、支持社會樹立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的理念。浙江長興以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實踐和探索為起點,尋求適合國情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為遏止氣候變化不斷惡化的勢頭,積極採取自主行動,從多種環節入手,節能減排降耗,減輕環境災害,切實履行量化減排義務

我們希望:加強科技創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設生態環境。世界各國、全球企業應負擔起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應對資源環境壓力。浙江長興以已開展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為榜樣,尋求經濟發展新模式,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加大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的研發,浙江長興加快節能環保和裝備的推廣應用,推動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發展低碳能源技術,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綠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低碳社會生活消費模式

我們期待:開展低碳技術國際交流,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國際合作。浙江長興加強政府間國際合作,進而推動企業合作,有序推進低碳生態產業轉移,促進低碳和生態經濟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發展。浙江長興積極建立環境權益交易市場,探索清潔發展機制,推動全球統一碳交易市場形成,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碳定價權
我們努力:推廣發展低碳綠色金融的成功經驗,積浙江長興極探索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投融資途徑,不斷探索創新投融資機制,將減排降碳納入金融體系的服務范疇,制定和完善符合國情的促進低碳產業發展的經濟激勵措施,浙江長興利用碳金融體系的支撐使碳減排獲得持續不斷的融資,從碳減排權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續發展的收益,努力爭取全球低碳經濟競爭的主動權

讓我們團結起來「發展綠色經濟,倡導低碳生活,共贏綠色未來

Ⅱ 關於浙江機關單位3度以下才能開空調一事,官方是如何回應的

我認為這個制度非常不合理,並且非常不人性化,官方的回應也確實很官方。都說北方的冷是物理傷害,而南方的冷是魔法傷害,你在北方的暖氣里熱火朝天,我在南方的艷陽里凍成狗。這大概是很多南方人的內心感受。北方取暖可以靠暖氣,而南方取暖全靠自己。南方是沒有暖氣的,冬天想要取暖只能依靠空調,空調制熱總是給人一種悶熱的感覺,每年南方的冬天都格外難熬,如此寒冷的情況之下,浙江省竟然發布了這樣一則通告,只有在氣溫達到3攝氏度以下時,才可以開啟空調等取暖設備,並且開啟空調的溫度也不能超過16攝氏度。這一通告引發了網友的廣泛熱議。

南北方供暖差異

相信大家都看過相關新聞,今年的冬天比往年來的更早,而且要更寒冷,好幾年前南方的朋友就開始呼籲南方也應該集中供暖,就像我們北方人常年都是一條褲子,一條秋褲就度過了冬天,但是沒想到一個純純的北方人,到了南方竟然會被凍成狗,只剩下瑟瑟發抖。如果大家不知道在南方過冬是一種什麼體驗的話,可以想像一下,當你凍的瑟瑟發抖的時候,本以為進入到室內就可以暖和一點,但沒想到室內連一點熱源都沒有。最後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有個賣火葯的小女孩,不管怎麼賣力吆喝都沒有人來買她的火葯,開不起空調的她也只能點個火葯來取暖,那天晚上所有人都見到了她的奶奶。你覺得南北方供暖有什麼差異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我一起討論。

Ⅲ 浙江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的管理辦法

浙江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
(2011年10月2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號發布,根據2014年3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321號公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修改〈浙江省林地管理辦法〉等9件規章的決定》修正) 第一條為預防和控制建設項目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和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適用本辦法。
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以下簡稱建設項目)的具體范圍按照國家規定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及相關規定執行。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管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執行。
第三條建設項目應當符合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應當符合國家、省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造成的環境影響應當符合建設項目所在地環境功能區劃確定的環境質量要求。
建設項目還應當符合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國家和省產業政策等的要求。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將其納入環境保護規劃,完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和工作協調、考核等機制,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職責。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國土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工商、交通運輸、水利、衛生計生、農業、林業、海洋與漁業、旅遊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工作。
第六條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落實相關污染防治措施,防止或者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改善、修復因建設活動受到損害的環境;給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造成環境權益損害的,應當依法予以補償或者賠償。
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加強周圍的綠化和環境衛生建設,保護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地方傳統風貌及自然和人文景觀。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完善和落實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建立健全建設項目審批和監督管理等信息共享機制,加強執法協作,提高工作效率。 第八條建設單位應當根據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按照國家規定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以下簡稱分類管理名錄)及相關規定,如實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以下統稱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並向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批。
法律、法規規定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前須經交通運輸、鐵路、民航、水利、農業、林業、海洋與漁業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預審或者審核的,從其規定。
第九條依法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不予辦理其所包含的具體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手續。
已經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所包含的具體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應當把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結論作為重要依據;其環境影響評價內容可以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分析論證情況予以簡化。
第十條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由建設單位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服務機構(以下稱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編制。
環境影響評價機構應當按照其資質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政策、標准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並對環境影響評價結論負責。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為建設單位指定環境影響評價機構。
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環境影響評價機構信用記錄制度,定期對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的服務質量和誠信情況進行評價,並向社會公布。
第十二條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和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且處於環境敏感區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或者其委託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應當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區域范圍內如實公示建設項目有關信息,並開展公眾調查,但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第十三條按照本辦法第十二條規定公示建設項目有關信息的,依照下列規定執行:
(一)自確定環境影響評價機構之日起7日內,公示建設項目、建設單位和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的基本情況,以及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和審批程序等內容;
(二)自報批環境影響報告書(表)10日前,公示建設項目基本情況、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以及環境保護的對策和措施、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提出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公眾查閱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簡本的方式和期限等內容。
前款規定的公示期限不得少於10日。公眾對建設項目有環境保護意見的,可以在公示確定的期限內向建設單位提出,也可以將意見送交負責審批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第十四條按照本辦法第十二條規定開展公眾調查的,可以採用調查問卷或者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方式。
採用調查問卷方式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區域范圍內的團體調查對象不得少於20家,個人調查對象不得少於50人;團體調查對象少於20家、個人調查對象少於50人的,應當全部列為調查對象。
採用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方式的,應當通過媒體或者其他方式發布會議告示,並邀請社會團體、研究機構、有關環境敏感區的管理機構、學校、村(居)民委員會等有關單位、個人參加。
第十五條建設單位或者其委託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應當接受公眾對建設項目有關情況的問詢,聽取意見,做好說明和解釋工作。
建設單位報批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應當如實附具公示和公眾調查情況,並對公眾意見採納或者不採納的情況作出說明。
第十六條在城市居民區內可能產生油煙、雜訊、異味等直接影響公眾生活環境的餐飲、娛樂、加工等建設項目,按照規定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建設單位應當在報批環境影響登記表前,徵求受建設項目直接環境影響的利害關系人的意見。
第十七條可能產生顯著不良環境影響、公眾反映強烈的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應當包括防治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可行解決方案。
可能發生環境污染事故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制訂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並將其作為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的附件。
按照國家和省規定需要完成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和削減任務的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應當包括建設項目建成投產後的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方案。
第十八條實行投資管理審批制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實行核准制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項目核准前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實行備案制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辦理建設項目備案手續後1年內、建設項目開工建設前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鐵路、公路交通等建設項目經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可以在初步設計完成前報批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
第十九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分級審批。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下列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
(一)省人民政府及其投資主管部門審批、核准或者備案的建設項目;
(二)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確定的重污染以及嚴重影響生態的建設項目;
(三)選址或者環境影響跨設區的市行政區域的建設項目;
(四)按照法律、法規、規章和省人民政府規定應當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的其他建設項目。
設區的市、縣(市、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許可權,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建設項目投資管理許可權、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性質和程度以及國家有關規定製定具體辦法,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第二十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相關材料之日起,根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對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進行審查,在規定的審批期限內作出審批決定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審查或者審查後未予批準的,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等部門不得批准或者核准該建設項目。
建設項目無環境影響評價批准文件的,建設單位不得擅自開工建設或者投入生產、使用。
第二十一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的編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要求建設單位重新編制或者修改:
(一)環境影響評價機構不具備相應的資質的;
(二)編制不實、質量低劣、不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要求的;
(三)未按照本辦法規定實施公示和公眾調查的;
(四)未按照本辦法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如實附具公示和公眾調查情況,並對公眾意見採納或者不採納的情況作出說明的;
(五)未按照本辦法第十七條規定,制定相關方案、預案的。
第二十二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通過政府部門網站、媒體或者信息公告欄等便於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受理信息和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查詢方式以及公眾享有的權利等事項,徵求公眾意見,但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徵求公眾意見的期限不得少於7日。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召集有關單位、個人就爭議問題進行溝通、協調;有關單位、個人的意見與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有重大分歧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採取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方式進一步論證。
第二十三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需要對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進行技術論證或者評估的,應當組織專家論證或者委託依法設立的環境影響評估機構進行技術評估。
專家、受委託的環境影響評估機構應當根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政策、標准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進行技術論證和評估,並對論證和評估結論負責。
第二十四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經批准後,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採用的生產工藝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態破壞的措施發生重大變動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報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建設項目自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批准之日起5年後方開工建設的,開工建設前,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報原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重新審核。
第二十五條設區的市和縣(市、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對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相關建設項目採取暫停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措施:
(一)未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任務的;
(二)環境保護重點監管區未達到整治目標的;
(三)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不合格的;
(四)未按照省有關規定建成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等環境基礎設施的;
(五)國家和省規定暫停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其他情形。
省或者設區的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前款規定暫停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應當通報有關人民政府。 第二十六條承擔建設項目設計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范和環境影響評價批准文件的要求,在建設項目設計文件中編制環境保護篇章。
第二十七條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批准文件的要求,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環境保護設施(以下簡稱環境保護設施)的,環境保護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和投入使用。
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園區應當根據園區內建設項目的污染防治需要,先行配備相應的環境保護設施。
引進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的建設項目,應當根據本條第一款規定配套建設環境保護設施;國內無相應技術能力的,應當同時引進配套的環境保護設施。
第二十八條環境保護設施設計應當由具有環境保護設施工程設計資質的單位承擔。
環境保護設施的設計應當包含下列主要內容:
(一)設計依據;
(二)採用的環境保護標准;
(三)工藝流程和預期效果;
(四)操作管理人員設置;
(五)投資概算及運行成本。
第二十九條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不得隨意變更環境保護設施的設計文件;確需變更的,應當委託具有環境保護設施工程設計資質的單位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批准文件的要求變更設計文件。
第三十條施工單位在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應當採取措施,控制揚塵、雜訊、振動、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等污染,防止或者減輕施工對水源、植被、景觀等自然環境的破壞,改善、恢復施工場地周圍的環境。
建設單位在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應當督促施工單位採取環境保護措施。
第三十一條可能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委託具有環境保護設施監理能力的監理單位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的施工和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進行技術監督。
第三十二條環境影響評價批准文件明確需要進行試生產的建設項目,試生產前應當向所在地縣(市、區)或者設區的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其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試運行。
第三十三條建設項目竣工後,建設單位應當向批准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建設項目進行試生產的,建設單位應當在試生產期屆滿前申請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
第三十四條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設施已建成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批准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建設單位的申請,對環境保護設施先行竣工驗收:
(一)建設項目的生產規模未達到環境影響評價批准文件確定的規模,但符合國家和省產業政策規定的產能要求的;
(二)建設項目的生產負荷近期無法達到國家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技術管理規定的負荷要求,但符合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的其他條件的。
前款規定的建設項目,建成的生產規模達到環境影響評價批准文件確定的規模、生產負荷達到國家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規定要求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申請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
第三十五條建設單位申請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的,應當向批准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交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報告(表)或者調查報告(表)等資料;開展試生產的建設項目,應當提交試生產情況報告;開展環境監理的建設項目,還應當提交環境監理報告。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完成驗收。環境保護設施經驗收合格,建設項目方可正式投入生產、使用。
第三十六條除本辦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情形外,在建設項目建設或者建成投入生產、使用過程中,出現不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批准文件要求情形的,建設單位應當組織環境影響後評價,採取改進措施,並報批准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三十七條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有關法律、法規已有行政強制和行政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八條建設單位未依法報批或者報請重新審核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擅自開工建設的,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責令停止建設,限期補辦手續;逾期不補辦手續的,可以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或者未經原審批部門重新審核同意,建設單位擅自開工建設的,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責令停止建設,可以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建設項目無環境影響評價批准文件,建設單位擅自開工建設並建成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應當予以罰款並責令關閉的,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九條建設單位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報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申請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的,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批准,並予以警告;已取得環境影響評價批准文件、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文件的,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撤銷其批准文件,並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條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不負責任或者弄虛作假,致使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失實的,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建議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降低其資質等級或者吊銷其資質證書並處所收費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環境影響評價機構未按照其資質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一條從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技術評估、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或者調查的單位,在工作中不負責任或者弄虛作假,致使環境影響技術評估結論、監測或者調查結論嚴重失實的,由有權機關按照管理許可權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予以處分。
承擔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設計、施工、監理的單位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予以處罰或者處分。
第四十二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超越法定許可權或者違反法定程序和條件批准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由該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有關撤銷行政許可的規定執行。
按照前款規定撤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批准文件的,建設單位應當依法重新辦理審批手續;建設項目不符合審批條件的,不得予以批准。
第四十三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決定停止建設、生產、使用或者人民政府決定予以關閉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督促建設單位改善、恢復因建設活動而受到破壞的環境。
第四十四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權機關按照管理許可權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予以處分:
(一)違反法定條件、許可權和程序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
(二)為建設單位指定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的;
(三)對不符合規定的環境保護設施予以驗收通過的;
(四)對建設項目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長期失察,或者對有關違法行為放任、縱容的;
(五)其他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的情形。
第四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權機關按照管理許可權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違法批准建設項目的;
(二)指使、強令環境保護等行政主管部門違法審批或者驗收建設項目的;
(三)違法干預、限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查處建設項目環境違法行為的;
(四)其他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的情形。
第四十六條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七條 本辦法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Ⅳ 《浙江省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辦法》浙環法〔1998〕263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隨後,國家環保
總局(當時專名)制定《環境屬保護行政處罰辦法》(1999年8月6日),後來,《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由環境保護部2009年第三次部務會議於2009年12月30日修訂通過(環境保護部令第8號),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1999年8月6日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的《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辦法》同時廢止。各省也應據此制定各省的《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辦法》,原各省的出台的辦法如與新辦法沖突也應作廢或相應修改。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浙江省或杭州市環境保護條例

m沒有找到《浙江省或杭州市環境保護條例》
只有找到《杭州市服務行業環境保護管理辦法》

杭州市服務行業環境保護管理辦法

杭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210號

《杭州市服務行業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已經2004年10月25日市人民政府第5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長孫忠煥
二OO四年十一月三日

第一條 為加強服務行業的環境管理,防治環境污染,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凡在本市市區從事服務行業的單位和個體經營者(以下簡稱服務項目經營者),均須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服務行業,是指向周圍環境直接或間接排放污染物的下列行業:
(一)賓館、旅館服務業;
(二)餐飲服務業;
(三)娛樂服務業;
(四)洗染、美容保健、體育健身、沐浴、攝影擴印等服務業;
(五)機動車輛維修、保養、清洗和五金修配加工等服務業。
以上服務行業的具體經營項目(以下簡稱服務項目)由杭州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市環境保護部門)會同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公布。
對單位食堂的環境保護管理,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四條 市環境保護部門對服務行業的環境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規劃、建設、工商、房管、城管、公安、文化、衛生、貿易、質量技術監督、城管執法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 同實施本辦法。
第五條 新建、改建、擴建和遷建的服務項目應當按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對實行環保審批告知承諾制的服務項目,環境保護部門應將環境污染防治要求書面告知服務項目經營者,經營者應當書面承諾履行相應的義務。作出承諾的,視為經營者已經辦理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手續。告知承諾制實施的具體范圍及方式由市環境保護部門會同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另行規定。
服務項目未辦理環境影響評價許可手續或者未執行告知承諾制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予核發營業執照。
第六條 禁止在下列區域和場所新設產生油煙、惡臭、雜訊污染、振動污染的服務項目:
(一)居民住宅樓;
(二)未設立專用煙道的商住樓;
(三)與居住樓相鄰接的樓層。
物業所有人或管理人不得將前款規定的物業出租、出借給其他單位或個人興辦產生油煙、惡臭、雜訊污染、振動污染的服務項目。
第七條 嚴格控制在距離居民住宅樓、醫院、學校、療養院、黨政機關等建築物集中區域15米范圍內新設產生油煙、惡臭、雜訊、振動的服務項目。
在前款規定的區域內,確需設立產生油煙、惡臭、雜訊、振動的服務項目的,建設單位應當徵求項目所在地周邊有關單位和公眾的意見,在辦理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手續時,應同時附上對周邊有關單位和公眾的意見採納或不採納的說明。徵求意見可以採取公告、召開聽證會等形式。
第八條 服務項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在變更前依照新開辦項目的規定辦理相關手續:
(一)無油煙污染的服務項目變更為有油煙污染的服務項目;
(二)污染物排放數量、類型、去向和排放方式發生重大改變的。
第九條 新開辦服務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環境保護設施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以下簡稱「三同時」),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環境保護部門進行竣工驗收。
環境保護設施已建成的新開辦服務項目需要進行試營業的,服務項目經營者應當報環境保護部門備案,自試營業之日起3個月內申請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
第十條 服務項目經營者應使用管道燃氣、液化氣、電能等清潔能源,不得使用煤炭、油類等高污染燃料。
本辦法施行前已建成的服務項目,以煤炭、油類等為燃料的,應當在市政府規定的期限內改用管道燃氣、液化氣、電能等清潔能源。
第十一條 產生油煙、惡臭的服務項目,其經營者必須配套設置油煙、惡臭的污染防治設施,油煙、惡臭經處理後應當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准。
油煙排氣設施的設置應當遵守以下規定:
(一)油煙排氣筒或專用煙道上必須按照國家和地方有關規定設置永久采樣監測孔及相關設施;
(二)所在建築物高度在24米(含24米)以下的,油煙排氣筒應高於建築物最高點並不得直接朝向居民住宅等敏感點;所在建築物高度在24米以上的,油煙排氣筒排放口設計應當符合環境污染防治要求,其具體設計規范由市環境保護部門另行制定並公布。
本辦法施行前已設立的產生油煙的服務項目,尚未安裝油煙凈化設施或者所安裝的設施達不到環境保護要求的,由所在地的環境保護部門責令其限期加裝或者改裝。
第十二條 服務項目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油煙排氣設施的正常使用,加強維護和保養。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視為不正常使用:
(一)擅自閑置或者拆除油煙凈化設施的;
(二)未按有關規定對油煙凈化設施進行定期維護和保養的;
(三)不能提供油煙凈化設施維護保養記錄或維護保養記錄不全的。
第十三條 服務項目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方式排放油煙:
(一)不經過油煙排氣筒或專用煙道無組織排放;
(二)經城市公共雨水或者污水管道排放。
第十四條 服務項目產生的污水排入城市公共污水管道的,應當設置規范化的隔油和殘渣過濾裝置,達到城市污水管網納管標准。
在無城市公共污水管道的區域內興辦產生污水的服務項目,應當採取污染防治措施,污水經處理達標後,方可排放。
第十五條 服務項目經營者應妥善收集廢油及其他含油廢物(以下簡稱廢棄食用油脂),並交由取得營業執照的專業處置單位集中處理,不得擅自排放、傾倒。
禁止未取得營業執照的單位和個人從事收集、處理廢棄食用油脂的活動。
第十六條 服務項目產生的餐廚垃圾應按照城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要求收集、運輸和處置。
第十七條 攝影擴印等服務業產生的廢顯影、定影液等危險廢物必須按照危險廢物管理的有關規定處置,不得隨意排放和傾倒。
第十八條 服務項目產生的邊界雜訊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
服務項目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應當採取有效措施,消除或減輕其經營活動對周圍環境的雜訊影響,不得在室外設置並使用產生高雜訊污染的音響設備。
第十九條 禁止在服務項目經營活動中使用下列產品:
(一)一次性不可降解泡沫塑料餐飲具和厚度在0.025毫米以下(含0.025毫米)的不可自然降解塑料包裝袋;
(二)含磷洗滌劑。
第二十條 嚴格控制在商業區人行道、市區主要街道和居民門窗附近設置商業性空調裝置。
確需在街道兩旁直接朝向人行道設置商業性空調裝置的,其安裝架底距地面的距離應當大於2米,確因客觀條件限制的,不得少於1.9米;在居民門窗附近設置商業性空調裝置的,須相距3米以上,且不得直接朝向居民門窗等敏感點。
第二十一條 實行年度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服務項目經營者應當如實向環境保護部門申報、登記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和方式,在經營活動中嚴格按照污染物排放許可管理的有關規定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二條 服務項目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依法向環境保護部門繳納排污費。
第二十三條 環境保護部門應當定期公布對服務項目違法行為的查處情況。
市環境保護部門應當會同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組織對本市餐飲服務項目安裝的油煙凈化設施使用效果進行抽檢,並向社會公布抽檢結果。
第二十四條 環境保護部門或其他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職能的部門,有權對管轄范圍內的服務項目經營者進行現場檢查。檢查人員應當出示行政執法證件。被檢查者應如實反映情況,不得拒絕檢查和弄虛作假。
第二十五條 違反本辦法第六條第一款規定興辦服務項目的,由環境保護部門責令停止建設;已經投入營業的,由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依照國務院《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的規定進行查處。
違反本辦法第六條第二款規定,物業所有人或管理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租賃人、借用人將其物業用於興辦產生油煙、惡臭、雜訊污染、振動污染的服務項目而仍然出租、出借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其立即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六條 違反本辦法第九條規定,新開辦服務項目未建成需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擅自投入營業的,由環境保護部門責令其停止營業,並可處5000元以上100000元以下罰款;需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已建成但未在規定期限內向環境保護部門申請竣工驗收或未經驗收合格擅自投入營業的,由環境保護部門責令其停止營業,並可處2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七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條第一款規定,未按規定使用清潔能源的,由環境保護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處以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罰款,並可由環境保護部門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規定許可權責令其停業或者關閉。
第二十八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一條、第十三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環境保護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並可處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罰款:
(一)未按要求設置、加裝、改裝污染防治設施的;
(二)不經過油煙排氣筒或專用煙道無組織排放油煙的;
(三)經城市公共雨水或者污水管道排放油煙的。
第二十九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二條規定,不正常使用油煙排氣設施的,由環境保護部門責令其改正,並可處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責令其改正,並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一)違反本辦法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將未經隔油、過濾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公共污水管道的;
(二)違反本辦法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將廢棄食用油脂擅自排放、傾倒或交由非專業處置單位和個人收集、處理的;
(三)違反本辦法第十六條規定,未按照城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要求收集、運輸和處置餐廚垃圾的;
(四)違反本辦法第二十條規定,未按要求設置空調裝置的。
第三十一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非法從事收集、處理廢棄食用油脂活動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沒收其違法所得,並可處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八條規定,在室外設置並使用產生高雜訊污染音響設備的,由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機關責令其改正,並可處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三條 本辦法有關行政處罰涉及行政處罰權相對集中行使的,按相對集中行使行政處罰權制度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四條 本辦法施行前已設立的服務項目產生油煙、惡臭、雜訊、振動等不符合國家或地方規定排放標准及本辦法規定的,由環境保護部門受同級人民政府委託責令限期治理;期滿後仍未能符合國家或地方規定標準的,由環境保護部門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規定許可權責令停業或者關閉。
第三十五條 環境保護部門和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監察機關依法追究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六條 本辦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勞動法對部隊合同工有何規定 發布:2025-05-10 14:13:53 瀏覽:442
怎麼查執行法官 發布:2025-05-10 14:13:01 瀏覽:333
海南省家庭居室裝修裝飾工程驗收規范條例 發布:2025-05-10 14:10:01 瀏覽:434
司法拍賣秘 發布:2025-05-10 14:08:33 瀏覽:204
中級經濟法如何學習 發布:2025-05-10 14:05:49 瀏覽:834
任亮律師 發布:2025-05-10 14:02:39 瀏覽:184
民法典模板 發布:2025-05-10 13:55:52 瀏覽:696
刑法52 發布:2025-05-10 13:54:47 瀏覽:298
追究媒體造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13:42:45 瀏覽:984
民事律師實務 發布:2025-05-10 13:42:39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