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創制性規章

創制性規章

發布時間: 2020-12-23 15:03:41

⑴ 行政規章 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的區別

行政規章與行政法規的區別。行政規章與行政法規同屬於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但是:①行政法規調整的對象一般是行政管理領域帶有普遍性、全局性、原則性以及意義重大的問題。行政規章的調整對象則限定在行政管理領域中某些特殊的、局部的、具體的問題。②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我國的中央政府國務院,而行政規章的制定主體或是中央政府的組成部分,或是地方政府。因而,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行政規章。③行政法規可以直接依據憲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尤其是其中的行政法律),對一般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行政管理領域的權利義務作出具體規定;對於各種行政違法行為的處罰,可以在符合憲法、法律的前提下,作出帶有創制性的規定;並且可以在不違背憲法、法律的情況下,對某些尚未受到法律調整的社會生活作出行政法調整。行政規章中,對一般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行政管理領域的權利義務所作的規定,則不僅要符合憲法法律的精神原則,同時,還必須以某個具體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直接依據,或者有其通過條文內容的明確授權。而對於有關罰則條款的規定,則只能嚴格囿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規定的種類、方式、幅度。不可以作出創設性規定。④依照全國六屆人大三次會議所作出的,有關授權國務院的《決定》等,行政法規在關於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等問題上,可以體現某些立法上的「超前性」「實驗性」,行政規章則不可以具有 「超前性」「實驗性」。⑤依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法規是人民法院進行行政審判的重要依據,這肯定了行政法規對於行政審判活動的絕對約束力。行政規章對於行政審判活動則不具有絕對的約束力,只是人民法院在行政審判活動中的一種參照。

⑵ 怎樣區分法律、法規、行規

法律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法文件,一般以《中華人民共和國XXX法》為名,比較好區分。
難以區分的是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行使行政立法權制定的規范性法文件。行政法規兩種:
一是由國務院直接起草、制定和發布的行政法規;
二是由國務院主管部門起草、制定,由國務院批准,再由制定部門發布的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的名稱包括「條例」、「規定」、「辦法」三種。條例是對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較全面、系統的規定;規定是對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規定;辦法則是對某一項行政工作作比較具體的規定。
地方性法規是具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權力機關(省級、較大市、經濟特區等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在本地區內施行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法文件。

區分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主要看發布機關是國務院還是地方權力機關。
行政規章是指國務院主管部門和法定的地方政府依法制定和發布行政規章的活動。行政規章可以採用「規定」、「辦法」、「實施細則」和「規則」等作為名稱,但不得以「條例」作為名稱。部門規章由國務院各部委發布。地方政府規章由省級、較大市的人民政府發布。
至於「暫行辦法」「實施條例」之類的,是與立法的性質有關,具體而言,包括執行性立法與創制性立法:
執行性立法是指行政機關為了執行或實現特定法律和法規或者上級行政機關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的規定進行的立法,通過執行性立法所制定的行政法規和規章,一般稱「實施條例」、「實施細則」或「實施辦法」。
創制性立法是指行政機關為了填補法律和法規的空白或者變通法律和法規的規定以實現行政職能而進行的立法。由於創制性立法是為了填補上違法空白而制定的,因此一旦上位法有規定,該重復規定自然失效,因此,往往以「暫行」作為名稱。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對於需要制定法律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例如,國務院制定了一部有關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的XX暫行條例,則表明尚未有法律對此規定,這就是先行制定的行政法規,待法律通過後自行失效。故冠名為「暫行」。
希望對你有幫助 ^-^

⑶ 規章也可以叫,辦法,規定.具體怎樣來區分法規和規章

法律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法文件,一般以《中華人民共和國XXX法》為名,比較好區分。
難以區分的是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行使行政立法權制定的規范性法文件。行政法規兩種:
一是由國務院直接起草、制定和發布的行政法規;
二是由國務院主管部門起草、制定,由國務院批准,再由制定部門發布的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的名稱包括「條例」、「規定」、「辦法」三種。條例是對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較全面、系統的規定;規定是對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規定;辦法則是對某一項行政工作作比較具體的規定。
地方性法規是具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權力機關(省級、較大市、經濟特區等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在本地區內施行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法文件。

區分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主要看發布機關是國務院還是地方權力機關。
行政規章是指國務院主管部門和法定的地方政府依法制定和發布行政規章的活動。行政規章可以採用「規定」、「辦法」、「實施細則」和「規則」等作為名稱,但不得以「條例」作為名稱。部門規章由國務院各部委發布。地方政府規章由省級、較大市的人民政府發布。
至於「暫行辦法」「實施條例」之類的,是與立法的性質有關,具體而言,包括執行性立法與創制性立法:
執行性立法是指行政機關為了執行或實現特定法律和法規或者上級行政機關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的規定進行的立法,通過執行性立法所制定的行政法規和規章,一般稱「實施條例」、「實施細則」或「實施辦法」。
創制性立法是指行政機關為了填補法律和法規的空白或者變通法律和法規的規定以實現行政職能而進行的立法。由於創制性立法是為了填補上違法空白而制定的,因此一旦上位法有規定,該重復規定自然失效,因此,往往以「暫行」作為名稱。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對於需要制定法律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例如,國務院制定了一部有關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的XX暫行條例,則表明尚未有法律對此規定,這就是先行制定的行政法規,待法律通過後自行失效。故冠名為「暫行」。

⑷ 請說出我國法律法規表現形式和創制機關分別為哪幾種具體內容是

一般來說,法律形式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有約束力的形式,比如各種法規。判例法在普通法國家也具有約束力。另一種不具有約束力,但可以作為參考,如一般原則和法律原則。

法律形式的理解一般是指法律效力的來源,主要是指各種法律的制定。中國的法律形式主要是以憲法為中心的法律,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行政法規。

1、憲法。憲法是每一民主國家最根本的法律形式,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是最高的。它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或標志,憲法的權威直接來源於人民。

2、法律。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我們這里使用的是狹義的法律的概念,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規范。在我國法律形式中,法律的地位和效力僅次予憲法。

3、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指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即國務院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國務院所發布的決定和命令,凡屬於規范性的,也屬於法的淵源之列。

4、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是一定層面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依法制定的在本行政區域內具有法的效力的規范性文件。

5、規章制度。規則是行政法律的規范性文件,從制定機關的角度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國務院各部委及其直屬單位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另一種是人民政府人民政府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地方政府省、自治區,並經國務院批准由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依照法定程序,根據下列事項可以讓當地政府規則: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需要開發的項目;本行政區域內的具體行政事項。

6、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特別行政區除屬於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的外交和國防事務外,享有高度自治。並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7、國際條約和慣例。國際條約,是指我國同外國締結的具有條約、協定性質的雙邊、多邊協定和其他具有國際法主體性質的文件。



(4)創制性規章擴展閱讀:

法的表現形式,法律規范籍以存在並獲得表現的外部形式。可以有多種理解。

1、由國家創製法的方式所決定的法律規范的外部表現形式。如憲法、法律、條約、習慣等,這種理解近似於「法的淵源」。

2、體現法律規范內容及效力的法律文獻形式。如國家創製法的機關發布的「公報」、「公告」、「政報」等。

3、法律規范各種外部表現形式的總和。既包括法的淵源,也包括法律文獻形式,還包括體現法律規范內容及原則精神的適用法律的個別性文件,如司法機關的判決書、裁定書等。

⑸ 行政法,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區別

1、范圍不同來法律法規、行政源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圍最大,包含了行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⑹ 如何執行好行政單位的規章制度

1、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在本質上,和法律、法規、規章一樣,具有國家意志性和國家強制性;

2、在法律效力上,作為一種抽象行政行為,具有與其他行政行為相同的公定力、拘束力、確定力和執行力;

3、具有對法律、法規、規章的補充作用,起著補充和細化的作用;

4、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作為行政執法的依據符合我國法律的規定。

姜明安教授認為,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主要體現在行政管理和行政訴訟兩個領域。在行政管理領域,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現為:1、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具有拘束力和強制執行力;2、對行政機關本身具有確定力,對具體行政行為具有適用力;3、是行政復議機關審理復議案件的依據。在行政訴訟領域,1、行政訴訟當事人可以以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作為論證相應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合法的根據;2、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理時,應同時審查相應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3、人民法院在判決的正文中,不宜直接引用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條文,但在判決的理由部分,可以指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合法的行政規范性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中指出:「行政機關往往將這些具體應用解釋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作為具體行政行為的直接依據。這些具體應用解釋和規范性文件不是正式的法律淵源,對人民法院不具有法律規范意義上的約束力。但是,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據的具體應用解釋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合法、有效並合理、適當的,在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時應承認其效力;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理由中對具體應用解釋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有效、合理或適當進行評述。」
該司法文件,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樣,在規定人民法院對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擁有審查、適用權的同時,迴避了《行政訴訟法》中「依據」和「參照」的概念,而使用了模糊化的「引用」一詞。
筆者認為,無論是創制性、解釋性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還是具體應用解釋和行政機關為實施行政措施而制定的其他規范性文件,在本質上,都是行政機關運用自由裁量權,對法律、法規、規章的一種解釋。
解釋性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不需要做過多討論。而創制性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和行政機關為實施行政措施而制定的其他規范性文件在理論上具有相同的含義。根據創制性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定義,可以看出,其實質是,行政機關運用自由裁量權,對憲法和有關組織法對行政機關職權規范進行解釋,以及對憲法和組織法以外的法律、法規、規章或上級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的解釋。
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可以藉助國外做法,來理解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對人民法院的效力,以及人民法院對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所應該具有的基本立場。
美國法院認為,「在法律的解釋上法院是最後的權威。正確地解釋法律是設立法院的目的,也是法院不能放棄的任務。法院必須拒絕行政機關錯誤的解釋。法院對法律問題可以進行深入的審查,用法院的意見代替行政機關的意見。」「法院是法律解釋的最後權威,不表示法院在解釋法律的時候完全不考慮行政機關的解釋。美國法院在解釋法律時,非常重視行政機關解釋法律的意見。」「行政機關和法院在解釋法律關繫上是夥伴關系,不是一方排斥他方的獨占關系。在這個夥伴關系中,法院處於優越的地位。在雙方的意見不同時,法院具有最後解釋的權力。」
美國學者在討論法院為什麼要尊重行政機關對法律的解釋時,指出:1、從法律角度看,在法律將決定相關法律問題的權力委任給行政機關時,法院應當尊重行政機關依據國會授權所做出的解釋;2、從解釋能力看,存在行政機關某種相對於法院的解釋優勢。(1)行政機關對特定領域的法律的了解多於法院,(2)被解釋的法律文本常是技術性的、含糊的、復雜的或者與事實、政策和裁量問題相關聯。面對這些法律,行政機關的解釋往往會優於法院,因為作為專門執行某一領域法律和政策的行政機關常常已形成了某種專業技能和技術知識,(3)行政機關經常專門負責執行某一具體法律,這種專門性賦予行政機關處理法律中問題和來自於具體解釋中各種行政後果的熟悉知識,3、行政機關對法律的解釋可能是正確的。
「美國法院在考慮行政機關的解釋的長期經驗中,已經在很多判例中發展一些標准,表明何時重視行政機關的解釋,何時不重視行政機關的解釋,以及對行政機關的解釋應當重視的程度。」 一般來講,美國法院對行政機關的尊重程度有兩種,強尊重態度和弱尊重態度。強尊重態度,法院不能用自己對法律條款的解釋來代替行政機關對此的合理解釋,只要行政機關的解釋合理,法院就應予以尊重。弱尊重態度,是法院給予行政機關的看法比其他當事人提出的解釋更大程度的尊重,尊重不是要法院放棄職責,只是要法院賦予行政機關的解釋優於另一方當事人的地位。

⑺ 規章與制度有何區別

一、含義不同
規章是行政性法律規範文件。規章:解釋為規則章程。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內共同遵守容的辦事規程或行動准則,也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范或一定的規格。

二、適用范圍不同
規章是國務院及其各部門頒發。適用全國范圍。
制度是適用內部管理。
三、出處不同
規章:康濯 《春種秋收·一同前進》:「院子里, 富保 和 秀梅 一邊吃飯,一邊小聲地吵制度:吵著這個缺點那個缺點,還討論著該訂什麼制度什麼規章。」
孫中山 《軍人精神教育》第三章:「創制權,由人民以公意創制一種法律,此則異於專制時代,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也。」

⑻ 請說出我國法律法規表現形式和創制機關分別有哪兒幾種,具體內容是什麼

根據法的創制形式和發布形式的不同,可以將法分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1、成文法又稱制定法,是指有立法權或立法性職權的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的以規范化的成文形式出現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2、不成文法是指由國家有權機關認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雖有文字形式但卻不具有規范化成文形式的法,其他的關於法的分類。

按照法律規定的內容的不同:

1、實體法,凡規定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權利、義務本體的法律為實體法,如行政法、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其中專門規定某類國家機關職權范圍、組織和活動原則的法律又稱組織法,

2、程序法,凡規定實現實體法有關訴訟手續的法律為程序法,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關系,既適用實體法,又適用程序法,審判實踐就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綜合運用。

(8)創制性規章擴展閱讀

法的表現形式,法律規范籍以存在並獲得表現的外部形式。可以有多種理解。

1、由國家創製法的方式所決定的法律規范的外部表現形式。如憲法、法律、條約、習慣等,這種理解近似於「法的淵源」。

2、體現法律規范內容及效力的法律文獻形式。如國家創製法的機關發布的「公報」、「公告」、「政報」等。

3、法律規范各種外部表現形式的總和。既包括法的淵源,也包括法律文獻形式,還包括體現法律規范內容及原則精神的適用法律的個別性文件,如司法機關的判決書、裁定書等。

⑼ 法規與規章的區別

法規與規章的區別如下所示:

1、位階不同,即法律地位和等級不同。地方性法規是政府規章的上位法。《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組織法》第六十條規定,省級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行政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2、立法許可權不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為了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法規,在法定許可權內有一定的創制權;地方人民政府則是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或者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制定規章。

3、立法程序不同。地方性法規草案須經人大及其常委會按法定程序和議事規則審議後表決通過,通常實行兩審制(常委會兩次會議審議)。政府規章則是經過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討論決定。

4、在司法實踐中的法律效力不同。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地方性法規是作為判決的依據之一,而政府規章在案件審理中是作為「參照」(法律規范以外的文件不能作為判決的依據或者參照)。



(9)創制性規章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表明政府規章已經納入「法」的范疇,成為我國法律規范的一種形式。但是,地方性法規同政府規章畢竟有嚴格的區別,不能將「法規」和「規章」混用。

熱點內容
頭條例新聞 發布:2025-05-10 06:16:26 瀏覽:664
什麼執法規范 發布:2025-05-10 06:16:24 瀏覽:861
司法考試應試 發布:2025-05-10 06:15:03 瀏覽:489
行政法典型案例問題及答案 發布:2025-05-10 06:14:18 瀏覽:432
深圳禁煙條例2017 發布:2025-05-10 06:13:09 瀏覽:59
關於個人法律顧問的相關規定 發布:2025-05-10 06:05:23 瀏覽:105
錄用競業限制人員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06:04:41 瀏覽:182
騙取上市資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06:00:59 瀏覽:661
司法廳內設機構 發布:2025-05-10 06:00:57 瀏覽:175
色政刑法 發布:2025-05-10 05:58:47 瀏覽:53